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桐城土特产蒿子粑图片 安徽桐城特产蒿子粑粑做法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桐城土特产蒿子粑图片 安徽桐城特产蒿子粑粑做法更新时间:2024-01-01 07:55:12

一. 湖南省 永州市 祁阳 祁阳油炸粑

祁阳油炸粑是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的特色小吃。油炸粑为祁阳民间流行的一种小吃。其制法是将糯米粉捏成拳头大的一个个小团,然后将糯米粉团压成饼状,投进滚油锅炸成金黄色即可。

据说祁阳油炸粑最初由祁阳文明铺桥头一小吃店首创,并大受欢迎,行销至祁阳城内。至今油炸粑仍然是祁阳人喜爱的小吃,城区内已有多处店、摊专卖此种食品,热锅热灶,现炸现卖。热吃口味尤佳。

油炸粑为祁阳民间流行的一种小吃。其制法是将糯米粉捏成拳头大的一个个小团,然后将糯米粉团压成饼状,投进滚油锅炸成金黄色即可。其特色是外酥内软,油而不腻,咀嚼有味,口齿生香。

现在你若漫步祁阳街头,常常会看到街边停着一些小推车,这些小摊车就卖油炸小吃的,车上一边架着盛了油的炸锅,紧挨着炸锅的是一个平底锅,再过来就是放满托盘的用竹签串着的油炸粑、香芋、薯片等等。

二. 贵州省 遵义 赤水市 猪儿粑

   赤水猪儿粑是用糯米面做皮儿,以猪肉、豆腐干、榨菜等剁碎作馅,经高温蒸熟即可食用。因其蒸熟后呈椭圆状,通体洁白晶莹,酷似一头头可爱的小猪而得名。吃上一口,先尝到的是糯米的绵软清香,继而感受到馅的混合美味,咀嚼起来绵软清脆,香气四溢。难怪有很多外地朋友到赤水旅游,走时都要带一大包,可谓既饱了眼福又饱了口福。 

三. 江西省 九江 湖口县 湖口粑

湖口民间,凡是逢年过节、生辰寿筵、定婚成亲、敬神拜佛、丧葬祭祖、做屋上梁、栽田割禾等活动,都会分别做不同种类的粑食,其习俗一直沿袭。

湖口粑食的品种繁多,大致可分为糍粑、印粑、柳米粑、发粑、炒米粑、豆粑等六类共20多种。按口味分,有香甜的、爽口的、糍软的、鲜美的;按形状分,有圆的、扁的、方的、条状的;按颜色分,有红色芦粟(高梁)粑、黄色粟米(小米)粑、黑色荞麦、白色米发粑;按用场分,有迎宾宴请用的、有喜庆节日用的、有上梁抛撒用的、有敬神祭祖用的、有度荒充饥用的、有青黄不接用的;按寓意谐音分,发粑表示大旺大发,圆子粑表示团团圆圆,方糕表示步步高等等。

糍粑有两种,一种叫麻糍粑,另一种叫糯米粑,都是以粘性糯米为主料。麻糍粑是先用饭甑蒸熟糯米饭,盛进木盆(掇桶)或石臼里捣糊,直到不见饭粒即成。或搓团趁热吃鲜,或待冷却后切成方块留用,这种制作过程,湖口西南片民间,称作打麻糍粑,东北片百姓叫做扦糍粑。糯米粑则是把冼净的糯米磨成粉和面,捏成一个个小扁团、包馅、蒸熟而成。麻糍粑一般在年(春节)前制作,是年事准备活动之一。还有婴儿洗三、小孩满月、周岁,或生日庆寿之喜、女儿出嫁前下辞家礼,甚至老人过世后的红(薨)年酒席中,麻糍粑也是多种粑食之一。而糯米粑则是中秋节或其它庆典活动,但一般不会同时兼做麻糍粑和糯米粑。

