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石屏县大桥乡特产 石屏县牛街镇有什么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石屏县大桥乡特产 石屏县牛街镇有什么特产更新时间:2022-04-01 09:07:18

一.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锦屏县 锦屏蜂蜜

锦屏蜂蜜是贵州省黔东南州锦屏县的。中蜂采集百花经充分酿造而成,封盖成熟的土蜂蜜,蜜色深黄、口味独特、香味醇厚且浓度高、香甜可口,营养丰富。

锦屏中蜂是中国西南蜜蜂中的一个优秀品种,历年来,锦屏县提倡退耕还林还草,鼓励养殖户在荒山、草地、林间播种蜜源植物,保护现有蜜源林,结合发展经果林,种植对养蜂有蜜源价值的果树或其他林木,改善养蜂生态环境和蜜源结构,提高中蜂生产能力。同时通过有目的地选种育王,提高蜂群抗病力,培育春季繁殖迅速、产蜜量高、造脾迅速、不起盗蜂、抗病虫害能力强的蜂群,适当引进外地中蜂优良品种改良当地中蜂,提高蜂群抗病力和丰富蜂群的遗传性。并以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等带动产业发展,做到生产上规模,产品上批量,质量上档次,逐步形成产业化经营,使养蜂业真正成为一项支柱产业,促进蜂农创收,财政增收。

中蜂采集百花经充分酿造而成,封盖成熟的土蜂蜜,蜜色深黄、口味独特、香味醇厚且浓度高、香甜可口,营养丰富,亦为《本草纲目》记述之蜂蜜,药效佳,是药引的首选蜂蜜。

近年来,锦屏县立足气候环境和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中蜂养殖产业。中蜂养殖户正在逐渐增加,农民养殖中蜂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12年底,全县养殖户500多户,中蜂养殖量有6000余标准箱,年产量近60吨,产值240万元。

二. 云南省 红河 石屏县 宝秀五香咸甜酱油

宝秀是石屏县的一个镇,也是云南农村最大的集镇之一。宝秀五香咸甜酱油的生产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是在民国年间由当地一张姓人家从外地引进生产酱油的技术,再经摸索各种配方研制而成的。这种酱油在滇中一带享有盛誉。宝秀五香咸甜酱油选用优质黄豆为原料,以糯米或红米碾成面,配加当归、木香、红花砂仁、党参、茯苓、丁香等80种中草药配制为发酵药曲,经过一年左右时间发酵酿制而成。制作时,先把黄豆经炒、煮、蒸,按比例配加中草药粉,抖匀做成豆饼,捂半个月;将豆饼取出碾碎,放入瓦缸或水泥池,掺入足度的食盐水拌匀发酵,成为黑色豆酱泥;取出放入锅中煮沸,过滤去渣;再将酱汁煮熬后配上红糖、茴香籽、陈皮、八角等辅料,即为成品。 这种酱油,色泽黑亮,酱酯芳香,滋味醇厚,咸中带甜,回味绵长,是调味佳品,并具有健脾开胃的功能。( 红河)

三.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锦屏县 黔东南苗族酸鱼汤

生活百味,酸、甜、苦、辣,酸当家。黔东南是“吃酸”的故乡。日常生活的家宴、宴会、红、白喜事中,酸食无处不有。男女老少,都有“嗜酸”的爱好。难怪当地乡谚说“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车”(指走路打趔趄的意思),道出了黔东南的酸食文化的特色功效和风格。    

在世界“吃在中国”。在中国素有北咸,东南甜,西辣的说法。气候干燥食为盐、气候湿热食为甜、气候潮湿食为辣。同为吃辣,湘、贵、川又各有妙趣,有所谓的“不怕辣”、“怕不辣”,“辣不怕”的戏说。具体而言,贵州是酸辣,四川是麻辣,湖南是炸辣。黔东南又与贵州其他地区不一样,强调和突出的是第一个字“酸”,而其他地区则强调和突出第一个字“辣”。常言说“除油盐无贵味”,历史上,黔东南地区严重缺盐,只得用酸与辣来调味,可见酸食习俗,实非偶然,它是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物产资料及人的生理需要等多种因素综合的产物。黔东中地区气候潮湿,多烟瘴,流行腹泻、痢疾等疾病,嗜酸不但可以提高食欲,还可以帮助消化和止泻。因此,每家每户都少个了几个酸坛子:酸水坛、醋水坛、奄莱坛、腌鱼坛、腌肉坛,还流传着三月腌菜,八月腌鱼、正月腌肉”和“坛不下,莱不烂”等关于酸食的腌制季节和保存方法的俗语。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黔东南苗、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自己不同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吃酸的独有风格和制作工艺,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酸食文化”,仅酸的制作就有近10种工艺。    

