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蓟州特产小店 蓟州土特产在哪里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蓟州特产小店 蓟州土特产在哪里买更新时间:2024-01-13 21:17:36

一. 天津市 蓟州区 佛手白菜

原料:白菜、蟹黄、虾仁、鱼茸、南荠、百合、青豆

制法:蟹黄、干贝、虾仁、南荠调成三鲜馅、白菜制佛手坯,包三鲜馅成形。鱼茸、百合、青豆制成莲花,与佛手一同蒸熟,码盘浇玻璃汁即可。

特点:咸鲜爽口,素雅美观。

二. 天津市 蓟州区 蓟县花生

蓟县紫皮花生,黑皮花生,黑花生具有高蛋白、高精氨酸、高硒、高钾含量的优良特征,蓟县黑粒花生高蛋白含量高达23.8%,精氨酸含量2.09%、钾含量76%、锌含量4.17%、硒含量130ug/100g,分别比普通花生高23.9%、 19%、48%、101%。黑花生被营养学家和医学界赞称为:植物精肉;素中之荤之美称,是不可多得的营养之星。是世界公认的十大长寿果之一。

三. 天津市 蓟州区 红花峪桑葚

红花峪桑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红花峪桑葚是天津市蓟县别山镇的。红花峪桑葚果实饱满、颗粒大而紧,颜色油亮,口感甜软清香,多汁,入口易化的特点,并且已有500多年的栽植历史。红花峪桑葚获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桑葚为桑科落叶乔木桑树的成熟果实。又名桑果、桑葚子。人们喜食成熟的鲜果,亦可加工制做成桑葚酒、桑葚饮料、桑葚罐头。

红花峪桑葚因生长在天津市蓟县别山镇的红花峪而得名。红花峪桑葚生产在蓟县城区东南10公里、于桥水库南岸山前的红花峪山坳内,地形环境相对封闭,四周分布着九座海拔80-150米的低山,当地人又称为九岭红花峪。山上保存着较完整的原始次生林,山顶苍松翠柏,山腰乔灌繁密,山脚花果飘香。红花峪桑葚产区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积温均高于蓟县的北部山区和南部洼区,冬暖夏凉。由于与于桥水库一山之隔,水源充足。地势坡度较小,呈梯田式分布,土壤系砂页岩、石灰岩风化而成的中壤土,适耕性长,耕性好,通透性和保水保肥能力强,养份含量高。

红花峪桑葚栽培历史悠久。根据桑树实生繁殖习性,由各种鸟类迁徙带来种子长出桑树,再经当地村民多年筛选嫁接逐渐稳定,形成两个性状稳的品种——黑桑葚和白桑葚。黑桑葚颜色紫黑,个头儿大;白桑葚颜色黄白,甜度高。目前,红花峪桑葚栽植面积100公顷,年产量600多吨。

红花峪桑葚果实饱满,颜色油亮,甜软清香,酸甜适口,入口易化,汁水多。据检测:红花峪桑葚平均单果重2.32g,果长24.6mm,直径14.12mm,水分含量86.2%,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56%,有机酸含量0.23%。

红花峪桑葚以鲜食为主,销售方法主要有旅游采摘、本地销售和津、京、唐市场销售。为了延长销售周期,县内企业已经开发有桑葚罐头、桑葚果酒、桑葚饮料、速冻鲜桑葚、桑葚果干。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质检总局组织专家对红花峪桑葚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进行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红花峪桑葚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自即日起实施保护。

红花峪桑葚产地范围为天津市蓟县别山镇现辖行政区域

四. 天津市 蓟州区 盘山磨盘柿

盘山磨盘柿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盘山柿属于我国柿果—大磨盘柿种,也称“磨盘柿”或“盖柿”。盘山磨盘柿品质佳,个大、均匀、色彩鲜艳,味道甘甜。盘山已被国家林业部评为磨盘柿之乡。并顺利通过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审查,开创了蓟县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先河,也进一步提高了蓟县林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将会更具优势。农村合作社已经将优质的盘山磨盘柿出口到俄罗斯、日本等国家。

柿子是吉祥如意的象征,圆圆的果实,代表团圆美满,橙红的色泽,寓意红红火火,“柿子”的“柿”字谐音“事事如意”、“世代吉祥”等。在柿子品种中,磨盘柿以果实大,果形美,光洁艳丽,是目前世界上最优良的涩柿品种之一,盘山山区种植历史非常悠久,所产柿子品质极佳。每百克柿子中,含有蛋白质0.7克、脂肪0.1克、糖11克,能产生48千卡热量。此外,柿子还含有钙、磷、铁等矿物质及多种维生素。但是,大量贪食,或不合理食柿子,则可造成胃“柿结石”,因为,柿子中含有大量的果胶和胶酚,这两种成分在柿胶和柿核中尤其多。

