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铜官古镇特产 铜官窑古镇特产图片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铜官古镇特产 铜官窑古镇特产图片更新时间:2022-04-01 13:12:46

一. 安徽省 铜陵 铜官区 铜陵苎麻

铜陵苎麻之古被誉为“苎麻之王”铜陵苎麻也是铜陵八宝金银铜铁锡,生姜麻子蒜之一。据《铜陵县志》等有关历史资料记载麻是铜陵传统,清朝顺治乙未年(公元1655年),铜陵县境种有苎麻、黄麻、白麻、葛麻等品种,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地区,以金榔、钟鸣、新桥、朱村和董店等乡镇居多。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铜陵麻纺织品走俏国内外市场,铜陵纺织工业也处于发展壮大时期,对苎麻的需求量急增,苎麻价格由原每公斤3元涨到13至20元。农户纷纷毁桑毁粮田以种苎麻,麻类种植面积增长迅速。铜陵土地适合所有优良苎麻培育芦竹青、园叶青等苎麻良种在铜陵得到进一步优化。1986年全铜陵县麻类面积达到7000亩以上,其中苎麻7000亩以上共计麻类面积2万亩以上。只过了短短一年1987年,铜陵麻类面积又增加7081亩以上,其中苎麻7032亩供计2万8千亩以上,这时铜陵苎麻培育技术和生产规模,已是全中国来自全世界最大的生产基地。这是铜陵麻业种植鼎盛的时期。铜陵苎麻比其他苎麻更粗犷、挺括、典雅、轻盈、凉爽透气、抗菌等优点,其优越性与独特风格是普通的苎麻无法比拟的。现在铜陵拥有的[ 安徽最大的麻纺企业 ] 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麻纺行业前列,1999 年在中国国际纺织品博览会上,该公司生产的亚麻产品荣列“中国十大名牌阵容”。

二. 安徽省 铜陵 铜官区 铜陵烤鱿鱼

鱿鱼除了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与氨基酸外,还是一种含有大量牛磺酸的低热量食品。可抑制血中的胆固醇含量,对于预防血管硬化、胆结石的形成和老年痴呆都有很好食疗效果,同时多食鱿鱼还能补充脑力、缓解疲劳、恢复视力、改善肝脏功能等作用。因此对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的中老年人来说,鱿鱼是特别有益健康的食物。温馨提示:鱿鱼必须熟透后方可进食,否则容易导致肠运动失调。

三. 湖南省 长沙市 望城区 铜官陶器

铜官陶器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历史悠久的铜官陶器,以工艺细致、品种繁多、釉色丰富、造型别具一格而闻名遐尔

距省会长沙30公里的望城县铜官镇,素称“十里陶城”,是我国古代五大陶都之一。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0土的陶器证明,早在2100多年前的西汉,长沙一带就有陶器生产。此外,南韩的煤龙岛、日本的冲绳岛也都出土有铜官陶器。由此可见,铜官陶器很早以前就是外贸出口商品。

随着生产技术和设备的不断发展完善,铜官陶器已创制了五大类、近千个品种和数十种不同的釉色,传统器型和釉色被色彩缤纷、多种多样的新产品取代,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深受人们的喜爱。铜官的美术陶瓷题材广泛,粗犷豪放,富有传统特色。

近年来,铜官陶瓷公司又成功地首创了介于陶和瓷之间的新一代产品棗炻器。炻器耐高温,硬度强,可机械洗涤,不含铅、镉,特别宜于制作咖啡具、茶具和餐具。炻器虽属陶器类,但细腻如瓷,坚固如石,摔跌在地上,也能完好无损。产品曾在北京轻工博览会上荣获金奖,远销美国、日本等33个国家和地区。

