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延安农村特产销路 延安特产哪里买划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延安农村特产销路 延安特产哪里买划算更新时间:2022-04-05 12:58:09

一. 陕西省 延安 志丹县 志丹羊肉

志丹羊肉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志丹羊肉是陕西延安志丹县的。

志丹羊肉,盛名已久,自古有“山保安,牛羊山”之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吴起/志丹就是狄戎等少数民族的游牧区,到北宋,牧业已很发达。宋廷曾令保安军榷场每年贡羊2万只。清代县训导武东旭《山城四时诗》云:“山中夏日好风光,火伞凌空亦不妨。款客何愁人带热,当窗讵东草迎凉。

志丹羊肉,盛名已久,自古有“山保安,牛羊山”之说。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志丹就是狄戎等少数民族的游牧区,到北宋,牧业已很发达。宋廷曾令保安军榷场每年贡羊2万只。清代县训导武东旭《山城四时诗》云:“山中夏日好风光,火伞凌空亦不妨。款客何愁人带热,当窗讵东草迎凉。虽无竹簟眠能稳,即少荷筒饮自香。惟有痴蝇挥不尽,腥膻易惹是牛羊。”《保安县志略》载,清同治后期,“羊子为最多,牛驴次之,骡马很少”。1949年,全县羊子约7万只,其中山羊近5万只。1955年达14万只,其中山羊10余万只。1965年达20万只,其中山羊近17万只。至1997年羊子共计25万只,其中山羊23万只,当年出栏羊子9万只,其中山羊8.3万只。

志丹县位于延安市西北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从全国山羊分布区域划分,位于农牧交错区,也是子午岭山羊繁衍适生区。境内土地广阔,牧草资源丰富,养羊业历史悠久,处于全县主导产业第一位。

全县现有牧草228万亩,其中人工种草6.5万亩,大部分处于海拔1093一1600米左右,以多年生禾本科的草本植物为主,其次为菊科、豆科等。有针茅、冰草、芨芨草、蒿类、虎榛、黄蔷薇、百里香、柠条、狼牙刺等优良牧草。

志丹羊子有山羊、绵羊两种。食用以山羊为主。山羊有陕北黑山羊、奶山羊和辽宁白绒山羊及其杂交改良后代等。羊肉年产量均在千吨以上。1997年羊肉产量为1160吨,其中山羊肉达1080吨,居全市第二。

志丹山羊终年放牧,抓膘性能优良,肉质鲜嫩,特别是当地生有百里香草,羊吃后,肉质鲜美适口,无膻气,易消化,形成了志丹羊肉特色,颇有名气。志丹养面饴馅羊腥汤、炖羊肉、羊杂碎等地方风味小吃,在陕甘宁等地久负盛名,产品远销内蒙、宁夏、甘肃、山西、河北等省区,深受消费者欢迎。

志丹羊肉

志丹县羊子开发服务站

11838584

肉(羊肉)

二. 陕西省 延安 黄陵县 黄黄馍

黄黄馍是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的特色小吃。黄黄馍质酥味美,香醇可口,上面布满芝麻大小的窝窝,浸着一汪食用油,正放恰似一只精美的小船,斜放像一轮下弦月,闻着香,看着嫩,吃着甜。

黄黄馍:简称黄黄,因其成品色黄而得名。主要原料为硬糜子面粉。它的制作程序为先碾、后发、再摊,即用锅烧适量的水,水开后,将碾好的硬糜面,取出一份用凉水搅拌成一小盆糊状,倒入开水锅中,煎煮几分钟,再将一部分糜面逐渐撒向锅中,边撒边搅,使其成为稠粥状,碉煮再搅,约40分钟,出锅,稍凉后与其余硬糜面和成面团,置于盆内盖严。放于热炕或微火锅内发酵6小时左右,待嗅而香,食用略甜时,另取一盆,将发酵好的面团挖出一块,放入盆中,倒进水加上酵母和水配成糊状,之后盖好面盆,放热处再次发酵30分钟左右,以面糊出现小泡为宜,即可摊烙。

黄黄馈的摊烙器具为特粉的摊锅,俗称黄黄鏊,鏊为圆形,直径15—20厘米不等,中间略凸,上有盖,下有高约6厘米的三足支撑。摊烙时,将鏊用砖垫高,下烧柴火,给鏊内擦上油,以免粘鏊,用饭勺将二次发酵好的面糊舀起,从鏊中间倒入,面糊由中间流向四周,盖好鏊盖,约4—5分钟,听到鏊内有蒸汽水的“哧啦”声响,便可揭鳌盖,有锅铲至中间时折合为双层半圆形,铲出即成。一般制作时,总是架起三至五个鏊同时进行。

