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西贺州代表特产 广西贺州最有名的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西贺州代表特产 广西贺州最有名的土特产更新时间:2023-09-27 11:58:07

一. 广西 贺州 平桂区 平桂马蹄

马蹄(荸荠)是贺州市平桂管理区大宗农产品,主产于沙田、鹅塘等镇。全管理区马蹄种植面积4.75万亩,总产9.5万吨,马蹄是果蔬兼用型保健食品。既可鲜吃,又可加工成马蹄罐头、马蹄粉、马蹄糕等系列产品,具有清热解毒、凉血降压的功效。“芳林马蹄”是平桂的名优,以其果大皮薄、甜脆多汁、爽口无渣而闻名,产品畅销两广、湖南、海南、福建、以及东南亚等地。

近年以来,平桂管理区通过引进外资企业对马蹄进行深加工出口,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从而促进马蹄产业的发展。目前,已有自治区级农业龙头企业嘉宝食品有限公司(闽资)、大成食品有限公司(台资)和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鑫隆食品有限公司从事马蹄加工生产,加工后的“清水马蹄”罐头远销欧美及日本市场,价格一直看好,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格局。

信息来源:广西农业总汇

二. 广西 桂林 灌阳 灌阳苎麻

苎麻,俗称青麻。种植历史悠久,据旧《灌阳县志》记载,1750年前已有苎麻种植。公元1800年前后从临桂县引进绿白麻种植,二十年后这个品种在县内成为主要苎麻品种。后又从平乐引进黑皮蔸种植,逐渐取代了绿白麻品种。民国时期苎麻种植较多,1949年全县达2710亩,总产量9.65万公斤。解放初期有所增加,1957年全县种植面积增至5966亩,总产16.43万公斤。60年代后,因扩种粮食作物,苎麻种植面积减少。80年代后逐渐恢复,因价格看涨,1987年种植面积达12317亩,总产88.84万公斤,为解放以来最多的一年。后因价格下跌,1990年仅有2355亩,总产为17.42万公斤。

县内种植的苎麻,纤维支数高,1986年经湖南株州绢麻厂化验,黑皮蔸苎麻的纤维支数达2200支以上,因而历来比较畅销。解放后,1953年由外贸部门收购出口苎麻10.83万公斤。

1960年出口75.15万公斤。县供销部门从1952年开始收购到1990年,共收购苎麻482.41万公斤,平均每年为12.37万公斤,其中1987年收购76.84万公斤,为历史上最多的一年。

三. 广西 桂林 平乐 广西名茶桂花干

桂林因桂花成林得名,桂花气味辛温、无毒,入药有化痰、止咳、生津、止牙痛等功效。外包装采用本地甜竹做成双木桶,美观大方又极具民族特色,是送礼和观赏的佳品。

四. 广西 贺州 八步区 信都红瓜子

信都红瓜子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八步红瓜子:主要产于贺州市八步、信都等地。八步红瓜子以其粒大肉厚,色泽深红,味道芬香,久藏不褪色,不变霉生虫而著称。是广西著名的传统出口产品之一,销往世界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信都红瓜子亦称“八步红瓜子”、“贺州红瓜子”,在贺州栽培已有四百多年历史,是贺州市传统出口产品之一。八步红瓜子粒大、皮红、味醇香、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不仅畅销区内外。而且还远销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1983年曾被国家对外贸易部授予“优质产品”称号,1987年又获国家对外贸易部银质奖。现贺州市八步区每年种植约2.1万亩,年产180万公斤。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对红瓜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信都红瓜子

地域范围

信都红瓜子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范围包括八步区的信都镇、仁义镇、铺门镇、灵峰镇、莲塘镇、黄洞乡、大宁镇、步头镇,北到八步区的大宁镇,南至八步区的铺门镇。地理坐标为东经111°12′至112°03′,北纬23°49′至24°48′。地域保护范围的面积4000公顷,现种植面积1830公顷,年产量1592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籽粒长椭圆形,长11—15mm,宽6—9mm;籽粒表面光平,有腊质,表皮深红透亮、着色均匀;粒大饱满,皮薄仁厚,味道醇香,千粒重140g,可食率53%;籽壳无开裂,无损蚀,耐贮存。(2)内在品质指标:信都红瓜子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钙、锌、硒和多种维生素,营养极为丰富,蛋白质含量≥36.4%、钙含量≥516mg/kg、镁含量≥263mg/kg、锌含量≥93.5mg/kg、硒含量≥0.0160mg/kg、维生素E≥9.60mg/100g、维生素B1≥0.16mg/100g、不饱和脂肪酸为30.41%~31.45%、水分含量≤5%。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须符合《无公害食品信都红瓜子》(DB45/T157-2004)的卫生安全指标要求。

