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四川眉山市丹棱县的特产 丹棱县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四川眉山市丹棱县的特产 丹棱县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04-09 17:15:23

一. 四川省 眉山市 丹棱县 老峨山禅茶

丹棱县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该县老峨山四周海拔七八百米的山坡特别适合茶叶生长,其茶叶以“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远近闻名。如今,丹棱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丹棱茶业已成为丹棱农业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全县有茶叶面积4万亩,年产量5700吨,产值3100万元,此外还有6家茶叶加工企业,通过有机食品认证1个。与此同时,众多茶农也通过发展茶业走上了小康之路。



老峨山茶文化源远流长,其种茶历史有2000多年,据《名山县志》记载,茶祖吴理真自老峨山移植七株仙茶栽种于蒙顶山。古石碑记有唐太宗李世民爱喝老峨山茶,要求地方官进贡皇室,由是老峨山仙茶之美名传天下。明朝时,老峨山茶是蜀王府专用茶,蜀和王曾亲自带人前来老峨山修葺贡茶行道。直至清末,老峨山茶尚为皇室贡品。



老峨山禅茶的历史始自唐朝末年,丹棱县著名诗僧可朋非常喜爱老峨山仙茶,常与老峨山天目寺启德法师长期品茗论禅、精研茶道,从而开创了老峨山禅茶之先河。自此,老峨山禅茶技艺代代相传,内容也日渐丰富。

二. 四川省 眉山市 东坡区 东坡鱼

苏东坡是我国宋朝的一位美食家。相传,有一次,他让厨师做道鱼肴开开鲜。厨师送来后,只见热腾腾、香喷喷,鱼身上刀痕如柳。东坡食欲大开,正欲举筷子品尝忽见窗外闪过一人影,原来是好友佛印和尚来了。东坡心想:“好个赶饭的和尚,我偏不让你吃,看怎么办?”于是顺手将这盘鱼搁到书架上去了。

佛印和尚其实早已看见,心想:“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来。”东坡笑嘻嘻地招呼佛印坐下,问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见教?”佛印答道:“小弟今日特来请教一个字?”“何字?”“姓苏的‘苏’怎么写?”苏东坡知道佛印学问好,这里面一定有名堂,便装着认真地回答:“‘苏’字上面是个草字头,下边左是‘鱼’,右是‘禾’字。”佛印又问:“草头下面左边是‘禾’右边是‘鱼’呢?”“那还念‘苏’啊。”“那么鱼搁在草头上边呢?”苏东坡急忙说:“那可不行。”佛印哈哈大笑说:“那就把鱼拿下来吧。”苏东坡这才恍然大悟,佛印说来说去还要吃他的那盘五柳鱼。

后来有一次,佛印听说苏东坡要来,就照样蒸了一盘五柳鱼,心想上次你开我玩笑,今日我也难难你。于是就顺手将鱼放在旁的馨里。

不料苏东坡早已看见,只是装着不知道。说道:“有件事请教:我想写副对联,谁知写好了上联,下联一时想不出好句子。”佛印问:“不知上联是什么?”苏东坡回答说:“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佛印不知道苏东坡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几乎不假思索地说:“下联乃‘积善人家庆有余’。”苏东坡听完,佯装惊叹道:“高才,高才!”原一你专罄(庆)里有鱼(余)呀!快拿出来一同分享吧。佛印这才恍然大悟,知道上了苏东坡的“当”。但他还想“戏弄”一下苏东坡一看,一条清蒸的西湖鲜鱼,身上划了5刀。便笑0地说:“五柳鱼呗。”佛印笑笑回答说:“这条‘五柳鱼’算给你‘钓’到了,不如叫‘东坡鱼’算了。”

从此以后,人们把“五柳鱼”又叫“东坡鱼”,而且这道菜名气也越来越大,一直流传到今天。

  选一条活鲤鱼,去鳞洗净,掏去内脏,在鱼的两肋用刀深划五道口子,接近鱼刺,抹上盐, 或煎或煮都可以。煎即麻辣煎烩:放入油锅,炸至半熟,放入姜、蒜、酱油、豆瓣、滴入少量 曲酒,拌以葱花、芜须、花椒粉、少量糖醋,趁热食之,味道鲜美可口。煮即素淡清炖:放入 清水中煮,俗称江水煮江鱼,加入葱、姜等汤成乳白色时,再加入盐少许。须要注意的是盐不能放入过早,过早则汤发黄。起锅时再加少量胡椒,其味更加鲜美。

