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绍兴沙溪特产 绍兴特产十大排行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绍兴沙溪特产 绍兴特产十大排行榜更新时间:2024-01-20 03:51:14

一. 浙江省 绍兴 上虞 章镇茶叶

茶属双子叶植物,我们一般所说的茶叶就是指用茶树的叶子加工而成,

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的一种饮品。

章镇的“龙浦仙毫”牌翠茗茶,外形翠绿呈盘花状,香气浓郁清高,叶定碧绿见纯,芽叶鲜嫩呈朵,口味甘醇润爽,色香味持久,今年以来荣获浙江农业博览会农产品金奖、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金奖、“准日本大赏”、第三节国际茗茶金奖。

信息来源:长塘镇人民政府

二. 浙江省 绍兴 诸暨 诸暨乱弹

产品名称:诸暨乱弹

产品别名:西路乱弹

产品产地:浙江省绍兴市诸暨

产品简介:诸暨乱弹又名“西路乱弹”,是以演唱乱弹为主,常与杭嘉湖水路班合流,兼演徽戏、梆子和少数调腔剧目的多声腔地方剧种,演员多为诸暨艺人,主要流行诸暨周围一带,如杭州、绍兴、金华等地区的部分县区

产品历史:诸暨乱弹以[三五七]、[二凡]为基本唱腔,部分剧目演唱[扬调]或调腔徽戏以演唱[西皮)t二簧]为主。有吹打曲牌数十字。以笛定调,分尺调及正宫调两种。表演剧目多以家庭题材为主,故有“宜路(绍兴乱弹)为天下,西路(诸暨乱弹)为人家,小歌班(女子越剧)为老嬷(老婆)”的民间谚语,虽然俚俗,却把这三种地方剧种表演内容作了区别概括,传统剧目有《双贵图》、《日旺牌》、《铁灵关》、《九件衣》、《药茶记》等。演唱语言以诸暨地方官话为基本语音,表演动作强烈夸张,乡土气息浓郁。戏班一般24人,有三花脸(大面、二面、丑)、四白脸(老生、小生、老外、副末),五包头(正旦、花旦、老旦、作旦、小包头),五后场(鼓板、正吹、副吹、大锣、小锣),四厢房(头担、二担、三担、值头)和班主、成头、管饭。诸暨乱弹全盛之时,有戏班数十,著名戏班有老长春、老红福等,清末至抗战前夕,戏班急剧减少,仅存文明长春、文明阳春等三四个戏班,1949年仅存文明红福一班,且时演时辍,勉强支持。建国后,省文化部门拨款抢救。1962年成立“诸暨乱弹剧团”。

三. 浙江省 绍兴 柯桥区 绍兴糟鸡

 “糟鸡”始于民间,为除夕夜饭及春节宴请中必不可少之菜肴。此菜以当年越鸡和酒糟为主要原料,经白煮、腌制、醉糟等工艺精制而成,具有肉质细嫩、咸鲜适口、糟香醇厚的特点。  

“糟鸡”使用的原料越鸡,即浙江萧山大种鸡。相传2000多年前原养在越王宫内,专供帝王后妃观赏玩乐用,后传入民间饲养,故又称越鸡。越鸡生长快,体重大,成年阉鸡可重达4、5千克,肉质含脂率低,是优良肉用品种。用此鸡糟制,肉质鲜嫩,糟香扑鼻,别具风格,是冬令佳品。

四. 浙江省 绍兴 诸暨 诸暨花红

产品名称:诸暨花红

产品别名:沙果

产品产地:浙江省绍兴市诸暨

产品特性:形扁圆,色黄透红,皮薄汁丰,脆嫩清香,甜酸适口。

产品成分:蛋白质,脂肪,糖,粗纤维,无机盐,并含有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

产品功效:止咳化痰、润喉开胃。

产品简介:诸暨所产花红,形扁圆,色黄透红,皮薄汁丰,脆嫩清香,甜酸适口。每100克可食果肉中,含蛋白质0.2克,脂肪0.1克,糖15克,粗纤维1克,无机盐0.2克,热量60千卡,并含有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

