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甘肃徽县土特产新工厂 徽县特产排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甘肃徽县土特产新工厂 徽县特产排名更新时间:2022-04-01 13:48:28

一. 甘肃省 定西 漳县 豆类

豆类是我区主要粮食作物。各县都有种植,产品质量优良特别是渭源、漳县、岷县盛产的蚕豆,粒大饱满,色泽乳白,在国际市场享有盛誉。豆类是重要的食品和工业原料,在食品工业,酿造工业上具有广泛的用途,可制糕点、罐头、酱类、代乳粉等多种美味食品。在轻化、医药工业上,可制成油漆、塑料、药品等数百种工业品,如大豆工业品多达四百多种。( 定西)

二. 江苏省 无锡市 新吴区 青虾

选用鲜活的大青虾,用冷开水反复冲洗后剪去长须,放入碗盘后送到桌上。虾儿活蹦乱跳,这时取上等白酒浇入拌和,使其醉。另取姜末、蒜泥、胡椒粉、白糖、小磨香油、黄酒、酱油等调料,夹活虾蘸食,肉嫩味鲜,别有风味。

三. 甘肃省 定西 渭源县 甘肃洮砚石

渭源县

峡城乡:为甘肃洮砚石产地。

四.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黄酒泡馍

岷县大南门上早晨的黄酒好喝。黄酒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明清时期,《岷州竹枝词》中说:“西川禾老家家酿,闾井鱼肥处处筌”。禾老,指当地青禾成熟,家家都在酿酒。这种酒原先是黄酒,以后发展成为烈酒了。古时岷州人在清明时节酿酒,用黄酒祭祖,把自己的一片赤诚洒向黄土,祈求吉祥如意,这是特有的风俗。黄酒性味平和、清香爽口,人称"液体蛋糕",喻之为"酒的精魂"。用黄酒泡馍吃早餐,对身体大有补益。岷县的风味与各地不同,所泡的馍,除了花糕,还有一种油锅儿,这是南关回民特意制作的。里面入油,锅鏊炕黄,吃起来又脆又酥,泡在碗内像棉花团样散开,别有一番滋味。

五. 甘肃省 武威 民勤 民勤羊肉

民勤羊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民勤羊肉

民勤羊肉,甘肃省民勤县主产,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是经中国国家质检总局审核认定的地理标志产品,专指产于甘肃省民勤县特定环境下饲养的特定品种,使用特定工艺加工而成的羊肉。民勤县位于甘肃省西北部部,东、西、北三面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大沙漠包围,沙漠气候与天然水草造就了羊肉独特的醇香,具有“膻腥味轻、蛋白质含量高、肉内脂肪适中,肉质鲜嫩、味道鲜美”等很多优点。民勤羊肉有黄焖羊肉、开锅羊肉、烧烤羊肉等多种多样,其中最具盛名的是大水羊肉和锁阳羊肉。

民勤羊肉品质概括起来就是“膻腥味轻、蛋白质含量高、肉内脂肪适中,肉质鲜嫩、味道鲜美”。 到民勤,不能不提到民勤的羊肉,沙漠气候与天然水草造就了羊肉独特的醇香。民勤羊肉肉品具有较为适宜的脂肪含量,有较好的大理石纹分布(平均2.52),持水性能良好(平均失水率为6.98),故具有较为理想的外观和优良的贮存稳定性。胆固醇远低于其它肉类,所含氨基酸种类和比例符合人体营养的需求,营养学价值极高。屠宰后的民勤羊肉色泽红色均匀,有光泽,脂肪呈乳白色,肌纤维纹理清晰,有韧性,肉外表微干或有风干膜,不粘手,指压后的凹陷立即恢复。煮沸后,肉汤透明澄清,脂肪团聚于液面,几乎不用调味品遮盖就鲜香无比。

民勤养羊的历史源远流长,“水草丰美、可牧可渔”是民勤养羊业发展的真实写照,苏武牧羊的传说是民勤养羊业发展的历史见证。据《尚书禹贡》记载,“潴野匈奴驻牧”,潴野即今之民勤,足见春秋战国时期,民勤便有人类生存繁衍并从事畜牧业生产。秦汉时匈奴称雄河西,那时的民勤羊就是匈奴人向中原天子进贡的“贡品”,也是其食物的主要来源。另据专家考证,民勤县是汉中郎将苏武牧羝之处,县内苏武山是全国唯一一个以苏武命名的地域名称,苏武牧羊的故事在民勤家喻户晓。长期以来,养羊、吃羊肉和用羊肉招待贵客已成为人们的传统,做羊肉系列餐已成为本地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悠久的养羊历史和良好的养羊传统积淀了深厚的肉羊产业文化,也奠定了民勤肉羊产业发展的社会基础。

