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槟榔哪里的特产 槟榔是哪里的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槟榔哪里的特产 槟榔是哪里的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04-11 00:29:13

一. 台湾省 基隆 全家福的甜酒酿元宵

全家福的甜酒酿元宵完全是手工自制,在基隆非常知名。所谓的“酒酿”,是用白色的小糯米泡酒酿制而成,而全家福的酒酿,在香醇的酒味中还掺杂着淡淡的桂花香,尝起来酸酸甜甜的,再加上各式手工包馅元宵,就是一碗热乎乎的甜酒酿,此外,也可买生元宵回家自煮,惟冬至、元宵时节,可得事先预订,否则一颗难求。( 基隆)

二. 天津市 东丽区 赛珍珠的小站稻

小站稻,以原产天津津南小站地区的优质粳米而名扬海内外。其米粒大而饱满,半透明没有粉白色的腹白。蒸干饭,无论软硬,不粘不连,犹如满碗珍珠,油江发亮。煮稀饭,无论稀稠,都是汤汁浓郁,散发着清香。吃在嘴里,细腻滑润,有咬劲。小站稻,不仅好看好吃,而且营养成分丰富,含有较高的蛋白质、赖氨酸、淀粉、脂肪等,容易使人吸收、消化,属于营养型的天然食品
( 天津)

三. 海南省 琼中 长兴村槟榔

槟榔是海南四大名药之一,含丰富的氨基酸、维生素C等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功效。槟榔树在亚洲南部和东南部分布较为普遍。在我国,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和云南的南部地区。海南岛种植槟榔据史书记载已有1500年的历史了,远在唐宋时代已闻名岛外。槟榔在海南栽培历史源远流长,形成了独特的“槟榔文化”。

琼中县琼中县和平镇长兴村是一个黎、苗、汉族聚居村落,全村有人口1400多人,地处五指山腹地,山青水秀,是万泉河、南渡江和昌化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历来是海南南药,特别是槟榔的主要产地,种植了约8000亩槟榔,生产优质槟榔。

四. 浙江省 温州 苍南 苍南槟榔芋

苍南槟榔芋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槟榔芋属天星科草本植物,是一种富含蛋白质淀粉维生素的无公害绿色食品。宜在温暖湿润地区种植。它的根系为肉质须根,无根毛,吸收力弱,不耐干旱;叶片呈盾形,表面光滑,宽大肥厚,蒸发量大,叶柄长而组织松,易折断,怕强风;茎短缩,积累养分后长成母芋,中下部发生分蘖长成子芋,但数量少。多用于翌年做种芋,母芋休眠期长,耐保鲜贮藏。

苍南槟榔芋主要产区在五凤乡,它具有体大形美,松酥香甜,富含淀粉、葡萄糖和各种维生素而成名,是该县出口创汇的蔬菜之一。该县在抓好产业发展的同时还注重品牌的建设,“玉苍“牌槟榔芋曾经被国家外经贸评为优质产品并在2004年浙江省农博览会获得金奖。用苍南槟榔芋粉为原料烹调的“玉苍芋泥”、“芋虾包”、“菊花芋”等名菜,加工生产“纯槟榔芋粉”、“奶油芋粉”、“多味烤干片”、“香芋酥片”、“油炸芋片”等系列产品,产品畅销海内外,以其自有的质优、珍贵、稀有领先于同类产品而占领国内外市场,深受消费者的真爱。

五. 湖南省 张家界市 武陵源 葛根茶土家(族)人的甘露

    采用湖南省西部--张家界高山区的野生葛根加工。    葛根茶是一种纯天然、无任何污染、未加任何化学物质的绿色饮品,富含钙、铁、铜、锌、硒、磷元素及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十八种氨基酸。    葛根是一种野生植物,生长在无污染的高寒群山之中,可生食,也可入药。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对其功效有详细记载。中医认为葛根味甘辛,性平无毒,食之可生津止渴,清热解毒,同时因它含有大量的黄酮素化合物,故能降压退火、抗病解毒、防癌抗癌。    长期饮用,有补元气、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显著疗效,还有养血安神、滋阴壮阳、健脾益胃、活血通脉、降压减肥、养颜美容之功效。    饮用方法:取葛根茶0.8克左右放入杯中,然后用95度左右的开水加上盖浸泡1--2分钟,即可食用,也可直接食用。( 张家界)

