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陕西特产宝鸡油酥小锅盔的做法 陕西油酥小锅盔的做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陕西特产宝鸡油酥小锅盔的做法 陕西油酥小锅盔的做法更新时间:2023-12-25 07:56:08

一. 陕西省 宝鸡 眉县 辣子盒

辣子盒

一、制作馅料:新鲜小辣椒(线型的)洗净晾干后切成半公分左右的小段,用植物油、加五香粉、姜末、食盐、味精等炒熟,与切碎了的核桃仁、油炸花生米和芝麻拌匀即可。或者将姜末、花椒、茴香等调料用烧热的植物油炝好,捞去花椒、茴香等调料,加上食盐(稍微多放一些)、味精与切好的生辣椒拌好,再拌上切碎了的核桃仁、油炸花生米和芝麻即可。(如果怕辣,也可用辣椒酱代替鲜辣椒。)

二、制作辣子盒皮:用发好的酵面擀成饺子皮模样即可,可以比饺子皮稍厚、稍大一些。

三、包辣子盒:在皮中放上馅料,对折,捏好边缘,跟饺子包发基本一样。

四、

烙辣子盒:平底锅烧热,擦上植物油,将包好的辣子盒放入其中,用文火烙,注意随时翻转,待两面已烙得火色均匀、用手按时有弹性即可出锅。

二. 陕西省 铜川 印台区 折花锅盔

烙折花锅盔,在前一天晚上将面和好,放上酵头,发上一夜,第二天早晨开始放碱,碱放合适揉面,再放一定的干面和少许清油,再撒点苦豆叶,同时柔到和好的面里,烙锅盔的面要硬一点。面揉好后,取约二斤的面团,揉擀成三十公分大小的圆饼坯,正面用顶针押上梅花团,钱串圈或用刀轻压上菱形线。用麦草把锅烧的烫热,把面饼坯放到锅里不停地现转现折,直到面皮烫出菜花状的泡泡时,放到锅里烙到上面皮稍干时再翻过来烙。烙折花锅盔要烙得火色均匀,皮面微鼓,皮底呈金黄时即熟。和尚头面粉白而有韧劲,所含蛋白质高,加上麦草火,所以折花锅盔麦香味诱人,水分又少耐存放。锅盔源于外婆给外孙贺弥月赠送的礼品,便于携带,外省人编的“陕西十大怪”中,“烙馍像锅盖”就是指锅盔。

信息来源:市文物旅游局

三. 陕西省 宝鸡 岐山 岐山挂面

岐山挂面:工艺独特,面条细白,耐煮味香,食用方便,是岐山地方名吃之一。

选用优质小麦特粉,经过揉条,搓条,上棍等十道工序精制而成。面条白细,耐煮味香,携存,食用方便。在清光绪时期是向皇室进贡的地方名产之一。一九三一年曾参加过美国旧金山举行的‘万国博览会’。在陕西,歧山挂面已形成十多个比较集中的加工基地。

四. 陕西省 渭南 韩城 油酥角

油酥角也称“酥角馍”,是韩城饮食市场上一种很有特色的面点。油酥角之所以酥,之所以油,就是因为它含油量较多。它的主料为小麦面粉和食油,辅料有芝麻、食盐、十全大料面、酵面和碱面。

它的做法是取面粉一斤,用175克植物油和成油酥面,用溶入适量碱面的四季水揉和,再加适量酵面、食盐和十全大料面,揉成面团,让其饧一会儿。这个过程便是各种物质相互融合,相互化合的过程。没有这个充分融合、化合的过程,就很难做出香酥可口的成品。

饧好之后,将面团再次揉搓,揪成四个等量的面团。将小面团擀成圆饼,先放在鏊上烙,之后十字切两刀,成为四个相等的扇形饼。这时,将扇形饼放入上下皆有炭火的烤炉,烤至饼两面鼓起,呈金黄色时即告成熟。

油酥角入口外脆内酥,咀嚼时松酥可口,特别为老年人所喜食。且经烙烤,其中的水分多已散失,所以也耐存放,乡下人进城时,许多人都要给父母买几个,让父母享一下口福。

做油酥角由于费油费事,做好并不容易,且成本较高,食用人群又不广泛,所以过去卖烙饼的人不少,做油酥角的人却不多。较有名气的是北关草市街口一位姓李的师傅,他做的油酥角质量高,名气大,每天都是供不应求。现在长长的一条金城大街,做油酥角的也只有两三家了。

