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土家芬芳土特产 土家族土特产大全干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土家芬芳土特产 土家族土特产大全干货更新时间:2024-01-15 18:37:35

一. 重庆市 武隆 土家老腊肉

武隆老腊肉作为武隆当的土!乡亲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

二. 湖北省 恩施州 鹤峰县 土家社饭

社饭自古有之,是中国土家、苗、侗族等少数民族祭祀社稷的一种食品。吃社饭,主要在社日(即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进行,民间习惯称为“过社”、“拦社”等。戊日属土,所以这天是祭祀土地菩萨的日子,人们以祈年景顺利,五谷丰登,家运祥和。

土家人十分看重“过社”,家家户户乐此不疲,过社时,都兴做香喷喷的社饭。唐《社日》“鹅湖山下稻粮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及清《潭阳竹枝词》“五戊经过春日长,治聋酒好漫沽长。万家年后炊烟起,白米青蒿社饭香。”等诗词就是对土家人“过社”的真实写照。

社饭的制作方法是:将田园、溪边、山坡上的鲜嫩社蒿(香蒿、青蒿)采撷回家,洗净剁碎,揉尽苦水,焙干,与野蒜(胡葱)、地米菜、腊豆干、腊肉干等辅料掺合糯米(可掺部分粘米,但需先将粘米煮成半熟后合入糯米)蒸或焖制而成。其味鲜美,芳香扑鼻,松软可口,老少皆宜。

土家人做社饭不光是自家人吃,还把它作为馈赠亲友的佳品,故有民谚说,“送完了自家的,吃不完别家的”,充分显示出土家人淳朴、亲和的民风。

由于社蒿(香蒿)具有很好的药理作用,其性苦寒,能治疗和预防“伤、肿痛、痨、疟、痢、痔”等多种疾病,所以社饭是土家人传统药膳中的一个常用品种。

三. 湖北省 恩施州 宣恩县 土家油茶汤

土家油茶汤是一种似茶饮汤质类的点心小吃,香、脆、滑、鲜,味美适口,提神解渴,是土家人传统的非常钟爱的风味食品,故有民谚曰:“不喝油茶汤,心里就发慌”,“一日三餐三大碗,做起活来硬邦邦”。同时,喝油茶汤又是土家人招待客人的一种传统礼仪,凡是贵客临门,土家人都要奉上一碗香喷喷的油茶汤款待。

据传,油茶汤是土家放牛娃在茶山里摆“家家”而发明。他们在山上拾得一捧油茶籽,放在瓦罐中炒出了茶油,再摘来茶叶放油中一炸,兑上山泉水,加入随身带来的炒苞谷,吃得津津有味,久而久之,喝油茶汤便成了土家人的习惯。

土家油茶汤制作方法,是先用食用油炸适量茶叶至蜡黄后,加水于锅中,并放上姜、葱、蒜、胡椒粉等天然佐料,水一沸便舀入碗中,加上事先炒好(或炸好)的炒米花、玉米花、豆腐果、核桃仁、花生米、黄豆等“泡货”即可食用。油茶汤的制作关键是茶叶质量和炸茶叶的火候,佐料和“泡货”的选用可随客人口味。

土家油茶汤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饮食文化现象之一,堪称中国茶文化一绝,源远流长。至今在全州,特别是在咸丰、来凤等地盛行。1992年,“来凤县土家族油茶汤茶艺团”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中国首届茶文化节,博得“来凤名茶传千里,土家油茶香九州”的赞誉。后来有关部门将土家族油茶汤提炼、整理成“四道茶”(即白鹤茶、泡儿茶、油茶汤、鸡蛋茶)、油茶道表演等形式,使之成为一种规范化的程式茶道。在2005年中国茶叶协会主办的中国富硒茶文化节上,幽雅卓绝的“四道茶”茶道茶艺表演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使得油茶汤这一土家茶文化精髓得以发扬光大。

土家茶俗

土家油茶汤是一种似茶饮汤质类的点心小吃,香、脆、滑、鲜,味美适口,提神解渴,是土家人传统的非常钟爱的风味食品,故有民谚曰:“不喝油茶汤,心里就发慌”,“一日三餐三大碗,做起活来硬邦邦”,“一天不喝油茶汤,满桌酒肉都不香”,同时,喝油茶汤又是土家人招待客人的一种传统礼仪,凡是贵客临门,土家人都要奉上一碗香喷喷的油茶汤款待。

