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扬州特产清单大全 扬州市特产排行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扬州特产清单大全 扬州市特产排行榜更新时间:2023-10-05 19:11:46

一. 江苏省 扬州 高邮 高邮咸鸭蛋

江苏高邮一带所饲养的鸭子,个头大,毛皮紧,潜水深,觅食力强,一般都在水网地区放养,多食鱼虾,所生的蛋蛋质细,黄油多,平均每只重105克左右,比普通鸭蛋约重30克。每年清明节前,当地人将鸭蛋拿来腌制,一个月后即可取食。煮熟后的咸鸭蛋,颜色红而油多。据记载,早在乾隆年间高邮咸鸭蛋已成为席上珍品了。

二. 江苏省 扬州 仪征 朴席

朴席是草席之乡,有一千多年的草席编织史,与“苏席”、“宁席”并列为中国三大名席。清朝曾作为贡品供皇室使用。八十年代以来草席年产销量达千万条,九十年代来其产销量一度有所下滑,但随着人们崇尚返朴归真,草席及其它席草制品销售呈上升势头,席草制品的品种越来越多,主要有睡席、枕席、沙发席、榻榻米、桌席、密筋席、座垫席及旅游制品等一百多个品种
( 仪征)

三. 江苏省 扬州市 江都 笋肉锅贴

扬州风味小吃,以面团糊制皮,包入笋肉馅,经炸至而成;色泽金黄,外脆里嫩,口味鲜美。

原料:(制100个)面粉500克,鸡蛋3个,瘦猪肉丝500克,白糖25克,冬笋500克,酱油75克,绍酒25克,湿淀粉125克,味精15克,芝麻油50克,花生油1600克(耗350克)。

制作方法:1、冬笋用沸水焯过后切成丝。炒锅加热,加入花生油50克,先将肉丝煸炒后,再投入笋丝、白糖、绍酒、酱油、味精及清水50克,待沸后即用淀粉湿勾芡,最后淋上芝麻油,出锅冷却即成笋肉馅心。

2、将炒锅烧热,用油布抹一层花生油后,继续加温,并不时的转动锅底,使锅边周围均匀受热,待烧至六成热时,取1/10面桨入锅中,随即将锅端起,向四周转动,使面桨摊成直径27厘米,厚薄均匀的圆皮子,待皮子初步成熟时,把锅端离火口,取馅心100克,放在面皮中间铺平。随后四周向内折起,包成20厘米长,10厘米宽的长方形薄块,然后仍把锅端回火上,注入花生油25克,用中火略烘,取出成锅饼坯。

3、锅热加入花生油,烧至六成热,将锅饼坯放入,并不断翻动,不时用热油浇饼坯上面部委,使其充分受热,待炸至金黄色时,捞出沥油即成。

四. 江苏省 扬州 宝应 琼花露酒

此酒宋代即为扬州名酒,现由扬州五泉酒厂生产。系以五泉水系的泉水酿造,性平和,醇香甘洌,口味绵长,有健身强胃功能。( 扬州)

五. 江苏省 扬州市 宝应 鲁垛乱针绣

鲁垛乱针绣”起源于苏北里下河地区民间刺绣工艺,后结合“苏绣”、“湘绣”、“扬绣”工艺的特点,逐步形成鲁垛乱针绣寓“情”于针、以线达“意”的独特风格,成为刺绣工艺的后起之秀。

十九世纪下半叶,鲁垛杨莫氏对传统的枕套绣、肚兜绣和花鞋绣技艺进行大胆革新,融入生肖、花草等图案,充实了传统刺绣的内容。其女潘和珍进一步拓展刺绣装饰面,以乱针铺底,乱中求实,使绣品更加生动逼真。再后的传人莫学春,善采他山之石,远赴苏州、常州等地拜师求艺,结合宝应水乡刺绣的特点,不断创新,融入水乡村姑纯真朴实的审美情趣,“乱针密接其针,排比其线”,使绣品工艺“乱而不杂、密而不堆”。作品内容由单一的花草、风景拓展到人物肖像、世界名画摄影等10多个品种。 鲁垛乱针绣从原来作坊逐步形成产业化,全镇绣姑3000余人,产品远销欧美、日、韩、东南亚10多个国家和地区,享誉海内外。

