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贵阳有哪些特产可以带回来的 贵阳值得带走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贵阳有哪些特产可以带回来的 贵阳值得带走的特产更新时间:2023-08-10 16:42:34

一.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丁土楼的“笨”西瓜

丁土楼的“笨”西瓜

在双涧镇沿涡河的丁土楼一带,盛产一种大个西瓜,大的约有五十斤左右,人们叫它“笨”西瓜。

“笨”西瓜不仅个头大,而且是甜沙瓤,细分起来,还有如下不同品种:第一种是三异瓜,白皮、红瓤、黑籽;第二种是柳叶青皮瓜或核桃皮瓜,黄瓤、红籽;第三种为三白瓜,白皮、白瓤、白籽。

这种“笨”西瓜,最适宜沙质土壤和两合土种植,粘土稍次。瓜种为瓜农们自选、自存。点种时,把瓜籽头朝下尾朝上种下,出苗以后,匀苗定苗、培土断头,留鸡爪形的蔓,追肥,压秧、防治病虫害。最重要的是要施足底肥,以饼肥为主,沤透发酵,与土杂肥一起上到地里,长出的瓜甜美无比。

据考,西瓜在我国已有一千余年历史,五代时,胡峤居契丹,始食西瓜,西瓜具有丰富的营养和很多的药用功效。吴朝《日用本草》载;西瓜为葫芦科植物,瓜瓤甘、寒,入心、胃、膀胱经;清热解暑,止渴利尿;含瓜胺酸、呲唑丙酸、甜菜碱、维生素C及多种挥发性成份,具有降压作用。

二.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三. 贵州省 贵阳 修文县 夺夺粉

夺夺粉

夺夺粉是一种特色鲜明的小吃,用沙锅盛放,一锅经过特别调制的味道浓厚的底汤,在小火上慢慢煮食多种配菜,例如蔬菜类,瘦肉类,熟食类,但凡你喜欢吃的可口食物,都能煮在里面细细品尝享用,独特的麻辣味或特有的酸辣味之中更是香气四溢,品不释口,回味无穷!

四. 贵州省 贵阳 云岩区 洋芋粑

在贵州地区,都把土豆称呼为洋芋,洋芋的学名叫马铃薯,俗称土豆。中医认为土豆性平,有和胃、调中、健脾、益气的功效,适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疼、习惯性便秘、皮肤湿疹等症。

将洋芋洗净、煮熟、剥皮、捣呈泥状,加入适量面粉制成糊,放在勺中浸泡在油锅里炸至焦黄、定型,取出后即成一圆勺状,边上较薄,中间稍厚,上面撒上椒盐和辣椒面,吃起来清香可口、微辣、兼有花椒的香味。这就是贵州街头巷尾常见的小吃摊上的洋芋粑。

洋芋粑粑的制作方法:

配料:土豆,葱花,糯米粉,盐,鸡精,油

第一步,准备材料,葱切成花一旁备用,将煮熟的土豆用勺压成泥,糯米粉准备

第二步,土豆泥和糯米粉加少许水揉面一样的揉匀了、加入葱花、盐、鸡精再揉

第三步,平锅里放少许油,将捏成饼型的土豆饼放入锅中烙,需用小火,否则很容易焦。

最后就是更具个人的口味,自行搭配调料品了。

五. 贵州省 贵阳 云岩区 方糕粑

产地:中国贵州贵阳。

历史:据记载:在清光绪末年,贵阳市有一姓卢的,首先创制此品,风行一时,有“卢糕粑”之称。卢死后,无后人继承,中断约20多年。直到1926年时,有李氏兄弟(李光耀、李光鼎)才模拟制出,生意兴隆,改称“李糕粑”。

特点:用米粉蒸制而成、其味香而甜。

六. 贵州省 贵阳 乌当区 贵阳酸汤鱼

酸汤鱼 传说,很久以前在黔东南苗岭有一山寨,寨老(公推的首领)年迈体胖,爬坡下坎十分吃力。一次,儿媳煮饭时,不慎多放了些水,于是就把多余的热米汤舀在一个土缸里。四五天后,米汤经发酵后变得清彻透明,并略带酸味,用来煮鱼,其味鲜美异常,寨老一家吃得津津有味,从此儿媳便常用这种酸米汤煮鱼,长此以往,寨老渐觉身轻体健,上山下坡不再费力。这事很快传遍苗岭山寨,家家竞相效仿,“酸汤鱼”由此传开。此菜由黔东南传入贵阳,在贵阳迅速发展并发扬光大,名扬海内外。其制作方法为:选用鲜鱼为主料,配以黔东南苗岭特色酸汤煨制而成。民间通常采用边煮边食的火锅形式,配以其他新鲜蔬菜,使其营养更为丰富。其特点:鱼鲜肉嫩,色泽靓丽,酸辣爽口,汤清味美,有开胃消暑,提神养颜等特殊功效。

