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佛山市土特产包装盒图片 土特产包装盒价格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佛山市土特产包装盒图片 土特产包装盒价格表更新时间:2022-03-30 04:55:16

一. 广东省 佛山 高明 高明濑粉

高明濑粉

在一条横街内毫不起眼,但在2004年高明美食节中入选名小吃。每天不少食堂来批发濑粉,只因这里的濑粉好吃。还有这里便宜,每碗3元,还有多种搭配。

逢年过节或喜庆的日了,高明人餐桌上少不了濑粉,多少年来,高明濑粉作为传统食品成为高明人饮食习惯不可划缺的一部份。在高明区荷城有很多濑粉店,多是小店经营,以早餐为主。品种以传统为主,用手工做的濑粉,加入猪骨汤,配料一般用葱、姜、蒜、花生、头菜丝、鸡蛋丝,再配以肉丝或煎香的鱼饼丝。相比烧鹅濑,卖相普通,但朴实有内涵。

一碗上好的濑粉,面条长,入口软、韧、爽、滑。配上用猪肝、瘦肉、骨头等慢火细熬的清汤,洒上一把花生米,少许蒜蓉、葱姜花,色香味俱全,吃下令人齿颊留香,回味无穷。

在八十年代以前,高明还处于比较贫穷的状态。那个时候的濑粉,算得上是粮食中的珍品。许多农户一般都会在粮食丰收后把一部分自家的口粮留下来杵成粉,然后晒上七天,储藏好。等到喜庆的日子,才将它取出做成濑粉。

相传濑粉还有着长长久久、如意吉祥的寓意。在农村,喜庆日子吃濑粉的习俗依然保留下来。农户们为了做好濑粉,还专门种植适合做濑粉的下等米。其实,要做上好的濑粉,做工非常的讲究,没有三四个小时的功夫是不成的。

就粉质而言,意粉、桂林米粉也要甘拜下风,与中山濑粉的爽纫相比,高明濑粉侧重软滑,可以讲二者优点各不相让。只可惜后者不注重包装。

二. 广东省 佛山 顺德 炒水鱼丝

炒水鱼丝

特点:鲜香甘爽,清甜肉滑。

用料:甲鱼(俗名水鱼)1只重约1000克,笋丝200克,蒜心5O克切段,米粉丝25克,湿冬菇丝25克,蛋清15克,绍酒10克,蚝油15克,上汤30克,葱榄、胡椒粉、生粉、老抽、姜丝、蒜茸、味料百适量。

制法:

1、把甲鱼宰好,把腿肉起出切丝,另将甲鱼裙用水滚熟后切丝。把笋丝加适量盐,用水滚过滤干。

2、猛火烧镬下油.把米粉丝炸过,捞起候用。将甲鱼丝拌上蛋清,上湿生粉,与甲鱼裙丝分别拉油至熟,倒入放在油盆上的笊篱中滤油后,下料头、笋丝先炒,再下蒜心、菇丝、水鱼丝、裙丝等,注入上汤,溅酒调味,加入老抽、蚝油,撒上胡椒粉,用湿生粉勾芡,加包尾油炒匀上碟,将炸好的米粉丝分伴四边即成。

三. 河北省 唐山市 迁安 毛毯

“神鹿”、“黄鹂”牌纯毛水纹毯、纯毛混纺绒面毯、粘胶毯等品种选料精良,工艺精湛。毯面绒毛丰满,均匀细腻,富有弹性,抗静电、保暖、防潮、图案新颖,色彩协调,美观别致,典雅大方。纯毛毛毯具有良好的防蛀、抗菌、阻燃功能,达到国际羊毛局最高等级标准。多种产品先后4次获省部优称号,16次受省级以上表彰。产品出口澳洲、东南亚、北美洲等国家
( 迁安)

四. 广东省 佛山 南海 盐步秋茄

盐步秋茄

茄子一向种类繁多,其肉质柔软,易于吸收鲜汁,因而是老幼皆宜的大众化蔬菜。近年常登上穗禅饮食店的大雅之堂,其实早已盛名,在粤菜材料介绍上有专门说明。在产地当地人称之为金手指,有青皮、粗不及中指、长6至8寸、钩尾、柔软、头尾弯接不折等特征。据传,仅二亩地所产为之皆品。

