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云南昆明汤池土特产美食 昆明当地特产美食介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云南昆明汤池土特产美食 昆明当地特产美食介绍更新时间:2024-01-30 07:13:05

一. 云南省 昆明 宜良 汤池老酱

汤池老酱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汤池老酱

汤池老酱是地方特色性很强的产品,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美食调味品。在汤池已有三百多年的制作历史,享誉四海、质量出众。除了传统工艺外,还在于水质优良、地理环境及自然条件优越等,使之成为云南少有的名优土品。

汤池老酱的品质得益于汤池的自然环境和特殊的水质资源及少有的气候条件。汤池年平均气温16度,是人类生活的最佳气温。高原明珠阳宗海适时调节着炎热的夏天,让夏无酷暑。而温泉则调节着寒冷的冬天,让冬无寒气。这样的自然条件利长万物,利养万物、利造万物、利存万物

又温泉为硫磺泉,且富含钙等诸多利于人体需要的矿物质元素,这就造就了汤池老酱可入药这一难以复制的名品。

汤池老酱的诞生就是以祖上的传统制酱工艺为基础、经过现代工艺的完善,逐步创新发展,再加上温泉水作汁,地方原料为质,并在汤池这一特殊地理环境的恒温下所产生,于是,汤池老酱成为汤池的一张名片和代名词是因缘具足,自然而生的。

汤池老酱是云南宜良县,历史悠久。早在明崇祯年间,汤池镇民间一带就盛行有家家户户蒸制老酱的风俗,其中以赵氏家族的祖辈开设制作的酱坊最有名气。清朝年间,汤池“赵氏酱坊”的老酱经府官以云南进贡到京城,进献给皇帝,被列为宫廷贡品调料。现今的“宜良县滇泉食品厂”既是赵氏酱坊的后人所开创。

明清以来,汤池老酱、卤腐几乎遍及乡邻,农人冬季家家户户做豆腐、制老酱也成风俗。无论外姓异族,亦争先效仿。原因是当时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处于贫穷阶段,以米汤合着老酱或卤腐就食的劳苦大众为数不少。这使得自制老酱、卤腐也成为生存之计,为劳苦大众所情钟。

然而,自制老酱、卤腐所使用的原料质量和制作工艺参差不齐,难免有优劣之分,可谓酸甜苦辣皆有,色香黑霉俱足,也无品牌可辩,让人难分品质。

解放前,汤池街做老酱、卤腐名声最好的当数西街胡正义之妻张胡氏。据说张胡氏做的老酱能除热、解毒、治蜂虿虫伤;治汤火烧灼未成疮,用酱汁敷之见效。故有“汤池温泉能疗伤,胡氏老酱堪入药”之说。胡氏卤腐色泽鲜明,味道特别,香辣清芳,能开胃健脾,增进食欲。上世纪60年代,受历史条件和人们的生活生产条件影响,胡氏自制老酱、卤腐虽然品质优良,却得不到进一步提升,品牌得不到扩大。

汤池老酱经典名牌:张英老酱。

“酱”的由来

老酱:酱是以豆类、香料、辣椒等物为主要原料加工而成的糊状调味品。酱出现在中国古文献中较早的有《礼记·内则》载:“濡鸡醢酱、濡鱼卵酱”。又如孔子《论语》句“不得其酱”;再见《周礼·膳夫》载“酱用百有二十瓮”。可知酱的历史渊源已越千年。从“酱”字释义来看,“酱”字从将,从酉,将省声,“将”本义为“涂抹了肉汁的木片”引申义为“涂抹”;“酉”意为1变质。“将”与“酉”联合起来就是一种经腐质过程而变成的涂抹类辅助食品。

中国是酱的创始国,汉班固《汉武帝内传》中记载西王母到人间见汉武帝,说天界有“连珠云酱”、“玉律金酱”还有“无灵之酱”。于是制酱法是西王母传下的便是一说。另传,说酱为周公所创,以《周礼》中有“百酱”之说为证。