关于油酥角,以前还流传一个故事。说是以前在韩城古城做生意的,多是山西人。其中一位掌柜的年纪老了,还乡赋闲,生意便由儿子接班打理。儿子问父亲:“您老在韩城待了半辈子,你最爱吃韩城什么东西,我回来时给你捎些。”父亲答道:“我最爱吃韩城的油酥角,你每次回来都要带,不能忘了。”儿子于是遵照父亲的叮嘱,每次回家都捎带不误。不料有一次,竟空手而归。父问其故,儿子说,这次回来不太顺当。上船后风急浪大,行船一度偏离航线,摊住了(即搁浅了),于是只好在船上等机会,这样就耽搁了一天。一天下来,肚子饿得没办法,只好把给您老带的油酥角吃了。父亲听完之后说,从韩城到咱家,虽只隔一条黄河,可是隔山不算远,隔河不算近,你每次回家都要坐船,说不定哪回会发生意外。万一不能按时回家,肚子饿了怎么办?油酥角酥耐存放,吃起来油香,吃后顶饱,我让你带油酥角,就是为了预防不测,这下你该明白了我的用意吧!儿子这时方恍然大悟,才知道老爸的良苦用心。

五. 陕西省 宝鸡 岐山 碗蒸豆花

碗蒸豆花

豆花是陕西的一种小吃,具体说来是关中的。

曾经有人误认为豆花是豆子的花,装豆花的碗是白色泛点灰的,碗口有一道粗的或是两道细的蓝圈。大多数时间碗都是有缺口的。配上一柄久经折磨的小勺,不锈钢的一个小片。吃豆花的家伙就准备好了。

豆花有两种,一种是老板提前做好在一个大的保温筒里,吃时用木勺一片片的拨到你的碗里。另一种就是我的名字蒸碗豆花了,豆花做在一个个准备好的小碗里在放入蒸锅蒸。母亲喜欢买蒸碗豆花,说是消毒,然而我是觉得蒸碗的比那一片一片的更加好吃。

吃法是在碗里放上醋水,倒上一小撮玫瑰咸菜,还有几颗煮好的黄豆,最后是泼上油汪汪的辣子了。用小勺把豆花割成小块。然后象蜘蛛网一样把豆花成一圈一圈,觉得最为过瘾。

六. 陕西省 宝鸡 凤县 凤县浆粑馍

凤县浆粑馍

做浆粑馍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硬顶玉米剥下后,加少量清水磨细,然后将磨细的糊状浆粑摊在包包菜叶上,再把备好的核桃仁、辣椒、调料放在上面,卷成放在蒸笼里,约半小时即成。另一种方法是将磨细的糊状浆粑,放在锅里烙成薄饼子,吃时蘸蜂蜜,也可将饼子晒干后切成小块,炒肉吃,味道更好。但不论用哪种方法做成的浆粑馍,吃起来都别有风味。