六. 江苏省 扬州市 仪征 仪征雀脯菜



江苏仪征地区的雀脯菜,自古即扬名京师,被誉为美味。清代乾、嘉时期,真州(仪征古名)坛装雀脯就行销于市。
仪征雀脯菜,选料严谨就是以肥嫩、味鲜的麻雀脯为主料。再次将几款雀脯菜肴介绍一下。
熘雀脯
主料:麻雀脯肉300克。
配料:净青椒100克。
调料:鸡蛋清1只,绍酒、精盐、酱油、醋、白糖、葱姜末、蒜泥、水淀粉、麻油、猪油等各适量。
制法:
1.将麻雀脯肉洗净,沥去水,逐个用刀轻轻打吞刀,放入碗中,加鸡蛋清、精盐、水淀粉拌匀;青椒切成小菱形块。
2.炒锅上火烧热,舀入猪油,烧至四成热时,放入雀脯肉,用铁勺拨散,至白色时,沥去油。原锅仍置旺火上,留少许油,放入葱末、姜末、蒜泥炸香,放入青椒煸炒后,加绍酒、酱油、白糖和清水,烧沸,用湿淀粉勾芡,倒入雀脯肉,淋入醋和麻油,颠翻几下,装盘即成。
此菜特点:脯肉细腻鲜嫩,酸甜味浓,为佐酒佳品。
香炸雀脯串
主料:雀脯肉100个,约750克。
配料:鸡蛋4只,面包屑250克,香菜叶少许。
调料:番茄酱1听,甜面酱1听,酱油、盐、味精、糖、绍酒姜、葱、胡椒粉、猪油等各适量。
制法:
1.先将雀脯肉打吞刀,加盐、绍酒、葱、姜、味精、胡椒粉,浸渍10分钟,挂全蛋糊,逐个滚上面包屑;用食用钎针穿起,每串10粒,待用。
2.将甜面酱加糖、水、味精、麻油、醋调稀,装入小碟待用。番茄酱加糖、麻油调稀,盛入小碟待用。
3.炒锅上火烧热,倒入猪油,烧至六成热时,放入雀脯串,炸至金黄色时捞起,沥油,呈发散形排入大盘中,中间用香菜叶点缀,配上两味跟碟即成。
此菜特点:外脆内嫩,鲜酥干香,佐以跟碟,美味无穷。
板栗烧雀脯
主料:麻雀肉500克。
辅料:板栗300克。
调料:酱油、盐、糖、味精、蒜头、姜末、葱段、绍酒、猪油等各适量。
制法:
1.先将栗子用刀分别在皮上切十字花刀,然后下热油锅中炸透,待皮翻起时捞出,剥去皮,放入蒸笼中蒸烂待用。
2.将炒锅上火烧热滑锅,倒入油,待油热时,倒入雀脯肉,炸成金黄色时捞起,沥油。锅内留少许油,放入姜片、葱段炸香,烹入汤汁,加酱油、盐、绍酒、糖,投入炸好的雀脯肉。烧开时撇去浮沫,移小火焖至酥烂,倒入蒸好的板栗,在小火上略(火靠)一会儿,调好口味,放入蒜瓣,用大火收浓汤汁。加猪油,淋少许醋,倒入盘中即成。
此菜特点:雀脯肉汁浓味醇,食之兼有栗子香味,营养丰富,风味独特。

七. 江苏省 扬州 广陵区 扬州盐水鹅

盐水鹅,是扬州的名菜,有着悠久的历史。盐水鹅的原料多为品种优质的白鹅,经过拔毛和层层卤制,便可食用。盐水鹅是宴席上不可或缺的必点菜,一碟雪白整洁的盘子,独具匠心地摆上一块块盐水鹅,色泽黄澄明亮,烂而不散,肥而不腻,鹅肉质感松嫩,吃起来很有嚼劲,舌尖起舞,唇齿留香,用一句扬州方言来形容,就是“呱呱叫”。盐水鹅不但肉质鲜嫩,口感鲜美,而且具有许多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鹅肉中蛋白质含量很高,其中维生素亦可保持身体健康。正因如此,鹅肉也成了绿色健康食品中的冠军。

