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苏州可买走的特产是什么 苏州值得买的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苏州可买走的特产是什么 苏州值得买的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3-08-13 14:18:55

一. 江苏省 苏州市 吴中 苏州鸡头米

苏州的鸡头米也是一绝。这种鸡头米刺很少,香气浓郁、吃口软糯,被称为“南芡”,不像“北芡”那样浑身是刺,很难采摘和剥肉。

鸡头米是百姓对芡实的俗称,我国芡实以苏州南芡为著名。苏州民间食用鸡头米的方法很多,最大众的吃法就是鸡头米羹。其制作方法十分简便,将锅中水烧开后把新鲜鸡头米放入锅中,煮沸后以藕粉勾芡,出锅后加入少许糖桂花即可装碗入盆。

二. 江苏省 苏州市 昆山 腌酱瓜

腌酱瓜有三道工序。第一是做豆瓣酱。取五六斤面粉和成面团,搀入一斤多打烂的熟豆瓣,拌匀,搅和,把它们放在蒸笼里蒸熟。接着把熟面团搓细,切成一个个小方块,把它们放在小匾里,上面盖上麦秆,让它们发酵。约过半个月后,小面团四周长出了霉菌,变成了酱黄。把酱黄放在外面晒一二天,然后把它们放在淡盐水(水要开水,一斤酱黄加三四斤开水、二两食盐)的酱缸中,把酱缸放在太阳下曝晒,二三天后,用手把酱黄捏烂,六七天后,酱黄就在成了豆瓣酱。第二是制瓜片。把生瓜剖开,取出瓜子,切去屁股,洗尽后放在缸里腌渍,晚上腌,白天晒,主要是去掉一些水份,二三天后就成瓜片。最后是将瓜片浸在酱里腌渍,四五天后即可食用。腌酱瓜最好在大伏天,这样腌成的酱瓜香甜脆嫩,作为吃粥的佐料,可增进食欲。

三. 江苏省 苏州市 昆山 昆山琼花

“漫说天宫多玉树,不如仙馆一琼花”。被誉为昆山“玉峰三宝”之一的琼花,是我国古老的珍异花卉。

昆山亭林公园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园内有琼花树多达500余棵,形成两片琼林,其中一棵高六七米、根部主杆有一抱,向上迅速分叉为密集的二三十枝手臂粗的树杆、冠径比一间屋还大的繁茂琼花树,已近350岁高龄,暂被认为是目前我国现存琼花树中最古老的一棵。

琼花的美,不同于雍容华贵、娇艳迷人的牡丹,不同于浓香醉人、傲霜怒放的寒梅,她是雅逸高洁,而又质朴淡然的。“她的连理交枝、花好如月圆,更符合昆山人的美好祈愿。”

四. 江苏省 苏州市 吴江 煨鱿鱼

七都盛产鲃鱼。鲃鱼体侧扁或略呈圆筒形,体长三寸左右,小口大腹,细鳞、花背、白肚,肚皮上有小刺,身体涨大如球。

鲃鱼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及多种微量元素,还具壮阳、和胃、温中补益之食疗功效,且肉质细嫩洁白,爽口有弹性,若烹调得法,其鲜美的程度比河豚鱼有过之而无不及。

鲃鱼的食法有多种,如先杀鱼去皮,洗净,取出内脏,保留鱼肝,用涮火锅的形式边灼边吃。鲃鱼最堪品尝的除了鱼肉外,还有鱼肝。鲃鱼是靠鳃呼吸的,并没有肺,其肝异常大而且细腻柔嫩,所谓"鲃肺汤"实际上就是以鲃鱼的肝为主料烹制而成的。据说清代乾隆帝误认为是鲃鱼肺做的,误叫为鲃肺汤,但皇帝既然这样叫了,也就一直叫了下来。清初诗人朱彝尊在《食宪鸿秘》中说:鲃鱼"剥皮去杂,洗净,先将肺同木花入清水浸半日,与鱼同煮"。由此可见,至少在明末清初已有人误以鲃鱼的肝为"鲃肺"了。