黄黄馍质酥味美,香醇可口,上面布满芝麻大小的窝窝,浸着一汪食用油,正放恰似一只精美的小船,斜放像一轮下弦月,闻着香,看着嫩,吃着甜。由于从中间折叠为两层,便于夹肉、蛋、菜等各种菜肴,渗入不同味道,因而赢得了人们青睐。

三. 陕西省 延安 延川县 黄米馍馍

黄米馍馍是延川人们过年时,所吃食的一种年茶饭。



关将近时,把家中新碾的黄米拿出来一两斗,在清水中泡一夜,到第二天太阳下来时,把从清水中已捞出来一两小时的黄米,在大碾子上一遍一遍碾成黄米面,再加进那个非常关键的“老酵头”,在很热很烫的大炕上包上被子好好发一夜。这么着,次日早晨老公鸡一叫,就可以蒸黄米馍馍了。



蒸黄米馍馍实在是一种很紧张很辛苦的事。



黄米馍馍分两种,一种是不包“含子”(馅儿)的,一种当然就是包含子的了。



黄米馍馍的含子也很特别。含子的基本原料是豇豆和红枣。将煮熟的豇豆和红枣用力挤压掺合在一起,做成一种豆枣泥,这就是黄米馍馍的含子了。枣多的含子会甜一些,枣少的含子就淡一些。



不包含子的黄米馍馍最好蒸。揪一块黄米面团在手中往圆滚一滚,再一圈一圈摆进热气腾腾的大锅中,十来分钟以后就蒸熟了。有含子的黄米馍馍蒸起来复杂些,要先作一个米面皮,再包进去一小团枣泥馅,才可以放进锅里蒸。蒸熟即可食用。

四. 陕西省 延安 黄陵县 黄陵搅团

搅团是西府地区的农家饭。搅团要好,72搅。做搅团不难,只是很费劲,一手端面粉,一手拿擀面杖,把面粉均匀地倒入开水锅里,同时不停地搅拌,搅至没有干面粉为至,然后注入一定量的开水,用擀面杖划成一团一团的,待烧开冒泡时,用力搅拌,直至均匀无小颗粒。第二次注入开水加热,待熟后,最后一次搅匀,一锅搅团就做成了。醋水好,搅团香,吃搅团做醋水也挺讲究的,醋水要有香油、辣椒、蒜泥、姜沫、芝麻等。

搅团,在60-70年代可以说是农家的救命饭。那时,农民的口粮标准低、粗粮多。农家几乎每顿饭不离搅团。原因是搅团含水量大,少量的面粉可以做出大体积的食物,用以充饥;搅团是用高梁面、玉米面做的,与醋水一块吃,掩盖了粗粮的缺陷,口感好,又增强食欲。

提起搅团,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哩!这故事发生在1966年的春季。

1966年正是"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盛年代,火药味极浓,动辙上纲上线,人人自危,稍有不慎,就挨批斗。年初,千阳这个山区小县,省市委从中央、省内各地抽调上百名干部进驻千阳县县级机关、公社、大队、生产队,开展了斗争异常激烈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县东的南寨、沙家坳、崔家头、黄里、千川等5个公社,由解放军总政治部络联部长沙风(后任国家农业部长)带队,成员有总政司局级干部、总政文工团干部组成。军民关系十分好,工作妥稳。解放军与群众相处的日子,留下了吃搅团的故事。

60年代农民的日子过得很紧巴,饮食以粗粮为主,搅团是家常便饭。社教工作组人员吃的是派饭。从村子的东头,挨家挨户的吃到西头。又从西头吃到东头。那些从京城里来的人,从未吃过搅团。到群众家里,只见一碟子辣椒水,一大碗面糊糊,便愣住了,不知咋吃哩。主人看出客人有难言之处,便直桶桶地说:"蘸着吃"! "蘸" 和"站"同音,从京城来的人,理解为站立起来吃,就从木凳子上站立起来,端起醋水勉强地喝,咽下肚肠,酸辣难忍,又端起大碗,只觉得然呼呼的,难以下咽,硬是憋着气吃完了这顿饭。

饭后,那些京城里来的人走在一起交谈,相互询问,吃的什么饭,其中一个用京腔唱道:"吃的浆糊,喝的辣椒水!"另一个说:"吃的是三个一样,菜是高梁面搅团,喝的是高梁面糊汤,吃的是高梁面馍。"在场的人都笑了。