人类长寿,确有几份酸的功劳:酸食有防病健胃之药用,酸食有除惑提神之功效,酸食有防腐保鲜之功能。1990年全国第4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寿星与总人口之比高于传统长寿区广东省的比例,居全国前列。长寿是多因素的,这其中应该包含有“吃酸”的因素。1988年,在加拿大温哥华,一群记者采访世界老年长跑冠军黔东南运动员李发品老人,问到能创造世界界老年长跑纪录的秘诀是什么时,李发品老人答道:“我要是能吃上家乡的酸菜,还要跑得快。”可算是妙语惊人。进入本世纪后期,酸食这一具有黔东南民族特色的传统食俗,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眯。酸汤鱼、腌鱼、腌肉、酸汤鸡、酸汤猪脚、三合一酸汤、四合一酸汤……有的落户京城,有的飞进国宴,有的漂洋过海,更多的被移植宾馆、洒店,凡是到贵州的中外游客,都点名要吃正宗凯里酸汤鱼。

四. 云南省 红河 石屏县 石屏那刀辣

在石屏县牛街乡那刀村,生长着一种独特罕见的辣椒,人们称它那刀辣。那刀辣是石屏县的之一,作为佐餐佳品而久负盛名。那刀辣,体小、细长、全身金黄,有蜡质光泽,晶莹油润,似有半透明之感。其味不仅有邱北辣、冲天辣和小米辣诸味兼而有之,而味道之辣之香为小米辣所不及。当地群众中有这样一句顺口溜“少吃多滋味,多吃定叫你流鼻涕淌眼泪”。

其辣不像小米辣寡辣,而是辣口不辣心,辣中有香,辣中带甜,美味可口。难怪凡品尝过那刀辣的人没有不喷喷称赞的。每年那刀辣上市季节,四面八方的“辣子大王”们便纷纷前来抢购,总是不问价格,有多少收多少。而当地人也视之为佳品以馈赠亲朋好友为快事。就连远在异国他乡的一些华侨也来信,除道不尽的思乡之情外,总是忘不掉索要那刀辣,因此那刀辣出口到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国。

五. 台湾省 台北 大桥肉棕

台北市延平北路三段,“仙乐斯”舞厅一旁,每当华灯初上,就可以看到由兄妹三人经营的“大桥肉棕”。小摊前食客不断,大箩筐里上千个肉棕,一晚上必定售光。大桥肉棕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它馅香米懦,既不硬生,也不软斓如泥,蒸制约火候恰到好处。一个肉棕售价是台币80元,制作时要五花肉一块,栗子一个,蛋黄半个。主要是靠五花肉提味,精选的肉料经过作料腌渍,再经炸、卤等工序,肥腴酥香。再将糯米用酱油及各种风味调料一同炒,待半熟时再包上棕叶扎好蒸热。棕叶分两层,内层是竹叶,外层是做斗笠的桂竹争籀,通常可以连续使用数次,并有特殊的香气和保温效果。棕于用的甜辣酱是独家配制,咸甜适度,麻而不辣,在热腾腾的内棕上淋明汁,立即散发出诱人的香气,连吃两个,再来碗贡丸场,就顶上一顿夜餐了。

六. 云南省 红河 石屏县 石屏豆腐

石屏豆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石屏豆腐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石屏豆腐是云南省石屏县的著名,自明代初叶问世以来,已有600多年的历史,素以优质味美而饮誉四方。

石屏位于滇南山区,青山绿水,风光秀丽,县城紧靠异龙湖,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水源。所制豆腐与一般豆腐有别,是采用当地的地下“酸水”制作而成。这种水质自然含卤,代替石膏点浆,所制豆腐清香细嫩,味道鲜美,为其他豆腐所不能及。