太湖名菜鲃肺汤蜚声海内外。1929年中秋,1元老于右任下太湖观赏金桂,途经木渎镇停舟小憩,就餐于乾隆年间创建的石家饭店。他见送上的"鲃肺汤"色彩鲜美,香气诱人,肉质异常鲜嫩,不禁赞叹:"才闻桂花馥郁,又尝美味香汤。"竟忍不住连要了三份鲃肺汤。店主石仁安得知这位"美髯翁"就是大名鼎鼎的于右任,连忙捧出文房四宝,敬求墨宝。于右任兴致正浓,当即展纸手书七绝一首:"老桂花开天下香,看花走遍太湖旁。归舟木渎犹堪记,多谢石家鲃肺汤。"1990年秋,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到苏州考察,也为"鲃肺汤"题写了"肺腑之味"四字匾额。

五. 江苏省 苏州市 吴中 苏州民族乐器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历史悠久,门类齐全、品种繁多、技艺精湛,蜚声中外。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独特的地方风格。其代表作品有二胡、阮、古筝、琵琶与恢复失传的箜篌、编钟,还有冠以“苏”字的“苏笛”、“苏箫”“苏锣”、“苏鼓”等。

苏州民族乐器制作的渊源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吴国的青铜冶炼技术十分发达,为青铜乐器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1964年江苏陆合程桥东周墓出土了“臧孙”编钟九枚。正面有铭文,其中有“攻吾欠”两字,据考证“攻吾欠”即“勾吴”。这组编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吴地乐器。

从1991年在苏州市吴县长桥镇长桥村的一处战国墓葬中首次出土的一件在国内也极为罕见的木漆古琴(七弦琴)来看,早在两千多年前生活在先秦时期的吴地先民,就有着自具特色的民族乐器。

苏州民族乐器造型优美、简练,结构合理、不繁琐,做工精巧、一丝不苟,格调典雅、不落俗套,音色甜美、纯净,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充分表现了苏州民族乐器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而这种内涵和风格乃是中国民族乐器的精粹和灵魂。

六. 江苏省 苏州 太仓 镇湖苏绣

镇湖苏绣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特定品质

镇湖,古称西华,地处西太湖边与光福相连。这里山清水秀,灵慧赋性,是苏州刺绣的主要发源地。千百年来,镇湖刺绣以其独特的精、细、雅、洁、奇而独领风骚。“家家有绣绷,户户有绣娘”是镇湖的真实写照。

镇湖,古称西华,地处西太湖边与光福相连。这里山清水秀,灵慧赋性,是苏州刺绣的主要发源地。千百年来,镇湖刺绣以其独特的精、细、雅、洁、奇而独领风骚。“家家有绣绷,户户有绣娘”是镇湖的真实写照。 一个面积20平方公里,人口不足两万的湖滨小镇,有绣娘8000余人(其中拥有初、中、高级职称的工艺美术师有400余人),直接或间接从事刺绣的产业产业人员已超万人,还造就了多名国家级刺绣工艺师。 2000年7月8日,镇湖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刺绣)艺术之乡”。

七. 江苏省 苏州市 吴中 鲃肺汤

鲃肺汤是江苏苏州一道特色菜。鱼肝肥嫩,浮于场面,鱼肉细腻,汤清味美,是夏秋季节的时菜。鱼肝在民间俗称“鱼肺”。当时为诗中的这个“鲃”字,有人在报纸上写文章讽刺于先生不辨“斑”、“鲃”,因而引起一场笔墨官司。谁知报纸上争来争去,却把“斑肝汤”的名声越炒越大,最终成为名扬大江南北的珍馐。长久以来,不但“斑肝汤”为“鲃肺汤”所取代,而且此汤成为人们争相而食的佳肴。

木渎石家饭店的十大名菜之一,也是苏州传统名菜。

鲃肺汤,原称斑肝汤。鲃鱼,太湖水域,状似河豚,背部青灰色且有斑点,因虎又秀“斑鱼”;受惊后腹部会鼓起如球,俗称“泡泡鱼”。鲃鱼至多第10厘米左右,但头大,剥去外皮,鱼肉细嫩鲜美,尤其取肝做汤,素属佳肴。鲃肺汤以斑鱼肝、火腿丝、青菜心等精烹而成,斑肝金黄,菜心碧绿,相映成趣。斑肝肥嫩,入口而化;热汤鲜美,胜过鸡汤。此菜已被列入《中国名菜谱》。

