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丽水市莲都区旺物土特产店 丽水莲都特产去哪里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丽水市莲都区旺物土特产店 丽水莲都特产去哪里买更新时间:2023-12-27 11:03:10

一. 陕西省 咸阳 秦都区 西乡松花变蛋

西乡松花变蛋,产于陕南西乡县是陕西独具风味的传统名品,可称得上我国松花变蛋的状元之一。西乡县松花蛋的特点是:蛋体离壳,易取易剥,以手摇之,有颤动感;剥去蛋壳,晶莹油润,呈透明的茶褐色,形似琥珀,具有弹性,表面满布美丽的晶状松枝花纹;蛋黄略带溏心,外圈墨晶,内呈橘红,油亮照人,层次分明;咸淡适宜,柔软细腻,滑润爽口,回味无穷。故当地有离了松花蛋不成席之说。相传,皮蛋最早始于鸭群云集的太湖之滨。在数百年前,太湖边有一集镇,有户人家盖了新房,屋后有一石灰坑没有填平,晚上鸭子从湖中归来,就在这里下蛋。久而久之,后来被主人发现,剥开蛋壳一看,蛋白蛋黄都凝固,且有松针状花纹,用嘴一尝,虽有点涩口,但味道鲜香,别有风味。他想如果石灰中拌点盐,去掉涩味,不是更鲜美可口了吗经反复试验,果然成功了,取名湖彩蛋,倍受人们欢迎。于是民间用石灰、食盐、茶叶、桑树柴灰做辅料制作皮蛋蔚然成风。

当时在该镇经商的西乡籍秦姓商人,将此法带回家乡,结合西乡实际情况,加以改进,风味更佳,并易名为松花变蛋,流传至今西乡松花蛋,据记载,源于清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秦姓商人将腌制皮蛋之法传人西乡后,最初有私人商号“天生法”、“天同心”和兰芝轩等作坊生产,制作。惟以兰芝轩制作的松花蛋,质优味佳,受人欢迎。旧《西乡县志》记载:“松花蛋又名皮蛋,加松枝灰制,若加竹叶、桃花灰亦可显出松花,以溏心最有名。行销秦都、汉口等地。售者裹以稻草,五枚一串,繁如连珠,携带甚便,商旅过县者无不购之”。这里古时交通不便,农家鸭蛋多供自食,禽蛋旺季,无法贮存,每于春、秋加工皮蛋,旺为淡存,终年享用。并作为商品远近畅销,久而久之,形成汉中。

二. 湖北省 随州市 曾都区 花鲢鱼

  曾都区有各型水库500余座,总蓄水能力达20亿立方米。水库除保证农田灌溉用水外,尤适宜发展渔业养殖。因水库多处于深山峡谷、河流上游和交通闭塞地带,其水质洁净、清澈,无污染,是花鲢鱼理想的生长环境。全区年产成品花鲢鱼2万多吨。花鲢鱼,俗称胖头鱼,仅曾都特有。其头大身小,刺少肉细,营养丰富,当地民间甚传:“一个鱼头四两参”。花鲢鱼肥而不腻,香而不腥,具有补脑、明目、养胃、健脾之功效。花鲢鱼头在秋冬季节是烹制火锅和剁椒鱼头等特色菜肴的上佳原料,堪称曾都一绝,深受消费者喜爱。

  

三. 陕西省 咸阳 秦都区 秦都秦椒

亦称“秦椒”,属本县,有辣味浓烈、皱纹均匀、角型修长、色泽鲜红,入汤不沉等特点。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记载,年行销外地八九万斤。建国前,辣椒种植多分布于下塬,中、上塬种植量较少,以自食为主。建国后,面积逐年扩大,品种有当地土种、耀县“一窝蜂”、“西农20—7”、“8212”、“8819”等。1975年,改直播与白茬地纯种为套种和育苗移栽,八十年代后育苗移栽较为普及。

