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江苏扬州特产设计广告语 扬州特产商业广告词60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江苏扬州特产设计广告语 扬州特产商业广告词60字更新时间:2022-04-09 16:19:27

一. 江苏省 扬州 仪征 新城猪头肉

新城猪头肉

猪头肉是仪征的传统名菜,历史悠久。新城猪头肉更因其具有色泽红润、香味浓郁、肥而不腻、味纯而嫩等特点,备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地址:仪征市新城镇东园饭店

电话:0514-83649988

二. 江苏省 扬州市 江都 邵伯焖鱼

此菜出于邵伯。选取料并不复杂,要求鱼1.75公斤,最好是虎头鲨鱼,肉有韧性,味鲜美,鸡蛋清一个,干菱粉0.25公斤,白糖0.2公斤,走油锅的素油1.5公斤,其他佐料酱油、醋、生姜米、湿淀粉。原料要求“三鲜”,新鲜,鱼要活;时鲜,鱼可随季节变;味鲜,选用上好的调味品。菜要峡谷个锅同时做主 锅炸鱼肉,一锅做卤汁。鱼肉是去骨架,抹上菱粉糊,下油锅,一浮起即以漏勺捞起,再放入两成热的油中,不断翻动,炸至酥脆后上旺火片刻即捞入碗中;同时另锅做卤,先以生姜米略炸,放清水3勺,再放入白糖酱油,烧沸后以湿淀粉勾芡成卤,迅速倒入碗中,鱼肉、卤汁同时迅速上桌,立即将卤汁浇在鱼肉上,只听“吱溜”一声,白汽一缕。整个过程,一是注意火候,该文火要文火,该烈火要烈火。慢油时,鱼要炸得酥透,旺火时又要将鱼炸成外酥里嫩。二是要注意快,而且菜和卤要同时完成,此时才能出现。酥脆香甜、鲜美可口,声色味俱佳的效果。( 江都)

邵伯焖鱼是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邵伯镇的特色美食。邵伯焖鱼作为正宗的清代宫廷菜,色香味形气俱足,食者无不叫绝。

三. 江苏省 扬州市 邗江区 扬州刺绣

扬州刺绣:扬州刺绣与苏州刺绣的技艺虽属于同一门类,但由于受扬州历代文化的影响和扬州八怪画派的熏陶,追随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情趣,“仿古山水绣”和“水墨写意绣”逐步形成扬州刺绣的两大特色。扬州刺绣源于汉代,兴于唐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早在西汉之初,汉高祖刘邦封其侄刘濞为吴王,王宫里的墙壁上就挂有华丽的扬州绣品。唐代,扬州是国内外著名的经济都会,手工业繁盛,刺绣业已很发达。宋代是扬州刺绣的重要转折时期,即从唐代的绣佛像转向绣书画,从实用性向观赏性发展。所绣物品针线细密、色彩美妙,富于生活情趣。当时的文人墨客倡导琴棋书画,寄情花鸟鱼虫,对扬州的人文艺术以致审美情趣的转移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扬州刺绣受其影响,以此为题材的绣品逐渐增多,出现了为人称颂的双面绣。明代刺绣业,由于朝廷官府的倡导而得到进一步发展。扬州刺绣的特色是作品多取自于历代诸多名家的优秀山水、人物画作,意境深邃,构图层次清晰,色彩雅致柔和。每件作品针法缜密、艳丽、工整、光洁。绣师们以精湛的技艺极力表现我国写意画潇洒传神的笔墨神韵和工笔画的精致严谨。

四. 江苏省 扬州市 仪征 油港龙虾

油港龙虾

油港龙虾是仪征龙虾烹饪技术最强的知名品牌之一,具有提大、色红、壳薄、肉嫩等特点。

电话:0514-83294200 83107200

五. 江苏省 扬州市 邗江区 粽子

粽子

粽子是季节性很强的小吃,每年要到端午节前后,卖粽子的才多起来。扬州的粽子做得很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是火候到家。《随园食单》“扬州洪府粽子”

云:“洪府制粽,取顶高糯米,捡其完善长白者,去其半颗散碎者,淘之极熟,用大箬叶裹之,中放入火腿一大块,封锅闷煨,一日一夜,柴薪不断。食之滑腻、温柔,肉与米化。”粽子的品种也不少,有咸肉粽子、鲜肉粽子、赤豆粽子、蚕豆粽子、白糖粽子、花生粽子等等。包粽子是一项技术难度较大的工作,形状有枕头形,扬州人称为小脚粽子;锥形,扬州人称为三角粽子,不会包的人捏来捏去什么形都出不来。