;石屏豆腐的起源说法不一。一种传说,明朝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派兵征讨西南,沿途屯兵,实行兵伍编制,即五人为一伍,五伍为一营。沿用至今的万家营、卫家营、伏家营等村子,均是当年在石屏的屯兵之地。制作豆腐就是从万家营屯兵中传出来的,并使用当地的天然“酸水”作凝固剂。另一种传说,很早以前,居住在石屏县城的先民们,在东西南北四方城门脚下开凿了四口石井,出水很旺,但水味酸涩苦,不能饮用。居民用水要到城外两公里外去挑。用挑来的淡水制作豆腐,酸味较重,口感不好。到了明代,北门潘北兴老汉经营豆腐作坊,每天要制豆腐两榨,需水12担。按当时风俗,挑水的重担落在孙媳身上。一天,潘老汉的孙媳趁家人外出做客时,就在附近石井提够了第二天制作豆腐的用水。次日豆浆刚点浆就迅速成脑,定型为条状,味感特好,排除了酸涩味,潘惊奇地追问孙媳,方知这两榨豆腐用的是石井里的“酸水”。老汉对孙媳不但没有责怪,反而倍加称赞,并把这晒干的条状豆腐叫豆腐干。从此,县城四口石井的天然“酸水”就成了点制豆腐的理想凝固剂。    石屏豆腐选料严格,加工精细。它以颗粒饱满的黄豆为原料,首先将黄豆磨至米碎除壳,淘洗干净,并根据不同季节和水温,掌握适当的浸泡时间,然后磨成豆浆,煮沸、过滤,再煮沸,以"酸水"点浆成脑,最后定量压榨成型。石屏豆腐为条状,每块长30厘米、宽10厘米厚、2厘米。新鲜豆腐干燥后,即为豆腐干。( 红河)

石屏豆腐产地范围为云南省石屏县异龙镇、宝秀镇、坝心镇、龙朋镇、牛街镇、龙武镇、哨冲镇、大桥乡、新城乡9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一、原料要求

1.大豆:收获期一年内的大豆,蛋白质含量≥40%。

2.水:产地范围内山泉水,水质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标准规定,钙离子≤50mg/L,镁离子≤5mg/L,硫酸根离子≤15mg/L,pH值6.5至8.0。

3.凝固剂:产地范围内天然地下酸水,pH值≤6.5。

4.盐:食用盐。

二、生产加工要求

1.工艺流程:大豆→筛选→淘洗→浸泡→磨浆→滤浆→煮浆→点浆→成型→腾包→切块。

2.工艺要点:

(1)筛选:去除霉变、未熟、生芽等坏豆和杂质。

(2)浸泡:常温水浸泡,春秋季浸泡时间7h至9h;夏季浸泡时间6h至8h;冬季浸泡时间8h至10h。浸泡至大豆无硬感。

(3)磨浆:用石磨或磨浆机磨浆。

(4)滤浆:用开水冲烫磨出的豆浆(即熟浆工艺)后过滤豆浆,除掉豆渣,滤网150目至200目。

(5)煮浆:直火煮浆或蒸汽喷浆,至豆浆完全熟透有大豆的香味,常压下沸腾时间3min至5min,豆浆蛋白质3.6%至3.8%。

(6)点浆:用产地范围内天然地下酸水,酸水与豆浆比例适当按传统工艺点制豆腐。

(7)成型:将点好的豆腐倒入模具的包袱中压制成型,到水分含量≤85%。

(8)腾包:将包豆腐的包袱打开,腾出豆腐,抹适量食用盐。

(9)切块:将大块的豆腐一块块对齐,按规格切成均匀的条块。

三、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呈白色至淡黄色;长条形,手感绵软,有弹性;质地细腻、韧性高,口感清香,味道鲜美。

2.理化指标:蛋白质≥10.0%,水分≤85.0%。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七. 云南省 红河 石屏县 石屏杨梅

石屏杨梅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石屏县于1985年开始种植大杨梅,经过多年的试种和探索,于1993年通过省、州有关专家鉴定,得到了品质佳、口感好、果肉多、核小、色泽艳丽、酸甜适中的好评。于同年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多点推广引种。大杨梅在石屏县已成为任何水果不能取而代之的品种之一。石屏大杨梅初由浙江引进种植,因石屏地处北回归线附近,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土壤、气候特点适宜大杨梅生长,因而大杨梅果实大、味道甜中稍微带酸,非常可口,深得人们喜爱。每年5月杨梅成熟期间,昆明、玉溪等地游客纷纷前往石屏参观、品尝。石屏的杨梅果主要为鲜销,其次为深加工产品,主要是加工杨梅干红,杨梅果酒。此外,杨梅原汁及杨梅果醋加工正在开发试验中。