肺汤的来历还与于右任先生有不解之缘,1929年他同友人在木渎石家饭店用餐,对斑肝汤大加赞赏,即席赋诗中有“多谢闻名遐迩”。李根源先生还特意为石家饭店题写了“鲃肺汤馆”四字。

鲃鱼季节性很强,每年8至10月上市,且必须活鱼取肝,因而此菜只在吴中有。苏州且有“秋时享福吃斑肝”古谚。

八. 江苏省 苏州市 姑苏区 苏州茭白

茭白又名菰、茭瓜、茭笋,系多年水生植物,禾木科。食用部分是其肉质茎,又称茭肉。茭白洁白柔嫩,肉质糯软,甘美可口,风味甚佳,入口清而有韵,无腻滞浊之感。因此,苏州茭白被世人誉为“水生珍蔬”,在唐代以前就名闻全国。

相传春秋时期吴国建都姑苏时,六城门之一的“葑门”即由“菰”引伸而来。《吴郡志》载:“葑,菰根也,今江东有菰田。”“菰草从生,其根盘结,名曰葑。”可见,食用茭白已有三千四百余年的历史了。南宋石湖诗人范成大也说:“菰,即茭也,菰首,吴谓之茭白,甘美可羹。”明弘治十一年(1498)《常熟县志》有记:“栽水泽边,八月取台,其味甘美可食,又吕公茭台生于夏”,可见已有一年两熟之茭白。

茭白的产生系茭草感染黑粉菌发生作用的结果。古时茭草只会结籽不长茭白,结的籽称菰米或雕胡,为六谷之一,可作粮食。菰米煮成的饭,香脆异常,是招待宾客的珍品。李白诗云“跪进雕胡饭,香闻锦带羹”。到秦汉时,人们已懂得利用黑粉菌刺激培育茭草。又经历代年年选育移种,才有如今娇嫩质优茭白。

苏州茭白品种很多,据苏州市蔬菜研究所高级农艺师鲍忠洲介绍,苏州葑门外的茭白名气最响,历史上葑门外的娄葑、斜塘、郭巷、车坊等地地势低洼,到处都是烂田,最适合茭白等水生作物的生长。这里的茭白,无论是品种还是收益,都是翘首全国的。以品种为例,葑门外的茭白立秋茭种,两熟茭就有大头青种、两头早、小腊台、中腊台、大腊台、中秋茭、杨梅茭、吴江茭;一熟茭则有青种、白种、群力茭(又名大荡茭)、寒头茭等品种,就种植收益而言,秋种两熟茭每年8月种植,10月份和次年5-6月就各收获一次,加起来亩产可达5500-8500公斤。苏州茭白品种早、中、晚兼备,合理搭配,供应期长,因此苏杭地区素有“杭州不断笋,苏州不断茭”之说。

娄葑镇种植茭白主要分布在葑红、葑塘、群力、友谊、团结、金厍、星红、金湖、二一四等村。娄葑农民每年在同一块烂田里往往要种早晚两季茭白,还在莲藕收获后套种秋茭,提高产出率。娄葑1993年全乡种植茭白面积11122亩,总产14014吨,畅销苏州、常州、上海、苏北、安徽等地,加工的茭白运销港澳地区。

茭白是夏秋蔬菜珍品,可蒸、炒、炖、烹,亦可搭荤烹调食用,均具嫩、糯、香特色。茭白在秋后“清塘”时,剥取嫩茭芯的“茭儿菜”(又名茭白脑子)煮食更是鲜美无比。选购茭白时,以茭白皮色微黄,肉质白净细结为佳,肉质呈黄糯心者更是上品。如果发现茭肉如灰或黑斑属于病茭,系黑粉菌侵入过多,其茭肉不可食用。茭白带壳储存,茭肉可保鲜数日。