产品历史:诸暨花红,亦名沙果、林禽。主产诸暨宜东、城西、五洩 、草塔、外陈等乡镇。明隆庆《诸暨县志》载:“花红邑产。”明万历《绍兴府志》载:“林禽与李绝相似但差小,王右军帖中所谓来禽也。”清及其后,诸暨栽培花红极广,产量、质量均为全省之冠,在沪、杭一带甚得赞誉。后因种种原因,花红树遭大量砍伐,濒临绝种。1987年起,花红枯木逢春,重新恢复发展。

五. 浙江省 绍兴 上虞 绍虾球

绍虾球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初名“虾肉打蛋”,为绍兴城内雅堂酒店的看家菜肴之一。后经厨师改进,更名为“绍虾球”。此菜制作关键在于掌握火候,蛋糊经油炸后形成细如蓑衣丝的蛋丝,包裹住虾仁,色泽金黄油润,质地香松酥脆,用葱白段、甜面酱一起蘸食,味道佳美。绍虾球的虾仁是用“虾肉打蛋”法烹制,炒时一边划动油,一边从高处徐徐倒鸡蛋虾仁糊,此时火候要掌握好,这是关键。

六. 浙江省 绍兴 柯桥区 绍兴花雕

绍兴花雕,是以酒坛外面的五彩雕塑描绘而得名,色彩斑斓,图案瑰 丽,题材多样,四时花卉,灵禽神兽,历史典故,无所不有。她不仅为绍 兴黄酒增添了诱人的装潢,也为古城绍兴镶了一道独特的光环,揉和着绍 兴浓郁的民俗,展示出一幅令人神往的风情画卷。 绍兴花雕是从我国古代女儿酒演变而来。 早在宋代,酒乡绍兴家家都有酿酒的习惯,每当一户人家生了女孩, 在满月之际,便把酿得最好的黄酒,灌装在陶制的坛内,经密封后,埋入 地下储藏。待女儿成长出嫁时,再从地下取出埋藏的陈年酒,请当地民间 艺人在酒坛外刷上大红、大绿等颜色,写上一个大大的“喜”字,作为迎 亲婚嫁的礼品,人们称其为“女儿酒坛”。这一习俗代代相传又代代发展, 成为绍兴一带婚嫁喜庆中不可缺少的民俗风俗。 明清时期,女儿酒坛上出现了彩墨绘画,“画坛酒坛”应运而生,酒坛 外面施以色块装饰及平面绘画,颇受人们欢迎。翻开清代的《浪迹续谈》, 便有“最佳著名女儿酒,相传富家养女,初弥月,开酿数坛,直至此女出 门,即以此酒陪嫁。其坛常以彩绘,名曰花雕”的记载,可见最迟至清代, 已将画花酒坛正名为“花雕”。 晚清时期,绍兴籍著名画家任伯年父子,以《水浒》中的“武松打虎” 为题材,以连环故事描绘,从此,我国古代历史典故的人物画像相继出现 在花雕酒坛上,这大大开拓了花雕酒的应用范围,从民间的婚嫁礼品,逐 渐扩大至祭祀、做寿、建房、开业等日常喜庆活动,一些靠绘制酒坛度生 的民间画工也开始出现,不少酒作坊也经营起花雕生意,有的还辗转外销 至东南亚国家。 四十年代初,绍兴鹅行街的黄阿源借鉴庵堂庙堂油坭堆塑彩绘装饰技 巧,别出心裁地运用到花雕酒坛上,他创作的四坛“精忠岳传图”用沥粉 装饰,贴金勾勒,体现了浮雕的效果,虽说显得粗糙稚拙,但却用油漆着 色彩绘,迈出了花雕装饰与浮雕造型相结合的第一步。 五十年代后期,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的指导下,一度受到 冷落的花雕重新复苏,黄阿源的弟子蔡阿宝在当地酿酒公司的支持下,对 传统的花雕技艺进行了开创和探索,他结合自己原来的佛像堆塑基本功, 将花雕的彩绘平面,改为人物油塑浮雕,然后上漆着色。整个酒坛的表现 手法以油坭堆塑为主,沥粉装饰为副的艺术形象,真正开了花雕用“雕” 艺的先河,令人耳目一新。 “文化大革命”时期,花雕酒坛上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遭到灭 顶之灾,绍兴花雕从此进入低谷。 七十年代后期,绍兴花雕春风再现,绍兴酿酒总厂组织绍兴酒厂和东 风酒厂的花雕人员,成立了花雕生产组,蔡阿宝的关门弟子徐复沛挑起了 花雕的创新设计大梁。徐复沛自幼爱好书法和美术,并有一定的文学修养, 为丰富花雕表现技法,他一方面徜徉艺海,采精颉华,认真借鉴陶瓷、木 雕、石雕、戏装等姐妹艺术的表现手法;一方面进高等学府深造,探艺术 真谛。他大胆创新,努力实践。在色泽上,他走出传统的大红大绿的单一 装潢色块,创出了以金、红、黑三色为主的响亮基调,使古越的传统地域 色泽与人物的历史背景相互辉映;在人物造型上,着力突出人物个性,以 形写神,形神具备;在花雕他坛面的装饰上,开创了书写诗词的先河,使 书、诗、画三者融为一体。从而使古老的绍兴花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形成了中国酒类装潢中别具风采的风格。 八十年代以后,绍兴花雕得到不断发展,并被列为我国政府赠送的国 礼。1994年,绍兴酿酒总公司与沈永和酒厂联合组成中国绍兴黄酒集团公 司,绍兴花雕改建为花雕厂,徐复沛作为绍兴花雕技艺的正宗传人担任厂 长兼设计室主任。目前,绍兴花雕的油坭堆塑花色品种达200余种,酒坛 造型从原来的单一大酒坛发展到8种不同造型,11种不同的规格。这一坛 坛大小造型不一的花雕,五彩缤纷,奇谲瑰丽,曾30多次获得国家、国际 评比金奖、大奖、优秀奖,年产达五万坛以上,为中国黄酒开拓了一条灿 烂的前景。( 绍兴)