七. 陕西省 宝鸡 岐山 岐山面皮

岐山面皮:岐山面皮,原名“御京粉”,顾名思义,跟皇上有关系的。相传清朝康熙年间,岐山人王同江从北京皇宫带回故乡,传徒授艺而来。别名“酿皮”、“麦面皮”等。

岐山是凉皮的发源地,有蒸面皮,擀面皮,烙面皮,黑面皮,可凉调,热炒,煮烩。素以“白、薄、光、软、筋、香,”而闻名。因为它筋韧耐嚼,香辣适口,深受群众喜爱。御京粉始于清康熙年间,关中西府岐山县北郭乡八亩沟村王同江在北京皇宫御膳房里当御厨,他根据自己多年的丰富经验,在实践中摸索,首创出这种面食。作为御膳,故取名“御京粉”。康熙末年,王同江年老回乡。在家乡开店铺,经营御京粉,从此这种宫廷食品传入民间,距今已有260多年。岐山县有专门的御京粉加工中心,味道很劲到.岐山县民风古朴,擀面皮,叫御皮子。把凉面,凉粉叫御面,御粉,新一代岐山儿女把御京粉已经带出了岐山,做到了全国各地,岐山县政府在2009年把御京粉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岐山县御京粉连锁餐饮管理公司又把御京粉这一古老的品牌开到大江南北,最远的连锁店在台湾新竹和基隆,在全国已经有80多家连锁店,岐山是陕菜之乡,面食发源地,御京粉这一古老的品牌正欣欣向荣,蓬勃发展。清朝康熙年间,在岐山县大十字有个盘龙照壁,在照壁后面有一家臊子面馆,字号是(照壁背后)店内有一口传说是鲁班所盘砌的七星灶,一眼火,七口锅,一把火,七锅同热。在照壁背后的对面就是经营挂面的(顺天成),顺天成的门口有一面龙凤旗,顺天成的空心挂面(面细,劲道,光滑,不吸面汤)在清末民国初年还参加美国旧金山的万国博览会或金奖。御京粉的店面从康熙年间起就一直在岐山北大街桥头,坐西面东,在岐山面皮的创始人王同江的悉心经营下,御京粉又开发了岐山擀面皮,蒸面皮,烙面皮,凉面,醋粉,凉粉,西岐凉盘等面食,一时名声大燥,誉满西岐,相传在清光绪年间,慈熙太后来西安躲难,还钦点御京粉品尝,连声说好,当时的御京粉店的掌柜叫赵乾儿,家是岐山大营巩寺的。手艺精湛,擅长经营,御京粉发展到清末已经在西府老幼皆知,岐山面皮的制作也在西府大地生根发芽,到如今,赵氏后人和岐山儿女为把岐山擀面皮发扬光大而前赴后继。

八. 陕西省 宝鸡 凤翔 豆花泡馍

豆花泡馍

陕西凤翔的豆花泡馍,是关中西部一带很有名气的早点。每天一大早,从县城的东关向西走,这条主要街道上,豆花泡馍的摊子几乎隔不了多远就有一家。摊子跟前围满了人,有老人,有小孩,也有姑娘,还有许多进城打工的农民和去学校的学生,他们一个个端着大碗,或坐着,或站着,有的干脆蹲着,那吃得真叫香,让看着的人也不由得馋涎欲滴。

凤翔的豆花泡馍是从什么朝代出现的,已经无从考证了。他们一辈一辈的人把这种手艺传下来,直到今天依然保持了十分精细的做工。做泡馍的豆花,第一道工序是精选豆子。要买上好的黄豆,瘦的、碎的、霉的,统统要拣掉。然后,用清水淘几遍,再用水浸上,一般要浸好几个小时。浸好了以后,就用石磨子推。如果你有幸看到磨豆子的话,那可真是一种艺术享受。那被磨成了糊状的豆浆,雪白雪白的,顺着石磨往下淌,一圈一圈的,参差不齐,像天上的云朵一层层的飘下来。磨好了以后,就在锅上搭好架子,用很细很细的箩往下过。一个人在上面用手过,一个人要不停地用火烧。这“过”和“烧”都很有讲究。“过”的人要不轻不重。轻了过不下去,重了,一不小心就会戳破箩底。火要烧得不大不小。小了,过下去的豆浆就会发生沉淀。大了,又会煳锅。还得一边烧一边搅,真是忙得不可开交。要吃上好的豆花泡馍也真是不容易。对泡馍的豆花软硬的要求,既不同于豆腐脑,就是说不能像豆腐脑那样嫩,也不能像豆腐那样老,而是介乎于二者之间的一种豆制食品。这种豆花吃到嘴里,是一种滑溜溜、清爽爽的感觉。再加上红红的油泼辣子和用上好的面烙好的、切得又薄又宽的锅盔馍,那真是色香味俱全,食者不连声叫好才怪哩。同时,吃这种食品,既能增加蛋白质,又十分有利于胃的消化。有几位和我一起工作的同志,原来有胃病,坚持吃了几个月的豆花泡馍,不但吃好了身体,而且还治好了久治不愈的胃病,真是一举两得。

正是由于豆花泡馍这种食品有这样多的好处,所以,大受人们的欢迎。外地来凤翔出差的人,一般都认为,吃了豆花泡馍,才算真正走过秦的古都凤翔。豆花泡馍也很快风靡到了周围的县市,甚至还越传越远。