盘山磨盘柿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天津市蓟县官庄镇砖瓦窑村、联合村、玉石庄村、莲花岭村、梁庄子村、沟河北村、双安村、盘富庄村、石佛村、塔院村、营房村、邢家沟村、野沟村、挂月庄村、永平庄村、东大佛塔村、贾各庄村、南营村、张丁庄村、居官屯村、北小屯村、门庄子村、西大佛塔村、肘各庄村、莲花院村、官庄村、大彩各庄村、小彩各庄村、北朱庄村等29个村;许家台乡瀑水村、桃庄村、小米庄村、歇人场村、花甲石村、大石峪村、白峪村等7村;邦均镇水泉村、夏各庄村、西沿河村、东沿河村、大孙各庄村、小付庄村、小孙各庄村等7个村现辖行政区域。

五.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太原仿古铁器

太原仿古铁器是太原古代冶金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太原晋祠的宋铸铁人名闻中外,就是太原古代冶金技术高超的最好历史见证。近年来,太原北城区金属工艺厂以优质生铁作原料,陆续生产仿石铁器,如“马超龙雀”、“明九龙鼎”、“云冈佛头”、“晋祠铁人”等,形象逼真,神态自如,与原物陈列一处,几可乱真。

六.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山西小窝头

窝窝头从16世纪的明代中国开始种植玉米时即有了。李光庭著《乡言解颐》卷五,载刘宽夫《日下七事诗》,末章中说及“爱窝窝”,小注云“窝窝以糯米粉为之,状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馅,蒸熟外掺薄粉,上作一凹,故名窝窝。田间所食则用杂粮面为之,大或至斤许,其下一窝如旧而覆之。茶馆所制甚小,曰爱窝窝,相传明宫中有嗜之者,因名御爱窝窝,今但曰爱而已”。

引文中的“杂粮面”,就是玉米面中加入黄豆面等形成杂合面,其蒸制品,在明清时叫窝窝,清末民初才开始叫窝窝头。相传1900年慈禧逃往西安,刚入境山西,就饥肠辘辘。此时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看见有个叫贯世里的逃难者正在啃窝窝,慈禧就拿了吃起来,倍觉香甜。问何物,答:“玉茭子面做的窝窝”。慈禧说,此是进山西吃的第一口,就叫窝窝头吧,意思是个领头的食品(张寿臣《窝头论》)。慈禧到乔家大院时,乔致庸以八碗八碟接驾,最后一道主食,为其上了穷苦百姓吃的菜窝窝。《中国历代御膳大观》记载,慈禧回京后要吃窝头,御厨做了一个,老佛爷食不下咽,怒杀厨子。后来老厨师在玉米面里加入糖和栗粉,做成小窝头,慈禧吃得上口,说:“总算吃到当时的窝头了。”于是小窝头便成了皇宫御点、晋馆名品,北京仿膳饭庄、太原全晋会馆有传承此技。

旧社会,穷苦百姓能吃上一顿窝头也属不易,有这么一幅对联“别家过年二上八下,我家贺岁九外一中”(《清末民国讽喻联集》),其中的二上八下,指包饺子,九外一中则是捏窝头的动作,是说过年人家吃饺子、自己吃窝头。穷人家平日里吃的多是“糠面窝窝”、“草籽窝窝”,还有的要掺杂野菜充饥。解放后经济恢复,窝头逐渐成了山西人的一日三餐主食。文革期间,1三次访问大寨,和社员一起吃的就是玉米面窝头。再好的东西,也经不住天天吃,容易吃伤胃口。老百姓想办法变换花样,晋南就有了柿子窝头,从南到北也有了枣窝窝、菜窝窝。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饮食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发展,窝头在一日三餐中一度消失。现在窝头受到人们的追捧,不仅仅是忆苦思甜,更在其营养价值。玉米中含有较多的粗纤维,当点心食用,有助于肠胃蠕动,益于健康。它含有一种长寿因子——谷胱甘肽,具有恢复青春,延缓衰老的功能。玉米中含的硒和镁均有防癌抗癌作用,谷氨酸还有一定健脑功能。