扬州盐水鹅的历史:

到扬州品尝美食,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扬州“三头宴”、“富春包子”之类的名菜名宴,其实要论食鹅的文化,扬州也当之无愧。扬州大量养鹅、吃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宋前。唐代诗人姚合在《扬州春词》中描述当时的扬州是“有地惟栽竹,无家不养鹅”;早在明代,鹅肉是最为家常的一道菜,在一些笔记小说中可以察见端倪。《红楼梦》中的胭脂鹅更是一道人们喜爱的扬州菜。

扬州是名副其实的鹅消费城市。全国最优良的鹅品种为“扬州鹅”。据统计,扬州人一年消费盐水鹅2000万只,扬州风鹅产业用鹅在6000万只,所以北方各地饲养的鹅都到扬州来销售。再说在扬州正式的酒席上,缺不了扬州盐水鹅。扬州盐水鹅的名气大得很,几乎与瘦西湖齐名,到扬州没逛过瘦西湖,没吃过扬州盐水鹅,那你不能算是到过扬州。

扬州盐水鹅,扬州人俗称其为“老鹅”,是在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淮扬菜里不可或缺的一道名菜,有着悠久的历史。充分体现了“以味为核心,以养为目的”的中国烹饪的本质特征。到清代,地方官员用盐水鹅招待下江南到扬州的康熙和乾隆皇帝受到赞誉,因此而名扬天下,作为地方特色菜闻名遐迩。

在扬州,卖老鹅的摊点,大街小巷,遍地开花。上午十点,下午五点准时出摊。扬州人吃老鹅,跟家常便饭一样。只要高兴,只要想吃,家里来客,走上街头,随处可见老鹅摊,鹅前胛、鹅后腿、鹅头颈、鹅爪翅、鹅血肠、鹅肫肝等,货随主便,任意挑选,称好、剁好、装好、浇卤等,一手交钱,一手拎袋老鹅,与三五知己,推杯换盏,佐酒或是搭饭,既方便又惬意。

八. 江苏省 扬州市 江都 龙抱凤蛋

乾隆皇帝三下江南时,有一天,他来到扬州,乘兴游玩了瘦西湖、平山堂等名胜后,又听说城外还有一处明代建的古迹——鱼鳞寺久负盛名。寺内雕梁书栏美丽异常,更叫人赞叹不已的是寺内大殿,全部用鱼鳞、鱼刺、鱼骨堆筑而成,从上到下,从里到外,没有一颗铁钉,没有一寸木材。乾隆听罢十分好奇,决定去一趟以饱眼福。

第二天,乾隆便上路了,刚走出十多里,抬头一看,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个村子,村内家家屋子周围都有用毛竹编的篱笆,又整齐又好看。进得村来,只见前面一家院子的门前趴着一群鸡在晒太阳,乾隆传旨,就在此村暂时休息片刻。一行人刚向门前靠近,门前的一群鸡吓得四散奔逃,独有一只又肥又大的鸡没跑,反而一边抖着全身五颜六色的美丽羽毛,一边不断地伸脖晃脑冲着乾隆直叫,好像是欢迎他。

乾隆见此情景,龙颜大悦,示意太监将鸡抱起。无巧不成书,正在乾隆左右端详着这只鸡那满身美丽的羽毛时,只听鸡咯咯叫了两声,下了个大蛋,太监躬身将蛋递给皇上,乾隆接过鸡蛋哈哈大笑:“真乃金凤之蛋也。”

“金凤蛋得有真龙抱。”随声音从屋里出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跪在乾隆面前高呼:“臣接驾来迟,罪该万死,罪该万死。”

乾隆听罢一惊,心想:他怎么知道我的底细呢?于是放下手中的蛋问:“你是何人?”

“臣赵吉曾在圣祖驾前称臣,只因得罪0党被革职为民。”

“你怎么知道朕今天要到此呢?”

