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安徽淮北四大特产 淮北值得带回家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安徽淮北四大特产 淮北值得带回家的特产更新时间:2022-04-03 23:21:55

一. 安徽省 淮北 濉溪 南坪响肚

     南坪“响肚”是南坪镇的一道特色名菜。在南坪镇,无论是红白喜忧还是朋友聚会的宴席上必有“响肚”。它具有味道鲜美、清香宜人、清脆爽口的特点,在口中嚼时,发出“咯吱咯吱”的响声, “响肚”也就因此而得名。

    响肚的制作方法也很简单。选用新鲜的猪肚,但煮时的火候应根据作料细致掌握。需购买新鲜猪肚,用盐和醋水反复搓洗,切成条状,在开水锅煮熟加作料,用小食盆或大瓷碗将汤、肚一起盛出来,用小勺舀着吃。

    南坪响肚老少皆宜,营养丰富、色味俱佳,深受城乡人民喜爱。这里女人坐月子,吃得最多的就是猪肚。产妇在生完小孩后,婆家人就会从集市上买来猪肚,炖成汤喂给她喝,猪肚汤起到很好的滋补作用。如今,在宿州、淮北、蚌埠等城市都有以“南坪响肚”为招牌菜的饭店。

二. 山东省 泰安 泰山 泰山“四大名药“

泰山"四大名药" :何首乌、四味参、紫草和黄精,同称"泰山四大名药"。何首乌为四大名药之首,有银发变乌的奇特功效;四叶参,效能比其它人参显著;紫草,"一毫入沸水,色鲜如品红";黄精古人谓之"仙人之遗粮",益寿之灵药。

三. 天津市 津南区 四大扒

是指与“八大碗”相配的几样小菜,并不能单独成席。四大扒不只有四种,主要包括:扒整鸡、扒整鸭、扒肘子、扒方肉、扒海参、扒面筋、扒鱼等。

四. 安徽省 滁州 来安 大头酥

大头酥其味香甜且酥,由占米、黄豆、白糖和香油等材料制成。

配方:占米一百斤,黄豆二斤半,适量白糖。

制作工序:

第一步先加工成丕。制法,将占米用清水浸泡二十四小时以后机制成粉,把粉用开水和烫做成饼并投入开水锅内煮熟,捞取放搅拌机搅拌,待温度降至三、四十度时,把黄豆沫(黄豆浸泡后磨成糊状)掺入继续搅拌串匀取出,做成长约四公分,宽、厚各月一点五公分的小块,放外晾干(要晒干透)成丕。

正式制作时,备锅四口,一口温油锅,一口空锅,一口开油锅,一口锅将白糖熬成糖稀,先将干丕放入温油锅温软,取出放空锅内,勺开油反复向软丕浇拌起泡,取出再入开油锅炸成黄色,随之放入糖稀锅内翻拌后取出,复以白糖相拌即成。

制丕时,忌沾油、盐、糖。

五. 安徽省 淮北 濉溪 临涣酱菜

临涣酱菜中包瓜和培腐乳名声最大,为临涣酱菜的龙头产品。与口子酒并称为濉溪两大传统产品的临涣酱培包瓜,有150余年的历史。酱培包瓜又称菜中菜,外壳是圆、嫩、鲜、脆的酱培包瓜,内瓤为“倾馅十样锦,颜色有五六”的香味浓郁的酱菜。潘孝武父子初到临涣,就发现当地的女儿瓜很有开发价值,经过一番揣摩试制,酱培包瓜终于面世。它以香、脆、嫩以及酱味浓郁等独特风味而闻名。1981年在杭州举行的华东地区调味品协作会上,铚城牌培包瓜当选最佳产品。1985年被国家评为最佳调味食品。培包瓜等产品过去用竹篓古风包装。小竹篓系指定亳县农民编制供应包装酱菜用的,篓的原料系竹子破篾后精工制成,底方口圆,然后用猪血、豆腐、棉纸糊成,经杀菌后供装各种酱菜用,携带方便。每小篓贴彩色标签,各种酱菜品均用金字标名,然后每四篓用红绿纸绳捆一组,完成整个包装。现在用瓶子、坛子、塑料袋等包装。

