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东韶关特产小吃有哪些 韶关有哪些美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东韶关特产小吃有哪些 韶关有哪些美食特产更新时间:2023-09-03 21:20:33

一. 广东省 韶关 翁源 三华蜜桃

选育单位:翁源县农业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品种来源:翁源县三华乡(现龙仙镇三华村)鹰嘴桃群体

特征特性:树势生长旺盛,果实7月上中旬成熟,比九仙蜜桃迟10~15天。平均单果重148.5克,果实近圆形,果顶突出似鹰嘴,腹缝线浅,两半部基本对称;果皮茸毛较少,成熟时果皮浅黄绿色,向阳面易着成红色。果肉淡黄色,近核处红色,肉质爽脆,粘核,风味好;果实硬度大,较耐贮藏,常温下可贮藏7~10天。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13%,可滴定酸0.21%,维生素C 6.48毫克/100克,可食率80%左右。

产量表现:丰产稳产,种植后5年进入丰产期,平均亩产1500公斤。

栽培技术要点:⑴育苗:选用毛桃或苦桃品种为砧木,从品种纯正的三华蜜桃母树上选取接穗进行嫁接;⑵种植:选择土层深厚疏松、排水畅通的微酸性土壤种植,种植时间为1月份,株距5米,行距6米,每亩植22株左右;⑶疏果:座稳果后适当疏果,每20片叶挂1果或20厘米枝条挂1果为宜;⑷注意防控流胶病和裂果。

省品审会审定意见:三华蜜桃是从鹰嘴桃群体中选育的蜜桃品种。树势生长旺盛,果实7月上中旬成熟,比九仙蜜桃迟10~15天。丰产稳产。果实近圆形,果顶突出似鹰嘴,果肉淡黄色,肉质爽脆,粘核,风味佳,品质好,较耐贮藏。适宜粤北山区种植。符合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标准,审定通过。

二. 广东省 韶关 曲江区 南华草菇

草菇起源于广东韶关的南华寺中,300年前我国已开始人工栽培,在本世纪约30年代由华侨传入世界各国,是一种重要的热带亚热带菇类,是世界上第三大栽培食用菌,我国草菇产量居世界之首,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草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每100g鲜菇含207.7mg维生素C,2.6g糖分,2.68g粗蛋白,2.24g脂肪,0.91g灰分。草菇蛋白质含18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占40.47-44.47%。此外,还含有磷、钾、钙等多种矿质元素。多产于两广、福建、江西、台湾。肥大、肉厚、柄短、爽滑,味道极美,故有“兰花菇”、“美味包脚菇”之称。

有史料为证,草菇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道光二年(1822年)元等篆修《广东通志土产篇》旨《舟车闻见录》:“南华菇:南人谓菌为蕈,豫章、岭南又谓之菇。产于曹溪南华寺者名南华菇,亦家蕈也。其味不减于北地蘑菇。”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黄培爃篆修《英德县志物产略》中也有同样记述:“南华菇:元(原)出曲江南华寺,土人效之,味亦不减北地蘑菇。”又据福建《宁德县志》载:“城北瓮窑禾朽,雨后生蕈,宛如星斗丛簇竞吐,农人集而投于市。”可见,草菇原本是生长在南方腐烂禾草上的一种野生食用菌,由南华寺僧人首先采摘食用的。

三. 广东省 韶关 始兴 北江香菇

韶关各县均有北江香菇生产,而始兴的香菇是"北菇"的代表,具有柄短、肉厚、香嫩、爽滑的特点,是传统的出口产品。香菇营养丰富,含有人体必须的7种氨基酸,有降血压、减胆固醇、预防肝病以及对胃癌的辅助治疗等作用。( 韶关)

北江香菇素以柄短、肉厚、香嫩、爽滑、纹显、清香等特点而深得美食家偏爱,为上乘佐餐佳品,是一种优良的食用菌,属民间俗称的“山珍”之一,因富含“香菇多糖成分”而清香鲜美,营养价值高,深受消费者欢迎。

北菇,全称“粤北香菇”,产于广东北部丘陵山区,是广东省久负盛名的一个地方特色产品。北江香菇在韶关各县均有生产,而始兴县隘子镇的香菇是“北菇”的代表,具有柄短、肉厚、香嫩、爽滑的特点,是传统的出口产品。始兴香菇是“粤北香菇”的正宗代表,在广东省内有“北菇”之称。香菇属于真菌门担子菌纲伞菌目口蘑科香菇属,是食、药两用型栽培真菌,具有许多重要的医药保健功能。始兴香菇菌株的菌丝体多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普遍高于其他地方的野生香菇子实体多糖和可溶性蛋白,其所含的香菇多糖和双链核糖核酸可以调节人体内免疫功能的T细胞活性,可降低甲基胆蒽诱发肿瘤的能力,具有抗癌的作用,适用于包括白血病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食物治疗。始兴香菇素以柄短、肉厚、香嫩、爽滑、纹显、清香等特点而深得美食家偏爱,为上乘佐餐佳品,是一种优良的食用菌,属民间俗称的“山珍”之一,因富含“香菇多糖成分”而清香鲜美,营养价值高,其产品不但当地交易量大,还远销全国各地及港、澳、台、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深受消费者欢迎。