四. 湖北省 随州市 曾都区 洪山鸡

洪山鸡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随县洪山鸡是我国名贵的“三黄”鸡种之一,源于大洪山山脉北麓,当地群众依据对黄羽、黄喙、黄胫鸡的爱好,经长期选择培育而逐渐形成,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洪山鸡属蛋肉兼用,具有易育肥、皮薄、肉嫩、味鲜和杂交效果良好等优点,是优质鸡生产的宝贵资源,分布于湖北省随州市随县洪山镇、长岗镇、三里岗镇、新街镇、环潭镇、均川镇、柳林镇、安居镇等8个镇,因其羽毛、喙、胫均为黄色,又称“洪山三黄鸡”。根据其外貌特征,可分为“三黄一翘”和“三黄一垂”两个类型。洪山鸡肌肉中脂肪酸的组成以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为主,且以不饱和脂肪酸(usfa)占主体。烹饪或深加工均可,表现为柔软鲜嫩,清爽可口,风味独特。

洪山鸡是我省兼用型地方良种鸡之一。因其羽毛、喙、胫均为黄色,故又称“三黄鸡”,其主产区位于原洪山县境内,现曾都区西南、枣阳市南部的大洪山山脉北麓,由此命名为“洪山鸡”。1985年被收录于《湖北省家畜家禽品种志》,2001年开展品种资源调查时,仍沿用“洪山鸡”这个名称。

数量与分布

洪山鸡产区位于随州市曾都区洪山、双河、长岗、环潭、三里岗及枣阳市清潭、平林、资山等乡(镇),其中曾都区洪山、双河和枣阳市清潭饲养较多,外貌比较一致。

洪山鸡过去分布不广,数量也不多。1968年在省外贸部门扶持下,在随县洪山建立了洪山鸡场进行繁殖,同时发展生产队办集体鸡场,饲养洪山鸡,并采取优质优价及奖售措施,群众纷纷向鸡场换蛋孵化或购买小鸡,对促进洪山鸡的发展和柿康奶岣撸鹆嘶淖饔茫968~1981年当地共育肥出口洪山鸡13.6万只,群众增加收入40余万元,换取外汇20万美元。1973年仅当时的洪山区就养有洪山鸡15万只左右。此后由于收购价格、技术及资金等问题,饲养量有所下降。据1981年调查,随县洪山共饲养洪山鸡4.5万只,占当地养鸡总数的50%左右;枣阳县清潭饲养洪山鸡近2万只,约占当地养鸡数的40%。2001年产区洪山鸡存笼10万只,其中随州市存笼8.1万元,占当地鸡存笼的26.8%。

产区生态条件及形成历史

洪山鸡中心产区洪山镇和枣阳市清潭镇,位于大洪山山脉北麓,平均海拔135~200米,境内山脉纵横、丘陵起伏,水利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4.8~16.4℃,最高温度35.9~39.2℃,最低温度零下-2.3~-8.3℃。常年空气相对温度73~79%。年降水量890~1200毫米,风力每秒钟平均1.8~1.9米,最高是4~8月,这五个月一般风力每秒2~3.5米,无霜期为212天,冬季少雨,春夏多风。全年日照时间在1846~1877小时。土壤以黄泥砂土与白鳝土为主,约占72.5%。土层较厚,植物生长茂盛,草场资源丰富。

农业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间有棉花、芝麻、豆类、玉米、红薯和花生之类。

洪山鸡的来源无字可考。据当地老农回忆,他们的祖辈就已饲养这种“黄母鸡”,在当地的环境条件下,根据群众对黄羽、黄喙、黄胫鸡的爱好,经长期选择培育而逐渐形成,距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解放后,由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改善饲养管理、强化疫病防治、加大选择强度、扩大养殖规模,使洪山鸡的品种纯度和生产性能进一步提高。1972年秋曾将洪山鸡剥制成样品,在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上展示,受到外商好评,创立了洪山鸡品牌。湖北省畜牧科研所于1958年开始研究洪山鸡,着手选育提纯和提高生产性能。1973年省外贸公司与随县食品公司,为了扩大洪山鸡生产规模,增加出口,换取外汇,联合在产区选择外貌比较一致的“三黄一垂”土鸡开展村、组办场,对洪山鸡数量的发展和质量的提高起到了一定作用。

