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云阳江口镇有什么特产 重庆云阳江口镇小吃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云阳江口镇有什么特产 重庆云阳江口镇小吃更新时间:2022-04-19 17:53:16

一. 湖北省 十堰市 丹江口 武当道茶

武当道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武当道茶,产自于世界着名道教圣地、中国茶叶主要发源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的鄂西北秦巴武当山区。茶园主要分布在海拔500m-1000m的崇山峻岭之中,生态环境良好,自然条件优越,是国家农业部确定的优势茶叶产区,湖北省着名高香型绿茶基地和有机茶产区。先后荣获"中国生态有机茶之乡"、"中国道茶文化之乡"称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武当道茶,聚道教仙山之灵气,占天然有机之先机,融道教文化与茶文化于一体,集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于一业,产品品质出类拔萃,生态产业特色鲜明。早在唐朝和宋清时代,武当道茶就被列为朝廷贡品。武当道茶,师法自然,传承文明,以其有机、高香、醇和三大品质特征和得天独厚的道教文化特质,令人在品茶论道中领悟自然,感悟人生,修性养生,健康长寿,受益无限。

武当道茶,由湖北省武当道茶产业协会组织秦巴武当山区最有实力的茶叶龙头企业,利用优势突出的有机茶生态环境,与博大精深武当道教文化有机融合,传承道茶传统制作工艺,创新有机茶叶制作方法,整合全市茶叶品牌,合力开发品质上乘的武当道茶系列产品。主要产品有有机绿茶系列、有机乌龙茶系列、有机红茶、有机茶食品及茶微粉六大系列80多个产品。有60多个产品多次在国际国内农博会上获奖,2个产品获湖北十大名茶,2个产品获全省十佳文化旅游名茶,4个产品获湖北名牌产品称号。2009年,"武当道茶"荣膺"湖北第一文化名茶".

近年来,十堰山区围绕打造"武当道茶"品牌,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和历史文化优势,整合资源,创新机制,依靠科技,综合开发,茶叶产业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目前,全市茶叶基地面积已达50万亩,综合产值达20多亿元,武当道系列产品远销欧盟及东南亚市场,畅销国内十几个大中城市。武当道茶以其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在推进山区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优化南水北调水源区生态环境中发挥着越来越显着的作用。

武当道茶

地域范围

十堰位于鄂西北部汉江中游的秦巴山区腹地,其北靠秦岭余脉,与陕西商络、河南南阳接壤;南有大巴山系和荆山山脉,与重庆万州毗邻;西经汉江与陕西安康相连,东至本省以襄樊为界。武当道茶产自于十堰市所辖的竹溪县、竹山县、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房县、郧县、郧西县、丹江口市、张湾区、茅箭区。产地位于东经 109゜29ˊ~ 111゜34ˊ,北纬 31゜31ˊ~33 ゜16ˊ之间。共计9个县(市区)、104个乡镇,总生产面积3万公顷、产量1万吨、产值近10亿元。武当道茶生产核心区为竹溪县(蒋家堰镇、中峰镇、汇湾乡、鄂坪乡、天宝乡、龙坝乡、兵营乡、新洲乡、向坝乡、城关镇、水坪镇、县河镇)、竹山县(竹坪乡、秦古镇、得胜镇、宝丰镇、擂鼓镇、文峰乡、城关镇、深河乡、双台乡、田家坝镇)、丹江口市浪河镇、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共4个县(市区)、23个乡镇,面积2.2公顷。辐射示范区为房县(军店镇、青峰镇、白鹤乡、土城镇、门古镇、窑淮乡、大木镇、红塔乡、中坝乡)、郧县(谭家湾镇、青山镇、白桑镇、五峰乡、叶大乡、南化塘镇)、郧西县(安家乡、马安乡)、丹江口市(牛河乡、土关垭镇)、张湾区(柏林镇、西沟乡)、茅箭区(大川镇),共6个县(市区)23个乡镇,面积0.8公顷。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观特征:武当道茶历史悠久,自古就有梅子贡茶、太和茶等作为贡品敬献朝廷。武当道茶绿茶产品色泽翠绿,汤色嫩绿明亮,香高持久,滋味鲜醇爽口,叶底嫩绿明亮。集高香、有机、醇和为一体;武当道茶功夫茶产品色泽沙绿,汤色黄绿尚亮,滋味醇和甘爽,叶底黄色浅绿,镶有红边,香气馥郁持久。 2、内在品质指标:游离氨基酸≥2.80%,茶多酚20-35%,水分含量≤6.0%,总灰分≤6.0%,碎末茶≤6.0%,粗纤维≤13.5%,水浸出物≥36.0%。 3、安全要求:卫生指标执行GB2762、GB2763《新茶叶卫生标准》。

