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凉州彝族的土特产 云南彝族山里的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凉州彝族的土特产 云南彝族山里的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2-04-10 20:30:41

一. 新疆 伊犁 昭苏县 哈萨克的烤饼

哈萨克的烤饼是用干牛粪作燃料烤制的一种厚饼,味道特香。这种饼也是哈萨克人喝奶茶时不可缺少的食品。原料:面粉、牛奶或羊奶、羊尾油。做法:把酵面用水泡开和入面粉、羊尾油、牛奶或羊奶揉好面,放入羊皮口袋中发酵(也可用厚的棉织物包起来发酵)。面稍发后即开始做饼,不放碱。一般他们发面不多,一次只做2—3个,随烤随吃,使饼始终保持新鲜。饼的大小根据哈萨克人的“卡盘”(类似汉族人用生铁铸成的平底锅)大小来定。“卡盘”呈圆形,直径在25—30厘米,厚在5—6厘米。面揉好后,放人“卡盘”内,用手压平。上面再扣一个和下面大小一样的“卡盘”。把“卡盘”放在己燃红的牛粪火堆上,上面也放—堆燃着干牛粪。由于受热力均匀,上下不用翻饼,约20分钟即熟。饼厚一般在6—7厘米。特点,饼呈金黄色,味香松软而可口;食时,一般用刀切成小块给客人食用。客人一般不要自己动手去掰,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举动。( 伊犁哈萨克)

二.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山药米拌汤

山药米拌汤系用凉州小米与洋芋(凉州多称洋芋作"山药")做成。制作时,选凉州小米淘洗干净,下入砂锅,用旺火煮至八成熟,把切成方块的洋芋投入,并撒少许面粉,用木勺使劲搅匀,调盐。烧些许清油,炝人葱花,再加切碎的酸白菜即成。当地有"要吃凉州饭,山药米拌汤"之说。

三.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奔马锅巴

“奔马锅巴”的大家族,如果中国的锅巴来自陕西和四川成都,那么甘肃的锅巴则始于凉州。武威是甘肃省第一家引进技术,生产“奔马锅巴”的地方。凉州“奔马锅巴”有麻辣、五香、牛午肉锅巴等系列产品。产品选用银川精大米、高级植物油等原料,引进先进调味技术,经特殊工艺处理,保持名菜风味,营养丰富,香酥可口,余味深长
( 武威)

四.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山药搅团

搅团本是藏族面食品。藏族“少年”中唱到,“油泼辣子油泼蒜,热热的吃上个搅团。”形象地描绘了吃搅团的情形。武威历史上藏汉杂处,凉州的山药搅团,是从藏族搅团转化而来,做法已不大相同。

凉州的山药搅团,是将山药洗净并去皮,切成小方块,放入锅中烧煮至完全化成粉,调入适量食盐和其他调味品,然后徐徐撒入小麦或荞麦面粉,边撒边搅,顺逆旋转。“搅团若要好,三百六十搅。”搅的功夫,在做搅团时显得尤为重要,搅动的越快越多,搅团质量就越好,能够使面粉迅速、均匀地融于粉化了的山药和水之中,防止结面疙瘩。此时,火候亦很重要,需用文火,以不使搅团焦糊为宜。直到稠硬结成团状后,停止撒面和搅动,稍捂片刻,面粉熟透,山药搅团也就做好了,柔而有筋,软绵可口。

山药搅团做好后,舀进碗里,调入油泼辣子或油泼蒜泥等佐料,配以家腌酸菜,浇一点浆水,趁热吃下,滑溜爽口,鲜香皆备,是风味独特的农家美食。搅团一定要热热的时候吃,味道才美才足;如果稍凉,则吃起来有时会被噎,逊色多了。

山药搅团是凉州农村的家常便饭,四季皆宜,而冬天更为普遍。城里人偶尔也尝尝鲜,调剂饮食,改换口味。

五.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曹街子的萝卜

曹街子的萝卜

蒙城西南,距城四十五华里的曹街子,村子周围附近,约百亩地上,盛产萝卜,远近闻名,妇孺皆知。建国前,乡土教材亦有记载:“曹街子萝卜,坛城的白菜……”。故此,曹街子萝卜,远销南京、蚌埠、淮南、界首;近销蒙城、涡阳、利辛、凤台等地。凡往来经过曹街子的客商行人,总是要买些带回去,有的人还专程来此地购买。