四. 广东省 韶关 南雄 白果玉盏

白果玉盏

南雄白果名誉东南亚,用白果配菜,口咸酥烂香甜,清鲜淡雅,还有开胃健脾,营养丰富。民间制作的白果玉盏,既满足了口腹之欲,又偿还了健体的心愿。

五. 广东省 韶关 翁源 六祖甜茶

南华甜茶又称六祖甜茶,是南华寺六祖慧能祖师在曹溪周围大山中所发现,从唐代流传至今。

南华寺僧人以壳斗科植物多穗石柯嫩叶制成。其茶色橙红,气味芳香,以甜味浓重区别于一般青茶而成为南华寺。以南华寺九龙泉水冲泡,其味更佳。 南华甜茶纯天然野生,直接采摘晒干,无任何污染、添加剂。味甘香醇可口,在佛教界称之为禅茶,属清凉甜茶。


六. 广东省 韶关 乐昌 甘木通

    甘木通是生长在粤北山区的一种野生药用植物。经临床试验证明,甘木通用于治疗高血压和冠心病具有显著的效果,并且有用量少、药效长、无副作用等优点,是一种大有市场前途的药用植物。乐昌、乳源的大瑶山已开始种植甘木通。( 韶关)

七. 广东省 韶关 曲江区 艾糍

艾在很早以前就已经是医书里的一种良药,无论内服或者外用都对人体有不错的功效。不少地方的民间也喜欢用它来做成小食,味道独特,又可以保健,是种不错的食材。清明时节许多地区都会做的传统食品“青果”(又称青团子),其主要材料正是艾草。

在客家人的餐桌上,艾草可算是一种常见的食材。每到春季,田头水边就会长出一丛丛艾草,绿色的叶子盘旋而上,像宝塔似的非常可爱。这时,女人们会把它们采下来,回家将糯米蒸熟之后拌入艾叶一起舂成米膏,在中间包些花生或芝麻馅,团成一个个绿绿的小粑粑放进锅里蒸熟,这就成了有名的客家美食“艾糍”。

艾糍味道浓烈,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后来我随老婆回娘家,岳母大人做艾糍时会特意少放些艾叶,吃起来满口清香,还带着一种特有的甘味,让人顿时胃口大开。

其实艾草做的菜并不只限于艾糍,只是艾糍太过出名让人忽略了用这种食材烹制的其他菜式而已。客家菜里面的梅州狗肉是出了名的美味,却很少有人知道它还有咸、甜之分。而甜狗肉就是用糯米酒糟和艾叶来煮的,个中滋味十分美妙,却又无法用言语来形容,只有亲自尝过才能体会。这种做法可能只有客家才有,即使在把甜味用得出神入化的淮扬也没能找到这样烹制的狗肉,可算一绝。

艾草本身还有祛风的作用,所以客家女性坐月子时会用艾干来炖鸡,一来滋补身体、二来驱除风邪,只要放量适当,味道会非常好。对于南方潮湿的春节,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八. 广东省 韶关 乳源 石韭菜

韭菜大家吃得多了,石韭菜你可能没听说过。石韭菜,顾名思义就是长在石头上的野生韭菜,有些地方会叫野韭菜,从化、佛冈地区还会叫观音菜。

广东的石韭菜都野生在石灰岩地区,在只有一点点泥的石头窝里一茬茬地长着,生命力很强。曾经有些农业公司也将其开发成项目,在从化等地人工种植,所以在超市里有时也能找到包装好的。不过现在不流行野菜了,所以想要吃的话大概要去产地的市场才能找到。

说来也奇怪,一般野生的蔬菜总是比人工种植的同种要矮瘦一点的,更别说是长在石头上的野菜了,偏偏这石韭菜却比我们平时吃的要高大得多,以至于第一次从乳源拿了两把回家的时候,父亲竟以为是我在山区挖到的野兰花而没敢放进锅里。

韭菜纤维很容易就残留在牙缝里,因此吃起来不太方便,不过在清明前后的石韭菜却完全没这个问题,不仅又爽又脆,而且香味不像种植的韭菜那么浓烈,吃完之后也不至于在嘴里留着一股味道。因此每年四五月间,如果有朋友从韶关到广州的话我总会拜托他们带两三斤石韭菜。

烹调上也没多少讲究,终归是瘦物,所以一般用来炒咸猪肉、五花腩等。最地道的吃法当然是炒瑶家腊肉了,吸足了肥油的石韭菜碧玉般的铺成一碟,隐约地可以看见一指宽的暗红色肉片点缀其中;还未上碟就香气四溢,能让楼上楼下都食指大动。

因为不想总是麻烦朋友带土腊肉来,所以我又自己想了个好办法,在市场的鸡档讨些鸡膏,回家煎成鸡油来炒石韭菜,起镬的时候再搭点普宁豆酱,既好看又美味,后来也成了我家的一个招牌菜了。

吃石韭菜很讲时候,只有四五月的石韭菜才是最新鲜的,过了这个时间,菜就老了,吃起来满口是渣。不过,这样也符合我们老祖宗的教导:不时不食。过了季节,对食物的相思会更美。

九. 广东省 韶关 翁源 爽脆肉丸

 新鲜猪肉,用手工传统方法棒槌拍打成糕浆,伴以食粉制成的肉丸,与普通肉丸大不相同,其特点:爽脆嫩滑。至今翁源仍保留这一民间传统料理,深受食客偏爱,情有独钟。 

信息来源:翁源县旅游局

十. 广东省 韶关 乳源 还原笋

大峡谷牌还原笋产于乳源瑶族自治县大布镇境内的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生产基地总面积23000亩。平均海拔高度500米以上,云雾多,空气湿度大,强烈阳光直射少,且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日照时间为1515.3小时,年平均气温为15~19.8℃,极端低温也只有零下4℃,无霜期达300天,年均降雨量为1752毫米。



本产品系天然食品,以无污染的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翠绿群山中的竹笋精制而成,含多种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及纤维素,味道鲜美,口感极佳,不含防腐剂、合成色素等化学添加剂,是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的天然健康食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