甘肃省民勤县昌宁乡、蔡旗乡、重兴乡、大坝乡、夹河乡、苏武乡、大滩乡、双茨科乡、泉山镇、薛百乡、三雷镇、东坝镇、红沙梁乡、西渠镇、东湖镇、收成乡、红沙岗镇、南湖乡共18个现辖行政区域

《民勤县人民政府关于确定民勤羊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建议函》,民政函〔2013〕107号

甘肃省地方标准:《民勤羊肉》(草案)

六. 甘肃省 庆阳 宁县 豆油

豆油

豆油是一种-高营养油脂,是食用油中的佼佼者,清醇、芬芳且营养丰富,含有人体所需的亚油酸等多种成份。经甘肃省质检部门检验鉴定,宁县豆粕厂生产的豆油达到了国家一级食用油标准,市场信誉度极高。

七. 甘肃省 陇南 徽县 徽县蚕桑

蚕桑产业是徽县的传统优势区域产业,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农民植桑养蚕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近几年来,徽县县委、县0紧抓“东桑西移、南蚕北移”和西部大发展,生态要先行的历史机遇,把发展蚕桑产业作为本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增收农民收入的特色产业给予大力扶持。截止目前,全县已发展桑园面积5000余亩,年养蚕1200张,产鲜茧4.2万公斤,农民售蚕收入达到63万元,5000亩桑园全部达到盛产期后,年养蚕能力将达到1.25万张,可产鲜茧44万公斤,蚕农售茧收入将达到656万元。在蚕桑生产经营上,充分依托县蚕种场、陇南富通茧丝绸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农业经营模式,充分调动了农户发展蚕桑生产的积极性。按照徽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至2011年,桑园面积将达到2万亩,建成中国西部优质蚕桑生产重点县。

八. 甘肃省 陇南 徽县 徽县嘉陵酱油

陇南市

徽县陇南春、金徽酒闻名。

甘肃大红袍花椒:传统产品,省内分布较广,有大花椒、大红袍、小红袍3种。以陇南所产大红袍为最佳,又称伏椒,果柄基部两侧有二小肉状物,俗称耳朵,为区别于他种的主要特征。

成县

沙坝乡:陶器生产历史悠久。

礼县

白河、铨水一带的大黄以质优闻名。

宽川乡:大麻,以色白柔软著称。

祁山乡祁山堡村:所产苹果有名。

白关堡回族乡:所产皮衣出名。

石桥乡:所产“古泉”烟有名。

上坪乡:蕨菜。

上坪乡大庄里村:大黄、当归。

江口乡八房村:花椒。

龙林乡:高粱酒柿。

龙林乡小林村:花椒、苹果。

中坝乡:手编竹席闻名。

白河乡:以盛产大黄驰名。

铨水乡:以盛产大黄(铨黄)闻名。

雷坝乡:花椒,尤以石榴闻名。

三峪乡:当归、木耳等。

滩坪乡:柿子。

康县

核桃年产居全国第六位,为全国27个生漆基地县之一。

康县中华猕猴桃:主产于吴家沟、朱家沟、张家沟、梅子园、西河、白杨、铜钱、杞河等28个乡,文县、武都、徽县的山区亦有分布。康县所产猕猴桃甜酸适口,气味清香,汁液甘美,采收后多制成原汁。

康县黑木耳:已有100多年历史。该县所产木耳朵大肉厚,色泽乌黑,光滑质轻,气味清爽。

长坝镇:盛产核桃闻名。

寺台乡马莲村:手编草帽出名。

大南峪乡:盛产核桃出名。松花蛋。

太石乡:所产铁铧闻名。

铜钱乡:以木耳闻名。

太平乡:“太平鸡”为优良品种。

武都区

纹党参:因根条上横纹较其他党参细密而多,故名。已有几十年栽种历史。

红芪:又名红兰芪,产于甘肃省,为多序岩黄芪的根,产量较大,最早种于武都县光明乡。身长条直,质地密实,粉性足,甜度高。

马街乡官堆村:梨及花椒、柿子。

城郊乡:尤以樱桃、无花果闻名全省。

橘柑乡大岸庙村:柑橘及花椒、柿子。

三河乡:尤以核桃个大、成熟早闻名。

月照乡:蜂蜜及生漆、花椒、核桃等。

文县

碧口竹藤编织品以品种繁多、工艺精美著称。

贾昌柿饼:主产于贾昌乡。生产历史已达千年。外表泛红透亮,柿霜洁白,撕开后鲜肉色泽棕黄发亮,晶莹柔润,甜美适口,色味均佳。若放于杯中,开水冲之即化。营养丰富,有止渴生津、清心润肺、除烦利尿、清热解毒之功效,主治肺热咳嗽、痰多烦热、津干口渴、声嘶失音、眼目赤痛、风热灼盛、大小便不畅、疮毒、酒毒等症。