六. 江苏省 扬州市 江都 杨州玉器

扬州是我国玉器加工的重要基地之一,古籍《书经 禹贡》中便有“扬州贡瑶琨”的记述。1977年在扬州蜀冈尾闾,发现新石器时代后期氏族公共墓葬60多处,有石斧、石锛、玉璧、玉琮等器物,说明早在4000年前,先民们就在这里生产生活,有了玉石琢磨的活动。解放后在扬州境内发现和清理的百余座汉墓中,出土玉器数以百计,达数十个品种。

扬州的琢玉工艺源远流长,古籍《书经·禹贡篇》便有“雍州贡琳琅”、“扬州贡瑶琨”的记述,把扬州琢玉史追溯到4000年前的夏代。虽然《禹贡篇》中所指的扬州,当时地域宽广,为“天下九州”之—州.琢玉工艺所在地不一定在现代扬州地区内,但其历史渊源是可以证明的。1977年在扬州蜀冈尾闾,发现新石器时代后期氏族公共墓葬60多处,有石斧、石锛、玉璧、玉琮等器物,说明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先民们就在这里生产生活,有了玉石琢磨的活动。解放后在扬州境内发现和清理的百余座汉墓中,出土玉器数以百计,达数十个品种。唐代扬州琢玉,在手工业兴盛中有新的发展,贵族豪门用玉件装饰楼阁,所谓“雕栏玉户”。唐僖宗时,盐铁史高骈在扬州建有“御楼”,用金玉制作蟠龙蹙凤数十万件,装饰其中。高骈还将多年搜刮的扬州玉器珠宝数万件献给朝廷。唐代民间以玉器为佩、饰品亦渐开风气。宋代扬州玉器已向陈设品发展,花鸟、炉瓶等品种日益丰富,造型、琢磨艺术水平大为提高。清乾隆时,扬州琢玉进入全盛时期,清宫中重达千斤、万斤的近10件大玉山,多半为扬州琢制,其中重逾万斤被称为“玉器之王”的《大禹治水图》玉山,成为稀世之宝而名闻遐迩。

七. 江苏省 扬州 江都 江都方酥

方酥是大众化的传统扬式糕点之一,已有一百多年生产历史。初为圆形,状如蛤蟆,故名蛤蟆酥。后改为方形,更名方酥,又名小方酥。此品选用上白面粉,绵白糖、芝麻、麻油等原料,佐以黄丁、橘饼等香料,经发酵、和酥、包酥,多层折叠成型,用文火烘烤而成,香酥可口。( 扬州)

八. 江苏省 扬州 广陵区 扬州灌汤包

知名扬州灌汤包

扬州,一座文明的古城,当年乾隆下江南的第一站,也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地方。静静的运河、美丽的瘦西湖仿佛把游人带回到了久远的梦乡……。

如果你有幸到扬州走一趟,你定会被她迷人的风貌所倾倒,如果你更有幸结识一位扬州的朋友,他也许会告诉你扬州人常说的一句话:“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初来乍到的你也许会茫茫然,但热情好客的友人定会在晨起时,带你到依着运河或小湖畔的茶楼,请你品着散发淡淡清香的龙井,而后上一笼有名的扬州灌汤包,向你娓娓道来这句话的典故:扬州人早上起得很早,不赶着上班的人早起喜欢到茶楼喝茶、吃一笼灌汤包,啜着浓浓的汤汁,嚼着醇香的肉馅,而到了晚上,他们喜欢把自己泡在浴盆中,浴个热水澡,洗去一天的尘埃和疲劳。听着这个故事,我这个外乡人陷入了沉思:上茶馆吃汤包,很符合老0的习惯。可从前的扬州人也天天沐浴,是否太勤?有点西化的味道?不过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日日沐浴热水能增加人体全身的血液循环,有益身体健康,不禁心中暗暗称道。