临涣的酱品生产最具传统和地方特色,其中与包瓜齐名的是培腐乳。培腐乳有100多年的历史。技术精细,工艺复杂。经过大豆浸泡、磨浆、过浆、烧浆、点膏、初榨、压平、复榨、划块、磨制、培制、入缸、封缸、储存、成品等工艺流程。自然发酵陈酿,从胚胎到成品大约10个月的时间,秋凉后开始出售。皮肉鲜嫩,质地幼细,酱香味浓郁,咸酸味适度,晶莹酥软,软而不腻具有培乳应有的独特味道。无论在盛夏酷暑,还是在冰封寒冬,无论是休闲归来,还是劳作之后,吃点豆腐香乳,更能刺激食欲。

临涣酱菜主要产品除培包瓜、培腐乳外,还有八宝菜、培甜菜瓜、三兰菜、五香大头菜、培带皮莴苣、蜜饯椒、蜜菜荆芥、蜜酱黄瓜等40余种。

临涣酱菜的工艺特点首先表现在独特的水源上。临涣得天独厚的古泉资源,是使临涣酱菜名扬四方的一大优势。用临涣泉水培制的酱菜有着与众不同的鲜美味道。临涣酱菜的工艺特点还表现在独特的原料上。临涣地区为黄土性古河流沉积物覆盖,属剥蚀堆积地形。由于沉积较早,在漫长的成土过程中,沉积之初富含的碳酸钙被淋洗到底层,生产的蔬菜更具有了自然之本和独特风味。临涣酱菜的工艺特点更主要地表现在独特的制作方法上。由简单方法初始,临涣的盐渍菜有了很大的发展,盐渍、酱渍、醋渍、糖渍等蔬菜品种均有。

六. 安徽省 淮北 濉溪 双堆面鱼

  面鱼并不是鱼,是淮北地区的一种面食。因为拨到锅里的一个个面鱼儿十分均匀,样子都是一头尖,确有几分像小鱼儿,所以人们以其形似,便把这种面食称作“面鱼”。在双堆这个地方,有些人也把“双堆面鱼”称做“懒汉汤”,这与一个故事有关系。当年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打响前夕,刘邓大军赴双堆,有一连长与部队失散,一日来到双堆一户人家想讨口饭吃。卧床休息的男主人告诉这位军人,自己生病多日,花光了家里的钱,粮食也吃光了,老婆一早就到几十里路外的娘家借粮去了。当得知是刘邓大军时,这位男主人在家中寻找可食之物,找了半天才找到仅有的大半碗面粉。从没有做过饭的汉子将面粉打成糊状后,一点点地夹到烧开的水中,放了几片菜叶、盐和葱蒜之类,就起锅请军人食用。军人竟连吃两大碗。饭毕,军人了解了当地一些情况,又问一个男人家怎么会做出这样好吃的东西,男主人不好意思地说:“男人在家一般都不做饭,更不会炒菜,当老婆不在家时,就只能做这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懒汉汤’了。”军人拿出2块银元送给男主人。夫妻俩以这2块银元作本钱,在宿州城开了个卖“双堆面鱼”的小吃摊,后来生意越做越大,成了远近闻名的大面馆。

“双堆面鱼”是民间非常简朴的传统主食之一。近年来,它登上一些大饭店的大雅之堂,成为许多食客必点的主食之一。

“双堆面鱼”做法很简单,用碗盛上面粉,加上一定的水,放盐适量,捣成糊状,将水烧开后,用筷子将捣成糊状的面糊一筷一筷地拨入正在烧的开水之中,面糊进入开水后凝固,形状像大大小小的河鱼,成蛋状。面鱼入锅煮熟后,再加上适量的盐、油和调料即可食用。如果捣面糊时,加上一两个鸡蛋,面鱼吃起来会更松软。

在双堆这个地方,有些人也把“双堆面鱼”称做“懒汉汤”,这与一个故事有关系。当年淮海战役双堆集歼灭战打响前夕,刘邓大军赴双堆,有一连长与部队失散,一日来到双堆一户人家想讨口饭吃。卧床休息的男主人告诉这位军人,自己生病多日,花光了家里的钱,粮食也吃光了,老婆一早就到几十里路外的娘家借粮去了。当得知是刘邓大军时,这位男主人在家中寻找可食之物,找了半天才找到仅有的大半碗面粉。从没有做过饭的汉子将面粉打成糊状后,一点点地夹到烧开的水中,放了几片菜叶、盐和葱蒜之类,就起锅请军人食用。军人竟连吃两大碗。饭毕,军人了解了当地一些情况,又问一个男人家怎么会做出这样好吃的东西,男主人不好意思地说:“男人在家一般都不做饭,更不会炒菜,当老婆不在家时,就只能做这种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懒汉汤’了。”军人拿出2块银元送给男主人。夫妻俩以这 2块银元作本钱,在宿州城开了个卖“双堆面鱼”的小吃摊,后来生意越做越大,成了远近闻名的大面馆。

