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鞍山特产有哪些有名的 鞍山特产有哪些可带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鞍山特产有哪些有名的 鞍山特产有哪些可带走更新时间:2022-05-01 17:31:02

一. 浙江省 杭州 富阳 精美的竹编工艺

精美的竹编工艺,富阳的竹制工艺品,式样美观,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的入口处,有一座双面竹贴屏风——竹石图,修篁扶疏,奇石点缀,工艺精巧,目睹者无不拍手叫绝。( 富阳)

二. 辽宁省 鞍山 海城 东北大米

东北大米

海城市出产优质东北大米,米粒外观整齐白亮,米质口感味浓纯正。经国内外粮食主要机构检验认定,大米综合指标“食味值”超过80%以上,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

全市水稻面积25余万亩,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河地区,为我市生产优质东北大米的主要基地。主要品种为辽粳9、辽粳294、沈农606等优质水稻品种。年生产稻米20万吨。生产优质东北大米15万吨。主要销售东北地区。

东北大米生产基地内农户种植水稻历史悠久,农业灌溉主要以太子河水资源作为农业生产用水,近年来在发展优质米的同时,大力发展了稻田养蟹,成为远近闻名的河蟹批发集散地。产米区与盘锦、营口相接壤,地势平坦,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三. 安徽省 马鞍山 和县 新桥茶干

新桥茶干

新桥茶干,生产于安徽省和县具有悠久历史的革命老区。这里盛产的优质大豆品种,无污染,这里生产的“新桥茶干”畅销大江南北,远近闻名,且多次在展评会上获得好评。

“新桥茶干”是和县地方老字号传统。选用上等优质大豆,采用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相结合,辅以对人体有益的八角、桂皮、丁香、甘草等天然名贵中草药,浸润酱制使汁液深入产品组织内部,其配方独特、用料考究,味道鲜香纯美,口感更是块块劲道,食用后回味无穷。

相传著名诗人刘禹锡食后赞叹到:“其形似币,五香俱全”,名噪一时。

地址:和县功桥镇新大街12号

电话:0565-5302092013856532131

四. 辽宁省 鞍山 海城 小白皮酥

    小白皮酥在清道光二年(1822年)传人海城,延续至今。这种糕点外皮为水面油酥,内有馅心,属于季节性生产品种。其特点:皮酥馅香,入口酥软,层次分明,色泽洁白,花样繁多。小白皮酥用料考究,制作精细。皮料为面粉,馅料用熟面、白糠、豆油、花生仁、核桃仁、桂花、青红丝、芝麻拌匀而成。酥料用面粉、大油和成。用文火烘烤,底火稍大,上火要小,烤成白色,熟透出炉。被评为鞍山地区优质产品。( 鞍山)

五. 辽宁省 鞍山市 岫岩 岫岩玉

岫岩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岫玉是一种软玉,因主要产地在辽宁岫岩而得名,属蛇纹石,以其质地温润、晶莹、细腻、性坚、透明度好、颜色多样而著称于世,自古以来一直为人们所垂青和珍爱。

它形成于镁质碳酸岩的变质大理石中,外观呈青绿色或黄绿色,半透明,抛光后呈蜡状光泽,硬度为3.5度至5度。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所用玉材,产于铀岩境内细玉沟,俗称老玉,为透闪石软玉。商代妇好墓出土玉器多数玉材与岫岩瓦沟矿产铀玉近似。瓦沟矿岫玉开采历史悠久,储量丰富。为我国当前主要产玉矿区,产量占全国60%左右。

产于中国辽宁省岫岩,岫岩县是一个山清水秀、物产丰富、藏风聚气的风水宝地。经过千万年的自然演化,凝聚了千万年的日月山川之精华,从而蕴育产生了闻名于世的国宝珍品--岫岩玉。

岫玉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产量之大和用料之多,在"四大名玉"之中均占首位。但因其硬度低,在玉器被擦拭保洁的过程中,容易被磨损而使本来不强的光泽逐渐变暗淡,远不如翡翠玉器那样越擦越亮,故岫玉属低档玉料。而在制作大型玉雕座件和中小型摆件中,因对玉的硬度要求较低,所以仍是颇受欢迎的玉种。