进入新世纪,山西小窝头这一名点在酒店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阶段,太原全晋会馆推出的名菜“鹅肝牛肉小窝头”最具代表,据说该店迄今年8月底的32个月内已售出近58万只小窝头,被称为“黄金小窝头”。黄金小窝头好吃,究其因有四美,一是原料要鲜,选用水磨细粉,营养充足,口感细腻;二是品相要美,上尖而下圆,外实而中空,形似将军之帽,色似帝王之袍;三是佐味要好,鹅肝入味,牛肉剁粒,吃之筋道,闻之鲜香;四是趁热取食,借西餐烹技,铁板为器烧鹅肝牛肉,再置新出笼的窝头,趁热端给顾客,即食足美矣。

七. 天津市 蓟州区 天津卫韭

天津卫韭是天津的。韭菜是我国原生蔬菜之一,食用历史也很悠久。早在夏代就有韭的记载,商周时代已把韭作为美味名菜了。天津生产和食用韭菜稍晚一些,但后来者居上,因其品质优良,韭菜成为名菜。

天津栽培的韭菜,叶宽长,质嫩,高产,适应多种栽培,主要分为大黄苗、大青苗、卷毛等三大品种,俗称“卫韭”,成为人们食用的佳品之一。早些年,每到春节,菜农便将黄韭用红绳捆好,去集市“卖鲜”,这样,黄韭便成为天津蔬菜中的独特品种,与紫蟹、银鱼、铁雀并列为年菜“四珍”。所以《津门竹枝词》中有“菜韭交春色半黄,锦衣桥畔价偏昂”,可见当时天津黄韭身份之高。

传说,清朝同治年间,一位姓朱的花匠在他的花窖里偶然发现韭菜,因此称“黄韭”。由于味道鲜美,后于清光绪年间被津郊农民普遍栽培。天津栽培的韭菜,叶宽长,质嫩,高产,适应多种栽培,主要分为大黄苗、大青苗、卷毛等三大品种,俗称“卫韭”,成为人们食用的佳品之一。早些年,每到春节,菜农便将黄韭用红绳捆好,去集市“卖鲜”,这样,黄韭便成为天津蔬菜中的独特品种,与紫蟹、银鱼、铁雀并列为年菜“四珍”。所以《津门竹枝词》中有“菜韭交春色半黄,锦衣桥畔价偏昂”,可见当时天津黄韭身份之高。

八. 天津市 蓟州区 黄花山核桃

黄花山核桃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黄花山核桃

天津市蓟县孙各庄满族自治乡、下营镇2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天津市蓟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蓟县“黄花山核桃”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的函》,蓟政函〔2012〕88号 天津蓟州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12JX4395-2012《黄花山核桃生产技术规范》

一、品种

辽核1号、辽核4号、中林1号及当地传统品种优系。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200米以下、相对高度50至100米,土壤类型为石灰岩类淋溶褐土,土壤pH值6.2至8.0,土层厚度1米以上,有机质含量≥1.4%。

三、栽培管理

1.育苗:以当地核桃实生苗为砧木进行嫁接优良品系繁殖。

2.栽植:

(1)栽植时间:3月下旬至4月上旬。

(2)栽植密度:每公顷栽植株数≤750株。

(3)施肥:每年每公顷使用有机肥50吨。

3.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的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

1.采收时间:在9月上旬至9月中旬。

2.脱青:人工或机器去青皮。

3.干燥:自然晾晒,含水量≤6%。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1)果型:坚果圆形,壳面光滑,色浅,壳较薄。

(2)果仁:饱满、黄白色、口感圆润清香、涩味淡。

2.理化指标: 横径≥34mm,单果重≥12g,壳厚≤1.5mm,出仁率≥50%,含水量≤6.0%,脂肪含量58.5%至64.5%。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九. 天津市 蓟州区 桑梓西瓜

桑梓西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桑梓西瓜是天津蓟县的。

桑梓镇位于蓟县西南部,泃河东岸,靠近京津交界处,土地肥沃,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很多年前,桑梓就因萝卜、西瓜、豆片三种独具风味的土而远近闻名,被当地人称为“三绝”。凭着特殊的沙土土质,加之水源丰富,水质甘甜,使“桑梓西瓜”拥有优秀的品质。据《蓟县志》记载明嘉靖年间,西瓜、甜瓜、梢瓜州内就有种植,清代及民国时期广为种植。主要分布于平原地区,其中桑梓、马坊、河村、红旗庄、金水屯一带统称桑梓西瓜。桑梓西瓜凭着特殊的沙土土质,加之水源丰富,水质甘甜,使其拥有优秀的品质,以含糖量高、清甜爽口闻名于县内外。每年销往京、津、东北和内蒙等地,成为当地一大产业。近年,桑梓镇连续十年成功举办桑梓名优西瓜节,参加历次北京全国西瓜擂台赛,多次获得优秀奖杯。