七. 浙江省 绍兴 越城区 绍兴麻鸭

绍兴麻鸭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产品名称:绍兴麻鸭

产品产地:浙江绍兴

产品类别:家禽

产品季节:秋季为最肥

产品成份:鸭肉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e、核黄素、硫胺素、钾、钠、氯、钙、磷、铁等成分。可食部分鸭肉中的蛋白质含量约16%-25%,比畜肉含量高得多。鸭肉中的脂肪含量适中,约为7.5%,比鸡肉高,比猪肉低。脂肪酸中还包含不饱和脂肪酸,消化吸收率比较高。

产品特性:绍鸭体躯狭长,蛇头暴眼,嘴扁颈细,背平腹大,臀部丰满,形似“琵琶”。其行动敏捷,善于潜水觅食,生长快,成熟期短,合群性好,抗病力强,产蛋率高。

产品功效:中医称鸭为“药”和滋补上品。鸭肉味甘、性寒,有益阴、养胃、补肾、除虚弱、消肿、止咳化痰作用,可辅助治疗阴虚水肿、羸弱乏力、清暑养阴、大便秘结、贫血、慢性肾炎等疾病。凡身体虚弱、患病初愈、时常上火者,尤其是─些低烧、食少、口干、大便干燥和有水肿的人,食鸭肉最有效。老人、儿童常常阴虚,故也应常吃点鸭肉为好。

产品简介:绍兴麻鸭,因鸭毛呈麻褐色带黑斑而得名,又因主要产于绍兴,故亦称“绍鸭”。既可放牧,又可圈养。公鸭个体不大,而肉嫩、味鲜美,一般饲养六七十天便可上市。母鸭每只年平均产蛋250至290枚,高产群鸭每只可产蛋300枚以上,为中国蛋用型鸭种中之佼佼者,有“禽中明珠”之称。饲养多年的母鸭,俗称“老鸭”,被视为补品,“火腿炖老鸭”,向为绍兴名菜。1984年,《绍兴麻鸭纯系培养阶段成果》科研项目,获商业部三等奖。1987年,农业部在上虞建立绍兴麻鸭原种场。同年,商业部复在绍兴设立麻鸭育种科研场,并先后将鸭种推广到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放养。纯种绍兴雏鸭,远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产品历史:绍兴养鸭,宋代就很普遍。陆游《稽山行》即有“陂放万头鸭”之句。民间素有“种稻酿酒,酒糟养鸭,鸭粪肥田”习惯。

