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特产店酱菜 最土酱菜柜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特产店酱菜 最土酱菜柜台更新时间:2023-09-02 11:00:19

一. 辽宁省 大连 瓦房店 阎店地瓜

瓦房店市地瓜种植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尤以阎店地瓜最为著名。由于受气候和土壤条件的影响,阎店及周边乡镇的地瓜外观呈梭形、红皮黄瓤、外皮光滑、大小适中,表面无凸凹、无疤痕,口感细腻甜脆,受到消费者欢迎。曾荣获大连市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

地瓜是旋花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有“长寿食品”之美誉,含糖量达到15%-20%。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等功效。中医视红薯为良药,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有:“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并说“海中之人食之长寿”。

改革开放以后,阎店地瓜走出乡村,成为城里人的餐桌佳肴。我省各地及山东、吉林、黑龙江等地客商纷纷慕名前来采购,促进了这一地区地瓜产业的发展,地瓜栽植成了当地农民的主要产业之一。

二. 河南省 驻马店市 上蔡县 邵店黄姜

邵店黄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上蔡县邵店乡盛产黄姜,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年种植面积1万余亩.

邵店黄姜,原名为“疆”,喻为“疆御百邪”之说,主为御邪,入药之功效,后名为“姜”源于姜太公。商周时期,武王伐纣,《史记周本记》:武王逐率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帝纣闻武王来,发兵七十万距武王,谓之牧野之战,战争残酷,人畜尸体腐坏,滋生瘟疫,周兵病死无数。师尚(即姜太公)军师辅助武王姬发率部转战黄淮之间,军队驻扎在冈山(今河南上蔡境内卧龙岗)上休整,周边是沼泽地,当地百姓用冈山仙草熬汤献于太公以慰周兵,周兵喝仙草汤后,瘟病痊愈,精神大振,士气高昂。太公大喜,上奏武王,命军中凡煮肉汤食,皆放入仙草以驱瘟疫。谓此仙草为“疆”,意为用途广,功能多,疆御百邪。后人为纪念姜太公就把“疆”更名为“姜”,煮肉、熬汤、要放姜也流传沿用至今。冈山,最高处海拔近百米,《上蔡县志》载:芦冈,一名冈山,蜿蜒于蔡邑西偏,环绕起伏,亦一奇观也。北起长村,南抵汝南金铺镇,蜿蜒百里,广十余里,其主体在今邵店乡境内南北贯穿,二十余里。《续齐谐记》记载春秋后期桓景重阳登高,所登之山亦为此冈山,因此上蔡被谓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邵店至今仍有桓氏后裔。姜太公率部所驻冈山即是今邵店境内卧龙岗,所用仙草汤,即是黄姜汤。 邵店黄姜种植历史悠久。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孔子带高徒周游列国,“于陈蔡”。陈,即今淮阳,蔡,即今上蔡。途径卧龙冈北鸿隙湖畔陈蔡之间陈蔡铺(今华陂镇南)一冈陵,遇到大雨,书被淋湿,天晴后在台上曝晒,即为“孔子曝书台”。孔子淋雨后感伤寒带弟子沿卧龙岗向南至蔡埠口(今邵店西)汝河边,这里汝河迂回,风景宜人,一时找不到过河渡口,使子路向田耕农民打听,便是“孔子问津处”,现在,此处仍有一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亲书“问津处”三个大字,石碑立在那里。蔡国弟子漆雕开见孔子病患不轻,就从卧龙岗下取当地黄姜熬汤,每日献于孔子,不几日,孔子痊愈,周身轻松,神清目明。于是就有了后来孔子在蔡国三年“讲学布道”,弹琴高歌和创作《大道歌》。从此孔子与蔡国黄姜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生对姜情有独钟,在那个战乱年代终寿72岁,与重食生姜密切相关,《论语》载,子曰:不辙姜食。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论语集注》对孔子食姜嗜好阐释:姜,通神明,去秽恶,故不辙。漆雕开为孔子熬汤所用生姜就是卧龙岗下邵店一带所产黄姜。 邵店黄姜源产古蔡国卧龙岗南段两坡上,即今河南省上蔡县邵店乡一带。这里气候属亚热带温湿适宜,4月中旬至于11月中旬,平均气温26.8度,地势一岗(卧龙岗)担两坡,最高海拔98.2米,排水性强,土层深厚,土质松软,呈黄棕,沙壤性,通气性强,PH值7.3,中性偏碱,适合生姜种植和储藏条件,也成就了邵店黄姜的优良品质。据元朝《王祯农书》记载“姜宜耕熟肥地,三月种之,以蚕沙或腐草灰粪覆盖,每垄阔三尺,便于浇水,待发芽后又揠去老姜上作矮棚蔽日,八月收取,九、十月宜作深窖,以糠秕合理暖处,免至冻损,以为来年之种。邵店黄姜味道纯正,色泽金黄,无丝耐煮,辛辣,味长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纤维、钾、镁和糖等营养物质,蛋白质1.5-2.0g/100g、钾2000-2500㎎/㎏、镁360-420㎎/㎏、粗纤维0.8-1.2%、总糖1.6-2.2%。 邵店黄姜以优良的品质著名,不仅营养价值高,还具有良好的药用保健效果,邵店黄姜性温散寒邪,有驱寒,暖胃,健脾,生发,消暑治泻,制中夏毒之功效,姜汁水洗澡可润肌美容,泡茶可健胃益寿。据《上蔡县·实业态· 农业》载:邵店一带之姜,为蔡邑驰名之产品,常南至汉口,北至平津。古为“天姜”,曾为历代皇家供品。《上蔡县志· 建制志》载:清康熙年间建城堡为邵店寨。邵店集自古商业鼎盛,为群众交易土产,黄姜,购置日杂之集散地。邵店集以黄姜为主要交易点,姜贩遍布各地。黄姜初加工在民国年间就已起步,上世纪80年代,姜片厂产品远销20多个省、市,加工后的“蔡州天姜”出口到日本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不断深入,该乡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生姜生产,全乡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总产量达300万公斤。在种植上,积极引进外地优良品种,推广塑料大棚育苗和姜田不搭棚的先进生产技术,既提高了产量和产品质量,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建起了规模较大的生姜加工厂,产品有脱水姜片、姜丝、姜粉,成为俏销国内外优质保健食品。为邵店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做出巨大的贡献。《上蔡古诗词选集》中曾这样描述:“百里卧龙岗,千顷姜山藏,蜿蜒迂回至,富庶邵店乡。”