印粑是将米粉面团放入粑印模内,印成各种图案的生粑胚,然后蒸熟而成的粑,故名印粑。粑印是木制的,常见的图案有福、禄、囍、寿、春、神仙仕女、飞禽走兽、花草鱼虫等。印粑是用籼米粉作为主要原料,也有芦粟(高梁)粉,上乡人家还有用粟米粉做的。印粑又叫年粑,也是年事准备活动之一,每年一次都安排在冬季进行,如家里人手少,还请兄弟和姑嫂帮忙。女人和小孩磨粉、印粑,男人和面、上下蒸笼,做印粑的场面和谐热闹。印粑需用腊水(立春节气前的水)浸存,时间才能保留较长,春节期间用于招待宾客,春耕农忙时也是方便快捷的主食。

柳米粑是将米淘洗滤干,用开水浸泡、磨成米糊、蒸熟后切成方块形状。柳米粑是与印粑同时做,也以水浸的方法保存。柳米粑既可切丝(或切片)炒熟当菜肴,也可同印粑、豆粑混煮为主食。

豆粑是以大米为主要原料,按比例或配绿豆、黄豆、荞麦粉、小麦粉等,和水磨成稀糊,然后用柴灶大锅煎(烘)成一整张簿皮,冷却后切成带状丝条,晒干、储存。煎豆粑一般在重阳节后进行,因制作工序繁多,用人也多,灶上煎,灶下烧火、磨糊、凉、切都要专人。还会邀请亲朋好友、乡里邻居、甚至远道客人,到家里来尝鲜,甚至还趁热分送新鲜豆粑于近邻。所以,几乎每家煎豆粑都请帮手,或姑嫂妯娌、或亲戚朋友。豆粑煮烂即食,既省时又节约粮食,可作农闲时的早、晚餐或农忙季节的快餐。

发粑有两种,一种是小麦粉发粑,另一种是米粉发粑。小麦发粑是用小麦粉和面放粬发酵蒸熟而成,米发粑是浸米磨糊,拌粬发酵后,蒸熟成粑。发粑四季都可做,所以小孩生日、老人做寿、喜庆宴席做粑都有发粑,后渐渐少见农家自做发粑,小麦发粑有馒头代替,米粉发粑也被发糕所取代。

炒米粑又叫包心粑或蒸米粑,都是以制作工序而得名。先将大米淘洗滤水,然后在锅里炒至米熟,再磨粉和面、包馅、蒸熟。炒米粑不受季节限制,只是不同的季节所包的心(馅)不同,所以,各种喜庆之宴,炒米粑为首选,也逐渐成为招待宾客的美味佳肴。流泗的炒米粑以皮薄、透明、形美而闻名。

湖口粑俗表达人们美好的祝愿,也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各式各样粑的制作必须掌握各自的制作技能:麻糍粑的蒸饭洒水、印粑的和面、柳米粑的泡米、豆粑的配兑和煎烘、发粑的拌粬发酵、炒米粑的炒米和包心等,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虽说不求师学艺,但都是母教女、婆传媳,世代传承,形成独特的粑俗文化。2006年,中央电视台节目摄制组,专程到付垅乡一甲村饶林山湾,拍摄农户做年粑的场面,并制作成年俗专题片,于春节“年俗”节目中播出。

2007年,湖口粑俗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收集的各式粑印,藏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

2008年,吴春花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湖口粑俗)代表性传承人。

四. 贵州省 安顺 平坝区 油炸粑稀饭

油炸粑稀饭

油炸粑稀饭:先将米面搅熟成糊状盛入碗中,再从滚油中将炸得黄脆的糯料豆沙粑捞起放进去,然后舀上一勺黔中“引子”,浇上一瓢滚油便可,油而不腻,内酥外软,十分可口。

五. 湖南省 怀化 辰溪 灌肠粑

灌肠粑是由猪血拌糯米或小米,加食盐佐料,灌入猪大肠内,然后煮熟、炕干,色泽乌红,食用时,蒸熟切片,味道香浓,且软又糯,为老人小孩最佳菜食。

六. 四川省 宜宾 屏山县 叶儿粑

叶儿粑又叫艾馍,原是川西农家清明节的传统食品。1940年,新都天斋小食店将艾馍精心改制,更名为叶儿粑。制作叶儿粑选料考究,工艺精细,具有色绿形美、细软爽口的特点,为四川名小吃之一。用糯米粉面包麻茸甜馅心或鲜肉咸馅心,外裹鲜橘子叶,置旺火蒸。特色是清香滋润,醇甜爽口,荷香味浓,菜分两味,咸鲜味美。