酱之初是作为一种重要的食品而诞生的,明代张岱《夜航船》中回顾:有巢氏教民果食,燧人氏钻木取火,作醴酷,神农教民食谷,加于烧石之上而食。燧人氏作肉脯,黄帝作炙肉;成汤作醢(醢是最早的肉酱)。“成汤作醢”之始,肉为主料,将肉研碎,用酿酒用的曲拌均装进容器用泥封口,在太阳下晒半月,待酒曲变为酱的气味即可食用。也可将肉研碎,与曲盐拌匀后进容器封口,在地上掘坑用火烧红后把容器放入坑内填上七八寸厚的土,再在上面用牛干粪烧火一整夜,直至第二天酱渗出来就熟了。这种酱,当时称“醢”又称“橘”。《说文》:“橘”酱也。因为酱是酒、肉、盐在一起交合而成,滋味好。东汉应劭《风俗通义》:“酱成于盐而咸于盐,夫物之变有时而重”所以在当时曾为美食,到后来人们发现谷物草木之属都可以为酱,于是酱的品类日益增多,人们每天的膳食中,酱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到了明代,豆酱的生产更为发展,而鱼肉酱则日渐淘汰,制酱术普遍流传于城乡民众之间。

据传,汤池老酱、卤腐首创于明洪武年间。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沐春莅临宜良视察,见灌溉渠道仅有一米,不能为平坦的坝子供水而使大片土地荒芜。即在当年冬命云南都指挥王俊,发卒一万五千人开挖渠道,自阳宗海口取水,延至宜良县城西南25公里,全长36公里,宽一丈二尺,历时月余竣工(《明史·沐英传附沐春传》)有载,亦可参考明建文四年(1402)杭州人平显所写的(《汤池渠记》碑文)。这一万五千人的生活膳食便成了大问题。时有随军厨艺胡某将当地盛产的蒸制老酱和豆腐干一齐带到了军营,让开渠的士兵胃口大开,令士兵用膳无菜亦可食之,深得沐春嘉喜。后经沐春举荐,汤池老酱以云南府进贡到京师,被一度列为宫廷贡品调料。后,开渠的士卒按政令不返原籍之故,胡厨艺和一小部分士卒就在汤池和宜良落籍成为当地士民,为汤池老酱的源流扎下了根基。

其时,卤腐的由来,先得益于酱与豆腐干蘸着吃,一是味道好,二是便于贮藏。这个发明有如今天的烧豆腐蘸辣椒盐,只是汤池有着得天独厚的水脉条件和自然气候造就了这么一种天然的美味食品。

关于汤池老酱和卤腐的由来,则是有这么一个故事。据说解放前1军队到汤池抓青壮年入伍当兵,汤池西街的一青壮年被抓走强行入伍,临行前其母忽忽将酱面和辣椒面及几块豆腐干打了一个包让儿子带上以便行军路途充饥。行军的旅途是艰辛漫长的,一路上难免经风雨、历寒暑。待这个新兵安定下来,想吃家乡的食物时,打开其母送给的包裹,发现里面的酱面和辣椒面早被雨水浸透为糊状了,豆腐干也浑身裹上了酱糊,他舍不得丢掉母亲亲手做的这点家乡食品,就蘸了点在嘴里一尝,竞然发现这东西的味道好吃极了。它马上写信回去把这一消息告诉了母亲。母亲结合当地实际按儿子的消息将酱面和辣椒面等八角香料一起泡制了酱一罐和卤腐一罐,不久取出食用,果然味道极佳,别有风味。自此后,汤池老酱、卤腐广为流传,成为一方美食佳品。

云南省昆明阳宗海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汤池街道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界定汤池老酱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昆政函〔2015〕106号

云南省食品安全企业标准:Q/YXF0001S-2014

《汤池老酱》

二. 云南省 昆明 官渡区 蜗牛大餐

“在昆明,蜗牛上了饭桌还是个新鲜事,听说昆明第一家专业蜗牛餐厅已开张大半年了,可就是只听其声,不见其影。”近日,记者采访中,有食客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的确,蜗牛大餐没有出现在美食集中地北大门、美食一条街的滇池路边,没有出现在人们很容易找到的地方。更主要的是,在人们吃得“百花齐放”期待“新花怒放”的今天,昆明的蜗牛大餐作为一种特色餐饮却悄无声息。