曹街子萝卜,明清时期,就很驰名。它不仅具有与众不同的特点,即味道好,颜色正,内瓤白嫩清脆,甜辣适口,而且还富有医药价值,如伤风感冒,咳嗽气闷,吃后感到舒服,似乎病情减轻,所以,萝卜又叫“顺气丸”。人们常说:“吃冬萝卜喝清茶,饿坏大夫算个啥。”所以有些人总时常把萝卜作为客桌上的一种食品,或者当作礼物送人。

曹街子共有一百二十多户人家,曹姓居多,庄中间有一条东西街道,约两千多口人,几乎家家都有萝卜生产园地,亩儿八分不等,大都靠萝卜生产,增加经济收入。因为不论大小集镇市场,一听说是曹街子萝卜,极好出售。曹街子萝卜颜色有两种,即:青、红两种。萝卜的形状亦是两种:一种是圆形,生长在土层上面,显得又大又圆,叫“大顶红”;一种是长形,生长在土层下面,乍看之下,似小而实大,又叫“贼不偷”。这两种类型的萝卜,最大的可长到二至三公斤,一般的一公斤以上。每到秋末冬初,收获季节,异常喜人。

六.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七.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凉州羊羔肉

凉州羊羔肉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凉州羊羔肉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凉州羊羔肉质地细嫩,肥而不腻,瘦而不膻,成为脍炙人口的美味食品,堪称塞上佳肴。 我国西北地区食用羊羔肉的历史极为久远,据史料记载,远在唐代,凉州畜牧天下驰名,河西走廊的羊羔肉就作为贡品了。在民间,羊羔肉的声誉则更高,食用方法亦多,既可清蒸、清炖,又可煮食和手抓,还可烤羊肉串,尤以红烧多见。其特色是色泽微红,肉质鲜嫩滑软。曾有“宁吃一顿红烧羊羔肉,不坐三请六聘九家席”之说。清蒸羊羔肉,选用胸及上脊骨部位,经巧调佐料,上笼蒸制而成。食用时,配以蒜汁、醋、盐等,其味之佳可与鸡、鸭肉相媲美。

凉州羊羔肉

畜牧(肉类产品)

地域范围

凉州羊羔肉地域保护范围包括金山乡、康宁乡、西营乡、永丰镇、松树乡、柏树乡、金塔乡、新华乡、古城镇、谢河镇、黄羊、张义等38个乡镇,449个行政村。保护范围地理坐标为东经101°59′35″至103°23′40〞,北纬37°23′15″至38°12′54″。海拔1440—3263米。东接武威市古浪县,西邻金昌市永昌县,南靠武威市天祝县,北连武威市民勤县,东西长122公里,南北宽90公里。饲养规模100万只,年产羊羔肉11000吨。

八. 云南省 曲靖 马龙区 咨卡彝族泡缸酒

咨卡彝族泡缸酒是马龙县马鸣乡咨卡、瓦窖一带彝族居民历代传统酒文化的结晶。取用当地清澈纯净的山泉水和土生土长的糯米,通过独特的方法精心配制而成,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具有白酒的回味,酿糟的口感,饮料的清爽,口感纯正,回味甘甜,你尽管开怀畅饮而醉意不深,不喝不知道,喝了忘不了。一直是彝族同胞款待佳宾、馈赠亲友、祭祀神灵的必备之品。

九. 云南省 大理 南涧县 彝族血肠

在祖国西南边陲有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山区农业县——大理州南涧彝族自治县。

如果你无意间翻看地图,不难看出南涧县位于无量山和哀牢山交汇点上,这里是古代崇拜母虎的虎族也就是彝族先民的聚居地。这里群山跌旦,河流湍急,有保持完好的原始森林群落,也正是在这块土地上诞生了彝族先民最初的文明,即守猎文明和让世界刮目相看的“十月太阳历”,同时它也传承了彝族先民特有的饮食文化,其中,南涧跳菜已经被大多数人所知晓和接受,相反“血肠”这一独特的饮食就显得鲜为人知了。