望城县铜官镇为全国著名的“五大陶都”之一,方圆十里,炉窑林立,遍地皆陶,号称“十里陶城”。从“长沙窑”遗址出土的陶瓷证明,远在1000多年前,这里就已有了陶瓷的生产,并首创釉下彩工艺,技艺精湛,成为中国艺术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从石渚湖至铜官镇,沿湘江河岸现存19处唐代烧窑遗址。从“龙窑”拱起于山坡之上,其势逶迤壮观,堆积厚度达3.7米。1983年清理龙窑两座,得器物1928件。扬州、宁波以及日本、朝鲜、伊朗等国均有唐代长沙窑瓷器出土。长沙窑在萎缩一段时期后,清康熙(1662—1722)年间恢复生产,并逐步演进为以制陶为主,到清末铜官已有陶工数千人。解放后,随着制陶业的繁荣及工艺的改进,产品日益丰富多采,花色日新月异,釉料由原有的绿、黄、黑、白等7种,发展到乌金釉、花釉、黑里红釉、兔毫釉等60多种。产品按用途分为日用陶、美术陶、建筑陶、工业陶和石瓷5个大类,360多个品种。其中有270多个品种畅销海外26个国家和地区。

现今铜官陶器,不仅有人们熟悉的缸、坛、罐,而且有五光十色的款式新颖的杯、碟、壶、盆,以及配套齐全的茶具、餐具、啤酒具等各种日用精陶制品。尤其成套的石瓷餐具、茶具大量出口,深受外商欢迎。

铜官的美术陶和建筑陶,是具有典型东方艺术特色的传统名产。如富有风趣、神采奕奕的“老寿星”,文静优雅的“观世音”,神气活现的“财神爷”,逗人喜爱的“和合菩萨”,怡然乐天的“哈哈罗汉”,及抱坛酣饮的“李白醉酒”等等,均造型优美,栩栩如生。还有蹲在庭院门前的绿釉大座狮,神气十足,活灵活现,给人以美的享受。建筑陶中,有金壁辉煌的琉璃瓦,挺拔秀丽的栏杆屏,玲珑精巧的花窗,以及用于古典建筑大屋顶上的麒麟龙凤和各种飞禽走兽陶制品,品种达70多个,釉色20多种,典雅古朴,别具风格,闪烁着传统艺术的光辉。

铜官陶瓷产地范围为湖南省望城县铜官镇高岭社区、铜官街社区、誓港社区、袁嘉湖社区、洪家洲社区、万星村、花实村、华城村、太丰村、郭亮村10个自然村和社区现辖行政区域。

四. 重庆市 江北 磁器口古镇麻花

磁器口古镇麻花采取的是传统的手工艺技术,每一个环节都不放松,每一个步骤都是纯手工艺操作,它采用天然优质面粉,芝麻,冰糖,花生油,核桃油,鸡蛋,糯米等作配料。其特点为:香甜酥脆可口,老中幼皆宜,回味无穷。深受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喜爱,并且成为了馈赠亲友的佳品。

配料表:精面粉、鲜鸡蛋、奶油、冰糖、芝麻、酵母粉、泡打粉。

麻花文化:

麻花,属中国传统食品,它的出现年代已难确切稽考,但至少不下千余年,其形便来自中国结,中国结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到了明、清,“结”又有了宫花之称,而麻花则取其形似麻绳,美丽如花之意。麻花、宫花,形如同胞,出自一辙。麻花之结,其实就是一根中国结的基本绳构成的中国结的基本结,盘长结的变形,只是,前为装饰之物,后为食用之物。

磁器口,素有重庆嘉陵江上第一水码头之称,早在明清时期,便有古镇麻花的出现,而民国时,磁器口河街的麻花,已成为南来北往之人的“扎包”,即礼品和佐酒之食,民间早已流传的那句重庆言子“麻花下酒──干脆”便是一大明证。到了民国陪都时期,古镇更是繁华鼎盛,被民国政府主席林森亲笔题为“小重庆”。古镇麻花更是流传甚远,遐尔闻名,成为旅游、馈赠、居家、休闲之佳品。因其选料上乘,手工精制,具有香甜酥脆,入口化渣的特点,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随着古镇的开发、复苏,磁器口传统美食之最的麻花更是备受消费者欢迎。新民遥唱曰:“磁器口,一大宝,古镇麻花绞是绞”。