主料:糯米粉、碎米芽菜肉馅。

作法:

1、将糯米粉用温水拌和成面团。

2、将碎米芽菜肉馅包入面团中呈鹅蛋状。

3、入笼蒸透即可。

七. 安徽省 安庆 桐城民俗文化 桐城小花茶

绿茶制作技艺(桐城小花)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小花茶是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的。桐城小花茶外形条索舒展,芽叶完整,形似兰花,色泽 翠绿,碧绿清汤,香气鲜爽持久,有兰花香,滋味醇厚鲜爽回甘。桐城小花茶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桐城市地处皖中,境内龙眠山属霍山山脉东南走向的支脉,峰高谷深,野生兰草充盈山坡。山峰海拨400——1000米,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降水量集中在6、7月,相对湿度70%以上,无霜期237天。茶区多为砂土和砂壤土,PH5—6.5。区内小气候适宜生产优质茶,所产的桐城小花久负盛名。

桐城种茶历史悠久,史载明朝大司马鲁山公(孙晋)宦游时得异茶籽,植之龙眠山之椒园。于是,椒园茶与顾渚、蒙顶并称,跻身“贡品”之列,时称椒园茶,又因其冲泡后形似初展花朵,又名“桐城小花”。

桐城小花又有小兰花茶之称,属皖西兰花茶品系。一般在谷雨前开采,选一芽二、三叶,肥壮、匀整、茸毛显露的芽叶,经摊放、 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剔拣等工序精制而成。每500克成品茶有芽头8000—10000支。成品茶外形条索舒展,芽叶完整,形似兰花,色泽 翠绿,碧绿清汤,香气鲜爽持久,有兰花香,滋味醇厚鲜爽回甘。产品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明清之际“桐城小花”屡屡被御封为朝廷贡品。一九八三年在全国出口商品展览会上获经贸部荣誉证书,一九八六年被评为安徽省优质名茶。一九九一年获全国星火科技成果博览会银奖,98年中国国际名茶,茶制品、茶文化展览会上获名牌推荐产品称号,99中国国际度年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名牌产品。

2012年,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桐城小花茶”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八. 云南省 大理 南涧县 南涧粑肉饵丝

来到南涧,一定要来一碗香喷喷的粑肉饵丝。说起南涧的粑肉饵丝,精华当数那碗香浓的汤了。

首先将猪肉(猪后腿、猪肘子、猪肚皮上的三鲜肉)放在炭火上把外表烧成焦黄,再用温水刮洗干净,放入锅里用大火将水煮沸,打去浮沫,加入草果、生姜,然后用微火慢慢炖扒,放入精盐,熬上一晚上。

店家把用精选大米制成的饵丝烫熟后,浇上熬好的汤汁,再放上葱花、麻油、辣椒等作料,盖上“粑肉”帽子,便制成了一碗色鲜味正、清淡适中、不油不腻、香气四溢的粑肉饵丝。在南涧县城的小食店都有粑肉饵丝卖,但是一般只卖早点。要吃到香浓的粑肉饵丝,要早起哦。

信息来源:大理州旅游发展管理委员会

九. 安徽省 安庆 桐城 “桐城小花”茶

“桐城小花”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大关乡:“桐城小兰花”茶主产地。

桐城种茶历史悠久,史载明朝大司马鲁山公(孙晋)宦游时得异茶籽,植之龙眠山之椒园。于是,椒园茶与顾渚、蒙顶并称,跻身“贡品”之列,时称椒园茶,又因其冲泡后形似初展花朵,又桐城小花泡制