九. 陕西省 宝鸡 岐山 岐山酥饺

岐山酥饺

原料配方

面粉500克猪油175克莲蓉馅150克熟面粉25克白糖100克香油25克熟芝麻50克花椒面精盐红色素少许

制作方法

1.把熟面粉、糖、芝麻、香油、精盐、花椒面拌匀成椒盐馅。

2.把250克面粉倒在案板上,加125克猪油拌匀,拌成干油酥。

3.把剩余的250克面粉加50克猪油和110克温水,和成水油酥,揉匀,饧10分钟。

4.把干油酥和水油酥分成两等份,把其中一块水油酥加少量的红色素揉成面团(呈粉红色),再把两块干油酥分别包入两块水油酥内,稍按,擀成长方形薄片(约3毫米厚),从上向下卷起,卷到头后用水粘住,呈筒形状。再分成每个12.5克的面剂,把小剂按扁成皮,粉红色剂皮,打入莲茸馅,包成饺子形状;白色剂皮打入椒盐馅也包成饺子形状。把两色饺子并在一起,边缘锁上花边即成生坯。

5.把油烧至六成热时,把生坯下锅炸制,待酥饺鼓起浮出油面时即熟。取出沥干油,码于盘内。

产品特点色彩美观,香甜各异。

十. 陕西省 宝鸡 凤翔 凤翔臊子面

凤翔臊子面是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的。凤翔的臊子面同样有着岐山臊子面的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的独特风味,使人欲吃不忍。

凤翔臊子面是陕西西部的特色食品,据说是当年周文王发明的,文王当时在西岐带兵打仗,为了给将士们御寒就做了一大锅热汤,有红、黑、绿、黄、白五种颜色。将士们每人捞上一碗面条,再浇上这五色热汤,吃的热乎乎地,浑身是汗。

臊子汤有五种颜色:红色是臊子肉、红萝卜、红辣椒;黑色是黑木耳;绿色是香菜、大葱、蒜苗、韭菜和其他蔬菜;黄色是鸡蛋、黄花菜;白色是豆腐、土豆。

臊子肉是用猪肉,带皮五花肉,或者牛羊肉,切成小丁。凤翔人把做臊子叫“揽”臊子,肉在铁锅里煸炒一下,不加水,加上八角、花椒、辣椒、生姜等作料用文火炖一个多小时,快出锅时再加上盐、酱油、醋,这时一锅红艳艳的臊子香气四溢,在院子里都能闻到香味。这是干揽臊子,冬天放上个把月都不会坏。过去在凤翔,殷实的家庭长年都有臊子罐罐(把臊子肉盛入一个陶瓷罐里存储)。

做菜时先做“漂花菜”:把鸡蛋摊成薄饼,切成十毫米大的菱形小片。葱、蒜苗用针划成丝(也可用刀划),再切细。香菜切成十毫米长,豆腐切成小方丁。这是汤的“漂花”,还有底菜。底菜冬天用红萝卜、土豆,夏天用刀豆角、蒜苔、葫芦瓜、豇豆角、苤蓝等应时蔬菜,切成小丁,炒好备用。木耳泡好洗净,黄花菜洗好切成二十毫米长的段备用。

做臊子汤叫“搭汤”。过去用的土灶是前后两个锅,前锅烧水下面条,后锅搭汤。一大锅开水,依次放入臊子肉、木耳、黄花菜、生姜、花椒面烧开,再放入底菜和酱油、醋、红油辣子、麻油,最后再下漂花菜,这一锅五色的臊子汤就做好了,尝一口,香、辣、麻、酸,味道好极了。前锅下面条,这个锅更大,水要多,一把细长的面条扔在滚开的沸水中,“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一窝丝”,每碗只捞半碗面条,浇上臊子汤,彩色的臊子、底菜和漂花菜浮在白色的面条上,汤的上面又浮着一层红油,简直就是一碗碗艺术品,使人欲吃不忍。

凤翔的臊子面同样有着岐山臊子面的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的独特风味,岐山臊子面,光吃面不喝汤,一个人一顿要吃十几二十碗,招待员忙都忙不过来;凤翔臊子面,既吃面也喝汤,饭量大的人有个四、五碗就可以了。岐山臊子面,是用碱水和面;凤翔臊子面,用好麦子磨出的新面粉,已经够筋道了,所以不用碱水。岐山把切面叫“铡面”;凤翔把切面叫“犁面”,方法虽然不同,但都是切出细长筋道的面条。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