“双堆面鱼”可荤可素,而面鱼的荤素一般都以配料和佐料来调节,素者,配料施以青菜、菠菜之类的蔬菜,用油也以小磨麻油为主。荤者,配料可用各类肉丁肉丝,用油则以动物油为主,加以少量的香油搭配。煮面鱼的汤也有讲究,现在大多用猪骨、牛骨、羊架子等炖煮的高汤了。

七. 安徽省 淮北 濉溪 临涣羊肉

淮北临涣羊肉,是北方著名的羊肉传统食品,在广大消费者中有很强的知名度。早在明清时期,临涣人就以杀羊、开羊肉馆、吃羊肉而闻名远乡近邻。到了民国年间,临涣人的羊肉生意日益兴隆。

现在,在临涣镇子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饭馆、酒楼,羊肉食品成了每一家饭馆、酒楼的招牌菜。临涣人还把羊肉馆开到了濉溪、淮北等城市中。

传统名吃“临涣羊肉汤”是人们钟爱的风味食品。新出锅的羊肉汤色白似奶,水脂交融,用水、放肉、添火、配料都十分讲究,羊肉汤最关键的是作料和火候的掌握和应用。作料多了则药味冲鼻,少了则腥膻不净;火小了则水是水、油是油,水在下油在上界线分明,不能达到水0融,一色到底。另外火的急慢也大有章法可循,火太急不但熬不出味,反而丢失了营养成份。恰到好处的羊肉汤,质地纯净,口感鲜而不膻,香而不腻。

八. 安徽省 六安 霍山 名茶

皖西是全省重点茶区之一,历史名茶有六安瓜片、霍山黄芽、舒城珍眉、舒城兰花、菊花茶等
( 六安)

九. 安徽省 淮北 濉溪 老城油茶

濉溪老城俗谚说:老城油茶喷喷香,一日不喝想得慌。在街头的饮食摊子上,摆把大壶,外用棉布包着用作保温,壶内盛着做好的油茶。老城油茶的原料为过油豆皮、花生米、猪骨髓油、面筋、黑白芝麻、大小元茴、丁香、花椒等。锅内放入大小元茴、丁香、花椒等原料,用微火烧开,过细箩;再将过油豆皮、花生米等徐徐溜入开水锅中搅拌,用旺火烧至要冒烟时,倒入猪骨髓油、面筋在锅内搅拌均匀;将黑白芝麻放入锅中拌匀,最后烧开挂面粉,搅成稠糊,匀而没有疙瘩,再加入酱油、盐面、胡椒粉、味精,微火边烧边搅。完全要用搅功,搅得颜色发黄,油茶发稠,表面有裂纹痕迹才止。

十. 安徽省 阜阳 临泉 鲖鱼

鲖鱼:古之贡品,盛产于鲖城护城河而得名,鳞片金黄,鳍尾鲜红,状如鲤鱼,体形美观。其肉成蒜瓣型,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鲖鱼有养胎、健胃、消肿、止泻之功效,为鱼类之佳品。古往今来,远近客人都以品尝鲖鱼为快。相传清朝康熙皇帝吃了鲖鱼煮鲖蒜,治愈了多年的胃病。关于鲖鱼,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鲖城一带久旱无雨,沟干河枯,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艰难,在城河河底搭台唱戏,叩头求雨。一日,来一黄袍道人,口中念道:“地河通天,只要心坚。”百姓齐跪在地,求其祈雨。黄袍道人来到河底,掘土见水,掬水入口,朝空中一喷,顿时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如注,很快沟满河平。人们欢声雷动,在雨中狂欢劲舞。须臾,云开雾散,雨过天晴。寻找那道人,只见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从城河腾云而去。百姓都认为老道是巨龙所化,遂对空叩拜,那金龙回首俯视,巨身一抖,几片金鳞落入河中。从此,古鲖阳城河便有了全身金黄的鲖鱼。现在临泉县鲖城镇的鲖鱼已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绝种。其神奇传说在乡里流传很多,唯有鲖蒜种植至今。

信息来源:临泉县人民政府网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