七. 贵州省 贵阳 清镇市 黔红

黔红是贵州红碎茶的简称,主要产于湄潭、羊艾、花贡、广顺、双流等大中型专业茶场。贵州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生产红碎茶的茶场又分布在贵州省的中部、北部、南部的丘陵台地或河谷盆地。由于高温多温、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这些地区的大叶型品种、中叶型品种和地方群体品种长势旺,叶片厚。其内含物如氨基酸、茶多酚增多。

贵州红碎茶以其香气高、鲜爽度好、品质独具一格著称。由于产地、茶树品种和加工方法的不同,其品质各具特色。羊艾中叶种红碎茶香气特高,在全国第三套样中连续多次名列前茅,被评为优质产品;晴隆花贡大叶种红碎茶,达国家规定二套样标准,品质接近滇红,能与斯里兰卡、印度的红茶媲美;开阳双流红碎茶曾获一九八三年外贸部优质产品荣誉证书;泥潭茶场的红碎茶被推为商业部优质产品。

八. 贵州省 贵阳 花溪区 花溪辣椒

花溪辣椒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花溪辣椒

贵州花溪辣椒长于贵阳市花溪区巍巍青山之下、潺潺溪流之旁,色泽黑红发亮,经独家秘方烤制而成,味香而辣。

花溪辣椒是花溪传统的名品,俗称“花溪辣椒”。它经加工制成的红油,即辣椒油,色泽金红,鲜香入味,辣而柔和,堪称助餐的佐料佳品。花溪辣椒辣椒因其品质优良,在省城,贵阳市场独占鳌头。 辣椒,又称“番椒”、“大椒”。茄科一年生草本,性喜温暖。单叶互生,叶片卵圆形,花白色或淡紫色。浆果,未成熟时绿色,成熟后一般为红色或橙黄色。它的果皮及胎座组织含有辣味素。辣椒原产于南美洲热带,明朝后期传入我国,已有数百年的栽培历史。 花溪辣椒种于花溪区石板乡盖冗,燕楼乡谷蒙以及马林乡凯伦等20余个村庄。花溪辣椒的种植地区海拔1200-1250米,年均气温14.1-14.4℃,日照时数1250-1350小时,年降雨量1160-1200毫米,无霜期270天左右,土壤以黄壤,小黄泥夹沙和大土泥为主,肥力中等,土层厚,有利的自然环境,可促使辣椒中内含的物质的积累,有利于辣椒的营养生长。 花溪辣椒,状似羊角,大小匀称,肉质厚实,辣味适度;青色角椒,皮光肉厚,辣味回甜;老熟角椒,色泽暗红,味辣不燥。花溪辣椒采用初春播种育苗,农历三月中旬匀苗移栽,农历五至六月可陆续摘青椒应市,中秋前后鲜红光亮的角椒成熟。辣椒可分“伏椒”即伏天成熟晒千的辣椒;“秋椒”即立秋后成熟晒干的辣椒;“炕椒”即久雨不睛,火炕干的辣椒。干辣椒经加工成的糍粑辣角,色泽鲜红,制成的辣椒油,辣香味浓,辣而不猛,油而不腻,漂红诱人。它以独居一格的色、香、味给肠旺面、辣鸡面、卷粉,凉粉等贵阳风味小吃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和诱人的异香。选用鲜红光亮的党武辣椒,做成糟辣角,可保存其营养成分,并以特殊的色美与味香使人食欲大增。 辣椒的营养价值较高,每公斤鲜椒维生素c含量185毫克,居蔬菜之首,比柠檬、柚子的维生素c含量高;维生素A的含量可与胡萝卜媲美,还含有核黄素、蛋白质、钙、磷,铁等营养物质。医书述:辣椒有杀虫灭菌、驱寒除湿功效。因辣椒含有辣味素,食用辣椒,可刺激肠胃,防治胃癌:增加热量,促进血液循环,有助消化,增强抵抗力。成熟或未成熟的辣椒,都可作蔬菜炒食,还可制成泡菜,腌菜,干辣椒制成辣椒粉,用作调料。

地域范围

花溪辣椒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贵筑办事处、清溪办事处、溪北办事处、青岩镇、石板镇、久安乡、麦坪乡、燕楼乡、党武乡、高坡乡、湖潮乡、孟关乡、黔陶乡、马铃乡等。东邻龙里,南接长顺、惠水,西接清镇、平坝,北靠贵阳,海拔1100米。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6°27′— 106°52′,北纬26°11′—26°34′;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43公里,面积957.60平方公里。保护面积2千公顷,年产量0·8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植株中等,开张度40—70厘米;径枝较软;果下垂,椒身长5厘米到10厘米不等;果实先端尖锐,常弯曲成钩状;干椒肉质肥厚、色泽深红、油份重、辣而不烈。 (2)内在品质指标:花溪辣椒以辣味适中,香味有余著称。根据贵州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分析,辣椒素为0.078,水分为10.07,灰分4.2,脂肪为9.2。维生素A为100g内含1.07mg。 (3)花溪辣椒生产严格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范和标准生产。产品安全质量应符合DB52/T462——2004《优质辣椒干贵州地方标准》。

九.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