三. 四川省 乐山市 峨眉山 峨眉老腊肉

峨眉老腊肉属于四川乐山市峨嵋传统菜肴之一,选取猪臀肉,用盐和各种香料腌制后,经烟熏而成。入口化渣,满口留香。与雪魔芋同烧滋味更好。

四. 四川省 眉山市 彭山区 彭山鲜花饼

彭山旧城隍庙沙门(位于今县人武部住地),是一座单檐歇山顶的大木结构高楼,临北街而立。门南,一姓周者临街设一摊,专卖鲜花饼。其用料十分讲究,外用上等白面做成直径约6厘米的圆饼,饼色雪白,正中心一红点印记,酷似一朵鲜花。内用冰糖、白糖、芝麻、花生、核桃仁、枣泥、猪边生油混合舂成心子,再用上等边油油酥成型。味具嫩、酥、香、甜和入口不腻而化渣的特点,深受甜食者的爱好。

五. 四川省 眉山市 洪雅县 雅自天成茶

雅自天成茶

--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西蜀雅茶之名,古已有之,集天地之灵华,生水木之精魂,兼得蜀地之文、天府之风、蒙顶之涧、峨嵋之秀、雅自天成此等灵山秀水,人生百味尽在杯中沉浮”

六. 四川省 眉山市 彭山区 彭山美人指葡萄

美人指葡萄,由日本植原葡萄研究所育成,1998年引美人指入中国。穗重400-700克,平均粒重12克.果粒长尖椭圆形,尖端呈紫红色,近根部呈黄色至浅粉红色,宛如美女的指甲一样美丽。含糖量为18%-19%,食味清爽带甜,肉质极佳。9月上中旬成熟,抗病强,适应广,易栽培。

果穗中大,元副穗,一般穗重450-600克,最大1750克;果粒大,细长型,平均粒重10-12克,最大20克。果实外观极奇艳丽,故此得名,果实皮肉不易剥离,皮薄而韧,不易裂果;果肉紧脆呈半透明状,可切片,无香味,可溶性固形物达16%-19%。

华东地区一般在8月上旬着色,8月下旬成熟;华北地区8月下旬开始着色,9月中下旬成熟。果实耐贮运

七. 四川省 眉山 丹棱县 曹八娘米豆腐

曹八娘米豆腐

丹棱有一道风味小吃,名曰米豆腐。原料为大米,大豆,少许石灰。人工做。大米和豆子都用石磨磨细。一口直径约有80分米的大锅。

丹棱曹八娘米豆腐远近闻名。

八.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九. 四川省 乐山市 峨眉山 峨眉山矿泉水

峨眉山矿泉水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峨眉山矿泉水

四川省峨眉山市绥山镇、符溪镇、胜利镇、双福镇、桂花桥镇、九里镇、罗目镇、乐都镇、高桥镇、峨山镇、龙池镇、大为镇、沙溪乡、川主乡、龙门乡、普兴乡、新平乡、黄湾乡共18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峨眉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峨眉山矿泉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峨府函〔2013〕55号

四川省(区域性)地方标准DB511181/T6-2014《峨眉山矿泉水生产技术规范》

十. 四川省 眉山市 彭山区 味缘冰粉

在彭山说起冰粉,上了年纪的人都有很多回忆:文革时期冰粉是知青们的知己,改革初期冰粉是大家的夏天最爱的消费品。每一个人的童年回忆里都有冰粉!



据考察,冰粉始于明清时期的武阳(今彭山县),清朝中期传遍四川,盛于晚清时期,在文革时期达到鼎盛!那时彭山遍种冰粉树,遍街都在吃冰粉,彭山的冰粉籽被知青们带到全国各地,冰粉之乡名扬天下!



关于冰粉的起源在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明末清初的武阳西北部(今彭山县保胜镇),有一户王姓人家,有一女名王味缘。一天味缘上山采梨,不小心将梨树上一株青藤(今冰粉树)上的果实无意中抖落于香包中。回家后,王味缘清洗香包时香包有透明果浆溢出,遂觉惊奇,便将果浆盛于碗中,过一会儿果浆便凝结了。王味缘一看亮晶晶的,似冰非冰,似粉非粉,忍不住尝了口,冰冰凉凉,爽滑无比,妙透肺腑!味缘又找来了红糖兑成红糖水到入其中,再尝,凉幽幽,甜咪咪!味缘连称:“冰粉!冰粉!”。家人回来一尝,果然妙不可言,并鼓励味缘上街摆摊卖冰粉,味缘一想有道理,这样让大家都可以来品尝这一美食。第二天味缘一上街做好冰粉立刻引来许多人的围观,品尝者络绎不绝!时间一久人们都知道武阳(今彭山)街头有一位冰粉姑娘,并嬉称------味缘冰粉!冰粉味缘!



从此冰粉在彭山流行开来,并逐渐传入周边市县,渐渐的传遍整个四川。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