5月14日,记者在朋友带领下来到这家名为“太一蜗牛庄园“的蜗牛餐馆。从滇池路南亚风情园门口向东延伸进去数百米是市中心进入餐馆的必经之道,穿过500多米出租房挤成窄道的小街,一路上,记者的汽车不断被来来往往的人流逼停让路。道路上也没有明显的标志牌或广告之类。的确,要一下子找上门还真不容易。餐馆隐身的村子名叫杨家地村。很难想像,世界闻名的法式大菜就栖身于此。自然,蜗牛庄园为何蜗居村中成了记者最关心的话题。

进到庄园,餐馆厨房和餐厅看得出是由原来的办公用房随意改建而成,只有墙上有关蜗牛的介绍看得出大菜的不凡。据说,法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要吃12只蜗牛,1999年数字是4万吨,而每只蜗牛的价格是45欧元。目前在昆明,仅有一些高星级宾馆或个别西餐馆供应蜗牛,价格不菲。而在太一蜗牛庄园,包括正宗的特制法式□蜗牛在内,可供应近300道蜗牛菜肴,做法中外合璧,花样繁多。然而,庄园眼下的面貌似乎与大菜的名气并不“般配”。对蜗牛养殖技术颇有研究的庄主罗博也坦言:“开办这个蜗牛餐馆只用了10万元。”

昆明人能否接受蜗牛大餐

对罗博来说,目前蜗牛养殖技术已经成熟,养殖、供货已不成问题。经过上千次实验,罗博在一位北大教授帮助下,将最令人头痛的蜗牛宰杀、脱毒、去粘的清洗工艺、技术、产品已开发成功并获得了专利。一些餐馆、宾馆、超市已纷纷提出供货要求,“太一蜗牛“为什么还不把餐馆开到城里去,开到热闹的地方去露露脸呢?

罗博将蜗居杨家地村视为打基础,摸索市场。罗博怀疑昆明人能否接受蜗牛大餐。一个市场的形成受文化背景、经济基础、消费观念、人文素养等因素制约,在昆明,蜗牛消费离这些因素还有相当的距离。

罗博认为“蜗牛在昆明很难做大,要做大只有立足昆明,不断完善养殖等相关技术,然后不断扩大养殖能力,目前我们的优势和能够做到的就是技术支持和货源保障”。至于说做大做强,罗博的目光似乎更高更远,她说“不做则矣,要做就做连锁经营,第一家连锁店就开到北京,然后再逐步辐射,我们已经在上海开辟了一个比昆明规模更大的养殖基地,本来北京的连锁店也准备在今年开起来,现在则要视情况而定”。她相信最终“蜗牛本身就是品牌,蜗牛大餐就是一面旗帜,蜗牛上餐桌不需要密集的广告投入”。

学国际贸易专业的罗博,还希望把昆明的蜗牛出口到国外,爬上法国餐桌。

三. 云南省 昆明 官渡区 瓤小瓜

小瓜是南瓜中一个早熟品种,每年夏秋即可上市。这种瓜呈扁圆形,皮色油绿,肉白甜嫩,质脆。瓤小瓜是在小瓜里装上肉馅精心制成的,是云南流传较广的一道筵席菜肴。这道菜汤清瓜绿,皮嫩馅鲜,芳香可口,造型美观,营养丰富,宜酒宜饭。瓤小瓜需要原料嫩小瓜1500克,鸡肉200克,猪肉150克,金钩50克,云腿600克,水发冬菇60克,水发玉兰片70克,葱50克,精盐20克,上汤1200克,味精2克,胡椒粉3克,蚕豆水粉10克,芝麻油10克,熟猪油200克。

制做过程是选大小相等的鲜小嫩瓜10个,只刮去毛皮,再把瓜蒂切下,用小刀剜下一小孔,然后用小勺挖去瓜心,清洗干净,控干水分。鸡肉、猪肉、云腿切为末,金钩虾淘洗后用温水发开剁为碎末(发水留用),水发冬菇、水发玉兰片剁为末,葱切为末。