体型外貌特征

洪山鸡羽毛、喙、胫均为黄色,青年鸡羽色较深,随着年龄增长,羽色逐渐变为浅黄色。头部宽而较短,颈长短适中,以单冠居多,复冠约占5%,冠与肉垂鲜红,耳孔周围白色,虹彩多呈红色,少数为深红色,胫部无羽,四趾,从体型外貌上可分为“三黄一翘”和“三黄一垂”两个类型。

“三黄一翘”型为黄羽、黄喙、黄胫,尾羽上翘,公鸡颈羽金黄微红色,瑶羽黑色,母鸡主尾羽亦为黑色,体态直立,体型呈方形,全身羽毛紧凑,产蛋性能良好,约占洪山鸡的40%。

“三黄一垂”亦为黄羽、黄喙、黄胫,而尾羽下垂。公母鸡全身羽毛均为黄色,公鸡瑶羽不发达,母鸡主尾羽羽干纤细,均呈下垂状,仅尾部左右各有1~2根伸出于两侧,整个尾羽似佛手,俗称“狮子尾”,体型椭圆,羽毛较疏松,肉质细嫩,约占洪山鸡的60%。

洪山鸡结构匀称,体型紧凑,胸部比较丰满,体质发育健全。“三黄一翘”类型比“三黄一垂”类型的体重大23~33%,而且体躯较宽,胫部亦较长。

生产性能、繁殖力及生活力

1、生长速度

洪山鸡生长速度较慢。就两个类型比较而言,60日龄体重“三黄一翘”型比“三黄一垂”型约高66~69%;“三黄一翘”型60日龄体重为初生重的14.90~16.35倍, “三黄一垂”型则仅为63%。

2、产蛋性能

据湖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1963年引种观察,洪山鸡“三黄一翘”型304天平均每只母鸡产蛋115.26枚,年平均产蛋率为37.91%,折合全年产蛋138.39枚。又据华中农学院1974年试验,洪山鸡“三黄一垂”型334天平均每只母鸡产蛋89.28枚,年平均产蛋率26.73%,折合全年产蛋97.56枚。另据随县洪山产区1984年30户定点观察,平均每只母鸡年产蛋137.30枚,最高个体产蛋可达184.81枚,最低个体仅为75.73枚,个体间差异达一倍以上。“三黄一翘”型比“三黄一垂”型产蛋量高40%左右。洪山鸡蛋重平均为48克左右,“三黄一翘”型较“三黄一垂”型略大。蛋壳坚实,表面光滑,呈椭圆形,蛋壳较厚,蛋形指数为1.27,壳色以白色较多,也有浅褐色的。蛋的组成比例,蛋白占56.80%,蛋黄占31.78%,蛋壳占10.92%。

3、繁殖性能

据洪山鸡产区观察,公鸡平均开啼日龄为95~105天,母鸡平均开产日龄210~225天。另据湖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试验,在改善饲养管理和加强选种后,母鸡平均开产日龄可从263天提早到177天,可见对地方品种鸡加强饲养管理及选种的重要性。洪山鸡就巢性一般。据产区观察304只母鸡,就巢母鸡占观察母鸡的10%。又据湖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观察,3~6月就巢母鸡占全群的21%,平均每次持续24.4天。在人工催醒的情况下,7~10天可以醒抱。

产区群众饲养洪山鸡,对公、母鸡的比例,并无一定的要求,每户不论养母鸡多少,一般均养一只公鸡。据对产区洪山鸡场的调查,共有成年母鸡304只,种公鸡27只,公、母比例为1:11.26。根据对产区抱房的调查,受精率为81.88%,孵化率为80.38%,雏鸡30日龄成活率为78.80%。

4、育肥能力

洪山鸡易于育肥,肉质良好。产区群众一般在屠宰前20~30天将鸡关在简易笼内,限制其活动,用糠麸调稀饭饲喂。经过育肥后的鸡,皮薄肉嫩味鲜。据湖北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1963年试验,取洪山仔鸡5只,60日龄去势,恢复期10天,从70日龄开始笼养育肥,育肥期70天,平均增重892克,料肉比为5.24:1。