地域范围

邵店黄姜的地域保护范围在邵店乡境内海拔98.5米的一岗(卧龙岗)担两坡上,南与汝南县搭界,东与上蔡县杨屯乡接壤,西、北与西平县为邻。包括邵店全乡,涉及籽粒村、棚楼村、卜庄村、小楼村、西岗村、邵店村、集北村、庙王村、高李村、刘岳村、前杨村、后杨村、十里铺村、丁楼村、石佛村、郭屯村、尹赵村、刘庄村、上岗村、苑寨村、蔡屯村共21个行政村,保护范围地理坐标为:北纬33°14′00”-33°22′00”东经114°23′00”-114°33′00”。开(开封)龚(龚家棚)路穿境而过,东西总长10㎞,南北总长9㎞,适宜种植面积5343公顷,年总常量900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其新鲜根茎,呈扁平不规则块状,形态奇特,并有枝状分支。块小,有丝,色泽金黄。适宜调味品及保健食品和深加工制品。 2、内在品质指标:据测定,邵店黄姜含蛋白质1.5-2.0g /100g、钾2000-2500㎎/㎏、镁360-420㎎/㎏、粗纤维0.8-1.2%、总糖1.6-2.2%。 3、安全要求:产地必须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条件和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记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

三. 河南省 开封市 杞县 莫家酱菜

莫家酱菜是河南省开封市杞县的。莫氏酱菜以天然酱曲、新鲜蔬菜及多味辛香中药材酿制而成,风味独特色香、味、形具佳,且有咸、甜、脆嫩、鲜香、解腻增食、爽口开胃等特点。

杞县是酱菜的故乡,莫氏酱菜又是开封酱菜行业的佼佼者,它独特的制作方法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一经问世后便深得广大人民群众的赞赏,名声远扬海内外。同时也是杞县家家户户探亲访友,馈赠亲朋的必备之礼。1938年,在铁路沿线荣获名特优产品奖,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莫氏酱菜不仅在国内知名度很高,在国外也有得到了认可,1938年日本首相田中特从日本专门派人来开封订购莫氏酱菜。

杞县明德堂莫家酱菜始创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其中最有名气的酱红萝卜沿传至今,盛誉不衰。经营范围如下:酱红萝卜、酱乳黄瓜、酱瓜、酱花生米、酱粉、酱八宝菜、酱甘露、红薯泥、黑白薯泥(含中药成份)、酱荆芥、酱韭花、酱莴笋、柳絮、酱辣椒、酱豆角、西瓜酱豆、甜面酱、香辣牛肉酱等真空软包装系列酱菜。