据史料记载,约在300多年前,盐步村下属永平村一块叫作"黄皮园"的地,其秋季结果的茄子可口香滑远胜其他地区,盐步秋茄的美名便从那时开始传扬。

如今,秋茄已不再是盐步独有,但品质优良,果实少籽的

盐步秋茄

却一直被誉为茄中上品,提起"观音手指","盐步腊肠"等绰号,珠三角,港澳台以及东南亚地区几乎无人不晓。

盐步秋茄有何不同,光是第一眼便已令人惊艳。虽同是茄子,其外表却与平日里常吃的黑乎乎的肥茄迥然不同。只见茄身碧绿通透,身型苗条,像是一根根翠玉手指般清秀可人。据说,因受土质限制,秋茄产量不高但种植成本却较高,加上懂得种植之术的人员一度流失,因而眼下属沉寂之后再次翻生。光是冲着这点稀有性,也不枉专门跑一趟盐步来试吃了!

五. 广东省 佛山 顺德 辣椒饼

均安人向有吃火锅的习俗,每到冬季,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发着个边炉餐,一家大小围炉就餐,夹一片鱼片,食几块鱼青,自有说不尽的写意和乐也融融。

均安人吃火锅时最特别的地方,是在酱油碟里加一点辣椒饼,那不但入口特别甘香,味道也迥然不同,如此加辣椒饼的食法,在珠三角地区是绝无仅有的。民间上因此流传着一首这样的打油诗:辣椒成饼味更优,边炉细0韵味稠。入口迥然香阵阵,齿颊留香乐悠悠。

辣椒饼是均安人的,在均安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做辣椒饼的程序是先把辣椒、蒜头、豆豉、香草等捣烂,然后把它弄成一个个饼状晒干,就成为人见人爱的辣椒饼了。

信息来源:均安镇政务网

六.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徽菇

徽菇是徽州香菇的简称,为我国最负盛名的四大名菇之一,1990年12月全国香菇专业会议确定全国十大名菇,徽菇高居首位。

徽菇以其色鲜味浓、肉厚质嫩、香气沁脾和较高的营养药用价值等特点独成品系,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矿物质以及多种维生素,仅氨基酸就多达18种,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中的7种,并含有30多种酶。

徽菇作为山蔬珍品,其味鲜美可口,尤以香气浓郁著称,历来为徽菜中的上等原料,且不论作辅料还是作主料,不论红烧清炒还是熬汤,样样皆宜。传统徽菜中,以徽菇为原料的佳肴很多,如油焖香菇、香菇石鸡、香菇菜心等等,均脍炙人口。

徽菇还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明代祁籍名医汪机、陈嘉谟、徐春甫等都十分推崇香菇的药效,诸家本草记述:“常食香蕈,延年轻身,益智开心,坚筋骨,好颜色”;“大能益气,助食及理小便失禁”。民间至今袭用香菇治疗小儿水痘、麻诊,解毒菌中毒,治头晕头疼,降血压,预防感冒和人体各种粘膜溃疡、皮肤炎症、身体衰弱、坏血病、佝偻病、肝硬化等病症。

祁门是徽菇主要产地,祁门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非常适合香菇生长。起先祁门香菇为天然生长,到了明末清初,开始用人工栽培方法生产。经过数百年不断改进,尤其是解放以来,大力推广段木接种法以及袋料栽培新技术,祁门徽菇产量有了突破性进展,到20世纪90年代初,年产量已达百吨以上,畅销于国内外市场。

祁门香菇按品质和外观可分为花菇、厚菇和平菇,均是徽菇中的上品,在同类产品0类拔萃,其中,由山华集团生产的“山华”牌徽菇在第3届全国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名闻遐迩。1996年3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孙起孟为祁门生产的香菇题名为“黄山徽菇”。

(摘自《祁门风物》)

七. 安徽省 黄山市 祁门 祁蛇

祁蛇是我国特有的蛇种,又名蕲蛇、白花蛇、五步蛇、方胜板等。因其蛇头为三角形,身子短粗,尾巴细而短,吻端延长向前突起,所以也叫尖吻蝮。祁门自然环境极宜其生长繁殖,为祁蛇主产区。

对祁蛇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公元前500年左右战国时期的《山海经》,据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中提到的“黑质而白章”的亦指祁蛇。

祁蛇全身都是宝,是一种与麝香、鹿茸齐名的动物药材。作为中医学上的祁蛇,性温,味甘,有毒,《本草纲目》中称之“为风痹、惊搐癞癣、恶疮要药”,主治中风、惊风、麻风、癞癣、痹痿等顽疾。蛇蜕 “治目疾居多,退目翳为最”。蛇胆具有清热解毒、化痰镇痉的功效,常用于百日咳、咳嗽痰喘和多种眼疾。祁蛇煎熬加工可制成蛇油,多用于防治冻伤、烫伤、皮肤皱裂。祁蛇毒具有“抗凝”和“保凝”两种作用,在治疗血栓类疾病以及恶性肿瘤方面,用途更大。