评价与展望

洪山鸡是我国名贵的“三黄”鸡种之一,属蛋肉兼用,具有易育肥、皮薄、肉嫩、味鲜和杂交效果良好等优点,是今后我省优质鸡生产的宝贵资源。在港澳市场享有较高的声誉,特别是加入WTO后,这一特有的家禽品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但针对洪山鸡存在的个体不大、生长较慢,产蛋较少,饲料报酬偏低的缺陷,一是在产区建立洪山鸡繁殖场,开展本品种选育,提高品种质量,重点向优质鸡方向发展。二是将洪山鸡保护纳入法制化轨道,按照《种畜禽管理条例》的要求,划定洪山鸡保护区,在保护区内,禁止引进外来品种的家禽。对保护区内的种鸡场、孵化场严格审验,办理许可证,农户喂养的0公鸡一律淘汰。鸡苗由符合条件的洪山鸡孵化场统一提供。三是培植洪山鸡生产的龙头企业,走产业化经营之路。

地域范围

洪山鸡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为湖北省随县洪山镇、长岗镇、三里岗镇、新街镇、环潭镇、均川镇、柳林镇、安居镇等8个镇。东邻曾都,南环京山、钟祥,西接枣阳,北靠汉丹铁路。地理坐标位于:东径112°43’—113°46’, 北纬31°19’—32°26’,区域面积2800平方公里。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洪山鸡羽毛、喙、胫均为黄色。从体型外貌上可分为“三黄一翘”和“三黄一垂”两个类型。“三黄一翘”型为黄羽、黄喙、黄胫,尾羽上翘,公鸡颈羽金黄微红色,瑶羽黑色,母鸡主尾羽亦为黑色,体态直立,体型呈方形,全身羽毛紧凑,产蛋性能良好,约占洪山鸡的40%。“三黄一垂”亦为黄羽、黄喙、黄胫,而尾羽下垂。公母鸡全身羽毛均为黄色,公鸡瑶羽不发达,母鸡主尾羽羽干纤细,均呈下垂状,仅尾部左右各有1~2根伸出于两侧,整个尾羽似佛手,俗称“狮子尾”,体型椭圆,羽毛较疏松,肉质细嫩,约占洪山鸡的60%。 2、内在品质:洪山鸡皮薄、肉细、油多、味鲜。烹饪或深加工均可,表现为柔软鲜嫩,清爽可口,汤色黄亮,风味独特,回味绵长。 3、符合《无公害食品禽肉及禽副产品》(NY5034-2005)标准的安全要求。

五. 四川省 成都 郫都区 干烧鲤鱼

原料:

新鲜鲤鱼、熟肥瘦肉、盐、味精、胡椒粉、料酒、郫县豆瓣、酱油、姜、蒜、葱、香油、熟菜油、鲜汤。

制法:

1、鲤鱼初加工后洗净,在鱼背剞一字花刀,用盐、料酒、姜、葱码味15分钟,放入油中将鱼炸至皮发硬、金黄时捞出。肥瘦肉切成粒。

2、锅中放油,放豆瓣炒香上色,加入鲜汤烧沸,加姜、蒜、鱼、胡椒粉、酱油、料酒、肥瘦肉粒,用中小火烧熟,将鱼入盘,锅内汤汁收汁后加入葱丁、香油,起锅淋在鱼上即成。

特色:

咸鲜微辣,鱼肉滋润。(成都)

六. 四川省 成都 郫都区 唐昌板鸭

唐昌板鸭生产加工历史悠久,口味鲜美深受广大消费者所喜爱。为促进农民增收,我镇一直鼓励农民饲养各种优质小家禽,仅鸭子一项一年出栏在120万只左右,更为唐昌板鸭生产加工提供了优质原料,现已形成了以西北村、蔬菜村、鸣凤村为代表的加工基地及一批加工大户,其中有成都市名优商标“施牌”板鸭,“蜀唐牌”板鸭,也有深受广大消费者喜欢的“张胖鸭”等等,产品销售渠道畅通,在周边区市有较高的声誉,在成都、都江堰都有唐昌板鸭的直销门市,除成都地区外,产品运销乐山、绵阳、德阳、重庆等地,年销售收入达3000万元。