坐在运河之边,瘦西湖畔,听着这久远的故事,联想到鲁迅先生的《三味书屋》,迷人的江淮文化,她在我面前总戴着一层薄薄的面纱,让我沉思,让我遐想……

九. 江苏省 扬州市 邗江区 扬州牛皮糖

牛皮糖号称"扬州一绝",是扬州。口味香甜,外层芝麻均匀,切面棕色光亮,呈半透明状,富有弹性,味香,细嚼不粘牙,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早在清朝乾、嘉年间就已面市扬州,后因战争频繁而失传于世。扬州食品生产厂家的科技人员和制糖技师们决心要让失传已久的牛皮糖重见天日,对前人的制糖工艺进行挖掘整理,通过千百次的尝试,终于使传统产品得以重新问世,并使其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使口感达到了弹性、韧性、柔软性三性为一体的最佳状态。

牛皮糖具有金黄透明,有弹性、粘性,不发硬的特点,它以白砂糖、白芝麻、淀粉、花生等为原料,制作出了花生牛皮糖、松子牛皮糖、原味牛皮糖、草莓牛皮糖、山楂牛皮糖、橙子牛皮糖等多种口味,成为震远同“茶食四珍”中的一道。

牛皮糖号称扬州,目前有核桃味;桂花味;花生味;松子味;提子味;金桔味;草莓味;香橙味和哈密瓜味,新的口味更加独特,柔软适中,老少皆宜。

目前牛皮糖有绿叶牌牛皮糖;五一牌牛皮糖;雾中花牌牛皮糖和薛记牛皮糖,其中以绿叶牛皮糖为首。

牛皮糖,扬州休闲文化的缩影。它是清朝康乾年间扬州经济发展的一个写照。那时,扬州已成为中国盐运和漕运的中心,达官贵人、风流才子云集扬州。其中牛皮糖在众多小吃中因越嚼越有劲而备受人们喜欢,被称之为“扬州一绝”。后因战争频繁而失传于世。据较早生产牛皮糖的“绿叶”公司负责人杜大顺说,上世纪70年代起,经过科技人员和制糖技师对前人的制糖工艺进行挖掘整理,终于使传统产品得以重新问世,使口感达到了弹性、韧性、柔软性三性为一体的最佳状态。

十. 江苏省 扬州市 广陵区 扬州雕版印刷

将文字、图像反向雕刻于木板,再于印版上刷墨、铺纸、施压,使印版上的图文转印于纸张的工艺技术,称雕版印刷。在古代,雕版印刷又称版刻、梓行、雕印等。雕版印刷的工艺流程极为复杂,大致可分四个环节,每个环节又有若干程序。一是备料,即制版、备纸、备墨;二是雕版,即写版、校正、上版、雕刻;三是刷印与套色;四是装帧。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保留着国内惟一的全套古籍雕版印刷工艺流程,共有二十多道工序,整个流程散发着古朴典雅的文化气息。

明代雕版印刷,地域之广、品种之多、数量之大,都超过前代。政府的司礼监经厂,有刻、印、装订等工匠近千人。民间印刷的新品种是有插图的戏曲、话本,各级地方政府广泛编印地方志。新崛起的徽派刻工群体,代表了版画雕刻技艺的高峰。到了明代中、后期,扬州雕版印刷空前发展,刻书之风大长,官刻、家刻、坊刻盛极一时,刻印之书不可胜计。

清代初期的1,曾影响民间印刷业的发展,技艺没有新的提高,但印刷量还是很大的。康熙年间皇帝命两淮盐政曹寅于扬州天宁寺内设扬州诗局,召集全国各地雕版印刷的能工巧匠前来效力,刊刻过三千余卷内府书籍,其中包括《全唐诗》,这些殿版图书世称“扬州诗局本”。这一期间,扬州雕版印刷以空前辉煌的业绩跃居中国刻书名区之列。民国年间,扬州地区雕版印刷趋于衰微,但余风犹存,仍刻印了不少书籍。

新中国成立以后,于1960年成立“扬州广陵古籍刻印社”。1966年遭到“0”的破坏,人员被遣散,版库遭强占,版片受到部分损毁。1972年,在1总理的关注下才使处于濒危状态的文化遗产保存下来。1978年,广陵古籍刻印社得以恢复,雕版印刷工艺流程全面恢复,修补、印行了大量古版图书,还新刊刻了《里堂道听录》等一批新版古籍,为扬州雕版印刷史谱写了新的光辉篇章,被海内外誉为“江苏一宝”,乃至“全国一宝”。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