四. 云南省 昆明 晋宁区 砂锅米线

用料:
1、云南米线适量。
2、猪肉(也可用鸡肉)。
3、蘑菇、香菇、平菇、木耳、笋片各适量。
4、豌豆尖(可用其它菜叶代替)。
5、鸡汤(其他高汤均可)。
6、老姜一块。
7、盐适量。
做法:
1、将米线(我这是半干的米线)放沸水中后关火泡约二十分钟(不能煮)。
2、笋片下沸水锅中煮约五分钟后,捞出用清水漂上。
3、猪肉切极薄的片(能吃肥肉的人可以用五花肉);豌豆尖择洗净;木炭撕小片;平菇撕小块;蘑菇、香菇、老姜均切片。
4、鸡汤烧沸后下姜片、蘑菇、香菇、平菇、笋片、木耳、盐,烧沸后熬煮十到二十分钟,将锅离火,汤待用。
5、盛出自己所需量的汤、菜装入小砂锅里,上火烧沸,下适量米线烧沸后铺上猪肉片,烫到断生后马上关火,再下豌豆尖,翻匀。
6、带锅上桌即可食用。
特点:
砂锅米线简单易行、营养丰富、并可据个人口味灵活调整。

五. 云南省 昆明 呈贡区 昆明大头菜

系用荠菜根腌制而成,其色黑,所以又名“黑荠”,分为玫瑰黑荠与甜味黑荠而种。在副食品中其用途很广,可生吃,可炒肉,可凉拌,作春卷、烧卖等,若加入少许黑荠、颇能抬味,昆明人吃凉米线,也喜欢加上一点黑荠丝。过去昆明允香斋的出品最为有名,《续修昆明县志》记载:“大头菜,甘香脆美,以三牌坊允香斋及西仓坡下和羹酱园所制最佳,运销亦广。”现在市内各酱彩铺、销售点均有,分为盒装及散装,盒装最适宜作当地土礼物送人
( 昆明)

六. 云南省 昆明 富民县 云南米酒

云南米酒是云南昆明的。选用云南优质粳米、糯米,配以一定比例,经发酵酿造,压榨过滤,澄清盛装于鲜竹筒中。随着存放时间延长,酒色增浓,固形物增多,酒度回降,溶量渐减,但不影响饮用。

七. 云南省 昆明 官渡区 麦粑粑

都说到官渡古镇游玩不能不看金刚塔,不能不吃官渡小吃。

镇上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官渡古镇的粑粑好卖,全镇每天要用掉3吨面粉做粑粑。麦粑粑有两家做得最好,一家是土主庙旁的李家麦粑粑,一家是土主庙正对面的眼镜麦粑粑。因为每天都有卖断货的现象发生,所以去晚了就得抱憾而归。

城里的曹女士和老公、孩子3人驱车10多千米,就是冲着官渡麦粑粑而来的。曹女士一进院门就熟络地和老板寒暄起来,按照“老规矩”,曹女士用塑料袋拎走了20个胡麻麦粑粑。她告诉记者:0亲最喜欢吃这种麦粑粑,自己小时候在昆明街头也经常能吃到官渡大妈背着箩筐在街头卖的麦粑粑,现在城里很见不着了。自从上次来官渡吃着这种粑粑上“瘾”后,现在每个星期要来买一次。曹女士还透露了“李家麦粑粑”和“眼镜麦粑粑”的区别:前者松软,放一个星期都不会变硬;后者脆香脆香的,但要乘热吃,否则就嚼不动了。

李家粑粑店的老板说,刚开始做粑粑卖,是官渡古镇恢复重建后,当时尝试着每天做几锅出去卖,没想到越来越受欢迎,上点年纪的找着来吃,年轻的觉得稀奇。于是又添了5口大锅,加上原有的两口,现在平均每天做5000个麦粑粑,要用300多千克面粉。在赶庙会或者是初一、十五时,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眼镜粑粑店的主人居然是“外地人”,原来这位杨姓老板是在古镇上生活了10多年的大理人。看到镇上许多人都靠卖小吃赚了钱后,斯文的杨老板也撸撸袖子学做麦粑粑。由于位置显眼,再加上他创新了玫瑰馅、豆沙馅等粑粑,“眼镜粑粑”在镇上也叫响了。不过精明的杨老板并没有因为好卖就增添大锅,反正每次就是慢悠悠地烤上两锅共100个饼,在等待的5分钟里,与捏着钱、等着饼的食客们聊聊古镇、侃侃生意。据杨老板透露:平均每天卖出5000个粑粑,一天净赚500元。说到这里,他兴致勃勃地大谈新计划:下一步打算在昆明城中心开连锁店!