五. 安徽省 铜陵 铜官区 铜陵茶干

铜陵茶干在本市及周边有一定的消费基础及美誉度,它是近几年兴起的名优农产品。特点口感细腻、久嚼不烂、营养丰富,回味元穷,适宜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人群食用。铜陵茶干主要由铜陵月亮食品公司和铜陵八宝食品有限公司生产。

铜陵月亮食品公司产品有三大系列十二种新品种。(一)休闲系列:45g麻辣、65g无糖80g五香、80g鸡汁、80g低脂、110g高钙。(二)烹调系列:150g原味、300g五香、400g高钙、500g烹调食用干。(三)礼品系列:20袋装五品种小礼盒、26袋装五品种大礼盒。 2000,2004年铜陵“月亮”牌茶干获安徽名牌农产品称号。产品已打入南京、合肥、芜湖等大中城市,并成功入驻沃尔玛国际大卖场及南京苏果超市。

铜陵八宝食品有限公司主导产品金八宝豆干有400g、227g、200g、148g、80g、118g、45g麻辣茶干、80g香干、110g火腿干、98g麻辣串。茶干销往上海联华、南京苏果超市公司、深圳华润、深圳万家、深圳百佳、家乐福、中国沃尔玛等中国知名超市公司。

六. 安徽省 铜陵 铜官区 铜陵大蒜

铜陵大蒜别名“太平大蒜”“汀蒜”铜陵大蒜文名中外,是铜陵八宝之一,铜陵“汀蒜”,是因在铜陵原太平乡汀洲村长期种植而得名。《铜陵县志》等有关历史资料记载铜陵大蒜的栽培历史悠久,有数千年历史,品种的稳定性很好,不易退化;耐高温、抗逆性强,产量高。蒜头富含维生素C、碳水化合物及多种矿物质,具有独特的辛辣味,是其它蒜类不可比拟的。该蒜的青蒜苗口感上佳;蒜薹微苦。露地栽培,无需任何保护设施,在国庆节前就可以青蒜苗上市,是铜陵地区填补秋淡的主要蔬菜品种之一。铜陵西湖、胥坝、安平、太平等乡镇是传统产地。铜陵蒜子,还具有衣薄色白、个大味美、汁多油足、久贮不烂等特点。铜陵大蒜有的辉煌历史,铜陵大蒜产量较大时,除满足本地市场需求外,还销售到江西等外省和安庆胡玉美酿造食品有限公司。同时,县外贸部门也组织收购,出口到港澳地区和东南亚诸国深受国内外好评。

七. 安徽省 铜陵 铜官区 铜陵凤丹皮

铜陵凤丹皮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牡丹皮,中药名。《本草纲目》:"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通小便血滞。后人乃专以黄蘖治相火,不知丹皮之功更胜也。赤花者利,白花者补,人亦罕悟,宜分别之。"现代研究,所含牡丹酚及其以外的糖苷类成分均有抗炎作用;牡丹皮的1提取物有抑制血小板作用;牡丹酚有镇静、降温、解热、镇痛、解痉等中枢抑制作用及抗动脉粥样硬化、利尿、抗溃疡等作用。

铜陵凤丹皮的主要特点是:肉厚、木心细、香味浓、久存不生虫、 不发霉,国内主要大型制药厂,如北京同仁堂、河南宛西、兰州佛慈等制药厂制成的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其中主要一味就丹皮。它的主要功能是:滋阴补肾、头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盗汗,另外饮片泡酒,这的主要作用是:一是性微寒、味苦辛、无毒、入心、肝、肾、心包四经;二是有清热、活血、化瘀、镇痛、降压、抗痉挛、保肝;三是治血中伏火,久服轻身益寿等功效。铜陵现已研制一种将凤丹皮叶子制成"牡丹茶"可清凉解毒之作用。