土家油茶汤是土家传统四道茶(白鹤茶、泡米茶、油茶汤、鸡蛋茶)中制作最考究,代表礼遇最高的一道。用该汤待客是千百年来土家人沿袭下来的最高待客礼遇。

土家族人好客,每当客人来到寨子,主人就客客气气地迎出来,把客人请进吊脚楼堂屋里坐下。当主人陪来客聊天时,主妇便函走进火炉屋,在青条石嵌边的四方形火炕上架起锅,用茶油或猪油炸出一碗碗核桃仁、炒米、芝麻、花生米、黄豆、苞米花等。食物炸好后,端出来放在堂屋的八仙桌上。接着主妇又在锅里倒进适量的茶油,待油冒青烟时,放一小把茶叶及花椒、胡椒、生姜丝、食盐等佐料,爆炒几下,接着倒入锅内一小瓢冷水,再用锅铲挤压、搅动,再加水稍煮几分钟,撒点葱花、大蒜。汤烧开后,冲进盛有油炸食品的碗中,这样滚热喷香的油茶汤就做好了。 喝油茶汤不用筷子或汤匙,而要连渣带汤一起喝下去。喝油茶汤需要一定的技巧,否则汤喝完了,而残渣留在碗底,只好以手代筷,就未免尴尬了。会喝油茶汤的人,在喝汤的同时,连同油炸茶叶、苞米花、桃仁等均匀喝进口里。其奥妙是边喝边不停地使汤“浪”动,随着汤的浪动,食物漂浮起来就可趁机喝掉。

土家人过年的时候,油茶汤里少不了备血豆腐。血豆腐是新鲜豆腐和新鲜猪血加上猪肉粒,花椒,辣椒粉拌匀用烟熏干而成,吃时用油炸熟。

土家油茶汤,不仅土家人爱喝,居住在土家地区的其他兄弟民族也非常喜爱。油茶汤不仅饱腹,而且是重要的绿色食品和饮料,营养价值高,能防病治病,常喝能壮身延寿。

历史渊源

由于土家族只有语言而无文字,对于油茶汤流传下来的说法也众说纷纭。据传,油茶汤是土家放牛娃在茶山里摆“家家”而发明的。他们在山上拾得一捧油茶籽,放在瓦罐中炒出了茶油,再摘来茶叶放入油中一炸,兑上山泉水,加入随身带来的炒苞谷,越吃越有味。尝到了这种自制的美味,放牛娃们就常在山中做这种最原始的“油茶汤”;后来,此事传到大人中,大人们试着用铁锅、茶油、茶叶等对这种做法加以改进,久而久之就做成了土家族地区常喝的油茶汤,从此油茶汤便在土家族地区流传下来。另一种说法是,大约在明代,土家族人民经常遭受侵扰,1建统治阶级围攻。到了大年三十这天,人们家中只剩下了一些粗茶叶、茶油、玉米、蒜苗了,于是只好用这些东西烧一锅“油茶汤”过年,从此这一风俗一直沿袭至今。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油茶汤起源于汉代。因为相传汉将军马援伏波当年驻扎酉阳,因当地多瘴气,使士兵的健康受到威胁,将军便用合茗叶、茱萸、芝麻等研成末,再加盐制成汤,供士兵饮用以防瘴气。 后来当地百姓纷纷仿效,渐成习俗,遂演变成今天的“油茶汤”。早在清嘉庆二十三间(1819)纂修的《龙山县志》上也有清楚的记载:“有所谓油茶者,取黄豆、苞谷、芝麻、米花、腐干、干松茹、腊肉饤,以脂油炮炒之,撩起;下水,油锅内加茶叶,煎数沸,酌碗中,泡诸物饷客以示敬。”

后来当地百姓纷纷仿效,渐成习俗,遂演变成今天的“油茶汤”。“油茶汤”味道鲜美,既能作为食品充饥,又能作为饮料提神。土家族有一首歌谣这样唱道:“土家儿女爱唱歌,只因烧了油茶汤喝……”

