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开封最大特产店在哪 开封在哪买特产便宜又实惠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开封最大特产店在哪 开封在哪买特产便宜又实惠更新时间:2022-03-31 16:14:40

一. 河南省 开封市 鼓楼区 水晶冻

水晶冻水晶冻包括水晶蹄冻和水晶皮冻两种,同为开封传统风味食品。因选料有别,工艺稍有差别。

蹄冻:选肉嫩皮薄之新鲜猪蹄,收拾干净,撒上精盐、硝水揉匀搓透,经入缸腌制、冷水浸泡、沸水氽洗后,入加有盐、明矾的清水汤锅内用武火攻沸;去掉上浮污沫,将葱段、姜片和香料装袋后置入,加料酒改用火文火煨焖;蹄熟捞出去骨,再下锅煮至肉烂汁黏,然后捞出蹄肉,叠压放入平底浅腰容器内;将卤汁撇去浮油倒入容器,以覆盖肉面为宜,置于阴凉处冷却凝冻后即成。

皮冻:选取上等新鲜猪肉皮,剔除皮下脂肪,刮净表皮污物,切成长条,汆洗干净。制作方法与蹄冻大体相同。

水晶冻食用时切成大小一致、厚薄均匀的长方形片,装盘造型后,将麻油、香醋、姜丝、蒜泥调兑成汁浇在上面。观之晶莹剔透,食之鲜香爽口,且经济实惠,为佐酒之佳品。

二. 河南省 开封市 鼓楼区 白汁羊头

白汁羊头北宋开封已有烹制"羊头"。"羊头"即羊头肉,白汁羊头属羊头肉一种,为开封传统风味食品,一般在深秋至暮春时节上市。

白汁羊头选用肥大上好羊头,刮毛氽洗后入清水锅,加入调料袋,用武火攻煮后捞出,剔去骨头;再入原汤锅火文火煨焖至肉烂,起锅后压实,用凉汤汁刷面,冷却后即成。食用时切成薄片装盘,洒上椒、盐拌匀。其口味鲜香,色泽晶莹,肥而不腻,为佐酒佳品。

三. 河南省 开封市 顺河区 麻辣花生

麻辣花生源自七朝古都开封,由兴盛德公司多年研制、提炼配方制作而成。花生取自黄河岸边两千多亩的无公害优质花生基地,经严格的筛选后,保留下来的花生颗粒饱满、大小均匀,经过复杂配料、严格工艺和多道制作流程精制而成。成品麻辣花生色泽金黄、里外入味、口感酥脆、融入南北风味、麻辣咸甜香五味俱全。2007年3月,兴盛德麻辣花生成功通过QS认证。

四. 河南省 开封市 兰考 张波香油

张波香油是河南省开封市兰考县的。张波小磨香油是以国产优质芝麻为唯一原料,采用我国传统工艺“石磨水浮法”加工而成,有效的保护了芝麻的营养成分,色泽棕红,香味醇厚,浓郁持久。

兰考县张波香油有限公司是成立于2007年,注册资金30万元。是在原兰考张波香油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家独资民营企业,位于兰考道南迎宾大道西侧。从进入这个行业到如今的公司,已传承三代,我们所传承的,不仅仅是产品的加工工艺,更有“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理念。我们的产品地方特色浓郁,包装精美,是您居家食用,馈赠亲朋,企事业单位发福利的最佳选择。

五. 河南省 开封市 金明区 母子酱油

母子酱油母子酱油为开封的传统产品,基本沿用传统工艺生产,天然晒制而成。其色泽酱红,液似棉油,入口浓香,回味绵长,为烹饪调味之佳品。

该品以黄豆、面粉、食盐、元油、酱色为原料,经过泡豆蒸煮、拌粉切块、发酵制曲、入缸晒制和榨油后再晒等多道工序精酿而成。

母子酱油成熟块料入缸晒制时,对入母子酱油浸泡,其成品变为风味特异的"双母子酱油"。

六. 河南省 开封 祥符区 汴绸

汴绸因产于七朝古都汴梁而得名,始于明末清初,而今已有300多年的生产历史。 明朝末年,山西洪洞县人景文洲到开封经商,于清朝初年创办了“景文洲绸店”由于善经营,讲信誉,产品质量好,行销地区日广,成为中原名产。清乾隆年间,生意极为兴隆。河南督抚以汴绸作贡品,上献朝廷。以后所产,不仅供应皇室,而且还作为礼品馈赠外国使者。景文洲绸店最盛时共有木织机99架,250多名工匠。主要产品有云幅、黑扎巾、丈二纱巾、手帕、包头、汴绸、汴绫等。远销云南、贵州、青海、新疆、西藏、兰州等地,并有少量远销国外。景文绸的特点是经久耐磨,美观大方,拉力性强,穿者时日愈久,光色越亮。汴绸规格,每匹宽2.35尺,长50尺,头数7200根,重40两。原材料来自柘城、商丘等地区的家蚕丝。其生产工艺过程是:---烙丝---牵经---上机子---关柱---下机子---皂炼---染色---上轴---晒干---成货 .