四. 山东省 济宁 兖州区 颜店花生

“颜店的花生”以其籽粒饱满,多为“多仁”、“三仁”而招人喜爱,究其原因,是这一带的人们有多年种植花生的经验,加上临近滋山,水土适宜等自然条件,故而花生果实丰满,含油量高。

五. 湖南省 岳阳市 临湘市 龙窖酱菜

龙窖酱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以临湘市龙窖山地域范围内所产瘤状茎用芥菜、萝卜、山泉水为原料,采用当地特定工艺制成的,具有鲜、香、嫩、脆、辣独特风味的盐渍酱菜。

中文名:龙窖酱菜 英文名:Longjiao pickled vegetables主要原料:榨菜、萝卜 营养成分:富含维生素B1、谷氨酸和铁、锌、锰等微量元素

名称来历

龙窖酱菜因龙窖山而得名,主要包括榨菜和萝卜两个品种。据考证龙窖山是瑶文化的发源地,位于湖南省临湘市区东南,一直是酱菜的主产区,以盛产龙窖酱菜出名。临湘龙窖山属幕阜山余脉,山林面积10.5万亩,最高峰海拔1261.1米,山势高峻、涧深洞长、蜿蜒百里,是为避难秘地、世外桃源。瑶胞们在这里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遗迹。这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瑶族理想家园“千家峒”原来就在湖南临湘,遗存的大量石器和种植物种,龙窖山脉内家家户户都有腌制蔬菜的传统习惯。龙窖山脉在临湘境内蜿蜒起伏,龙窖水源现已成为临湘市的饮用取水源,不仅惠泽临湘市内,还辐射到周边的县区,龙窖酱菜就是这些灿烂历史文化的一种延续。

历史渊源

龙窖酱菜生产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一日来到洞庭湖东畔,幕阜山余脉一处(今湖南临湘龙窖山),但见瀑布飞泻,林木葱郁,奇花异草满山遍野,甚感好山好景,环顾山野住民,却是饥不裹腹,哀鸿遍野,神农氏百思不得其解,看此处土地肥沃,气候宜人,但是百姓生活却十分艰辛。寻人细问,原来此处确实物产丰富,但每到春末夏初,正是青黄不接之时,冬季作物已衰败,春季作物尚未长成,人们无处取食,神农氏了解原委后,就在山野找一石洞暂居下来,随村民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大量种植谷物与蔬菜,待到丰收之时,教村民将谷物晒干囤积,将萝卜、榨菜等蔬菜采摘洒盐置于石洞中扎紧保存。到来年青黄不接时,开窖取菜,则酱香扑鼻,菜体完好,从此乡民无食物之忧。当地村民为感谢神农氏恩德,便将神农氏当年所居石洞称为“龙窖”,将神农氏窖藏之法所得的蔬菜称之为“龙窖酱菜”。从此以后家家户户都将吃不完的蔬菜按此法进行储藏蔬菜,“龙窖酱菜”也从此流传至今。

关于龙窖酱菜制作的历史十分久远,已无从考证,据临湘乡间盛传的民间传说在三国时期就有早期龙窖酱菜制作过程和故事的记载:公元208年,三国东吴大将黄盖临危受命,秘密进驻下隽县(今湖南省临湘市)。这里湖泊浩渺,湖垸众多,黄盖在此操练水军,当时军需物资溃乏,既备战又备荒,将士们生产大量粮1蔬,以应战时之需。为战备需要他们将蔬菜进行腌制,用土坛装好,和黄泥密封,埋于山边湖畔,经七七四十九天后取出,将士食之味口顿开,士气大振。三国相争,都以真龙天子自居,因此军中以龙为名窖藏,此地又靠近龙窖山,因此得名龙窖酱菜。

但根据现可查证的资料可追溯到宋代,宋代范致明《岳阳风土记》:“龙窖山在(临湘)县东南,按鄂州崇阳县,雷家洞、石门洞,山极深远。其间居民谓之鸟乡,语言侏离,以耕畲为业,磨豆腌菜为食。非市盐茶不入城市邑,亦无贡赋,盖山瑶人也。”再是宋马子严《岳阳甲志》:“龙窖山在巴陵北,山实峻极。山有雷洞,有石门之洞,山瑶居之,自耕而食,植蔬植豆,自织而衣”。