名“桐城小花”。 桐城小花又有小兰花茶之称,属皖西兰花茶品系。一般在谷雨前开采,选一芽二、三叶,肥壮、匀整、茸毛显露的芽叶,经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剔拣等工序精制而成。每500克成品茶有芽头8000—10000支。成品茶外形条索舒展,芽叶完整,形似兰花,色泽翠绿,碧绿清汤,香气鲜爽持久,有兰花香,滋味醇厚鲜爽回甘。产品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清人姚兴泉《龙眠杂忆》载:“桐城好,谷雨试新铛,椒园异种分辽蓟,石鼎连枝贩霍英,活火带云烹”。《桐城风物记》亦载桐城小花“品不减龙井”。旧时桐城人品茶讲究色香味形俱佳,有“龙眠山上茶,紫来桥下水”之爱。

生产现状

桐城小花,又称--小花茶,简称龙眠茶。《桐城风物记》:“茶,凡山园皆有种者,唯……龙泉庵中茶(大关古洞崖)产于云雾隙中,味醇色白清香,品不减于龙井。龙眠山孙氏椒园茶亦佳。”。桐城小花有小兰花茶之称,属皖西兰花茶品系。桐城小花为历史名茶,属绿茶类---有机绿茶,茶农在线网络直销,物超所值。创制于明代,产于桐城市,主产区位于龙眠山。自明迄今,拥有五百余年产制历史。

荣获称号

1986年桐城小花获安徽省名茶称号,1991年获“七五”星火科技成果博览会银奖,1998年通过安徽省名茶复审,同年获‘98国际名茶博览会名牌推荐产品称号,次年又获‘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1996年桐城市在安徽农业大学茶叶专家的指导下,又开发研制了龙眠春翠。该茶以龙眠山之颠的杨头、黄草尖、黄岭140公顷茶园为基地,于清明到谷雨期间,择晴天在龙眠群体中叶种和无性良种茶园中,采一芽一叶初展,长度2.5—3厘米的芽叶为原料,经摊放、杀青、初烘、理条、复烘、提香等工序,全程采用名优茶机械加工。成品茶外形条直微扁,匀齐壮实,色泽翠绿鲜活,汤色浅绿明亮,滋味鲜爽回甘,香气清香持久,叶底嫩绿匀亮。1998年5月经安徽省茶叶专家评审,列为省级名茶。同年获‘98国际名茶博览会名牌推荐产品称号。

良种增产

改革开放后,引良种,改茶园,机械制,产量增,全市茶园800公顷,1998年产桐城小花

桐城小花18万千克;2004年1400公顷,产30万千克。1996年安徽农大茶专家指导,研制了龙眠春翠。成茶匀齐,泽翠鲜活,味鲜爽甘,清香持久。1986年获安徽名茶称号,1991年获“七五”星火科技成果博览会银奖,1998年通过安徽省名茶复审,获98国际名茶博览会名牌推荐产品称号,1999年获‘99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桐城小花,一般在谷雨前开采,选一芽二、三叶,肥壮、匀整、茸毛显露的芽叶,经摊放、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剔拣等工序精制而成。每500克成品茶有芽头8000—10000支。产品分为特级、一二三级。小花茶孕育了桐城的文章。

十. 湖北省 孝感市 应城市 月半粑

“月半粑”,是每年元宵节的传统风味吃食。在每年元宵节的前几天,人们便忙着筛滤大米,将筛下的细米磨成粉子;小伢们则提着竹篮沿河边地坡用小铁铲子挑回地菜(即荠菜或作地末菜),以作包馅,应城人俗称过元宵为过“月半”,因而这种细米粑也叫“月半粑”。哪家做了粑子,还向左邻右舍、近亲好友馈送,相互祝福在新的一年里万事圆圆满满。蒸熟的粑子除了当天吃,其余用竹篮装着挂吊起来,以后,每餐做饭时,取下几个粑子放进灶膛内,用余火焖着,过一会夹出来,粑子周身起一层深黄色的壳子,吃起来别有一番情趣。过去,应城街市上有专门炕细米粑的小贩,小贩把蒸熟的粑子放在火炉铁网上,两手不停地翻动,使粑子均匀受热,不一会,发出吱吱的响声,飘出阵阵香味,粑子炕得内熟外焦,令人垂涎。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