四. 贵州省 铜仁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糯米包子

糯米包子

民国时期,得乌江运输之利,沿河县是渝、黔、湘、鄂边区物资集散地,商贸云集。江西会馆、陕西会馆、永昌恒、九如梦、治中和等商号林立,“河东的号多,河西的庙多”,饮食业亦空前繁荣。故民国时有王尚贤的糯米包子、冉隆平的荞面、董老汉的油饼子,大席场老婆婆的糯米糍粑之说。

沿河糯米包子土家妇女个个会做,逢元宵节,家家要吃,否则视为家庭贫穷或妇女无操持。这一传统食品至今经久不衰,代代相传,倍受欢迎,其因是用料考究,作工精细。首先选用上等糯米、粘米、按10:1比例,浸泡3—5小时,反复淘洗至没有浑水,滤干打成细粉。再用20%细粉加热水拌成熟粉浆,加生粉揉成鸡蛋大小的粉团。馅用半肥半瘦猪肉切成细末。先将肥肉下锅将油炸出,油渣呈黄色时把瘦肉与其一同炒,至水分五成干,加甜酒、甜酱、盐、花椒、生姜、蒜苗、豆腐干、盐菜头细末同炒,起锅后加味精、葱末,冷却后将粉团用右母指为轴心摊成类似北方窝窝头形状,但皮比窝窝头薄得多,加馅,然后慢慢将口收扰封死,上笼蒸上15分钟。少蒸则不熟,多蒸则成一滩。吃时用盘子盛着吃,其味鲜美,脆嫩兼备,香软可口,富油而不腻,吃不完剩下的可烧烤、油煎,那又别是番情趣。沿河糯米包子以糯米为主,有顺气补身之功,老幼喜爱。

五. 湖南省 张家界市 桑植 土家包谷烧

旧志载:“邑,惟产包谷烧”。包谷烧酒以包谷作原料,按民间传统方法酿制而成。本市较有影响的包谷烧酒应推湘酒王酒业集团公司出品的包谷烧酒。

六. 贵州省 铜仁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印江社饭

社饭:

用粘米,糯米各占一半做原料,野菜(雀雀菜,粑粑菜,蒿菜)、家菜做配料,腊肉、野葱、蒜做佐料而做成.社饭到口,其味无穷,有补益气,清热解毒,强益胆气等功效.

七. 贵州省 铜仁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糯米酸辣子

产地:中国贵州印江。

工艺:将糯米拌红辣子,在石碓里舂成粉状,再放入坛子里。要吃时,从坛子里取出,放入锅中用茶油或菜油煎。因糯米粉有粘性,用油一煎就成块状,煎熟后切成三角形或四方形,趁热吃,味道鲜美爽口。

八. 湖南省 湘西州 龙山 龙山土家织锦

土家族人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一代又一代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美术,使其在土家族人的生活中,充满了神奇的艺术魅力。

土家族的工艺美术包括土家织锦、挑花、刺绣、制陶、印染、雕刻、编织等多种门类。它们既为世世代代土家族人所创造,又为其所享用。从而,深深植根于土家族风俗习惯之中,默默地与土家族人的生活常在,真真切切地表现着土家族人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

在土家族人聚居地区,姑娘出嫁,娘家除打发一套木器嫁妆外,还要打发铺盖。这些铺盖中最珍贵的是土家织锦被盖。这些织锦被盖既有长辈亲属陪送的,也有姑娘自己学会织锦后,在织机上一线一梭亲手创作攒积下来的。这种姑娘自己手织的织锦被盖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爱征,更是土家族人衡量一个姑娘是否聪明、勤劳的标记,一种人品价值的尺度。因此,织土家锦就成为土家族姑娘们一种普遍习惯。在一些地区,很早以前出现的“女勤手织,户多机声”的情形,现在,有了新的发展。

土家织锦是在木制斜腰机式织机上织成的。这种织机由机架、机杼、滚子、坐板等主要部件组成。织锦姑娘坐在坐板上手拿牛骨或银、铜等金属挑刀,旁边摆一只麻篮,麻篮里摆好彩线便开始织锦。土家织锦讲究配色,一般以红、蓝、青色棉线为经线,自由选择各色棉线、丝线或者毛线作纬线,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织成。