七. 湖北省 随州市 曾都区 曾都葡萄

  葡萄是世界四大水果之一,由于其特有的风味和健胃养心保健功能,在我国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曾都区桐柏山、大洪山一带十分适于葡萄的栽培。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曾都区吴山镇、尚市镇、厉山镇先后引进巨峰葡萄试栽,通过精心管理,获得了“一年栽种、二年受益、三年丰产”,亩产达到3000公斤以上的良好效果。之后,葡萄品种不断更新,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区栽培葡萄达2万亩,年产葡萄6万吨,巨峰葡萄以其果大、色鲜、甜而不涩、鲜而不酸而闻名省内外。主要销往广东、广西、湖南、江西及本省的武汉、黄石、鄂州、荆州等地,年创产值6000多万元,曾都区已成为湖北省的葡萄主产地之一。

八. 湖北省 随州市 曾都区 随州茶叶

随州有着种植茶叶的悠久历史,茶叶产量大,质量好,目前已形成以洪山、何店、草店为中心的多个茶叶基地,所产茶叶多次荣获省优、部优称号,是湖北省茶叶主产区之一。其中最著名的当数车云山毛尖。车云毛尖是我国传统名茶,产于随州市北部车云山。车云山茶叶,历史悠久,早在清代光绪三十二年,从六安引种栽培,经茶农精工细制,创造出外形紧细圆直,锋豪显露;内质香高味醇,甜凉生津,色泽嫩绿,汤清叶绿的佳品毛尖。在1915年曾参加巴拿马国际博览会赛展。常饮此茶,能促进血液循环,恢复疲劳,解油腻、利尿、助消化,可以提神,醒酒、解毒,对高压,动脉硬化,都有一定的疗效。解放后,此茶已作为全国名茶之一,载入了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茶》。

九. 湖北省 随州市 曾都区 随州蜜枣

此蜜枣产自素有“中国蜜枣之乡”之称的唐县镇,个大、甘甜,长期食用,有益气养血等功效随州金黄蜜枣以天然罗汉枣.白糖为主要原料秉承百年工艺精制而成.是炎帝神农故里.编钟之乡.随州的传统产品.蜜枣是随州的传统食品.以金黄透明.体丰肉厚.香甜可口.风味独特.而久负盛名.相传几百年前为皇室贡品.据本草纲目记载[枣性平味甘.补脾和胃、益元生精、补血安神九窍、肺增肌之功能]。蜜枣是一种营养价值较滋补品,为馈亲友之佳品。

十. 四川省 成都 郫都区 郫筒酒

郫筒酒是郫县郫筒镇的作坊生产的一种美酒,史籍中关于郫筒酒的记载和解释有很多。相传晋代名士山涛(即山巨源)在郫县作官时,把上等糯米蒸熟后加曲药装入竹筒密封发酵一月即成酒。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

简介 郫筒酒郫筒酒是郫县郫筒镇的作坊生产的一种美酒,具有千多年的历史。史籍中关于郫筒酒的记载和解释有很多。相传晋代名士山涛(即山巨源)在郫县作官时,把上等糯米蒸熟后加曲药装入竹筒密封发酵一月即成酒。迄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据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辞源》中〈郫筒酒〉条目释为:“酒名。郫人截大竹长二尺以上留一节为底,刻其外为花纹,或朱或黑不漆,用以盛酒。相传晋山涛为郫令,用竹管酿酒,兼旬方开,香闻百步”。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辞海》中〈郫筒〉条目释为:“酒名。仇兆鳖注引《华阳风俗录》:郫县有郫筒池,池旁有大竹,郫人刳其节,倾春酿于筒,苞以藕丝,蔽以蕉叶,信宿香达于林外,然后断之以献,俗号郫筒酒”。