据康熙《临湘县志》记载:黄盖湖产酱菜,曰龙窖,岁贡九坛。

生产地域地理特征

该地域位于湖南省东北部,长江中游南岸,地处北纬29°10′~29°52′、东经113°15′~113°45′。地处北亚热带气候带,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气候温和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春季温暖,阴湿多雨,常为春雨绵绵,麻雨稀稀的天气。夏无酷暑,盛吹南风。秋季凉爽,时有小雨。冬季冷湿无严寒,平均气温小于或等于0℃,每年不超过5天,晴朗天气,时有小雨。这种气候条件十分适宜农作物、蔬菜、豆类的生长,也为酱菜发酵提供了天然的环境。

因长期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等影响,拟保护区域内内红壤和黄棕壤,土层深厚,养分丰富,呈酸性及弱酸性,有机含量较高,十分有利于榨菜和萝卜等蔬菜的生长。土壤富含养分量及水平分别为:有机质31.5 g/kg、有效磷17 mg/kg、速效钾69mg/kg、全氮2.0 g/kg、碱解氮189 mg/kg,特别有利于种植蔬菜等植物。新鲜的蔬菜原料,特定环境下的传统工艺,使龙窖酱菜鲜嫰爽脆的独有风味。

龙窖山特有的环境,独有的气候特征,龙窖水系的灵动造就了龙窖酱菜的奇特滋味。

质量特色

龙窖酱菜具有“色泽光亮,坛香绵长,爽脆可口,咸淡适中”的独特品质,酱菜外观颜色鲜亮有光泽,经窖藏发酵后坛香味浓郁,尝之口感鲜爽脆嫩,咸淡适中,余味绵长。

龙窖酱菜

湖南省临湘市长安街道办事处、桃矿街道办事处、羊楼司镇、江南镇、源潭镇、黄盖镇、聂市镇、乘风乡、儒溪镇、五里牌乡、定湖镇、忠防镇、坦渡乡、城南乡、横铺乡、长塘镇共1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现辖行政区域

《临湘市人民政府关于划定龙窖酱菜地理标志产品地域范围的请示》,临政〔2014〕103号

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T913-2014《龙窖酱菜》

六. 安徽省 宣城市 泾县 章渡酱菜

“章渡酱菜”是泾县地方传统名品,生产的历史悠久,制作方法独特,技术水平精良,全县专业技术人员达1000余人。原料主要来源于本县章渡等乡镇菜农种植的无公害蔬菜,有专业生产基地5000多亩,还有其他季节性的常规蔬菜,如白菜、萝卜、生姜、大蒜、辣椒等原料充足。章渡酱菜地方特色浓厚,味质具佳,深受消费者喜爱,曾屡获名优产品殊荣,1988年获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铜牌奖,国家和省级报刊、电视、电台多次报道。

泾县酱菜历史悠久,自古以来被人们青睐并被列为馈赠亲友和晏席上传统调味佳品,尤以香菜、生姜、大蒜、芝麻萝卜条闻名。 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四军老将士重返泾县故土,当再次吃到当年爱吃的香菜时,欣喜不已,即兴赋诗赞道:“驱车又过旧街坊,回味当年意兴长,酱生姜与香菜美,今朝齿颊复留香”。

主要品牌编

1988年注册了“章渡”和“丁渡”牌商标,1999年注册了“正兴隆”牌商标,得到了消费者信赖。尤以“章渡酱菜”、“正兴隆酱菜”、“丁渡酱菜”闻名遐迩,

泾县育才酱制品厂生产的酱菜系列产品,是安徽省名优,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产品以传统的工艺、独特的配方,不增加任何防腐剂精细加工而成,畅销省内外。

主要产品有六大类(香菜、萝卜条、生姜、辣椒、蒜米、豆角)六十多个品种。

香菜:选用优质高杆白菜,经清洗、切丝、晾干、加料、腌制后精制而成,其色、香、味俱全,是不可多得的调味佳品。

香辣萝卜条:色泽金黄,芳香诱人,集香辣脆嫩于一身,嚼之回味悠久。

糖醋生姜丝:色鲜,肉嫩,质脆,甜中有辣,辣中带酸,是饮茶的佐料,调味的佳品。

红椒片:肉厚脆嫩,不酸不涩,风味独特。

酸豆角:口感鲜嫩,口味独特,酸中带甜,甜中带辣,不仅下饭,而且很开胃。

七.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东平斑鸠店大蒜

斑鸠店镇西靠黄河,东邻东东平湖,境内系黄河冲击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十分适宜大蒜生长。该品种由六十年代引进的苏联杂交蒜演变而成,种植规模逐年扩大。至2001年,全镇大蒜种植面积4.05万亩,加邻近乡镇种植面积,总面积已达10.5万亩。