纹党参:因根条上横纹较其他党参细密而多,故名。已有几十年栽种历史。

尚德乡:所产蒜苔、橘子、红辣椒出名。

横丹乡:以苹果、大红袍花椒驰名。

丹堡乡:以黄干桃、核桃闻名。

上丹乡:以生漆、核桃出名。

范坝乡:黑木耳。

梨坪乡:以梨、虫草著称。

石鸡坝乡:以大米闻名,明、清曾作贡品。

两当县

西坡乡:所产沙锅有名。

云屏乡:党参、猪岭、三七、天麻等中药材。

宕昌县

药材以当归最佳,与“岷当”齐名。

八力乡:盛产当归,尤以红芪出名。

西和县

汉源镇:盛产八盘梨、金瓶梨。

西峪乡:八盘梨、金瓶梨。

西高山乡:麻纸。

西高山乡崖房下村:麻纸制造历史悠久。

徽县

“陇南春”、“金徽”酒为甘肃省名产。

伏家镇:所产陇南春酒、金徽大曲酒闻名。

泥阳镇:以大蒜著名。

嘉陵镇:嘉陵酱油闻名。

九. 甘肃省 金昌 永昌县 甘肃风味小吃

甘肃风味小吃

十.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洮砚

洮砚在宋朝时已闻名全国,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开采历史。相传,宋初即有人从临潭、临洮附近的洮河河底采石制砚。后来,因洮河泛滥,河流改道,可采石的地方找不到了。南宋赵希鹄《古砚辨》中写道:“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为贵重,绿如兰、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耆旧相传,虽知有洮砚,然目所未睹。”

制作洮砚的洮石有数种,一是鸭头绿,也称“绿漪石”,色泽绿,有水波状纹路,石质坚细,莹润如玉,是洮石上品。如在绿色纹路中夹杂黄色痕迹者,则更名贵。二是鹦鹉绿,色泽深绿,石质细润,其中带有深色“湔墨点”的惹人喜爱。三是柳叶青,色绿而又带有朱砂点,石质坚硬。四是淡绿色洮石,具有渗水缓慢的特点。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或“洮河绿石”,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砚材产自洮河,洮河源于古时洮州,故名“洮河石砚”,简称“洮砚”。用洮河之石制作的洮砚,发墨快、研墨细、不伤笔毫。洮砚之名贵除了石质优良和色彩绚丽的优点外,还由于砚形繁多,雕刻精细。洮砚的砚式端庄厚重,古朴典雅,在工艺上有不同于其它石砚的独特风格。在所刻粗细得当的线条内填上黑色,这是洮砚不同于其它石砚的一大特点。

洮砚以产于我国西北部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而得名,其砚材主要产地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境内的1崖、水泉崖、纳儿、卡日山、扎甘崖等山崖上,又因卓尼县古为洮州辖区,故全名称洮河绿石砚。洮河石属泥盆系中水成岩变质的细泥板页岩,色泽典雅,结构细密、且含多种金属粒子,石质细腻、莹润如玉,叩之无声,呵之即出水珠,用以制砚,贮水不耗,历寒不冰,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且硬度适中,具有发墨快,研墨细,不损笔,挥洒自如,浓淡相宜等优点。洮砚石色以青绿为主,尤以“黄标带绿波”为贵,制作过程较为复杂,主要工序有采石、选料、下料、设计、制坯、开膛、合口、雕刻、打磨、上光、配盒。洮砚雕刻技法分为两路。东路派以雕龙为主,主要是岷县的堡子、维新等地;西路派以雕花鸟为主,分布在岷县及周边地区。岷县堡子、维新的工匠熔两派技艺为一炉,享有盛名。洮砚雕刻技法还渗合玉雕、牙雕的圆雕技法,砖雕、石雕的深浅浮雕技法,木刻、石刻的篆刻技法。在制作工艺上镂空悬雕,游龙飞凤,更胜端砚、歙砚一筹,有“洮州石贵双照壁,端州歙州无此色”之誉。

洮砚的手工技艺,自古为封建土司衙门管辖,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友,传男不传女,对外严格保密。明清以来,需求量大增,雕刻技工增多,技艺有了新的改进。近年来,涌现了李茂棣、马义平、何林材、张彦、林荣生等数十名优秀的雕刻能手,技艺日精。工匠遍及岷县、卓尼、临潭各地。洮砚是定西文化的一张名片,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岷县洮砚厂特为甘肃省人民政府代制九九归一砚,作为贺礼馈赠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以作永久纪念。九九归一砚,精雕99条巨龙,象征着群龙聚首,万邦归心,开创了洮砚雕刻技艺的新纪元。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