久而久之,京城里来的那些人,不仅会吃搅团,而且喜欢吃搅团。特别是女同志,到群众家里,点名要吃搅团,还跟着农村妇女学着做搅团。

社教结束后的第二年,沙家坳史家坪贫协张主席等几名乡亲、带着全村人的深情厚谊,上北京看望社教干部。吃饭时,席间交谈千阳的人和事,当谈到饮食习惯上的差异时,京城的人深情地说"你们那里做的搅团,很好吃,我们就是不会做。"张老汉执意要给客人现场做,主人也满心欢喜。于是就在蜂窝煤炉子上的钢金锅里做开了。张老汉用力一搅,把钢金锅捅了个洞洞,未做好的搅团撒了一地,主人笑了,客人难为情了。不久,这件事在千阳传开了。人们还编了个顺口溜。"史家坪有个张老汉,上了北京打搅团,钢金锅戳了个黑眼眼,搅团撒了一地毯。"

信息来源:黄陵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五. 陕西省 延安 宜川县 宜川牡丹

宋代欧阳修《洛阳牡丹记》:“牡丹出丹州、延州”,并在《花谱》中载有延安红、丹州红,“皆谓产之杰然者。自丹延以西尤多,士人刈以为薪”。那时牡丹多到当地老乡时常砍斫牡丹茎杆当柴烧,这可说是天下一大奇观。

陕西宜川古称“古丹州”,段塬村地处宜川(丹州)县城北二十公里,原张氏祖祠祠堂(现村委会队部)栽植该株观赏牡丹,专业人员考证为“丹州红”品种,根基直径约30公分,五月上旬为开花期,开花时间10-15天,年开花150-200朵。据历代村民传说,该牡丹以前呈三枝树状,枝桠高数米,孩童曾于枝桠上攀爬嬉戏,历经数次损坏,目前现状生长约有三十年,由此估算其花龄达500年以上,存世之久,堪称“丹王”,无与伦比。

信息来源:宜川县政府网

六. 陕西省 延安 甘泉县 甘泉黄酒

甘泉黄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甘泉黄酒采用甘泉县得天独厚的天然泉水以及陕北黄土高原特有的软糜子为原料,结合传统工艺精心酿制而成。

黄酒是世界上营养最丰富的酒,普通黄酒的营养指标分别是葡萄酒的3-5倍和啤酒的8-10倍。是公认的“液体蛋糕”。

甘泉黄酒色泽清亮、酸甜爽口、口感醇厚。有丰富的氨基酸、葡萄糖、有机酸和多种维生素等,可帮助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具有补血养颜、通经活络、活血御寒的作用。

甘泉黄酒产地范围为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下寺湾镇、道镇、石门镇、桥镇乡、劳山乡、美水街道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

七. 陕西省 延安 子长县 黄煎

硬糜子去壳,用水浸泡、沥水、磨粉、过箩,四分之一面粉用开水烫成糊放在锅中蒸熟,将蒸熟的面糊和剩余的面粉和在一起,放入盆中发酵,发酵好后加适量碱水,用水和成面糊待用。将黄煎鏊(黄煎鏊呈圆形,锅底中部向上凸起,以便面糊自动平铺锅底)放到火上,在锅底摸适量的食用油,以防粘锅,待油热后,舀一小勺和好的面糊倒入热锅中,然后加上锅盖,约三分钟左右可熟,揭开锅盖,用铲子将黄煎对折取出即可食用。做好的黄煎色泽金黄,边缘厚中部薄,味甜而可口。

信息来源:子长人民政府

八. 陕西省 延安 吴起县 剁荞面

“剁荞面”,顾名思义是用刀剁的荞麦面。荞麦是陕北的上等杂粮之一。它高蛋白,低脂肪,维生素含量高,营养相当丰富,陕北当地人用它做在许多好吃的传统食品。剁荞面就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这种食品,有软化血管、保护视力、清热、降火、健胃、预防脑血管出血等食疗价值,被誉为“长寿食品”。

制作方法:剁荞面,贵在一个“剁”字,把养面揉成面团,放在面案上用擀杖逐次擀开,擀至比白面条略厚一点时,操刀剁面。剁面刀形制特别,刀身长约2尺,寸宽,薄厚如菜刀,刀刃向下,刀背两端装有两个木柄。剁面时,提臂悬肘,双手持握两柄。刀下见面,准确匀称,刀落面案“噔噔噔噔”急如雨点,面条翻动,若银丝飞舞。面,若细粉丝,整齐如机制挂面,堪称“陕西一绝”。