铜陵凤丹皮种植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主要产于铜陵县顺安镇、钟鸣镇与南陵县何湾镇三镇交界处的凤凰山盆地及周边地区,远销世界各地及东南亚地区。

铜陵凤丹皮

安徽省牡丹协会

11599478

凤丹皮(中药材)

八. 安徽省 铜陵 铜官区 铜陵白姜

铜陵白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铜陵白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铜陵白姜是稀有的地方优良品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良好的丰产性、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使用价值,是铜陵“八宝”之一,早在北宋时期就被列为贡品。它以“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的特色闻名海内外,食后有“隔夜留香”的感觉。铜陵白姜属食、药两用型而堪称“中华白姜”。

铜陵白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安徽省铜陵市郊区大通镇,铜陵县天门镇、顺安镇、东联乡、西联乡、钟鸣镇等6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铜陵生姜系铜陵“八宝”之一,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栽培作物。 铜陵生姜经安徽省农科院园艺所科学鉴定,属白姜,排姜类型。鲜姜皮为白略呈黄色,姜块成佛手状,瓣粗肥厚。姜指饱满,色白鲜嫩汁多,味辣而不呛口,属多功能食用产品。铜陵生姜以“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等特色而久负盛名。

早在春秋时就有种植。在北宋年代,铜陵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生姜著名产区,并被列入朝廷贡品。据嘉靖〈铜陵县志〉记载,明代铜陵生姜已成为“热门”。“邑产姜、蒜、苎麻、丹皮之类,近亦间有贩贾者,但远人市贩者居多。”(清.赵锦风〈俗篇.新城记〉)。清顺治13年(1656年),〈铜陵县志.物产〉记载,当时姜的产量“每岁不下十万担”。 至民国年间,年产量约720吨左右。时大通经营生姜的私营行商有6家,每年采购鲜姜销往安庆、芜湖、镇江、扬州等地,象安庆的“胡玉美”、扬州的“四美”、镇江的“恒顺”等有名的酱园采购铜陵生姜,加工糖冰姜、糖醋姜、酱姜等。建国初,生姜仍以私商经营。50年代末60 年代初,因片面的抓粮食生产,生姜种植面积受到影响,生产量亦减。80年代,在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导下,面积与产量均不断增长,生姜除供销社收购一部分外,大都为酱园长直接至产地收购,或姜农运至市场自销。1964~1990年,供销部门收购量最大的为1966年,计收购60800公斤,最少为 1978年,仅收购350公斤。 在70年代年种植面积徘徊在200亩左右,年产生姜一般为150吨左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生姜种植发展较快,1980年种姜315亩,总产324.3吨;1985年种姜945亩,总产1122.6吨;1990年种姜1362亩,单产1113公斤,总产量1516吨。随着生姜产业化开展的有声有色,成效显著,姜农种姜积极性空前高涨,2005年生姜的种植面积已达到8000亩,总产量达到1万多吨。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产品有五大类40多个品种。“铜官乐”牌开胃姜、富硒铜陵白姜,“和平”糖醋姜获得安徽省名牌农产品称号,“大院”牌糖醋姜获安徽特色农产品称号。姜制品销售范围为周边县市、一些大中城市超市及出口欧盟等市场。

铜陵白姜是稀有的地方优良品种,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良好的丰产性、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使用价值,是铜陵“八宝”之一,早在北宋时期就被列为贡品。它以“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的特色闻名海内外,食后有“隔夜留香”的感觉。铜陵白姜属食、药两用型而堪称“中华白姜”。

铜陵生姜的营养十分丰富。据化验资料分析,生姜除含有姜油酮、姜油酚、姜油以外,还含有蛋白质1.4%、糖8%、脂肪0.7%。此外还有人体所必须的钙、磷、铁、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抗坏血栓和无机盐等营养成分。老姜具有健胃、止血、顺气去寒、化痰解毒、发汗消热、调味蔬菜、增进食欲等功能。铜陵人喜食生姜,并视生姜为良药,铜陵有民谣:“一片生姜,胜过丹方”、“一杯姜汤,老少健康”。