七. 河南省 开封 龙亭区 锅贴

锅贴是开封大众风味小吃。稻香居锅贴以其选料严谨、制作精细、品质优美而闻名古城。成品灌汤流油,色泽黄焦,鲜美溢口
( 开封)

八. 河南省 开封市 鼓楼区 汴京腊肉

汴京腊肉腊肉制作历史悠久,远在春秋时期的《礼》、《易》中就有"肉脯"、"腊肉"的记载。

汴京腊肉继承传统制作工艺,融汇地方风味,具有层次分明、色泽光润、芬芳醇厚、甘香爽口之特色。配上多种蔬菜,佐以干鲜笋片、香葱、青蒜、辣椒等,可制成多种可口菜样,为佐餐佳品。

制作方法:将精选五花猪肉修割干净,切成长条状并煮熟,按比例佐以精盐、白糖、料酒、酱油、硝、香料面,经腌制、晾晒风干后,即为成品。食用时先蒸制20分钟,然后切片装盘。

九. 河南省 开封市 杞县 杞县红薯泥

杞县红薯泥

说起红薯,实在不是什么稀罕之物。在生活困难时期,杞县人曾经视红薯为生命,有谚语为证:红薯汤、红薯馍,离开红薯不能活。然而,自古善烹调的杞县人却能将再普通不过的红薯做出百般花样来。其中红薯泥就是一例。

红薯泥是杞县的一道名菜。它的制作方法很讲究,需先把红薯煮熟,剥掉外皮,去其内丝,用干净的白布包裹起来轧压成泥。然后将白糖倒入锅内化成糖浆,再兑入香油、红薯泥不断搅拌,呈柿红泥状出锅。装盘时,分层放山檀丁、玫瑰片、青红丝、桂花糖。此菜味道甘甜,爽口开胃,色泽鲜艳,营养丰富。人称“三不沾”菜(即:一不沾盘子、二不沾筷子、三不沾嘴)。每当贵客临门,杞县人会热情地端出这道风味菜。在品尝红薯泥的同时,人们还会给你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

据说,创制红薯泥的清末厨师蒋思奇不仅手艺高超,还有刚直不阿的浩然正气。有一年,袁世凯的部下来到杞县,闻听红薯泥为此地名食,便点名要尝尝这风味佳看,不然便觉得枉活一世。这天,宴会在县衙举行。鸡鸭鱼肉上完后,最后才上红薯泥这道菜。大小1看此菜五光十色,如桃花盛开,似琥珀生辉。各个迫不及待狼吞虎咽起来。谁知,不大一会儿,有的张口流泪,有的伸脖子干呕。原来,蒋思奇不愿给袁世凯的部下做菜,但又不能推辞,便使了个花招。红薯泥本身质地细腻,热量大,密度小,散热很慢,蒋师傅又特意用滚油封顶,内中温度更不易散发。这些人迫不及待,故而被烫得丑态百出,狼狈不堪。

说到红薯泥的热量大、散热慢,还有一个传说:有一次,慈禧太后来到开封,听说杞县的红薯泥特别好吃,于是就吩咐开封府为她准备。而当时开封城里没有一个能做“红薯泥”的厨师,只好派人到杞县请人去做,做好之后再带回开封。办差的刚回来,早已等得不奈烦的西太后慈禧拿起筷子便吃,谁料却被烫得两眼流泪。开封距杞县50公里,当时的快马也得一个半小时才能跑一个单程,可见红薯泥的热量之大、散热之慢。

红薯泥不仅是杞县的名产,也是中原地区粗粮细作的典型。红薯从粗制到细作,从平常食物到宴席珍品,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体现,也是我国食品制作技术的发挥和创造。

十. 河南省 开封市 顺河区 开封五香大头菜

五香大头菜五香大头菜系开封名产,1933年在上海全国酱菜评比中曾获第二名。建国后,沿用传统工艺生产,曾大批运往抗美援朝前线供应志愿军食用。

本品以大芥为原料,配以糖色、大茴、花椒、草果、良姜等香料,经三次腌制而成。其制成品表里紫黑,筋脆可口,味透五香,久存不变味,为广大群众喜食。该品每500克含蛋白质10克,脂肪2.5克,糖30克,B种维生素0.6毫克,钙735毫克,磷205毫克,铁17毫克,产生热量165卡。营养丰富,畅销省内外。1982年在全省同类产品评比中获第二名。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