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河源特产零食牛耳朵 潮汕特产零食牛耳朵类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河源特产零食牛耳朵 潮汕特产零食牛耳朵类更新时间:2024-04-13 13:37:20

一. 四川省 阿坝 汶川县 三江牛

三江牛主要产于四川盆地西北边沿山区,阿坝藏族自治州汶川县的三江、白石、水磨、漩口、白花和映秀等乡、镇,以里石河、溪河、二河三条溪江汇合处所产者较好,故名三江牛。现阿坝藏族自治州的理县、茂汶羌族自治县,以及 温江地区北部山区均有分布。

据《太平寰宇记》载,主要产区早在一千多年前已开始养牛。现今的三江牛,是在当地优越的生态条件下,经羌、藏、回、汉等民族长期选育而成。

三江牛主要产区位于岷山、邛崃山交错的峡谷地带,气候温暖湿润,产区有广阔的放牧地,有占总面积5.6%的草地和占总面积34%的疏林、灌木地;另有占总面积1.9%的耕地,种植玉米、小麦马铃薯、甘薯、大豆等作物。牛在配种、妊娠、哺乳期间,有精料补饲。此外,产区临近成都平原缺牛区,大邑、崇庆、灌县等地历来有向产区租牛使役的习惯,产区农民就以收取“牛租米”作为当地细粮的主要来源,更促进对役用体型特征和性能的选育。

二. 新疆 伊犁 奎屯市 荷斯坦牛

荷斯坦牛为大型乳用牛,体格高大,结构匀称,乳房大,乳静脉粗大,乳产量高,舍饲奶牛产乳量可达6500公斤,全疆各地都有分布,中心产区在天山北坡经济带及伊犁河谷、塔额盆地和焉耆盆地。全疆荷斯坦牛存栏82.8万头。

三. 广东省 河源 连平 连平绿茶

  连平绿茶春秋两季收成,春茶清香嫩滑,秋茶甘浓可口。两者混而冲泡,饮之芬芳绕舌,甘味缓缓而起。

四. 广东省 河源 连平 樱桃番茄

  樱桃番茄又名迷你番茄、小番茄等,属茄科番茄属一年生蔬菜,是番茄半栽培亚种中的一个变种。原产于秘鲁。从 80年代开始,在全世界迅速发展。我国近几年从国外引入,南北方均可进行栽培,樱桃番茄以成熟果实供食,酸甜可口,营养丰富,完熟果实的糖度高达7~8度。每100克鲜果中含水分94克左右,碳水化合物2.5~3.8克,蛋白质06~1.2克,维生素C20~30毫克,以及胡萝卜素、维生素B、矿物质等,可当成水果生食或菜肴熟食,也能制成罐头等,具有独特的风味。其果汗中含有甘汞,对肝脏病有特效,也有利尿、保肾之功能,其果皮中含有与维生素D作用相同的物质,可降低血压,预防动脉硬化、脑溢血等疾病。近年来,国内种植面积逐渐增加,深受宾馆和饭店的青睐。

五. 福建省 漳州 龙海 闽南牛

英文名:Southern Fujian Cattle

一、产地与分布

中心产区在福建省龙海、漳浦、晋江、平和、同安、南安、及漳州等地。广泛分布于龙溪、晋江、莆田及福州4个地区、20多个县、市。

二、外貌特征

结构良好,发育匀称,体质紧凑,肌肉丰满偏于役肉兼用型,头略长,眼微突,轮阔清晰,角形不一,公牛多呈八字形;母牛角短,略向前弯曲。公牛肩峰高耸,垂皮达,胸宽深适中,背腰平直,尻部略斜,仙肉尚丰实。四肢略纤细,但关节明显结实。蹄叉紧,多呈木碗蹄。

六. 陕西省 铜川 宜君 宜君耳朵套

宜君小吃耳朵套,秦汉时期流传下来,相传家家户户都会做,冬天天气冷冻耳朵,吃了耳朵套就不会冻了,它是由面食做成,有荞面白面两种,可以做成浇汁、油泼、清炒。

耳朵套,因其成品酷似冬季里北方人用于耳朵保暖的耳朵套而得名。据说,是秦汉时期流传下来,在冬至这天,宜君农村家家户户都会用杂粮荞面做成耳朵套,据传吃了耳朵套就不会冻耳朵了。

耳朵套是面食,有荞面、白面两种,可以做成浇汁、油泼、清炒。纯荞麦面口感粗糙、不筋道,掺少量小麦粉,既可以改善口味,又能提高面的筋度,今天我们所吃的荞面耳朵套,荞面和麦面比例按照2:1的比例做成,口感爽滑、可口。

小编建议:耳朵套好吃但是由荞面制成,一次不可食用太多,易造成消化不良。脾胃虚寒、消化功能不佳、经常腹泻的人不宜食用。

七. 山西省 晋中 平遥县 平遥猫耳朵

猫耳朵是一种在山西传统面食,因形似猫耳故名。猫耳朵吃起来筋滑利口,制作简便又适用于多种面粉和浇头,所以倍受平遥人喜欢。

猫耳朵的制作方法很简单:将面倒入盆里,加入水和起(水温:冬热、夏凉)打起穗子和成面团,揉匀揉光。 面团稍饧后上案,再次揉光,擀成约2分厚的面片,撒上面扑,用刀划成1寸宽的长条。然后左手执面片,面片头端朝上,右手食指和拇指揪下指头肚大小的面块,反方向搓捻(即食指朝下捻,拇指向上搓,一般是连揪带搓,同时操作),使面块成为猫耳朵形(凹肚形),使它从手的上端(即脸的前端)翻跳入开水锅内,煮熟捞出即成。

八. 广东省 河源 东源 全牛套餐

以吃牛肚肛、牛柏叶、牛心顶和牛栓肉为主,和其它地方不同的是,这里吃的牛柏叶没有去掉黑膜,主要是为了健胃。

九. 四川省 泸州 古蔺县 古蔺牛

牛是古蔺县畜产资源的主要优势,被列为四川省商品牛基地县。

十. 山西省 朔州 应县 应县牛腰

    雁门关外的应县城内,不仅有一座驰名中外的应州木塔,而且还有一种名叫牛腰的传统食品,颇负盛名

应县在唐五代以后一度成为北方的经济、军事重镇,辽金时期属西京道,经济十分繁荣。后几经战乱,逐年荒凉凋敝。但到清代中期,这里经济又有了起色。当时应县是北方省区佛教徒到佛教圣地五台山朝圣的必经之地,且过往游客、商人甚多。起初当地有麻花、黄糕、面饼几样食品,饭馆生意十分清淡。当时应县城内有个叫于义的饭店掌柜,因生意不景气,非常着急。一天他做面饼时,由于心不在焉,不慎把半碗糖稀碰翻在面案上,他急中生智,忙把白面和糖稀和起来,做成了面团,但和起来,无法蒸,也不好烤。他便试着捏成小饼放入炸麻花的油锅里炸制,捞出一吃,味道甜润,越嚼越香,而且颜色很象煮熟的牛腰。于是他试着又做成牛腰形状,一起炸好,端给客人们品尝,立刻受到人们的好评。从此于义就专门做起了这种食品,他的饭铺也就因此兴旺起来,其技艺也代代相传至今

1900年农历8月,应州知府得知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住在怀仁城里,特地把牛腰贡给他们品尝,受到好评,慈禧还真以为是牛腰呢!民国初年,制作牛腰的技艺又传到于自林先生手里,内蒙、河北、太原客人到了应县。至今仍然以一尝应县牛腰为快 。( 大同)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