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临夏特产哪里有卖 临夏市必买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临夏特产哪里有卖 临夏市必买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03-31 09:36:31

一. 甘肃省 临夏 康乐县 撒饭

撒饭所用面粉跟搅团一样,做法也相似,只是比搅团稀得多。宜加入土豆块、肉丁之类的食物,舀入碗中,浇上辣油,调上成菜,很好吃。特别是在天阴下雨,或是在寒冬腊月,吃一碗烫烫的撒饭,周身顿觉烘热,精神为之一振,不愧是一种极好的冬令食品。

二. 甘肃省 临夏 康乐县 康乐油香

油香:油香是回族对油饼的一种特殊称谓。制作油香时,首先是把和好的面用手揪或用刀切成小面团,每个小面团擀成直径约10-15厘米、厚约1厘米的饼坯;油上锅烧热,放入擀好的饼坯,待锅中油香略微变黄后,翻一个个儿,当两面鼓起焦黄后,即可捞出。吃油香的时候也有讲究,有一些地方的回族在吃油香时,拿在手中面儿要向上,一块块儿掰着吃,而不能用口直接咬。当然,大部分地方的人只需用手把油香撕成两半儿,随后即可咬着吃。

三. 甘肃省 临夏 康乐县 康乐牛排

康乐牛排是取自牛脊上最嫩的肉,肥瘦兼备,外延带筋,口感韧度强、肉质硬、有嚼头,牛排不油不腻,滋味鲜美,营养丰富,味香喷鼻,另有一番风味。

四. 甘肃省 临夏 积石山县 陇南核桃

陇南核桃:以甘肃省陇南地区产量最多,以大河家乡所产个大油多,皮薄如纸,出油率高,质量最优。核桃生长历史已2000年左右。

四堡子乡:冬果梨、核桃久负盛名。

四堡子乡中庄村:所产核桃、冬果梨闻名。

大河家乡:冬果梨、核桃出名。

五. 甘肃省 临夏 临夏县 临夏砖雕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夏砖雕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夏砖雕(亦称河州砖雕)是和建筑物紧密结合的一种实用艺术,它源于北宋,成熟于明、清,到近代它又吸收了绘画、木雕的艺术特色,使这一民间艺术形式更加完美。在临夏市的一些建筑物上,丰富多彩的砖雕几乎到处可见了,而红园和座落在市区八坊东南面的东公馆是临夏砖雕艺术保存最集中的地方,其中有不少是出自名家高手的佳作,显示了临夏砖雕艺术的独特风彩和精湛技艺。

临夏砖雕,历史悠久,始于宋金,成熟于明清,完善于当代,它以其浓郁的民族特色,古朴典雅的艺术魅力,出神入化的表现手法,成为河湟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凝结着临夏各族人民的智慧和悠久的灿烂文化。其艺术作品多姿多彩,雕镂精湛细致,极具想象力和表现力,主要用于影壁、墙面、门楣、棰头等处的建筑装饰,巧妙地将书法、绘画和雕刻融为一体,栩栩如生,雅俗共赏,博得了中外游客和众多艺术家的赞誉,深受各族群众喜爱。 2006 年,被列为国务院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了“河州砖雕”商标。同年 10 月份,在全国第 100 届广交会上引起了1总理、1副总理等领导的关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效应。

为了加强特色文化产业开发,着力打造经营性文化拳头产品,使传统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做大做强临夏砖雕产业,把我县砖雕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008 年,县上因势利导,按照“小产品、大产业、大市场”的产业开发思路,从砖雕艺人技艺的传承保护、提升传统工艺水平、解决“小而散”问题、走好深度开发和规模化生产的路子入手,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培育力度,成功兴办神韵砖雕有限责任公司和能成砖雕有限公司,并迅速发挥效益,其砖雕产品供不应求,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并于 2008 年 5 月 9 日,在能成砖雕公司成立临夏州砖雕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为进一步推进砖雕产业技术进步奠定了基础。 2008 年全县生产砖雕产品 30000 平方米,实现产值 3850 万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 11.8% ,目前,砖雕产业已成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支柱产业之一。

甘肃省临夏市的枹罕镇、城郊镇、折桥镇、南龙镇;临夏县的黄泥湾乡、尹集镇、韩集镇、土桥镇、新集镇、马集镇、莲花镇、先锋乡、漫路乡、红台乡;和政县的城关镇、三合镇、马家堡镇、买家集镇、松鸣镇;广河县的城关镇、三甲集镇、祁家集镇、齐家镇;康乐县的附城镇、苏集镇、莲麓镇、虎关乡;永靖县的刘家峡镇、盐锅峡镇、太极镇、西河镇、三塬乡、岘塬镇、陈井镇、三条岘乡、杨塔乡;东乡县的锁南镇、达板镇、河滩镇、唐汪镇、东塬乡;积石山县的吹麻滩镇、大河家镇、别藏镇、居集镇、刘集乡、寨子沟乡、铺川乡、银川乡、石塬乡等现辖行政区域