土家族姑娘长到十二、三岁便坐上了织机坐板,系上了腰带,在大人的传授下开始学织锦了。少则三五个月,多则年余,小姑娘便成了基本掌握织锦技巧,能单独上机的小织女。至于技艺的娴熟精妙,掌握传统图案的多少,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的体现,就全靠织女本人的灵敏性和刻苦研磨精神了。

织锦姑娘们通过辛苦劳动,世代淘选积累,基本定型的传统图案已达二百余种,其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土家织锦与土家族人的生活习俗密不可分的依承交融,土家族人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成了土家织锦的题材范围。

一、表现动物的题材

土家族人大都世代居住山区的,因而,对于栖息山林的飞禽走兽同饲养的家禽家畜几乎一样的熟悉。于是表现各种动物的图案成了土家织锦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石必(小兽)花、猴手花、野鸡尾巴花、阳雀花、大小狗牙齿花、猫脚迹花、马必(小马)花、虎头花等。

二、表现植物的题材

土家族人爱美,爱自然,爱绿色生命,喜爱种植与丰获,并在劳动中,把自己的创造与大自然的杰作融为一体。土家织锦传统图案中,出现大量的表现植物的画幅,就是土家族人这一习惯的体现。如梅花、藤藤花、韭菜花、玫瑰花、月月红、金勾莲花、臭牡丹花、各种菊花、八角香花、刺花、梭罗树、胭脂花等等,在织锦姑娘的巧手编织下,美丽鲜艳得使蝶恋蜂惑。

三、表现生活用具的题材

土家族人热爱生活,也善于生活。走进土家木屋,你见到一件件既平常又实用的家具用器,表现在土家织锦图案中绝妙得耐人寻味。如桌子花、椅子花、粑粑架花、棋盘花、桶盖花、箱子花、豆腐架子花等等,样样织进了织锦图案。

四、表现了土家族风俗习惯的题材

如每到秋收过后,土家族山寨常常看见在弯曲的山道上,走着的迎亲队伍中,新娘的花花轿子和督官、送亲客、打旗帜的、打镏子的、吹唢呐的、骑马的、牵马的、抬嫁妆的(箱子、柜子、桌子、椅子子、被盖、花瓶、梳妆台)等等形象却进入了土家织锦《迎亲图》的画面,把土家织锦巧妙地植根于民俗之中。

五、表现土家族历史政治的题材

历史上,土家族长期受治于土司制度,封建土司也分大小等级,土家族人把土司王看作是权利与统治的中心,于是土家织锦中就有了“四凤抬印”、“土王五颗印”等图案。印是统治权利的象征,对印的认可与畏惧是土家族人的一种文化心里。“四凤抬印”是四只生气勃勃的凤凰拱抬着一颗方形大印。“土王五颗印”,是土王的中间一颗大印连着四方的四颗小印,寓意着权利的核心是土王,土王辖四方小土司。这种层次意识在许多土家族习俗中都有表现。比如长幼有序、看重家族等等习惯。

六、深受汉文化影响和启迪的题材

无论从心里状态还是处世习惯来看,土家族人是开放型的民族,因而,受汉文化影响较快。比如,土家族人的喜欢吉祥、功名意识等等习惯与汉文化是同一的。于是“福禄寿喜”、“长命富贵”、“鲤鱼跳龙门”、“二龙抢宝”、“一品当朝”、“双凤朝阳”、“狮子滚绣球”、“喜子花”、“龙船花”、“龙云图”等等进入了土家织锦的传统图案。

摘自《中国土家族习俗》

九. 贵州省 铜仁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沿河藤器

沿河藤器

滔滔乌江在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境内形成132公里的自然山峡长郎,四面高山环峙,山群林立的山野之中,遍地生长着一种生命力极强野青藤、山竹。青藤叶片椭园碧绿,藤蔓柔韧纤长。山竹青翠,质地坚硬韧密。用它们编出来的藤器造型美观大方,结构紧密,色泽鲜艳,透气良好,冬暖夏凉,触感舒适,使人有一种高原山野之风,回归大自然之感。