八. 浙江省 绍兴 柯桥区 绍兴滩簧

产品别名: 鹦哥班

产品名称:滩簧

产品产地:绍兴

产品简介:艺人中素有“七十二本鹦歌戏”的说法,内容大都为世俗情态,或男女私情,或妻妾纠葛。所演大都为下层社会生活片断。演出具有嬉谑、调弄、滑稽、逗闹的特色,多在搬演当场按人按事按地作口头发挥,口头俗语皆可入唱。表演不多以旦堂执绣帷,花脸执纸扇,所演动作类似日常举止,甚少矫饰。

产品历史:绍兴滩簧约形成于清咸丰年间(1851~1861)。其时,浙东一带贫苦民间艺人迫于生计,常男穿长衫,女著小袄,头包花布,持小锣沿街卖唱,演唱多为民间流传小调。当时统称花鼓调。

花鼓调流传至余姚一带,颇受当地农民欢迎。其时余姚周巷有一周姓地主,对该调特别喜爱,遂雇用长工,让其人人学唱。并让男女雇工在田头相对而歌,好似一对鹦哥。相传日久,遂演变为鹦哥戏。

鹦哥戏流入绍兴后,与本地民间艺人结合,队伍逐渐扩大,内容形式亦日渐丰富。当时最大班子前后场共8人,分为三花脸(男角),三旦堂(女角),二后场(音乐);次为6人,即二花脸、二旦堂、二后场。花脸服装为一顶秋帽,一件长衫,旦堂有一副简单包头及几套红绿衣裤,随戏更换。该戏语言通俗,唱腔流畅,深受农民欢迎。故俗有“看了鹦哥班,男人出畈,女人烧饭”之谚。惟演出时演员不时掺入0庸俗表演,常为当局禁演。

鹦哥戏剧目、角色简单,最多不超过4人,大部分均为2人。据艺人回忆,曾有“七十二本鹦哥戏”之说,但多已失传。早期能演出者亦仅《大采桑》、《双卖花》、《磨豆腐》、《荡湖船》、《跳高楼》、《打窗楼》、《草庵相会》、《后游庵》、《前落发》、《后落发》、《双落发》、《买石榴》、《摘石榴》、《猜木箱》、《借披风》、《还披风》、《老实头人烧香》、《卖草囤》、《男教情》、《女教情》、《三官堂》、《买青炭》、《十不许》、《胡子哥》、《落布》、《毛瞎子捉0》等27本。

建国后,有关部门曾帮助鹦哥戏艺人改进剧目,组织演出,由于当时艺人大多年事已高,演出困难较大。1961年11月,由绍兴曲艺协会招收学员16人,举办培训班,并改称为绍兴滩簧。学员结业后,正式建立绍兴滩簧剧团。“0”中,剧团一度被撤销。1978年,恢复重建。1981年4月,绍兴滩簧剧团再次撤销,演职人员全部安排转业。此后,境内已无专业绍兴滩簧艺人。

九. 浙江省 绍兴 嵊州 嵊州竹编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竹编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嵊州竹编

嵊州竹编是我国著名手工艺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早在1600多年前,这里的劳动人民就用当地盛产的各种竹子,和巧手妙法编织出简朴、实用的竹篮、竹箩。东晋诗人许询迁徙居嵊州金庭时曾题《竹扇》诗:“良工眇芳林,妙思融动聘,篾短秋蝉翼,因助望舒景。”盛赞嵊州精细的竹编。明清两代,江南一带考生上京赴考时挑的考篮以及民间用的香篮、鞋篮、珠花篮

等,都是做工相当讲究的工艺竹编品。随着历史发展,逐渐形成了嵊州竹编典雅的工艺特色。

嵊州竹编选取当地盛产的质地优良的毛竹、早竹、金竹、迟燕竹等劈成篾片、篾丝,编织成各种工艺品,具有造型美观,编织精巧、牢固实用的优点。

嵊州工艺竹编厂在继承传统工艺的编织技法的基础上,首创了活络模型、竹篾漂白、花筋、烫金、模拟动物、兰胎漆等新工艺,推动了全国工艺竹编行业的技术进步。其中“模拟动物”、“竹篾漂白”、“花筋”、“篮胎漆”是嵊州竹编的四大工艺特色。

同时嵊州竹编厂已与全县35个乡(镇)的109家竹编厂,25个雕花加工点进行联营协作,使28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力找到了出路,增加了农民的收益,支援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