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客家擂茶特产店 正宗客家擂菜茶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客家擂茶特产店 正宗客家擂菜茶更新时间:2022-04-23 09:49:33

一. 福建省 三明 宁化 客家金牡丹

一款名为“客家金牡丹”的茶叶获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称号,开启了闽茶新秀的新征程。

金牡丹树姿较直立;茶园土层浅薄、肥力低,或采摘过度,茶树容易早衰。

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于1978至2002年以铁观音为母本,黄棪为父本,采用杂交育种法育成。2001年被评为“九五”科技攻关农作物一级优异种质,编号220。2003年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省级品种,编号闽审茶2003002。

宁化县农业局

客家金牡丹福建省翠云茶业有限公司

二. 广东省 惠州 惠城区 客家娘酒

客家酿酒又称“滗酒”或“扒酒”,客家人习惯叫扒酒。是把糯米放入蒸笼蒸成饭加入酒饼、红菊、黄精、首乌、红枣、米酒发泡一个多月的时间酿出来的酒。

按照以前客家人的风俗,客家酿酒只有在妇女生小孩、产后在家坐月子的时侯或春节期间才能尝得到。特别是妇女产后在家坐月子时必然会有酿好的酒,而且把酿酒后的酒渣(又称酒糟或糟麻)留下来分派给邻居亲友共享。客家人习惯把酿好的酒蒸鸡,这道特色美食通常给产妇坐月子时食用,因其具有补气、生血的功效。

客家人的酿酒和饮酒方式据说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秉承了许多古中原地区的酒文化基因。起初酿酒时,客家人采用山楂树的根叶及自已种的高梁和狗尾粟(小米)来酿酒,酿出来的酒有舒筋活络、驱寒保暖之效。后来,客家人又采用制糖后的甘蔗渣来酿酒,这种酒被称之为“滗酒”。此外,客家人还用糯米放入蒸笼蒸成饭加入酒饼和红菊发泡来酿酒,因这种酿酒呈暗黄色,因此客家人又称它为“客家黄酒”。

选取体质糯米、黑糯米为主要原料,秉承传统工艺精心酿造,窖藏多年,香甜柔绵,含有人体必须的多种氨基酸、葡萄糖、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具有行气活血、养颜润泽、滋补健身之功效。梅州市的“广东客家酿酒总公司”出产的金牌及银牌客家娘酒,早在1993年就被评为广东名牌和黄酒第一名;1994年荣获全国精品博览会金奖;1995年获得“中国名牌”称号。

客家娘酒是我国最古老的酒种之一,它以糯米为原料,首先将糯米去壳留皮(俗称糙米)煮熟成糯米饭后用簸箕散热放凉,用特制酒母(俗称酒饼)均匀地洒在米饭上混合,装入瓦埕中20天左右进行糖化发酵。再将糖化发酵的酒娘过滤出来装入瓦埕中,这时将瓦埕四周围上稻草、谷壳,点燃稻草、谷壳进行炙酒(也称火焙),再用布包装入红曲放进瓦埕,待瓦埕里的酒滚开一段时间后,约2个小时后可熄火,放凉,再用草纸将口封回即可。

客家娘酒呈红褐色,具有蜜甜醇厚,气味芬芳的独特风味。客家人对客家娘酒情有独钟,逢年过节,婚嫁喜庆,必用客家娘酒。客家娘酒的酒精含量低,一般在百分之十五左右,属于低度饮料酒。客家娘酒性柔和,四季皆宜饮用,既可直接饮,男女老少皆宜。

客家娘酒的酿造工艺一直以民间流传的方式传承着。娘酒指的是用糯米特制的黄酒,在梅州地区也经常称之为“老酒”,在当地已经成为了一种深入民心的民间饮品。关于“娘酒”的起源,在梅州地区有许多民间传说。

传说一:神仙赐酒

在“五胡乱华”年代,中原大地民不聊生,民众大举南迁。一群妇女结伴南逃,越过千山万水进入广东、福建两省,累得再也走不动了,昏睡在荒山野岭。此时,一位满头银发、红光满面的长老拿着一只竹制的盛器,从盛器里倒出一杯红褐透明的液体递给妇女中的最年长的老妇:“喝下去吧。”老妇轻轻呷了一口,醇香浓郁的气味沁人心脾,随即疲累全消,不饥不渴了。长老告诉她们:“这是用糯米酿造出来的娘酒。”接着,长老又教给她们娘酒的酿造方法。说完,长老突然不见了。妇女们又惊又喜,急忙跪拜:“神仙保佑,神仙保佑。