大体分两类,一类是老玉(亦称河磨玉),其质地朴实、凝重、色泽深绿,是一种珍贵的璞玉。另一类是软玉,其质地坚实而温润,细腻而圆融,多呈绿色,而其中以纯白、金黄两种颜色是罕世之珍品。

岫玉大多以绿色的居多,所以,除了以上的作用外,对于命理五行喜木的人来说意义格外重大,如果在家里或办公室内摆放绿色的岫玉,或自身佩带,都会给本人带来好运,如果能够从心里喜欢它,从心灵里去接近它,长此以往,就会与美玉心息相通,命运从此将会改变。

岫玉是中华宝玉石大家族中的重要成员,是最早被发现和使用的玉种,且为历代所重视,堪称"古玉之光,万年瑰宝"。从中国最早的玉制品到世界最大的玉制品,以及当代许多被誉为国宝的玉雕精品,都出自岫玉,其质地细腻温润,堪称"天地之灵,华夏奇珍"。在传统习惯上,蛇纹石玉又称岫玉,是以辽宁岫岩县产地命名。但有些地方出现了信宜玉、陆川玉、台湾玉等名称,这些名称在市场上常引起混乱,使购买者无法了解其本质是什么,因此在国家标准中规定宝石级蛇纹石,均以"蛇纹石"来统一命名,产地不介入命名。仅岫玉作为蛇纹石玉的一个品种单独命名.

六. 新疆 伊犁 尼勒克县 伊宁的马鞍和首饰

伊犁是“天马”的故乡,与天马结缘的伊宁马鞍,也就随着“天马”而名震遐迩。伊宁马鞍的工艺程序多、要求高。它是由鞍架、皮具制作和雕刻、镶嵌等几道工艺组成。因此,必须由木匠、皮匠、银匠、铁匠、漆匠们共同制作而成。那翘首欲展的鸟头、色彩斑谰的绘画,镶嵌图饰,精巧的编带,各具风姿又浑然体,简直是件手工艺品。伊宁市首饰厂制作的各种首饰制品,其工艺独特严格,质量细腻、精美,共分手饰、耳饰、发饰、项饰、服饰五大类。品种造型繁多、美观、精巧,民族风味浓郁,艺术感强烈。

七.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八. 辽宁省 鞍山市 铁西区 鞍山南果梨

鞍山南果梨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鞍山南果梨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特定品质

该品种以其果实色泽鲜艳,果肉细腻,爽口多汁,风味香浓而弛名于国内外。

属于秋子梨系统,主产地为辽宁省的海城地区。已有一百多年的栽培历史,是辽宁省的名牌梨果。该品种以其果实色泽鲜艳,果肉细腻,爽口多汁,风味香浓而弛名于国内外。是当今国内栽培的梨果当中可与香梨、贡梨和水晶梨媲美的珍品。

南果梨幼树枝干呈暗黄褐色,皮孔较稀疏。成年树树皮呈灰褐色,光亮,皮孔长圆形,中大,灰白色,分布不均。 芽早熟,叶芽细长,圆锥形,锐尖,有的芽可萌发2—3片簇状副梢。先端芽多贴附着生,下部芽褥凸起,侧芽为明显离生。 叶片呈倒卵形或椭圆形,叶端急尖,中大,叶面平整,叶缘具刺毛状齿,较规则;叶色暗绿,光滑,有光泽;叶柄长5—6厘米,微带紫红色,托叶早落。 花芽为混合芽,属伞房花序。顶花芽每朵花序多为8朵,少数为6—7朵;腋花芽每花序多为7朵。花冠较小,为三角形,外翻呈浅绿色。花瓣近椭圆形,边缘比较整齐,蕾期为淡红色,初开为粉红色,盛开时为白色。雄蕊20—25枚,呈两轮着生在粤筒内沿。外轮花丝比内轮花丝略长,花药较小,呈桃红色。花粉稍多。雄蕊柱头3—5枚,一般为4枚,花柱茎部分离,长短不一。