“血肠”是彝族先民们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一道美味佳肴。动物的血液被彝族先民奉为是上天赐予我们的最盛洁的礼物和最鲜美营养的食物。由于山路难行,阻碍了彝族群众生产生活用品之间的流通,因此居住在彝族村寨彝族同胞每年都会宰杀一头或两头肥猪,俗称“杀年猪”。每到这一时间段就能吃上一碟喷香的血肠。制作“血肠”的方法很简单,首先要确定“杀年猪”的时间,然后准备好糯米、茴香粉等主配料。在“杀年猪”的头一天夜晚用清水将糯米浸泡至半软(如果选用豆腐则无需此料和此道工具),第二天,将糯米捞出拌上茴香粉等配料,待取出猪血后,以血和之,洗净猪大肠,再将糯米、猪血放入大肠内,用棉绳扎紧大肠两端,放入锅中用水煮熟,既成。

“血肠”的吃法:可以起锅就吃,也可以储藏数日后再蒸着吃。制作好的“血肠”在糯米、茴香粉等主配料的作用下已经除去猪大肠和猪血的腥味,吃起来口感圆润,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如果你到彝乡来,可别忘了尝一口彝族的特色饮食——“血肠”。

十.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凉州荞麦

荞麦是蓼科植物,却一副天生丽质,茎绎紫色,水灵灵透明,像红珊瑚枝;叶脉像用朱笔勾画过似的,红色筋络历历在目,荞麦的花,细致、纯朴、粉白透姻脂色。一串串,一技枝,极繁,给人的印象是一个农村净朗活泼的小姑娘,一笑,满脸都是阳光

养麦花这么美,那是有缘故的。传说先祖们的时代,凉州非常富饶,一年收的粮食当年吃不完,就有好多人不敬天道,暴殄天物,懒惰不思农事,邻里相争,兄弟反目,常出恶事,玉帝知道了后非常生气,要惩罚凉州百姓,使命将五谷棉麻全部收尽,“九天玄女”奉命行事,最后拔荞麦,没留意,援破了手指,她见这东西似乎不是什么正经庄稼,便不劳神了。荞麦染了仙女的血,茎杆都变成了红颜色,叶脉也变成红色,长得特别快,一旬一收,凉州百姓靠了荞麦才免于饿死,打那以后,百姓都一心向善,凉州重又富庶起来,但老天的惩戒不可不记,更兼荞麦有活命之恩,百姓就一直种它,叫做“救命粮”或“六谷”

凉州自然气候,收了小麦,离霜降还有些时日,可是种二茬庄稼时间又不够,就种荞麦、山药、豌豆这些生长期短的农作物。叫“秋田’,又叫“一茬半田”,若逢天旱、雹灾,小麦没收着,也趁着秋季雨水丰沛填补些秋庄稼。农家种养麦,可不是为了它的花开得娇艳

养麦有三道棱,色黑,碾去皮,里面的仁却极白,可以磨面,也可以稍加碾轧,加工成珍子,俗称“荞珍子”。把荞珍子煮得粘稠稀烂,加几块山药蛋,是农家最常见的早餐,名口“珍子拌汤”。正月里过年,人吃得油腻了,没食欲,老奶奶们就会说;“做些珍子拌汤,涮下肚子。”荞麦面的吃法很多,宫廷御膳中便有“荞面窝窝”这道点心,据说做起来要十几道工序,几十种配料,常人是望尘莫及的。农家吃荞养面简单多了,荞面使开水烫,弄几节白葱“砑”成碎末,和进面里,搁点盐、花椒面,擀薄,烙成烫面油饼,又软又香,说不定皇帝佬吃的“荞面窝窝”还不及这“烫而油饼”好吃呢。夏季,人们喜欢吃“荞面凉粉”。先把荞面“打”成稀糊,再倒进盆里晾,凉了,面糊就凝成一坨。吃时切成条或者是用一根长长的马尾丝儿,一头固定,一头牵在手中,突噜一旋,就旋成极薄的荞麦皮儿,搁一勺醋,洒些香菜末儿,冰清玉洁,别说吃的话,看着就感到津生喉润,暑意全消

凉州养麦,浑身是宝。她的花,是优质蜜源,仅次于枣花蜜,甘甜醇香,金黄澄净,是蜜中佳品。她的茎叶和叶质地脆软,多汁柔细,饲喂牲畜最肯上膘。碾过籽的荞皮,棕黑净爽,松软清香,凉州人喜欢用来做枕头瓤子

金秋的凉州田野上,养花正艳……( 武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