从此,南迁者在这里安居乐业,繁衍后代,客家娘酒也世代相传,流传至今。

传说二:娘酒祭神

很久以前,客家的缺牙山一带发生旱灾时,有一位过路缺牙老叟来此乡村讨茶喝,一农妇叙说闹旱荒情况,解释没有茶,便将媳妇坐月子的酒斟了满满一碗给老叟。老叟一口饮毕,化为一道白光飘向缺牙山。次日,一场倾盆大雨下来,山民欢呼不已。从此,山民们每遇旱年,便用坐月酒,即娘酒登上缺牙山焚香求雨。

传说三:廖化发明

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曾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话说廖化归属了吴国,想离开吴国回蜀国,却没有机会,更何况还要带上0亲。

廖化在思念蜀国时,百无聊赖,于是将一些糯米用水浸透,接着,用甑锅蒸糯米,将蒸好的糯米放入陶器中,并将畲族人采集的一二十种药材投入糯米中,用稻草包裹住陶器,美其名曰:“服药、净身、草埋。”

陶器闲置久了,竟飘来一阵醉人的酒香,“黄酒”由此诞生了。廖化将这种美酒和美酒的“处方”献给孙权,酒醉的孙权放廖化回家。于是,廖化连夜带着母亲往西行走,恰巧在路上碰到东征的刘备,随刘备回了蜀国。

又有一说,这种黄酒不是廖化自己的发明,而是他母亲教他做出来的。于是,客家人称黄酒为“客家娘酒”,以示纪念,后来此称呼随着客家人南迁,沿用至今。

用客家娘酒炒鸡又名娘酒炒鸡、娘酒鸡、酒鸡、姜酒鸡,是客家地区用鸡肉(最好公鸡)、生姜、娘酒制作而成的一种风味小吃。其味香甜嫩滑,美味可口,具有健脾开胃、行气活血之功效,是客家人滋补身体的美味佳品,也是客家妇女生孩子后的主要滋补食品之一。客家女人坐月子的时候,家人将鸡肉和姜片生炒之后,加点糯米酒煮,给产妇服用。现在早已不再只是做月子的专用膳食了,平时想吃随时就可以做,每到过年时节,客家地区的梅州,几乎家家户户都要亲自制作几坛客家娘酒来接待亲朋好友。

三. 广东省 梅州市 梅江区 客家酿豆腐

客家酿豆腐

千年古城梅州,有“客都”之称,中原人“衣冠南迁”到这里,不但带来了读书皆上品的风气,也形成了自己的饮食文化客家菜。火柴盒大小的水豆腐炸成金黄色,把猪肉鱼肉做成的馅“酿”入其中,放进葱花,香油,盛在鸡汤瓦煲内焖着,直到香气四溢。想来到了梅州的客家人一时无麦可包饺子,才创出如此美味。

酿豆腐是客家人的传统名菜。

新春佳节,中原群众尚食饺子,寓“岁更交子”之意。客家人自中原南徙至粤东后,仍尚其俗。但岭南地暖,少种小麦,缺乏面粉,故当时处于深山腹地的客家人,要吃一顿饺子,也很不易。后来,有人想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把饺子的馅料填进豆腐块里,煮熟当作饺子,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这一食法很快传遍客家地区。

酿豆腐是一种价廉物美的大众化食品。首先,馅料选用剁成碎粒的香菇、鱿鱼、虾仁、猪肉、少量咸鱼等,加拌适量味精、白盐、淀粉,一刘塞入鲜嫩的豆腐块中间,或蒸或焖,或煲或炸或煮,熟后即可食用。将其在锅内煎至半面暗红,即成红烧酿豆腐,再撒少许葱粒,蘸五香酱料趁热进食,“咸香肥滑”顿时充满口感,别有一番风味。

四. 广东省 河源 紫金 客家地瓜包

醇香、柔软、嫩滑的地瓜包,是客家地区道地的充饥美食,凸现客家人的热情好客,充满浓郁的乡土韵味。

地瓜包如同北方的饺子,不同的是用地瓜粉作皮,用手工制作,土里土气,或包成棱形、三角形,或船形,大多是包成三角包。早先是山里挖掘的蕨类粉制作,而蕨类植物只有火烧山之后才能生长,虽然质量高,却数量少,远远无法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于是,以地瓜粉取而代之,故称地瓜皮。

地瓜包很讲究的是馅料。大多馅料是香菇、瘦肉、冬笋、大葱之类捣碎,加上调味品,放置锅里炒熟。芋头煮熟之后,去皮,拌进地瓜粉反复揉搓,直至如面粉一样可以捏成薄薄的皮,而后包上馅料,或蒸或煮,皆美味鲜嫩。那是山中的珍馐,能端上餐桌招待客人的一道很体面的美食!