祁蛇毒牙长而尖利,一般每次排毒量为120至130毫克。护卵时,一次排毒量可达320毫克,足可以毒死4个人。可算得上是毒蛇中最毒的一种,在祁门民间俗称“五步倒”,谓之:碰上五步倒,倾家荡产治不好。建国后,随着时代进步,祁门大力开展蛇伤治疗研究,先后研制成功了一系列蛇伤用药,疗效显著,往日的情形一去不返。

(摘自《祁门风物》)

八. 广东省 佛山 顺德 顺德蚕丝

顺德蚕丝

早在宋代,顺德便开始种桑养蚕,千百年来,从未间断,是蚕丝中的极品。现在无数的桑树已被无数的高楼压在地下,顺德蚕丝可能只全留在记忆里了。

顺德蚕丝是广东的一种收入大、出口多的重要。顺德地处珠江三角洲,是一个富庶的鱼米之乡。建国后,顺德蚕农改良了桑树的品种,从原来的矮株细叶产量低的土荆桑逐步改种杂优桑,桑叶产量成倍增加,这推动了养蚕事业的大发展。至今80年代初顺德全市年产蚕茧可达数十万担,成为国家出口的一项优质畅销产品。

九. 广东省 佛山 顺德 顺德草鱼肠

顺德草鱼肠

鱼肠,许多人嫌腥不食。但顺德人巧加烹调,创造了煎、焗、炸等多种制法,使之变成肥腴可口而全无腥味的美食。“焗鱼肠”是一款传统的食法。特点是甘香嫩滑,美味可口。

用料:鲩鱼(草鱼)肠500克,鸡蛋4只,油条50克,姜米15克,葱粒25克,湿陈皮短幼丝10克,绍酒15克,生粉25克,鹰粟粉50克,胡椒粉、白醋、味料各适量。

制法:

1、将鱼肠放入白醋中浸泡后,剪开洗净,浸入清水中漂去醋昧,用洁净布吸于水分切段,放在已涂油的瓦钵内,加入绍酒、姜米、葱粒、陈庄丝、胡椒粉调味,将生粉、鹰粟粉分多次少量地均匀撒入(使不致起粒)。

2、将油条切细丝.鸡蛋打匀,然后把鸡蛋液、油条丝加入鱼肠处,和匀加水少许放入热镬内焗熟。

十. 广东省 佛山 禅城区 佛山硍硃

佛山硍硃被誉为“广丹”,也许知之者为多。新中国成立后,就曾经用佛山石艮石朱来装饰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和毛主席纪念堂,佛山人对此还引为自豪。全国知名的西泠印社等单位,每年也直接向佛山订货,书画家所用和印泥,都以用佛山石艮石朱制作者为上品。

佛山硍硃始自何时,目前尚难确考,但至少已有200多年历史。《佛山忠义乡志》载:清代乾隆年间佛山已有颜料会馆(五云会馆),可知彼时佛山颜料业已很兴旺,解放前电版印刷的“鹤牌”石艮石朱仿单,也提到咸丰年间所用仿单为木刻印刷,请用户等语。据市档案馆《佛山史料汇编》记载:自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佛山染色纸行始用德国颜料,以大-代替石朱。洋颜料售价虽廉,在色泽上却远不及本地颜料,且极易褪色。可惜的是,在旧社会佛山石艮石朱业得不到保障,处于自生自灭状态,民国时期生产厂家尚有十余家,至解放前夕仅剩3家,即隆华、太和、义行。解放后,佛山石艮石朱始复苏和振兴。

    佛山硍硃朱制法古老,旧日更是代代相传,技术秘不示人。其制法是用汞(-)与硫磺按比例置于大铁锅中,其上以不规则瓷碟砌成拱形,加盖密封,以大火烧炼,使之升华。开炉时附于瓷碟上者是辰砂(俗称朱砂),把辰砂捣碎成粉状,用水漂洗,质轻上浮者为黄标,色丹黄,中间一层为漳标,色较红,底层为石艮石朱,色红紫,烘干粉碎,即为成品。除辰砂外,诸品种均叫石艮石朱。( 佛山)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