二. 广西 贵港 桂平 江口竹器

江口镇是县内有名的竹乡。是出口竹制品的重要生产基地。茂密的竹林遍布各村和沿河两岸,连绵数十里。

江口竹器业有悠久的历史。解放前,竹器编织除供农用外,主要作生活用具。制作工艺比较粗糙。解放后,产品种类日渐增多,除用传统手工制作外,还采用机械化生产。每逢圩期,江口圩上自然形成竹器行,有生活用具类的竹箕、竹筛、竹篮、竹笠、竹筷、竹椅、竹床、竹帘、竹盖、竹蒸笼、竹席、竹扫、竹笼;有农用类的竹[竹参]、竹箩、竹耙、竹笪、竹围、竹扁担;有供船用的竹篙、竹缆、竹茹油灰;有专供出口的竹针、竹托、2521型两耳基托、2510型二头基碗、258%型圆头饭盒、258%型三头基皮盒、106型两耳光形盆等等,令人目不暇接。

竹器加工遍及千家万户。镇上曾有5家竹制品厂。镇竹针厂采用机械化生产,从日本引进一套竹针加工设备,生产竹器150多种,其中110多种专供出口。这些竹制品工艺精细,美观大方,深受外商欢迎。

江口年产竹笪约100万张,1986年年产值150万元,主要销往广东省和柳州市等地。出口竹制品每年产值约80万元,占全县竹器出口量的80%以上,主要销往西欧、日本、美国、东南亚。在县内市场销售的竹器制品年产值约50万元。

三. 重庆市 云阳 伏令夏橙

为长寿湖( 重庆)

四. 湖北省 十堰市 丹江口 武当灵芝

武当,是我国灵芝的发祥地,有数千年历史。武当灵芝素以“仙草”著称于世,有起死回生、延年益寿之功效。武当灵芝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现代科学揭开了武当灵芝的神秘面纱,发现武当灵芝含有丰富的灵芝多糖、肽类、酶类、氨基酸、萜类、有机锗、硒等15种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能显著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具有扶正固本、补肾强肝、活血通络、益气安神、排毒养颜、延年益寿及增强记忆、提高智力等功效

灵芝,全名灵芝草。根据我国第一部药物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灵芝有紫、赤、青、黄、白、黑六种,但现代文献及所见标本,多为多菌科植物紫芝或赤芝的全株,性味甘平。紫芝主要含麦角甾醇、有机酸、氨基葡萄糖、多糖类、树脂、甘露醇、多糖醇、树脂和脂肪酸,又含生物碱、内酯、 香豆精、水溶性蛋白质和多种酶类。

动物药理表明实验:灵芝对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循环系统有降压和加强心脏收缩力的作用,对呼吸系统有祛痰作用,此外,还有护肝、提高免疫功能,抗菌等作用。主治虚劳、咳嗽、气喘、失眠、消化不良,恶性肿瘤等。

《神农本草经》把灵芝列为上品,谓紫芝“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延年”;谓赤芝“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成仙。

五. 贵州省 铜仁 江口县 江口豆腐干

豆腐干是江口人民的传统食品之一,色香味别具一格,制作独特,历史悠久。江口豆腐干之所以有独特的风味,一是选用纯净龙津阁的井水;二是要经过泡豆、磨浆、滤浆、煮浆、点浆、上箱、过卤、切块、上扦、晾干等十道工序,才能做成产品,工艺十分独特、讲究;三是在上扦时,首先一小块一小块的把它放置于斗笠形的竹箪上,晾干至八成左右,再晒干,从而形成嫩黄、透明的方块。
    江口的豆腐干吃法多样,可直接食用,细嚼慢咽,香韧可口;也可用油炸酥,味似响皮而更加酥脆;还可用水发胀切成细丝炒肉,则形似墨鱼丝而别有风味。因而多年来,豆腐干一直受江口人民喜爱,并用作馈赠新友的上乘佳品。