在地域:

天津

申请人:

天津市蓟县农业蔬菜技术服务站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桑梓镇位于蓟县县城西南端、泃河东岸,与河北省三河市隔泃河相望。地理座标为东经117°08′31〞-117°24′03〞,北纬39°52′45〞-40°01′59〞之间。距蓟县县城30km,距天津100 km,距北京75 km。全镇镇域面积60 平方千米,耕地面积4705.93 公顷,具备良好的土地资源优势和良好的种植传统,是—个典型的农业平原乡镇。桑梓西瓜生产区域为桑梓镇范围内辛撞村、桑梓村、马坊、归宁屯、河村、顾庄子、金水屯、红旗庄等8个行政村,区域种植面积1000 公顷,其中设施666.67 公顷,露天333.33公顷,年总产量45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桑梓西瓜大小均匀,整齐一致,圆整端正,外观果面光滑,瓜皮色泽新鲜,绿色覆细齿条,有蜡粉。西瓜切开后,果实剖面无空心、白筋、黄块等;果皮薄而有韧性;西瓜瓤色鲜红一致,有沙感;果肉深红色、水多、质脆,软硬适中,肉质细,纤维少,多汁爽口、口感鲜美。 2、内在品质指标桑梓西瓜中心糖含量达到11.0%—11.3%,边糖含量达到8.2%—9.2%,糖酸比达到46-47,维生素C(Vc)达到6.5-6.9mg/100g,番茄红素达到40.8-66.3 mg/kg,粗纤维含量为0.1%,含水率达到97.2%—98.1%。 3、产品质量安全规定:桑梓西瓜产地环境、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强制性技术规范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执行《无公害食品 西瓜》NY5109-2002标准。

十.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剔尖

用筷子沿盘边剔面。这种面食操作别致,筋软爽口,易于消化,配上大炒肉、炸酱、荤素打卤,别具一格。

剔尖两端细长,中间部分稍宽厚,白细光滑,软而有筋,浇上浇头,再配以调味佐料,食之十分可口,是晋中民间主要面食之一。

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由于剔面工具不同,剔尖的种类很多。如用木匙、竹类筷或铁匙、铁尖筷剔制的称"剔类";用大海碗、竹类筷剔制成的称"便类";而用瓷盘、竹类筷剔制成的则称"转盘拔尖"等,花样繁多,各具特色。

其次是剔尖相传清乾隆年间,榆次一个名叫常万达的,在恰克图城开设的"四乡联号商行"中的饭庄里,专营山西面食剔尖等,使剔尖一举成名。由于剔尖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且制作简便,食之可口。所以,剔尖不仅在国内流传甚广,而且传入海外许多国家和地区。

剔尖,是山西人午餐食谱中的精品。白面可剔,高粱面(一般要加榆皮面)可剔,杂粮面也可剔。红面剔尖(也称剔拨股),旧时为中部居民的主要午餐之一。一名高手,利用特制拨板、铁筷剔出的红面剔拨股,粗细只有0.5厘米左右,半个小时即可供十几个年轻后生同时进餐。剔尖技艺之高,速度之快,令人咂舌。白面剔尖,更是中部家庭妇女的拿手好戏,较红面剔尖速度更快,变化更大。白面剔尖要在特制的铁板(居民称“剔面板子”)上用特制的铁筷来剔。高手剔出的剔尖,呈中间圆、两头尖形状,有的用特殊技巧还可剔出宽于铁板2~3倍的长剔尖来。技艺在于面条离铁板的一瞬间,用筷头顺势将面拉长,用筷尾快速拨离铁板。这是面食之乡家庭妇女的一绝。太原一带及介休民间称剔尖为“八(拨)姑(股)”,并有李世民之堂妹八姑创此面食的传说。变尖、拨鱼、转盘剔尖等,是由剔尖发展演变而来的,都是中部居民讲究的面食。过去,有钱人家大多讲究吃“三合面”剔尖。这种剔尖,粗细匀称,软硬适宜,配上小炒瘦猪肉浇头,是上好的传统面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