六. 福建省 龙岩 长汀 长汀槟榔芋

长汀槟榔芋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长汀槟榔芋是福建龙岩长汀的。

槟榔芋形似椭圆,该品种外皮粗糙,剖而观之,内呈槟榔纹,故又名“槟榔芋”。每年惊蛰、春分时节开始种植,霜降时即可收获,每株有唯一的母芋及大小不等的小芋。槟榔芋是淀粉含量颇高的优质蔬菜,肉质细腻,具有特殊的风味,且营养丰富,含有粗蛋白、淀粉、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等多种成份。具有补气养肾、健脾胃之功效,既是制作饮食点心、佳肴的上乘原料,又是滋补身体的营养佳品,清朝年间列为大清贡品,因而享有“皇室贡品”之称。

七. 广西 桂林 恭城瑶族自治县 恭城槟榔芋

恭城槟榔芋是恭城瑶族自治县名优,芋纺锤形,肉质灰白色带有紫红色槟榔花纹,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无机元素、纤维、蛋白质、淀粉、维生素、氨基酸等,营养丰富,是良好的保健食品。它以肉质细、香味浓、品质好甘香可口而驰名中外,是该县销往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传统产品之一。年种植面积2万亩左右,总产量6万吨,十月上旬可开始供应市场。销售时间可以推迟到来年2、3月。

恭城瑶族自治县大部分区域水源丰富、土壤肥沃,自然条件较好,适合发展槟榔芋种植,其在本县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是本县传统的名优土品,也曾是外贸出口的主打优质农产品。恭城槟榔芋纺锤形,是淀粉含量颇高的优质蔬菜,肉质细腻,灰白色带有紫红色槟榔花纹,具有特殊的风味,且营养丰富,含有粗蛋白、淀粉、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等多种成份。具有补气养肾、健脾胃之功效,既是制作饮食点心、佳肴的上乘原料,又是滋补身体的营养佳品,清朝年间列为大清贡品,因而享有“皇室贡品”之称。

八.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九. 海南省 陵水 陵水槟榔

槟榔系棕榈科,为四大南药之一,含有槟榔硷、槟榔素和胆碱。具有健脾胃,泻气攻积、杀虫行水功能。是防治蛔虫、条虫、姜片虫及家畜肠胃寄生虫的特效药。民间流行吃槟榔习惯,槟榔还是婚嫁的必需礼品。

陵水栽培槟榔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1959年,全县种植39.67公顷。1988年全县种植1249.3公顷,收获面积166,6公顷,年产950吨。1990年种植面积发展到1435.5公顷,收获面积比1988年增加1.2倍,年产500吨。20世纪90年代以来,陵水产的槟榔仔鲜果每年都有25万公斤销往台湾省,槟榔干成品每年都有400吨以上销往湖南、湖北等省。

十. 内蒙古 兴安盟 科尔沁右翼前旗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据传,烤羊腿曾是成吉思汗喜食的一道名菜。成吉思汗东征西伐期间,掌管伙食的-,为了缩短成吉思汗的吃饭时间,以便让他稍事休息,并未征得成吉思汗同意就把成吉思汗经常吃的烤整羊,改为切块烧烤了。当时,成吉思汗战事繁忙,并没有留意这些事。而侍从却天天向给他端一盘烤羊腿让他吃。由于烤羊腿肉质酥香、焦脆、不膻不腻,他非常爱吃。以后,他每天必食,逢人还对烤羊腿赞赏一番。从此,牧民们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名菜。

随着时间的流逝,居住在城市里的厨师,吸取民间烤羊腿的精华,实行科学烹调,它就逐步成为当今宾馆、饭店的名肴,受到人们的注目和青睐。到鄂尔多斯草原观光游览,畅饮马奶酒,饱饱吃上几顿烤羊腿,对初来乍到的人来说,这是多么美的一种享受啊!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