斑鸠店大蒜以头大、质优、味香而闻名遐迩,外皮淡紫红色,蒜瓣齐肥大,植株生长势强,株型高大,蒜苔产量较高,搞寒力弱,较早熟。其辣味适中,是上等的辛香类蔬菜和调味品,具有增强食欲、抑制病菌、改善人体微循环、补充营养、保键健康等功能。据测算,每100克大蒜中含蛋白质4.4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23克、粗纤维0.7克、钙5毫克、磷44毫克、铁0.4毫克、硫胺素0.24毫克、核黄素0.03毫克、尼克酸0.9毫克、抗坏血酸3毫克,并含有抗诱变剂硒和杀死癌细胞的活性物质二烯丙三硫等。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大蒜对多种致病菌如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白喉杆菌、大肠杆菌、结核杆菌及霍乱弧菌等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有防治癌症和美容作用,能降低血脂和胆固醇、增强人体免疫力之功效。1991年曾荣获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奖,是山东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大蒜产品。一般年产蒜苔2.5万吨,蒜头20万吨。每到收获季节,外地客商云集收购,产品远销上海、天津、河北、辽宁、吉林、等省市,并出口日本、韩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

八. 湖北省 武汉 蔡甸区 蔡店芦笋茶

芦笋茶是采用鲜芦笋为原料,当芦笋植株分枝刚刚展开,分枝上的腋芽苞成丛状,芦笋的针状拟叶尚未展开时,将其采摘下来,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精工鞣制烘炒成。其干茶色泽和用90度开水冲泡后的茶汤,清澈碧绿,悠香阵阵,香气清鲜,透澈心肺,历久不衰;初入口时有微苦感,过喉则爽快流通,无任何不良味觉,过喉后,口中还有余香,鲜爽而有微甜味。芦笋茶保留了较多的芦笋腋芽苞的天然物质。其中矿物质、芦丁、芦笋皂甙保留鲜叶的95%以上,叶绿素保留50%左右,维生素损失也较少,从而形成了芦笋茶“清汤绿叶,滋味收敛性强”的特点。研究化验表明,芦笋茶中保留的芦笋天然物质成分,对防衰老、防癌、抗癌、杀菌、消炎、治疗心脑血管病等均有一定效果。

九. 山东省 聊城 临清 济美酱菜

济美酱菜,传统名吃。济美酱园创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与北京的“六必居”、保定的“槐茂”、济宁的“玉堂”齐名,一起称为江北四大酱园。“进京腐乳”是其传统产品之一。清道光年间,深得朝廷赏识,因此而得名。甜酱瓜是济美酱园的又一传统产品。1920年即出口日本,1935年在南京国货博览会上获奖。

十. 云南省 玉溪 通海县 通海酱菜

通海酱菜是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的。通海酱菜有着悠久的历史,产品分为:小米辣、泡椒系列、冬菜、蕌头、野山椒、蒜苔、芥菜、姜块、洋姜、大头菜、酱油、花椒油等100多个品种。

云南省通海县酱菜厂位于通海县境内,始建于1956年。悠久的历史,使企业形成了精湛的酿造工程技术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工艺先进,产品独特。企业年产各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酱菜食品40000余吨,主导品牌有通海牌、品香斋牌、辣美仔牌;产品分泡椒系列、泡菜系列、豆制品系列、调味品系列、大头菜系列、礼品系列、脱水菜系列、净菜系列等,有100多个品种。

企业的产品经国家多次检验,完全符合国家标准,目前已远销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已覆盖全国95%的市场,年销售收入近亿元。

企业的生产经营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良好的声誉,于2010年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多个产品荣获省优、市优产品称号,大头菜还荣获国家八部委举办的《中国妇女儿童用品四十周年博览会》铜奖,企业连续十二年获省级"重合同、守信用"先进企业称号;并取得国家"酱腌菜"、"酱油"产品生产QS认证,获"云南省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 "云南省首批成长型企业""玉溪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市级劳动关系和谐企业"等荣誉称号。2010年"通海牌"商标再次认定为云南省著名商标、玉溪市知名商标。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