果实扁圆形到近球形。一般纵径为4.7—5.2厘米,横径为5.5—5.8厘米。平均单果重50—75克左右,最大单果重可达170克。果皮中厚,较韧,表面不很光亮,底色多为黄绿色,阳面带有红晕,色泽鲜艳美观。果点较大,近圆形,分布不均。梗洼较小,近于平坦,有沟纹;梗洼较深,比较整齐,花萼多数脱落,少数宿存。果梗短粗,果心较小,果肉乳白色。果实采收后,果肉稍硬,甜脆可食,经10—15天后熟,果肉变黄白色,肉质细,柔软多汁,石细胞少;果皮薄,甜酸适度,芳香浓厚,易溶于口,品质极上。果实耐运输贮藏,在气调冷藏条科下,可贮藏5一7个月。

物候期

南果梨在海城地区的物候期为:花芽萌动期4月上旬,初花期4月下旬,盛花期4月末至5月初。落花期5月上旬。落果期5月中旬至6月上旬。叶芽萌动期待月上、中旬,展叶期为5月上旬。新消生长始期为4月下旬,新消旺盛生长期为5月中旬至6月上旬,新梢停止生长期为6月上旬。6月中旬开始花芽分化。果实采收期为9月上、中旬。落叶期为10月中旬。

生长结果习性

树势较强壮、幼树树姿直立,枝条分布较密。成年树树体高大,生长健壮,树冠开张,枝条稀疏,披散下垂。定植后一般2年左右开花。3—4年开始结果,10年以后进入大量结果期。寿命长,易丰产。一般寿命在80—120年左右。

结果树的树冠呈自然开心形,在管理较好的条件下,新梢年生长量可达3厘米左右。在自然生长条件一下,20年生树高达5米,树冠枝展达6—7米;60年生以上的大树最高可达8米,树冠枝展在10米以上。

芽萌发力强,发枝力与树龄、树势及修剪因素有关。幼龄树发枝力很强,每枝可萌发新梢4一7个;初结果树每枝可萌发新梢3一4个;大量结果后,每枝可萌发新梢2—5个。以短果枝和短果枝群结果为主,中长果枝结果为附,多在3—5年生枝上结果。腋花芽结果能力强,一般生长健壮的植株,腋花芽结实力高达30—40%。短果枝寿命较长,一般达10年以上。坐果能力较高。大部分花序均能坐果,一般每个花序平均可坐2—4个果。南果梨自花结实率低,建园时要选择亲和力较高的品种(如花盖梨、白小梨、尖把梨等)做为授粉树。

优质南果梨一般单果重量平均大约70g以上。果皮薄、表皮清洁、绿或黄绿色,向阳面带有红晕,色泽鲜艳,果梗粗短,并保留完整,果心小,果核的细胞少,果肉乳白色。充分成熟后的南果梨果皮变成金黄色,果肉为黄白色,肉质细腻,柔软多汁,酸甜适口,芳香浓郁,风味极佳。经农业部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测定,南果梨含有的各种微量元素达到37种之多。其中锌、铁、钾、钙、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赖氨酸、可溶性糖的含量均高于其它水果,并且有延年益寿、美容之功效,无怪乎人们把它称为梨中皇后、果中佳果。花色素苷是南果梨果实色素的主要成分,其成分与含量不仅决定南果梨是否有红色和商品价值,同时也影响南果梨的营养价值和风味。花色素苷不仅使果实色彩鲜艳,而且具有抗氧化、防治心血管疾病等重要功能。

九.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十. 安徽省 马鞍山 和县 粉蜡笺

 粉蜡笺属纸品中的特种纸张,具有防水、防蛀、抗老化、耐折叠且不落粉、不断裂的特点,在封建社会,多作为皇帝颁发诏书、下达圣旨与宫廷书定专用。如唐中书褚遂良的《枯木赋》、宋徽宗赵佶的草书《千字文》所用皆粉蜡笺。随着封建社会的终结,粉蜡笺的制作也随之失传。巢湖市掇英轩文房用品厂经过潜心钻研古代文南献,借助反复试验,并在故宫博物院、北京荣宝斋、泾县宣纸博物馆的大力协助和提供样品的基础上,通过在定制的宣纸上施胶、染色、施粉、施蜡等十几道工序而试制成功,得到中国科学院、文化部、中国文联的首肯,研制领衔人刘靖已被中国艺术研究院聘为民间艺术制作研究员,所产粉蜡笺及其姐妹产品“金银印花笺”、“泥金笺均已面市。”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