在城北龙井阁的豆腐干一条街因晾晒豆腐干的斗笠挂在土家屋檐下形成的一道亮丽风景而远近闻名,中央电视台乡村旅游节目曾对此做过专门的采访报道,是江口最具代表性的土之一。

六. 湖北省 十堰市 丹江口 武当山大曲酒

武当酒厂用发源于武当山的剑河水生产的武当山大曲酒,属窖香型,无色透明、醇香浓郁、绵甜甘冽、尾味干净。

七. 贵州省 铜仁 江口县 榨萝卜

榨萝卜

榨萝卜不同于泡萝卜,呈粉红色,半透明状,可切成片、条糌上糍粑辣椒吃,香脆可口,酸中带甜。可以除乏解疲。

江口榨萝卜主要原料是本地产的原生态圆润光滑的红萝卜、盐、冰糖;将红萝卜洗净放在瓷缸内,一层萝卜一层盐,其间加入适量冰糖。萝卜放完后用原生态稻草盖上,用太平河中无污染石头压住稻草,浸泡30天左右可食。

八. 湖北省 十堰市 丹江口 武当太乙拂尘

在武当派武功中,有不少奇门兵器,拂尘即是一种。在道教,拂尘是一种法器。人们熟知的太上老君,太乙真人,八仙中的吕洞宾,皆以拂尘壮其神威,仙风道骨油然而生。为中国的历史文献增添了无穷的文化魅力。拂尘的演练风格独特,技法鲜明,软硬兼施,开合紧凑;舞动起来如天马行空,洒脱飘逸,闪展跳跃,灵活多变。拂尘在演练中讲究身法与拂法的巧妙结合,具有良好的健身防身之效。
据传,太乙拂法乃太乙真人所创,历来只在道门传授。

九. 重庆市 云阳 云阳小茴

云阳小茴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小茴香的种实是调味品,而它的茎叶部分也具有香气,常被用来作包子、饺子等食品的馅料。它们所含的主要成分都是茴香油,能刺激胃肠神经血管,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排除积存的气体,所以有健胃、行气的功效;有时胃肠蠕动在兴奋后又会降低,因而有助于缓解痉挛、减轻疼痛。

云阳小茴

云阳县堰坪乡农业服务中心

10992985

医用茴香

十. 贵州省 铜仁 江口县 棉菜粑

棉菜粑

在过去,过端午节、重阳节时江口人民都注重做棉菜粑来庆祝节日。棉菜粑是江口传统的一种美味小吃,色泽黑绿,具有柔软清香,不粘不糯,口感舒适等风味。由于棉菜兼有清热、解毒、消炎的功用,所以更得人们的青睐。

棉菜粑的主要原料是糯米、粘米(1:1比例)、白糖、芝麻(或豆腐、腌菜肉)、棉菜(白蒿)、花生、酸辣椒、精盐、熟猪油等 在江口,随时可以购买到风味独特的棉菜粑。

原 料

糯米、白糖、粘米、芝麻、棉菜(白蒿)、花生、桐子叶、酸辣椒、精盐、熟猪油。 制作方法

1.将糯米、粘米分别淘洗净,用温水浸泡后,舂成米粉,过细筛后,混合拌匀;

2.净棉菜择洗净,去苦水后切成细末,入锅煮沸,再倒入1/3的米粉与棉菜搅拌,称为拧芡。再把全熟的芡铲入剩余的2/3米粉中,以滚雪球的办法,慢慢将粘芡揉搓,再分成每份重120克的坯料;

3.将芝麻、花生分别炒香,碾成末,酸辣椒切成小粒,加上白糖、熟猪油拌匀,再回锅用熟猪油拌炒后加精盐,拌炒匀成白糖、芝麻馅;

4.取坯料,逐个包入馅料,包好后用桐子叶包起,上笼蒸60分钟即成。

注:馅料除白糖芝麻馅外,还可用腊肉馅,洗沙馅。腊肉馅选半肥半瘦的腊肉蒸熟,去皮切成颗粒,加切细的盐菜而成。洗沙馅用绿豆煮烂,滤沙去渣,再用熟猪油、红糖、白糖炒制而成。

小吃特色

柔软清香,口感舒适。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