八. 云南省 昆明 呈贡区 云烟

云南烤烟,又称云烟或云叶。以其品质优良,烟叶油润丰满,组织细腻,颜色金黄,光泽好,弹性强,烟碱含量适中,含糖量高,燃烧性好,清香扑鼻,烟味醇和著称。95年全国烤烟质量评比,云烟名列第一,自此驰誉中外。云南生产的烤烟,除保证省内卷烟生产和外贸出口外,还供应全国22个省、市、区的84个卷烟厂,作为生产甲级卷烟的配料。如上海出产的“中华牌”高级香烟,配用云烟三分之一左右。云南卷烟优质名牌产品有16个牌号,21个规格,其中以云烟、红塔山、阿诗玛、石林、恭贺新、红山茶、红梅、大重九、红河等,最受消费者喜爱

云南烤烟,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欧洲、中东和港澳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云南的气候和土质适宜烤烟生长,1941年初推广种植以来,现已有玉溪、曲靖、楚雄、昭通、大理、红河、昆明等地、州、市的七十多个县种植。主要以栽培世界优良品种、少吐型“红花大金元”和“斯佩特G-28”为当家品种。全省烤烟产量,仅次于河南省,居全国第二位。但烟烤质量,名列前予,誉满中华,是云南省的一大经济优势。(昆明)

九. 云南省 昆明 石林 石林卤腐

路南卤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石林卤腐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用石林豆腐为原料腌制的。而石林豆腐因为使用巴江水而品质极佳。石林卤腐主要分为两个品种:其中在豆腐中掺入菜油、盐等配料的称为油卤腐;在豆腐中掺入酒、辣椒粉、盐等配料的称为酒卤腐。而两种卤腐都具有色美、味的特点。但由于配料的不同,两种卤腐又各具特色,味道不凡,人尝人爱。石林卤腐在石林县内各大小商场,土杂店均可购到。

云南人习惯把腐乳称为卤腐,卤腐是以豆腐腌制而成的一种佐餐酱菜。路南腐乳,色呈红黄色,香辣可口,和口化渣,是云南省著名的酱菜品种之一。

路南腐乳产于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旧称石林县为路南县,故所产卤腐称为“路南腐乳”。

石林县境内有着举世闻名的喀斯物地貌,山清水秀,相传制作卤腐的历史已有百余了。用发源于本县黑龙潭的巴江水制作豆腐,其品质上佳。用此上佳的豆腐和传统工艺加工出来的卤腐,色泽红黄,富有弹性,细腻润滑,入口即化,是色、香、味俱全的佐餐品。

十. 云南省 昆明 呈贡区 斗南花卉

斗南村位于璀璨夺目的“高原明珠”滇池东岸,距昆明市仅16公里,隶属呈贡县斗南镇。全村辖2个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1797户,总人口5727人,面积4.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40亩,人均仅0.4亩。凭着斗南人勤劳聪明、奋发进取的精神,以及改革开放的春风,斗南人走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前列,先种菜再种花,大力发展花卉种植,发展一村一品经济。全社区有劳动力4039人,以种植花卉为主,面积2040亩,占85%。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1亿元,人均纯收入5300元,全村人均储蓄存款上万元,90%的农户建盖了样式新颖、砖混结构的新房,80%的家庭都有了大屏幕彩电、VCD、高级组合音响等高中档电器,40%的家庭有了摩托车,10%的农户拥有了家庭汽车,电话普及率100%。200多人在全国各大中城市进行新切花营销,100多人在县外建有花卉种植基地。花卉产业日益发展,斗南花卉的品牌日益提升,斗南村成为全国乃至世界闻名遐尔的“花乡”,“斗南花卉”经评估无形资产价值达32亿人民币。

斗南村是云南最早进行花卉生产种植的地方,现已发展成颇具规格的花卉自由交易市场及现代化花卉拍卖市场,形成以产-供-销为一体的新一代信息物流中心。每天有数百万枝鲜花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地,走向世界。呈贡斗南已成为中国花卉这一炫丽多姿的花环上最为耀眼的明珠,并且走出了云南,遍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如今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花卉生产地,带着斗南人的希望飘扬过海,香飘万里。展览设计以“斗南花卉香飘四海”作为主题,展示呈贡县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种资源、多姿多彩的花卉品种。从“斗南花卉 香飘四海”中看到了斗南的未来及在亚洲花卉市场中领航作用,集中体现未来的“亚洲花都”形象。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