春节,客家各户都忙于包地瓜包,亦如北方人的包饺子。在北方,没有饺子就不算过年。客家地区也是如此,没有地瓜包就没有过年的韵味,因此,再穷的人家,既使没钱买肉,也要包几盘素菜的地瓜包。新年来客,地瓜包是必不可少的美食。餐桌有地瓜包,客人就感到舒心美气,多了一分祥和喜庆,那怕客人打着饱嗝,也不能少这道美食!

改革开放后,人们欣赏山野之物,地瓜包堂而皇之的搬上餐桌,成了一道美食,不知迷醉几多食客,那美味久久留在他们心头!

五. 福建省 龙岩 武平 客家捶圆

又叫波圆,即肉圆,主要有品种有猪肉圆、牛肉圆、牛筋圆、鱼圆、虾圆、鸡圆等。 客家捶圆口味纯正,既有韧性又很爽脆,既有嚼头又不打渣,人们形容捶圆的弹性良好常常会说是“跌落桌上跳三跳”。其中永定的牛肉圆及下洋的牛筋圆以味道鲜美受到赞誉。肉圆既是一道常菜,饮宴也不可缺,主要是取“圆”字寓“团圆”和“圆满”之意。

六. 湖南省 湘西州 凤凰县 土家擂茶

擂茶,又名三生汤,以茶叶、芝麻、花生、大豆、大米、生姜等原料在特制的擂钵中擂制而成,开水冲泡后即食。所以说,擂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茶,因其原料之一为茶叶,故名为擂茶。

擂茶是土家族的传统食品,起源于汉代,盛行于明清,拥有一千多年的饮食文化背景,产品历史渊源极其深厚。

七. 河南省 安阳市 林州 林州茶店山楂

林州茶店山楂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林州茶店山楂林州市茶店镇农业服务中心

又名北楂。产于河南林州。有豫北红和林红两个品种。

特点:豫北红单果平均重7.8克左右;林红单果平均重11克左右。色泽深红,果圆,果点突出。林州地处豫北,太行山东麓,地势较高,气温偏纸,年均气温13℃左右,土壤以棕壤、褐土为主,棕壤多分布于海拔800-1000米以上的山地,呈微酸性。其山楂树高5米左右,花白色,花期5-6月,成熟期10月。多生于1000-1500米的山坡林边或灌木丛中,性喜阳光,稍耐阴、耐旱、耐寒、耐贫瘠;结果多,产量稳定。

八. 广东省 梅州 梅江区 客家酿茄子

客家酿茄子是由茄子等为主要食材做成的一道菜品,属于家常菜

制作方法

1、将猪肉冼净捣成酱、茄子切成0。3厘米厚的片,两面剞成横竖花刀,葱、姜、蒜均切成末,淀粉用水泡上。

2、将炒镬放在旺火上,倒入植物油。烧至七成热时,放入茄片炸透、捞出控去油。炒镬放回旺火上,放入少许油,待油烧热时,放入肉酱煸炒,加入葱末、姜末、豉油10克、料酒,勾芡做成馅(酿酱)。

3、炸好的茄片,每两片中间放入肉馅、码在碗内,上笼用旺火蒸分钟,扣在盘内。

4、将炒锅放在旺火上,放少许油,加蒜末、豉油25克、味精、高汤,用水淀粉勾成流芡,放点明油、浇在茄子上即成。

九. 广东省 韶关 浈江区 客家卤肉

客家人喜爱将猪肉卤腌储藏,慢慢享用,卤的时间越长,肉味越香。将卤肉切片,慢火煎干,香味浑醇而不肥腻,是地地道道的客家菜肴。

十. 广东省 梅州 兴宁 客家三色粄

三色粄做法:先将糯米洗净,加水浸泡3小时,放入石磨磨成粉浆,脱水压干成米团。把压干的米团分别放入艾叶汁、红曲粉,揉搓成绿色粉团和红色粉团,分别揉成红、绿、白色小圆团,放入微沸水中煮熟,另起油镬,将香菇、浸发干虾仁爆香,下高汤调入味料,待滚开后放入三种颜色糯米粉团略煮,最后加入香菜、葱花即成。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