在吴旗,新媳妇进厨房,第一道关口就是看剁荞面的熟练程度。民谣称:“媳妇强不强,先看剁荞面宜用臊子汤,民歌唱道:“羊肉臊子剁荞面,开店婆姨赶脚汉”,道出事物双方的内在关系及亲密程度。此为荤食。素食以洋芋为主,去皮切作绳头小方块,加调料炒煮酥绵,有时还配以豆腐丁,制成臊子汤,食时佐以葱花、小菜。剁荞面,汤香味美,面条滑爽,为地道的北方风味美食。

九. 陕西省 延安 子长县 子长红薯

红薯含有丰富的淀粉、膳食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A、B、C、E以及钾、铁、铜、硒、钙等10余种微量元素和亚油酸等,营养价值很高,被营养学家们称为营养最均衡的保健食品。这些物质能保持血管弹性,对防治老年习惯性便秘十分有效。遗憾的是,人们大都以为吃红薯会使人发胖而不敢食用。其实恰恰相反,吃红薯不仅不会发胖,相反能够减肥、健美、防止亚健康、通便排毒。每100克鲜红薯仅含0.2克脂肪,产生99千卡热能,大概为大米1/3,是很好的低脂肪、低热能食品,同时又能有效地阻止糖类变为脂肪,有利于减肥、健美。红薯含有大量膳食纤维,在肠道内无法被消化吸收,能刺激肠道,增强蠕动,通便排毒,尤其对老年性便秘有较好的疗效。吃红薯时要注意一定要蒸熟煮透。食用红薯不宜过量,中医诊断中的湿阻脾胃、气滞食积者应慎食。

十. 陕西省 延安 吴起县 吴旗荞麦

荞麦是吴旗县传统的粮食作物之一,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纪就有种植。它是吴旗人民祖祖辈辈非常喜爱的一种秋季作物。荞麦在吴旗县种植位于各类作物之首,也是吴旗的主要蜜源作物。吴旗县共有甜荞和苦荞两个栽培品种,甜荞麦种植占90%以上。吴旗县的荞麦出粉率高,青皮率低,品质优良,含蛋白质11.9%,脂肪2.4%,碳水化合物72%,维生素高于小麦、大米,长期食之,有治疗高血压、控制糖尿病、消积消滞、降温解毒等作用。用荞麦做面食洁白细长,食之光滑爽口。吴旗荞麦目前在国内、国际已渐有盛名,并已成为出口大宗之一。(吴旗)

了解吴起的人,都知道吴起的荞麦好;吃过吴起荞面的人,都称赞吴起的荞面香;凡来吴起的人,都希望尝尝吴起的荞面;而离开吴起时,又少不了带几袋荞面精粉、几箱荞麦香醋回去。

其实,荞麦并不是吴起独有的,在我国很多地方以及日本等国家,也同样种植荞麦,但这些荞麦生长得就是没有吴起的高,产量更不如吴起的好,面质当然要比吴起的差。我没有去认真考究这是什么原因,大概这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吧。

荞麦是一种非常有特点的粮食作物,毫不夸张地说,它集大美于一身,汇大德于一体。

荞麦能吃苦,不讲究生存条件。它耐瘠薄,给一点土壤就能生根;它适应性强,有一点阳光就灿烂;它勇敢,迎着秋风落地,面对寒霜结果,整个生命周期只有三个月;它善良,总是在艰苦的地方落地生根,在人们最困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它美丽,没有一种庄稼能和它媲美,更不要说胜过它了。

荞麦的一生可以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麦收后下种,霜冻前收获,它是一种生长速度很快的庄稼。种下去三四天,幼苗就顶出地皮来了。茎秆为绛紫色,叶为翠绿色,十分好看。再不过几日,就开始分蘖、长叶、开花,很快就罩住了地皮。

荞麦花分两种颜色,一为雪白,一为粉红。白若玉兰,粉如桃花。红白一相间,便无可比拟了,可以说是人间至美、生命奇观。

首先它美得宏大。其中有两点原因,一是它的花开在深秋,面对着一片肃杀、无边凄凉蓬勃而开,足显其气量之大;二是它成块成片地开,成山连岭地艳,足见其气派之大。

其次是它美得妖娆多姿,如诗如画。秋天,特别是多雾的早晨,雾中的荞麦花美得让人叹息,让人沉醉,让人击节感叹。尤其是太阳出来后的景象,更是如仙如幻,扑朔迷离。在阳光的照耀下,雾气开始升腾,从沟底袅袅而起,飘然升空,雾气变成彩云,遍布天空,这时人们很难分清哪一片是天上的彩云,哪一片是地里的荞麦花了,天上人间浑然一体,难分难辨,令人如临仙境。