九. 安徽省 铜陵 铜官区 铜陵姜

铜陵姜,它的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北宋年代,就成为全国生姜的著名产区。铜陵姜,以其“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细脆嫩,香味浓郁”等特点而闻名全国。铜陵姜,可食药两用,且营养丰富。化验表明,其含蛋白质1.4%、糖8%、脂肪0.7%。此外,还含有人体所必需的钙、铁、胡萝卜素、维生素B1等营养成分。在医药上,铜陵姜有健胃止吐、顺气祛寒、化痰解毒、发汗消热等功效。

铜陵白姜,铜陵生姜系铜陵“八宝”之一,多年生草本植物,一年生栽培作物。铜陵生姜经安徽省农科院园艺所科学鉴定,属白姜,排姜类型。鲜姜皮为白略呈黄色,姜块成佛手状,瓣粗肥厚。姜指饱满,色白鲜嫩汁多,味辣而不呛口,属多功能食用产品。铜陵生姜以“块大皮薄,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等特色而久负盛名。

十. 四川省 南充 蓬安县 相如古镇麻花

 金黄酥脆,蓬松芳香,购者云集,供不应求,那现炸现卖的相如古镇麻花在蓬安下河街堪称一绝。
相如古镇的下河街有一户姓姚的人家,世代以炸麻花为业,当街门前的街沿上,摆上两根条凳,搭上一张又宽又长的案板,案旁摆一竹篾泥糊半人高的篾灶,灶上架一口两耳的铁锅,灶下零星堆满劈细的干柴。生火,洗锅,烧辣之后,便倒进大半锅菜油,让火贪婪地舔着锅底熬。
姓姚的师傅在案板前坐下,弯腰弓背慢条斯理地揉制面团,那面团其实头天夜里就已揉制完毕,金黄光亮,蓬松酥软,仿佛鸡蛋清一般嫩滑。其实平日里,就听姓姚的师傅闲来无事的时候聊过,那面团头天夜里就得揉好,里面要加“小苏打”和老面,“小苏打”起发酵的作用,老面仿佛是起筋道的作用,这样炸出的麻花吃起来既蓬松酥脆,又不易散架,便于保存,卖好久都可以。
接着姚师傅便将大大的面团搓成一根长长的手腕粗细的面条,一字排开长蛇一般平躺案板之上,然后用菜刀将面条切成一个个二指宽均匀的小面块,接下来,姚师傅便次第捡起小面块拿在手里,轻轻一拉,那小面块瞬间便变成了一根尺余长的细面绳了,只见他摇动手腕甩动,然后迅速地右手朝上,左手在下,将面绳对折,合成一股,在案板上搓上一搓,又提起面绳,再对折,双手将其挽成一个“8”字,最后将面绳的末端,像穿针似地穿进弯曲的面绳的空隙里,就这样一把麻花就搓好了。
与此同时,柴灶里的菜油也已熬得翻天覆地香气扑鼻了,姚师傅起身往油锅里一把一把地丢麻花,那麻花在油锅里上下翻腾,“嘶嘶”地吐着气泡,最后几经沉浮之后,就漂浮在面上了。接着,他用一双长长的竹筷将那炸好的麻花夹出油锅,熟练地丢进案板上一个大大的竹筲箕里,那炸好的麻花比起案板上没炸的麻花,体积大了一倍,颜色变得金黄,极像一朵秋日怒放的菊,也像一个大大的“8”字,很是诱人和神奇。旁边看热闹的人不住地“啧啧”称好,早已忍耐不住,纷纷抢购,往往是一边炸,一边卖,一个早上下来,筲箕里的麻花便已被排成长龙的人们一抢而空了。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