近年来,随着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从省城昆明至石屏仅仅四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就可到达,这个小城也逐渐成为人们度假休闲的好地方。一路上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在盛夏之际,驾车于其间,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清凉惬意。但更为引人的则是遍山满园的大杨梅,暗红欲滴,犹如高原上的红玛瑙。五月份,石屏是属于杨梅的。石屏县漫山遍野的大杨梅又绽放出了诱人的芳香,满山遍野鲜红似火的大杨梅,吸引了广大游客纷至沓来。

石屏杨梅

地域范围

石屏县地处云南省南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西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2°08′00″~102°43′00″,北纬23°19′00″~24°06′00″。全县国地面积3037平方公里。东西最大横距59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8公里。石屏杨梅生产地域范围包括石屏县异龙、宝秀、坝心、龙朋、大桥、新城等6个乡镇。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石屏杨梅果实中等大,成熟时呈不正圆形或扁圆球形,平均单果重10克,最大单重16克,果面为鸟紫红色,果顶稍凸,果底平,缝合线较明显,果蒂小;果肉肉质细软、酸甜适度、内部红色或淡红色,汁液多、具香气、核较小。 (2)内在品质指标:石屏杨梅成熟早,耐贮运,营养价值高,果实中含糖高,富含多种维生素。其中,可溶性固形物≥10.5%,总糖≥9.5%,可滴定酸≥0.7%,每100克果汁含维生素C量≥5.0毫克,每公斤果汁含钾量≥1500毫克。 (3)安全要求:执照GB2762、GB2763及GB10650中规定指标执行。

八. 四川省 南充市 南部县 大桥豆瓣

以优质鲜海椒、食盐、大蒜、生姜为主原料。通过日晒夜露的传统科学配料精酿而成,本品色泽棕红,酱香浓郁,麻辣回甜,咸淡适宜,是川菜的高级佐料。可用于回锅肉、鱼香肉丝、烧豆腐,也可直接佐餐下饭。配料:鲜海椒、豆瓣、花椒、胡椒、三奈、八角、丁香、草果、老姜、大蒜等二十多种自然香料精制而成,本品不含防腐剂、添加剂,对人体无害。因其制作方法是一个太监所传授,人们风趣的叫“太监酱”。邑人王老道清末曾在皇宫作御膳,回到故乡老君观出家,常为施主作斋,经他烹饪的素食堪称色香味三绝,一时驰名闾里,大桥场“福记酱园”主人胡绥之慕名走访,得知王某曾在皇宫专司制作豆瓣酱,就拜之为师,熟练的掌握了选材、配料、发酵、晒露等技艺,于是“福记酱园”生产的豆瓣酱,载誉遐尔,不仅畅销西充、南部、盐亭,甚至远销广元、昭化、剑阁等地。1948年这种豆瓣酱获成都、重庆土品赛会一等奖,与阆中醋、中坝酱油齐名而享誉巴蜀大地。

九. 广东省 韶关 仁化县 大桥沙田柚

大桥镇沙田柚的果质,与全国、全省其他产区相比,具有甜度高、水分多、爽口的特点。在1998年全国名特优果品展示会上被评为“中华名果”,2004年通过中鉴认证有限责任公司有机认证,2010年被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品远销国内外,具有很大的名牌优势。产品供不应求。

十. 云南省 红河 石屏县 石屏荔枝酥

石屏荔枝酥是云南省石屏县民间制作的名特食品。其外观小巧玲珑,形状、色泽颇似荔枝故得名。 石屏荔枝酥的原料主要是一级面粉、白糖、猪油、玫瑰、芝麻、桔皮、糖粉、香橼丝,按一定配比精制而成。首先是把面、油、冷开水按20:5:7的比例合成面团,把面、油按2:1的比例合成酥;再把面团和酥制成皮子,把白糖、猪油、玫瑰、芝麻、桔皮、糖粉、香橼丝组合为馅心;然后,皮子包酥,切成小块,包入馅心,做成荔枝状;最后把它放进滚烫的油锅里炸至金黄色即可。石屏荔枝酥每个不足10克,外型美观,小巧玲珑,食之酥松,香甜适口。( 红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