茭白营养绝佳,含有抗坏血素、硫胺素、核黄素、尼克酸、蛋白质、脂肪、钙、磷、铁。茭白亦能治病,因其性味甘、冷、滑,能止消渴,解酒毒,压丹石毒,降高血压等功能。茭白籽能调肠胃,解燥热。有中医私方称:茭白能治酒皶鼻赤,用生茭白捣烂,每晚敷于患部,翌日洗去;另每日用茭白30-60克水煎服,连续一周至半月,有良好疗效。

九. 江苏省 苏州市 太仓 芋艿

芋艿(yù nǎi )简称“芋”,俗称“芋头”。单子叶植物,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叶卵形,叶柄长而肥大。花黄绿色。地下有肉质球茎,富含淀粉,可供食用。中国南方栽培较多。

芋艿的营养价值很高,块茎中的淀粉含量达70%,既可以当粮食,又可做蔬菜,是老幼皆宜的滋补品,秋补素食一宝。芋艿还富含蛋白质、钙、磷、铁、钾、镁、钠、胡萝卜素、烟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皂角甙等多种成分。祖国医学认为,芋艿性甘、辛、平,入肠、胃,具有益胃、宽肠、通便散结、补中益肝肾、添精益髓等功效。对辅助治疗大便干结、甲状腺肿大、瘰疬、乳腺炎、虫咬蜂蜇、肠虫癖块、急性关节炎等病症有一定作用。但应注意,不能擦、敷到健康皮肤,否则会引起皮炎。一旦发生,可有生姜汁轻轻擦洗即可。

芋艿食用方法很多,煮、蒸、煨、烤、烧、炒、烩均可。最常见的做法是把芋艿煮熟或蒸熟后蘸糖吃;芋艿烧肉或将芋艿切成丁块,与玉米掺在一起煮粥。应注意的是,芋艿含较多淀粉,一次不能多食,多食有滞气之弊,生食有微毒。

在东南沿海一带,有中秋吃芋艿的习俗。相传明朝年间,倭寇侵犯我东南沿海,百姓深受其苦。戚继光受命抗倭,取得很大胜利。中秋这一天,戚家军在营地里欢度中秋。半夜里倭寇偷袭,将戚家军围困在山上,断其粮草。数天后,士兵们只好挖到不少野芋艿,煮后很好吃,但不知其名。戚继光说:“为了纪念遇难的士兵,就叫它‘遇难’吧。”一天夜晚,戚家军饱餐“遇难”后奋勇突围,将倭寇全歼在睡梦中。此后,东南沿海人民在过中秋节时,都要吃糖烧芋艿,以志不忘民族危难和戚继光的抗倭功绩。时间一长,“遇难”便渐渐变为了“芋艿”。

  

用其制作的“桂花糖芋艿”更是风味独特,令人唾涎欲滴,是江南人家八月中秋必不可少的名点佳品。太仓常年种植芋艿8000多亩,年产2万余吨。

十. 江苏省 苏州市 昆山 万三糕

周庄的万三糕已有数百年历史。镇上邹氏家族继承祖业,生产各式糕点,因用料讲究,品种众多,片薄滑糯,入口即化,深受消费者青睐。邹氏先世早在明初就开设公茂茶食作坊,逢年过节,其邻巨富沈万三家常订购大批糕点赠送和招待亲朋好友,后被传作“万三糕”。邹氏茶食作坊随之有名。

                  
改革开放后,周庄大力发展旅游业,万三糕成了传统的旅游食品。越做越精。从品种选料,工艺流程和规格质量都不断革新。现在不但生产传统的万三糕和全福贡酥,还根据季节变化满足不同顾客的口味,生产芝麻糕、花生糕、胡桃糕、玉带糕、薄荷糕、椒盐糕、松子糕、香烘糕、千层糕、步步糕等20多种系列糕点。糕米全用上等长粒糯米,经烘炒粉碎后,按祖传配方加料,成型后,蒸糕、烘糕讲究火候,人工刀切,从投料到成品包装先后有八道工序,万三糕最宜老人和儿童食用,目前万三糕已成为旅游者的理想食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