“臣昨夜偶得一梦,梦见一条金龙驾着云霞飞到我庄。臣想此乃大吉大喜之兆,今日果有应验。”

乾隆自然一番欢喜,进到屋里,赵吉赶紧吩咐家人准备酒饭。乾隆吃的非常满意,尤其对那个用膳鱼做的菜,更是赞不绝口。

“此菜叫做何名?”

“启奏万岁,此菜叫做龙抱凤蛋。”

乾隆闻听喜上心头,命人将此菜的做法抄下,传入宫廷,作为皇家御菜。不过,相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吃到的“龙抱凤蛋”在制作上已经走向民间化了,所以原料也不尽相同。

九. 江苏省 扬州市 江都 滨江鲥鱼

滨江鲥鱼

鲥鱼是江都的水上,并且早就有了文字记载。民国《江都县续志》记载:“鲥鱼形秀而扁,似鲂而身长。白色,鳞似梅瓣,其肪肥美,多鲠大而长……四月始由海入淡水,滨江处时有之。”谷雨后的一个月时间内,是捕捞鲥鱼的大好时光。古谚云:“蒸鲥鱼赏牡丹”,真正既“时”又“贵”。

味美,尤鳞下多脂,吃在嘴里,肥

腴醇厚,香味扑鼻,非一般鱼类能够媲美。江都人吃鲥鱼多用红烧,但红烧难尝膏脂风味。所以许多人都喜欢清蒸,加上芽姜、笋尖,配用猪油,那脂质尽融于汤,吃起来嫩而鲜,肥而美,食鱼肉滑溜细腻,品鱼汤肥腴醇厚,真有难以言表的妙处。烧鲥鱼一般不去鳞,有的人不知鲥鱼鳞可食,待那有鳞之鱼奉上餐桌以后,嫌有鳞而不食,结果大呼上当。鲥鱼性烈,一般触网不久即死,所以世人吃活鲥鱼者为数寥寥。有人曾和渔家一起到三江营捕鲥鱼,享过“近水楼台”之乐。他们大概是为了显示渔家独特的乐趣,未捕鱼前已将锅置于船头,拉网时碰上刚刚触网的活鲥鱼,随手拈来,立即剖肚取肠,洗刷干净随即下锅。也不过是河水煮河鱼,再搁了一点盐而已,但那种出水鲜是一般人难以享受到的。

,不仅国人皆知,国际上也享有盛誉。随着江都进一步开放,一定会有更多的国内外友人尝到江都的鲥鱼。

十. 江苏省 扬州市 江都 江都河豚

江都河豚

长江,江岸线长达40.8公里,沿江一带产河豚。据《药典》载:河豚,古称侯鲐,多生于水之咸淡相交处,小口大腹,无鳞,触之则胀大如球,能补虚、去湿。《本草纲目》上说:河豚有大毒,味虽美,修治失法,食之杀人。经生物学家研究,河豚的毒素在30分钟内使中枢神经麻痹,0.1克就能使体重10公斤的狗毒死。它的毒主要集中在血、肝脏、卵巢中,其中以卵巢含毒最剧。所以江都民间有“血麻、籽胀、眼发花”的说法。解放前,叫花子误食垃圾中的河豚籽而意外身亡的事每年都有发生。可见,河豚之毒实在不可小觑。

们却又难以舍弃河豚的美味,常用苏东坡的诗提示别错过吃河豚的季节:“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可见,河豚很有吸引力。故而,“拼死吃河豚”成了江都一句很有名的说法。

江都民间历来就有烧河豚、吃河豚的习俗,每年清明时节,河豚之香飘漫江边。河豚之美关键在于它的奇香,河豚一烧,那独特、浓郁、诱人的香气便立刻溢满门户,顺风可飘出一条巷、半片村。传说连睡着了的人也会被它“香”醒过来。所以,过去江都人在办宴席时,总是将烧河豚放到最后一道才端上来,因为一尝河豚,则百菜无味。

江都人烹饪河豚,传统的有红烧、白煨等等,而最著名的还是河豚烧黄花草。取那叶子碧绿的黄花草,热油焙过,加入浓稠的老鸡汁,放在河豚一边同烧,据说能将河豚的香味一点不留全吊出来,那黄花草之味甚至胜过河豚肉。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