沿河藤器据传是清朝年间涪陵一位姓刘的师爷传的艺。解放前后,只能生产简单的单仰靠背椅。1972年,刘师爷的玄孙,再度赴沿传艺,心灵手巧的土家族妇女独具匠心,编织创造出了独特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各种藤制品,使沿河藤器发展达到了高峰。

沿河藤器做工精细,工艺复杂。其方法是青藤阴干后再用水发软,剔除疤结、粗藤。编织藤选料粗细均匀,根据编织造型需要,可将部分一破两开待用。特制火苗集中于一点的火炉,选择最大不过拇指,最小不过中指的山竹,加于火炉上,烧制种形状藤器架,再经土家妇女们巧手缠绕,穿花等独到的艺术匠心,编织成图案美丽大方的艺术珍品,其图案有“国宝熊猫”、“连心结”、“中华结”、“菊花”、“双梭子”、“胡椒叶”、“二龙戏珠”、“滚身”等几十种图案。按种类藤器分有:大套沙发、密编沙发、单人沙发、双人沙发、皇冠沙发、折叠式沙发、欧式沙发、宫廷式沙发;欧式单人椅、高靠椅、康乐椅、安乐椅、旋转椅、办公椅、儿童小桌椅、餐椅;中国古典屏风、俄罗斯屏风;花架、花套、藤帽、藤盘、藤萝、藤篮、藤箱、藤兜、藤床等60多个系列产品。

沿河藤器近销北京、武汉、山东、云南、江苏、浙江及港澳地区等。主销东南亚、美国、法国、英国等国和地区,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铜仁地区最主要的创汇大户。曾获得轻工部优秀产品奖,因轻巧舒适曾大量使用于飞机上。中央总书记-同志在任0贵州省委书记期间于1987年视察沿河,肯定和鼓励其产品,并称赞“民族产品、工艺独特,应发扬光大”。对沿河藤器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殷切的期望。

十. 湖南省 张家界市 慈利 张家界土家十大碗

土家十大碗简介土家十大碗在土家族已经流传几百年了。土家十大碗不是每天都能吃到的,只有在土家人办喜事的时候才能一饱口福。比如喜结良缘席,喜添贵子、千金酒、满月酒,立新屋酒,还有老人们的拜寿酒等。在以前土家族的餐桌上是看不到盘子的,桌子上放的全部是蓝边大口碗,而且桌上放的都是十碗菜。久而久之,土家族人就给宴席取名为“土家十大碗”。在土家人办喜宴的时候,只要是去喝喜酒的,都会喝到主人的恭喜茶。一般家庭条件好一点的,就用茶叶蛋作为恭喜茶,家庭条件差一点的就用炒米作为恭喜茶。为了能让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品尝到地道原汁原味的土家菜,张家界的一些特色餐饮店特别推出原始地道的土家十大碗。让您知道张家界不仅是山美,而地道的土家十大碗更美。土家十大碗食谱先上一碗“土家族恭喜茶” (原料:红糖,炒米,纯净水)第一道:墨鱼老家贺菜 (原料:墨鱼,肥痩肉丝,黄花,红薯粉)第二道:鸡汁千张贺菜 (原料:鸡汁千张,胡罗卜,肥瘦肉丝,青红椒丝)第三道:黑木耳炖土鸡 (原料:自产黑木耳,正宗土鸡)第四道:乡村扣肚片 (原料:鲜猪肚,白罗卜坨)第五道:乡村扣蹄花 (原料:正宗五花肉,莲藕坨)第六道:乡村火炕鱼 (原料:黄豆酸辣子,火炕鱼)第七道:顶罐猪脚 (原料:鲜猪脚,万年青)第八道:土家扣肉 (原料:五花肉,黑盐菜)第九道:四季长青 (原料:大地时蔬)第十道:土家和渣 (原料:本地小韭菜,自制豆腐酱)第十一道:土家叶儿粑粑 (原料:桔子树叶,粘米粉,糯米粉,黄豆粉)第十二道:农家水果拼盘 (原料:大地水果)第十三道:开胃糊米茶 (原料:自制糊米,纯净水)在一些浓重场合中,一般都会超过10碗,所以所谓的“土家十大碗”反而失去数量上的概念了。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