荞麦花看起来悦目,闻起来也喷香。花开之时,一进吴起就能闻到那特殊的香味。这香味因距离的远近而变化。远处闻是幽香,近处闻是浓香,走进荞麦地里闻,就不好说了,你会觉得不光荞麦是香的,这里的山山水水,包括你自己也是香的。

吴起的荞麦果更美,堪称绝品。荞麦果实的颜色,外为墨黑,内为乳白,黑白分明,相映成趣,此为一绝。荞麦果实的形状,外皮由三个三角形组成一个三角体,棱角分明,像待射的箭头;内肉也是一个三角体,但浑圆细腻,一派和谐。真可谓外刚内柔,阴阳相济,此为二绝。吴起荞面香,浑身都是特点。第一是花样多,有荞面饴铬、荞面圪托、荞面铳子、荞面凉粉、荞麦香醋等。其美妙只能意会,无法言传,已经进入化境了,只能以民歌来表达了:“荞面圪托羊腥汤,死死活活相跟上”,“三十三颗荞麦九十九道棱,小妹妹就是哥哥的人”。一种食品不但香,还能吃出歌,吃出诗,此为三绝。吴起荞麦不但味美,营养价值也很高,据科学测定,其蛋白质含量为11.9%、脂肪含量为2.4%、碳水化合物含量为72%,维生素含量更是高于小麦、大米等。更令人称奇的是,它是糖尿病患者的最佳食品,有明显的治疗作用,此为四绝。吴起荞麦浑身都是宝,秸秆中含磷,是上好的燃料,还可作牲畜饲料,荞麦皮装枕芯,有清凉、解热、醒脑的作用,此为五绝。

不知是吴起人感染了荞麦,还是荞麦塑造的吴起人,两者之间有许多共同的美德,具体表现在方方面面。别的不说,就说与荞麦有关系的。

和荞麦一样,吴起人生存能力强。这里土地瘠薄,无霜期短,别的地方庄稼一年能熟两茬,这里的庄稼有的连一茬都成熟不了。因此,荞麦种植面积就特别大。吴起人收荞麦和关中人收麦一样,是最忙碌当然也是最欢乐的时光。每到那个时候,山上山下,村庄场院,窑里窑外,处处有荞麦,人人忙荞麦,成了一个荞麦的世界。山峁上有割荞麦的人,山路上有运荞麦的人,场院里有打荞麦的人,院子里有磨荞麦的人,窑里边更热闹,有擀荞面的、剁荞面的、搓荞面圪托的、压荞面饴铬的、搅荞面搅团的、做荞面凉粉的,当然也有什么也不做的人,这些人大部分是老人和孩子,小部分则是外地来的客人,他们正等着吃荞面呢。

吴起的男人豪放,既能吃苦,又有胸襟。既是种荞麦的好把式,也是做荞麦生意的活套人。他们把一车又一车的荞麦运往全国各地,运往世界各国;把大批大批时尚东西,拉回吴起,拉到各家各户。前些年,每户吴起人家每年都能打两三千斤荞麦,全县出口荞麦每年不低于1000多万公斤。

吴起的女人不但像荞麦花一样美丽,还是做荞面食品的高手。剁下的荞面像挂面一样又细又匀,搓下的荞面圪托像子弹头一样又小又圆,擦下的荞面凉粉像水晶一样又坚又亮。她们饭做得好,对人更是热情实诚。不管你是生人还是熟人,不论你是当官的还是老百姓,只要进了她的门,都能受到热情接待,眨眼工夫,做好荞面就端上来了。为了让客人吃好,她们还有劝饭的习惯,冷不丁就会把一筷子荞面或一勺子圪托放到你碗里,让你又着急又感动,不知说什么才好。

荞面是吴起人的骄傲。信天游一唱,吴起的荞麦名气大扬。外地人一听吴起必先问荞麦,延安、西安的小吃铺里;凡是来吃荞面的人,首先问是不是吴起人开的,荞麦是不是吴起产的。因为在他们的眼里,荞麦数吴起的最好,荞面是吴起人做的最香。

荞面成了吴起的名片。出门看朋友,在乡走亲戚,拿的是它;家户待客人,乡村宴嘉宾,吃的也是它;客人起身,需要带点土,送的还是它。其实,吴起不是没有别的,而是只有荞面才是真正的吴起。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吴起人,我为吴起而骄傲,为吴起荞麦而自豪。我真诚地邀请各地的朋友们,来吴起走一走,品尝吴起荞面的清香,体会吴起人的真诚。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