六. 甘肃省 临夏 和政县 和政双低油菜

和政县属典型的二阴地区,特别适宜于油菜生产,油菜作为一种油料作物在我县的种植历史比较悠久,甘蓝型油菜在30年代由欧洲引入我国,我县自80年代零星种植。1998年以来,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油菜改良武汉分中心、国家作物遗传与改良重点实验室在我县设立油菜北繁试验研究基地,该基地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傅廷栋教授主持,杨光圣、李再云、涂金星等博导、教授和李兴华、陈伟等40位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县农业局技术人员长期蹲点协助工作的国家级试验研究基地。该基地建立以来,先后进行各类试验。以傅廷栋为主的专家教授培育出了一大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优质杂交种。在基地专家的大力帮助下,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县油菜产业跨越式发展,种植面积从2000年的1.5万亩发展到2014年的15万亩,亩产从90公斤提高到220公斤,总产量从135万公斤达到3300万公斤,实现产值2亿多元。

双低杂交油菜一般是指油菜籽中含芥酸低于1%,含硫苷低于30微克分子/克的优质杂交油菜。其主要特点:一是营养价值高,易被人体消化吸收的油酸、亚油酸含量由常规油菜的30%左右提高到80%以上,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二是产量高,比常规油菜增产20~30%,平均亩产可达250公斤以上;三是制种效益好,农民制种平均每亩可增收300~400元;四是综合利用价值高,除生产优质种子和加工优质油品外,饼渣还是畜牧业的高蛋白精饲料,茎叶是养畜业的优良饲草,油菜又是轮作倒茬的好作物。

七. 甘肃省 临夏 康乐县 康乐牛

康乐牛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康乐牛

康乐县畜牧技术推广站

康乐县是我省肉牛大县,目前已发展成为甘肃中南部肉牛繁殖、育肥、加工营销中心。近年来康乐县以肉牛为龙头的草食畜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一大支柱产业来培育,按照“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模式,探索出被省内外政府、企业广泛借鉴的“政府引导、协会组织、龙头带动、农户参与、科技支撑、市场运作”的“康乐模式”。目前,康乐县已被甘肃省确定为全省肉牛大县,成为甘肃中南部肉牛繁殖、育肥、加工营销中心。

康乐县把肉牛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通过财政配套、资金扶持、项目支撑、社会化服务,做强龙头企业,做大产业规模,有力地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在生产环节上,创立和推广了“政府引导、龙头带动、科技支撑、协会组织、基地参与、市场运作”的“康乐”模式;在融资环节上,率先成立了担保公司,实现资金放大增量,有效解决了投入不足的问题。在全产业链上建立了良好的发展机制,探索出了新模式,对甘肃省现代肉牛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

八. 甘肃省 临夏 康乐县 康乐凉粉

凉粉是夏秋季节人们最爱吃的一种凉食,将豆类淀粉或荞面粉用凉水搅匀,搅撒入有盐和明矾作底的开水锅中,成糊状,能立住筷子后,烧煮十分钟左右即成。然后再盛入用凉开水冲洗过而未擦干的瓷盆凉透,待全部凉后切成条状或块状盛入碗碟中,调以蒜泥、油泼辣子、醋或浆水、盐等调料后食用。其形色清白透明,润滑柔软,食后辣香满腹,散热爽身,可谓盛夏酷暑中的凉食之一。

九. 甘肃省 临夏 临夏市 临夏酿皮子

酿皮子是临夏人民最喜爱的风味小吃之一。酿皮子是一种独特的面食,既可作为主食,也可作为零食,清凉可口,开胃解暑。其作法很简单:先将优质面粉加水揉成硬团,在清水中反复搓洗,使面粉中的蛋白质与淀粉分离,分离出来的蛋白质俗称“面筋”,将它蒸熟,切成薄片待用。洗出的淀粉溶于水中,待其沉淀在盆底后,把上面的清水倒掉,加入稍许碱,调成稀糊,舀入平底盆中,上笼蒸几分钟即熟。吃时,只需将作好的一张张酿皮子切成条状,配上面筋,加入适量酱油、香醋、蒜汁、盐、芝麻油、香菜、黄瓜丝、辣椒油调拌即可。一碟香辣可口的酿皮子就作好了。看那色泽晶莹黄亮,半透明如玉,青黄红白色泽鲜亮诱人。入口细腻润滑,酸辣筋斗、柔韧可口,是一种大众化的清凉面食。绝好的风味小吃。浆水还可作为夏季饮料,清肠利尿,有助于消化。

十. 甘肃省 临夏 临夏市 河州牡丹

牡丹争艳

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

河州牡丹,历史悠久。早在800年前,牡丹已绽放于临夏大地,植牡丹、赏牡丹、唱牡丹、“浪牡丹”之风盛行,经久不衰。在花乡歌海的临夏,对牡丹的钟爱,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作画、刺绣、吟唱到砖雕、木刻、彩绘,无不以牡丹为题材。今日的河州牡丹,已成为临夏市市花,象征着临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河州牡丹,名冠神州。魏紫、姚黄、梨花雪、粉西施、佛头青、朱砂红、花二乔、绿蝴蝶、醉贵妃等牡丹显遗遍布临夏,争奇斗妍,而紫斑牡丹因其花瓣基部有显明紫斑而得名,其基本花色有红、白、紫、黄等多种,树冠高达两米,花大盈尺、端庄妩媚、花香袭人、色泽艳丽、一簇簇如花伞撑开,一朵朵似彩云追月,因其为临夏独有,更显珍贵,实为牡丹皇后,曾荣获中国第三届花卉博览会铜奖。

河州牡丹,峥嵘园庭。牡丹作为临夏花中之魁,随处可见,品之有所,赏之有处。临夏较大的牡丹园有百余处,尤以临夏红园、东郊公园牡丹园为之著称,更有数不胜数的居民牡丹庭院。

临夏有“小洛阳”之称,名至所归。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