五. 广西 桂林 灌阳 灌阳桐油

桐油,是化工和国防等工业用油的珍品。据《晚清和民国时期的统计资料摘编》记载,民国时期灌阳就成为广西桐油主产区之一,年产桐油约占桂林地区桐油总产的60%。解放后,灌阳被列为广西桐油基地县,1990年全县种有油桐5000多亩,年产桐油50多万公斤,出口美国、日本和东南亚各国。

六. 广西 贺州 富川瑶族自治县 富川鲜梨

富川由于生态、环境、气候、土壤特别适合梨的生长,历史上富川就是南方优质砂梨的出产地。据《富川县志》140页记载:1989年水果发展情况,“梨101亩,产果14.84万公斤”。此后开始陆续引种南方优质梨品种,经过20多年来的引进和改良,形成了黄花梨、翠冠梨、丰水梨、园黄梨等优良品种发展的局面,所产鲜梨具有果形大,外形美观,口感好,果肉黄白、细嫩、多汁、石细胞少,味甜等特性;可溶性糖达14-16°,单果重一般为250克--400克,最大单果重达500克以上。成熟上市期为6月下旬至7月下旬,比北方地区早熟20至30天左右。所种品种品质优良,梨果脆甜,化渣爽口,耐贮运,受到广大种植户和消费者的青睐,产品主要销往沿海各大市场。至2013年,全县推广种植翠冠梨、黄花梨等南方梨品种0.92万亩,产量0.49万吨,其中以葛坡楼村的黄花梨、福利毛家的丰水梨、朝东秀水与莲山牛背岭的园黄梨等闻名。随着新农村建设和休闲农业的发展,在炎热夏季增加了广大游客到鲜梨果园参观、采摘、品尝的兴趣,提高了梨果产品的价值与效益。

信息来源:广西农业总汇

七. 广西 贺州 八步区 田螺黄花菜汤

田螺黄花菜汤

田螺味道鲜嫩,有利尿功效,可在享受美食中增进健康。黄花菜香味浓郁,口感鲜嫩,有改善大脑系统作用,民间有健脑菜之称。田螺黄花菜汤味鲜浓香,微辣,体现了当地传统风味小吃的特点。

八. 广西 百色 平果 龙棒

龙棒

壮语音译,俗称酿猪血肠,农历二月杀猪祭社时制作的一种传统食品菜肴。将还微微温热的生猪血和煮熟的糯米饭、生葱、五香粉等拌匀,灌入洗净的猪肠中,入锅煮,同时一边用针在酿好的猪血肠上扎孔,不使其破裂,煮熟后即可捞起食用。

九. 广西 百色 平果 酢肉

酢肉

民间传统菜肴。将猪肉洗净晾干,切成半斤重左右的长条,用炒米粉和食盐拌裹,放入瓮中,先撒一层炒米粉和盐,再放一层肉,依次层层压紧,然后,酢肉腌透,肉香味甜,不用炒煮,切为薄片即可食。是过节和待客的佳肴。

十. 广西 百色 田林 百色马

【主产区与分布】 中心产区位于广西百色地区的田林、隆林、那坡西林、凌云、乐业和百色等县。分布于广西河池地区的东兰、巴马、凤山、天峨、南丹等县,以及云南省文山的广南、富宁、马关等县。

【形成历史】

百色养马的历史,在文献和出土文物、房屋装饰和壁画中均有反映。据《田林县志》记载:“迎娶时用轿马、鼓锣、灯笼火。”民间有饮酒及食牛、马、犬等肉的习惯。《凌云县志》记载:“行之一事,殊感两难,有余之家,常用轿马,畜马一匹。”1972年,百色地区西林县普合村出土的西汉文物鎏金铜骑俑,清康熙时修建的粤东会馆,屋脊上的雕塑壁画绘制有许多马俑和骑士。以上史实和文物艺术均说明百色地区养马历史悠久。百色山区牧地广阔,牧草丰富,全年四分之一以上的时间,马匹在无棚舍条件下,放牧于高山峡谷之中,任其自由采食和繁殖,需要役用时,将马牵回圈养。使役时补饲玉米2-3kg,或糠麸4-5kg以及青草5-10kg。产区交通不便,历史上百色地至南宁和贵州兴义的往返货物均靠马匹运输。人民世世代代养马用马,对马的选育和饲养管理积累有丰富的经验。所以百色马是在产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下,经劳动人民精心培育而形成的。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