酿造方法 今有人根据曹学佺的《蜀中名胜记》“或云山涛治郫,以筠管(竹筒)酿酴醾酒”。就就认为它近似酒米做的醪糟酒,但爱喝酒的人认为,实际上它更近似于浙江绍兴著名的“绍酒”。它与“绍酒”同属黄酒系列,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与黄酒同为全国极品。民国时期,郫县益丰和、元丰源、绍丰和三家酱园均生产少量郫县酒。生产原料主要是糯米、小麦、高粱等粮食。产品有蜂蜜、桂花、佛手等香型。著名作家叶圣陶在《成都近县视学日记》中记到:“(1940年)12月4日,郫县附近尚有杜宇蚕丛墓,及扬雄之子云亭,亦不欲观之。独行入城,尝郫筒酒。酒价每斤一元四。初以为白酒,孰知是黄酒,微苦。带有橘皮味。尽半斤。”

还有人说:“酴醾酒”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上述的黄酒,还有一种就是是第二次重酿的酒。郫筒酒就是重酿的酒。根据“郫人刳其节,倾春酿于筒,苞以藕丝,蔽以蕉叶,信宿香达于外。然后断之以献,俗号郫筒酒”的记载,可知它是在原酿酒的基础上再次加工,即将酒倒入竹筒内再作第二次处理,从而使其酒质更纯、更香、更美。经过如此这般处理的酒,已产生某种质的变化,已不同于原来那种意义上的酒了。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郫筒酒。

明代曹学佺在《蜀中名胜记》中还说:“今池井俱存,竹则不产”。但并不能说明那时已不再生产这种酒了,原因很简单,该井、池旁虽然没有竹,但郫县是竹乡,农村处处竹林密布,因此,照样可以继续生产用竹筒酿的造的“正宗”郫筒酒了。其实曹学佺在《蜀中广记·物产》中又说过,郫筒酒是由高粱、大麦、小麦、稻谷、玉米等五种粮食酿成,还说郫县盛产高粱,是做郫筒酒的主要原料。

名人佳句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很多赞美郫筒酒的佳句。 诗圣杜甫客居成都出游返家时,在《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先寄严郑公五首》中吟到:“得归茅屋赴成都,直为文翁再剖符。但使闾阎还揖让,敢论松竹久荒芜?鱼知丙穴由来美,酒忆郫筒不用酤。五马旧曾谙小径,几回成札待潜夫”。表明他游历天府,已经视丙穴鱼(雅安之雅鱼)为佳肴,郫筒酒为美酒。只要忆及郫筒酒,其它酒就不想喝了。 宋朝穆修在《城南五题独游诗》中吟到:“水曲林幽独杖藜,郫筒香入乱花携。” 宋朝陆游在《思蜀》中吟到:“园庐已卜锦城东,乘驿归来更得穷。只道骅骝开道路,岂知鱼鸟困池笼。石犀祠下春波绿,金雁桥边夜烛红。未死旧游如可继,典衣犹拟醉郫筒”。你瞧,衣服当了也要一醉郫筒,洒脱之外可见郫筒酒是如何的香醇迷人。 宋朝苏轼(苏东坡)在给他远在浙江的老友周邠的《次韵周邠寄雁荡山图。二首》中说:“西湖三载与君同,马入尘埃鹤入笼。东海独来看日出,石桥先去踏长虹。遥知别后添华发,时向樽前说病翁。所恨蜀山君未到,他年携手醉郫筒。” 元代诗文大家虞集在《代祀西岳至成都作》中吟到:“我到成都才十日,驷马桥下春水生。渡江相送荷子意,还家不留非我情。鸬鹚轻筏下溪足,鹦鹉小窗呼客名。赖得郫筒酒易醉,夜深冲雨汉州城。” 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道:“郫筒酒,清冽澈底。饮之如梨汁蔗浆,不知其为酒也。但从四川万里而来,鲜有不变味者。余七饮郫筒,惟杨笠湖州刺史木上所带为佳”。在南京一带的袁枚,在那时的交通条件下,能七饮郫筒,可见郫筒酒当年的名气有多大。袁枚对难免已有些变味的郫筒酒,仍赞美不已,可见郫筒酒是多么迷人。 直至当代,郫筒酒也还很有名。当年朱德总司令来郫县时也曾询问过郫筒酒的生产情况,外籍华人韩素音回郫县时也问及郫筒酒。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