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霞浦特产龙须面 霞浦特产小吃零食炸面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霞浦特产龙须面 霞浦特产小吃零食炸面更新时间:2024-05-18 11:37:16

一. 福建省 宁德 霞浦 霞浦紫菜

霞浦紫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霞浦是“中国紫菜之乡”,全县养殖面积4.7万亩,干菜产量近万吨,产值2.5亿元,养殖量居全国沿海县(市)第二位。

霞浦县是我国南方最早养殖海带、紫菜地区。海带、紫菜主产区生态环境独特,产品无论从形态、色泽、营养、口感等方面都优于同类产品。2008年,全县海带、紫菜养殖面积11.46万亩,产量17.05万吨,产值13.33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37.8%,养殖面积、产量均居全国沿海县(市)前列。

目前,全县共有海带、紫菜育苗厂(场)58家、加工厂(场)300多家,一支由5000多人组成的营销队伍遍布全国各地。

该县进一步加大海带、紫菜产业扶持力度,同时提出“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快培育发展霞浦海带、紫菜产业”。继去年12月向国家工商总局申报注册“霞浦海带”、“霞浦紫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基础上,今年又向中国水产流通与协会申报“中国海带之乡”、“中国紫菜之乡”称号。

二. 福建省 宁德 霞浦 龙首山清水绿茶

龙首山清水绿茶

三. 福建省 宁德 霞浦 野生贻贝

野生贻贝

淡莱为蚌类,蚌肉俗称水菜,因曝千时不加食盐,故名淡菜。淡菜壳三角形,长2一3寸,足根有丝状茸毛附着于岩石。产于近海,肉红紫色,味美,为营养食品,亦作药用。

四. 河南省 南阳市 淅川县 淅川龙须草

龙须草盛产于淅川中部与西北部的茺山丘岭上,有耐旱、耐涝成活率高四大特点,为昔日淅川县“三个宝”之一。龙须草细而长,质体柔韧,是理想的纺织品原材料。可纺绳、打草鞋、织蓑衣,又系高档造纸原料。

20世纪70年代淅川人引用外地技术制作草毯,行销日本、美国、英国、波兰、新加波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为淅川创汇的主要产品之一。1992年淅川造纸厂建成后年需龙须草10佘万吨,制出的浆板纸是胶版印刷纸、复写纸、钞票纸等高级纸张的优质原料、一直供不应求。

五. 湖北省 十堰市 张湾区 十堰龙须草

龙须草是十堰市著名的土品。素有“十堰三大宝,苞谷、红薯、龙须草”之称。十堰龙须草叶窄、绵软、纤维长、拉力强、含硅量比一般龙须草低3%,为全国最佳品种之一。龙须草的用途十分广泛,用其编织草毯,远销欧美各国。龙须草还是制造普通白纸、打字纸、复写纸以及多种高级工业用纸的优质原料。

六. 福建省 宁德 福鼎 太姥龙须茶

太姥龙须茶:产于太姥山下,以其冲泡后,枝株挺拔,叶片舒展,若珊瑚,美其名曰“龙须”。成品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醇厚甘美,汤色清澈黄亮。其生产历史已百余年,产量稀少珍贵。

七. 四川省 广安 邻水县 御临龙须茶

御临龙须茶

御临龙须茶的原料来源于无污染的华蓥山龙须沟旅游区生态茶园早春幼芽,经香薰玉焙而成,品质清纯高雅,清香自然,汤清色翠,形美味爽。

八. 山西省 太原 尖草坪区 龙须拉面

龙须拉面的源头是始于唐朝的小拉面。《新唐书·王皇后传》记有“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耶”。这种生日汤饼,已可“举箸食”(刘禹锡《赠进士张盥》),是和软面团,用刀切条,将条拉细、拉长后落锅煮熟食用,民间至今保留此法,称之为小拉面。王皇后为李隆基做生日汤饼的故事,发生在李隆基作潞州别驾的时候,可见唐代至少太原、长治等山西地区已将小拉面作为生日长寿面而制作和食用了。后来,这一拉面技艺随着太原玄中寺的净土宗东传日本,形成日本拉面技术的基础。到了宋代,赵光义铲平晋阳西北系舟山,意欲拔掉“龙角”。第二年太原百姓将二月初的中和节改为“龙头节”,并固定在二月初二以作纪念。此日,百姓多吃拉面,意思是你拔我“龙角”,我挑你“龙筋”、吃你“龙须”,以示愤恨。自此,拉面又被称为龙须面,黄庭坚曾作诗“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玉簪横”。元代时,马可波罗三访太原,将这种拉面技术带回意大利,形成影响西方面食技术和饮食文化的意大利通心粉面食。

小拉面何时发展成大把拉面,暂不可考,但明人宋诩《宋氏养生部》记载:“用少盐入水和面,一斤为率。既匀,沃香油少许……渐以两手缠络于直指、将指、无名指之间,为细条,先作沸汤,随拉随煮。”可见山西明代时已有大拉面制作技术。清道光年间,山西稷山县马金定兄弟,千里迢迢去陕西岐山做挂面生意,字号“顺天成”,直到今天,岐山挂面还沿用这个老字号。这种挂面起初就是将面拉好后,挂在线上晒干销售,是面作为半成品销售的典范。

清朝末年,拉面已成为山、陕面食制作的成熟技术。清末薛宝展著的《素食说略》中说,在山、陕流行一种“桢条面”:“以水和面,入盐、清油揉匀,覆以湿布,俟其软和,扯开细煮之,名为桢条面。做法以山西太原、平定州、陕西朝邑、同州为最。”这种桢面条,即山西拉面,也称龙须面,在清代还进入宫廷。《清稗类钞》、《中国历代御膳大观》中记,内廷大宴之一、清朝帝王的寿诞宴——万寿宴,以及满汉全席第一宴的蒙古亲藩宴,都以龙须面作为御宴的重要膳食。

“千招易学,一窍难得”。拉面制作技术解放前曾被认为是“绝招”,秘而不传。解放后,逐渐在社会上得以公开,成为山西面案的基本功,受到山西饮食界的重视,并不断在实践探索中细分为小拉面(一根面)、大拉面(6至8扣)、龙须拉面(10扣以上),空心拉面等。现在,龙须拉面除食用之外,还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拉至14扣时,共计28924根,相连长达25公里。全晋会馆的蒙眼拉面,还曾获得全国厨艺绝技超群奖,多次应邀赴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表演。今年年初,全晋会馆作为传承单位的龙须拉面,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龙须拉面制作,这一山西面食中技术性强的特色手工技艺和表演艺术,将在新时代焕发出传承文脉、走向和谐、造福社会的无比绚丽夺目的光彩。

九. 福建省 宁德 霞浦 阿七糊汤

阿七糊汤

用米粉拌入淀粉,佐以虾米、肉片、尤鱼片等,加入特级鱼露而成。今摆在南门头的汉光糊汤摊尚有余韵。

十. 福建省 宁德 霞浦 霞浦贝雕

采用各类贝壳精制加工而成,有赤岸风光、赤岸石桥、赤岸木臭墩及空海立像等,为霞浦县独产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