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新会特产店铺图片 广东新会特产大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新会特产店铺图片 广东新会特产大全更新时间:2023-02-14 16:24:29

一.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蔬菜宴

蔬菜宴

以蒸、灼、炒、盐水、上汤浸等不同烹法做出的菜式,都是蔬菜宴中的主角,然而说到经典,还要重点推荐这味油炸珍珠菜。新鲜摘洗的珍珠菜须沥干水分才能下油锅,为保持营养和口感,厨师对油温和时间的控制必须恰到好处。

二.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新会大鳌莲藕

新会大鳌莲藕--江门市名特优新农产品

新会区大鳌地处西江流域,土地肥沃、水网纵横,适合慈姑和莲藕的生长,同时由于特定的土壤、水质等地理环境,产品品质优良,驰名五邑,成为大鳌镇的特色农产品。 莲藕属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栽培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大鳌镇种植莲藕时间超100年。大鳌莲藕肉质细,淀粉含量丰富,维生素多,清甜可口,有清热解暑,降血糖等功效,烹调方法炒、煲均可,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 大鳌莲藕于2004年获得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颁发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证书(证书编号:WGH0403163)。 2005年10月大鳌牌莲藕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颁发的绿色食品证书。

三.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新会柑普茶

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称“茶”的饮品不计其数。有一种是柑乡新会的“陈皮茶”,它将正宗新会陈皮撕成碎片,用开水冲泡而成,甘醇陈香,别具风味。它虽称“茶”,但没有茶叶,其实是汤——“陈皮汤”。真正的陈皮茶,是用陈皮配普洱茶冲泡,称作“陈皮普洱茶”。还有一种陈皮茶叫“新会柑普茶”,见名知义,它用新会大红柑和云南普洱茶叶为原料制作而成的一种茶,风味又不相同。

新会柑普茶的特点,一是入口甘醇、香甜,有独特的花香味和陈香味,这是由于新会柑的果香味特别,普洱茶叶长期吸附了柑皮的果香味所致。二是保健作用突出,发挥出新会陈皮“理气”的功效。“新会柑”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其果皮经陈化就成为著名的“新会陈皮”,是常用理气、健脾、燥湿、化痰中药,以其质优、独具地道药材特色而驰名,享誉海内外。新会陈皮可直接泡汤,这种“新会陈皮茶”是世代沿袭下来的,建国前新会有商家推出百元一碗的“百年陈皮茶”,品位极高。新会陈皮擅长于配伍,如配半夏的“二陈汤”,配蛇胆川贝,都很有名气,而与普洱茶配伍,可调配出另一种茶味,普洱有消滞开胃的作用,两者相得益彰。用柑子做的“柑普茶”,远胜于用桔子做的“桔普茶”,“柑普茶”要比“桔普茶”甘甜;用新会柑做的“柑普茶”,又胜于用其他柑做的同类产品,用新会柑做的味道与功效最佳。新会柑普茶一般用“熟普”制作,也可用“生普”,味道更加甘甜。有做成生、熟“鸳鸯装”的。

我国用柑橘皮配茶有千年以上的悠久历史,唐代陆羽《茶经》就提到有加入橘皮煮茶。相传,清代新会进士、棠下良溪人罗天池在云南做官,受茶叶吸味的启发,将家乡的新会大红柑挖了肉后,填入当地的普洱茶,经长期陈放后,普洱茶叶吸收了柑皮的气味,首创“柑普茶”。

一百多年前的柑普茶小量制作,只是罗天池个人品味;而今天的柑普茶商品化生产,还是本世纪的事。江门地区有人到福建厦门旅游,见当地放有福建桔子茶,这茶是福建习俗“责年”(粤方言,压岁)用的,意头吉祥,但味道带涩,好看不好喝。受到启发,回来后用本地柑桔研制。2002年有人在鹤山市推出“桔普茶”。笔者采访新会大泽德丰茶业加工场负责人,他们是2003年小量试产“柑普茶”的,主要是内部加工批发,2004年曾申请专利但未获批准,现在已办成专门生产“新会柑普茶”的企业,设在新会大泽五和开发区内。柑普茶目前未有国家标准,该场第一个申请企业标准。至今,江门制作柑普茶的工场已发展到很多家了。

柑普茶的制作比较讲究。先将柑果的外皮用清水洗干净,去除粘污物及手汗,卫生制作。将果蒂连一部分柑体切开成“盖子”,将柑肉掏空,保留果皮空壳;填入普洱茶叶,盖上“盖子”,成为“茶果”;烘干、陈放、包装。据德丰茶业制订的企业标准,制作过程中不着色素,无任何添加剂。选用柑果的大小也有“窍妙”,选每斤4个大小的生果,制好后个子收缩了,成品每斤22个“茶果”。如柑果太小,果皮少,也难制作。“茶果”经二年以上陈放后,填入的普洱茶叶已呈红褐色,不可有结块,不可见外来杂质。但果皮原先是湿的,要保证茶叶不发霉是制作的最大难题,在不能使用防腐剂的前提下,选用茶叶要过关,在技术处理上要能有效防止霉变,所以产量不高。成品“茶果”外表也渐变成褐色,但保持柑子的外形不改变,一个个的茶果形状可爱,棠下良溪的产品,还用带子将它们扎成一串串的。每个茶果有盖,有的还用丝线绣缝边缘。德丰茶业加工场的“茶果”采用欧盟标准的透明胶纸包装,让顾客看清楚外壳的色泽、有无虫蛀。“茶果”的外壳(果皮)放置越久颜色越深、越有光泽,这是新会柑焦油丰富的成因。

新会柑普茶饮用非常方便,冲泡方法简单:取出一个柑普茶果,除去包装纸,一次倒出三分之一至五分之一的茶叶,连撕碎的部分果壳,一起放入茶壶中用开水冲泡。第一泡仍带苦涩味道不能喝,一定要倒掉,称“洗茶”。第二泡后渐入佳境,冲泡的茶色红亮。

新会柑普茶虽然还不是高级名茶,但它一推出就受到人们的喜欢。美国洛杉矶地区促进中国统一联合会主席、新会大泽沙冲人刘健民先生特别推崇这一家乡,从2004年开始就将新会柑普茶带回美国洛杉矶,与美国的五邑华侨朋友分享。刘健民说他很喜欢这种茶,已饮用了5年,润喉止咳,抽烟多、喉咙干涸时饮用特别好,朋友们也赞誉不绝。他还说,新会本地气候较为潮湿,容易返潮,但带到外地气候干燥的地区,其香味尤为突出。(林福杰)

四.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新会陈皮茶

新会陈皮茶--江门市名特优新农产品

柑普茶是五邑之一,精选具有“千年人参,百年陈皮”之美誉的新会柑皮与被誉为茶中减肥之冠的云南陈年熟普洱经过特殊工艺加工而成,无任何添加剂,茶叶清香甘爽,疏肝润肺、消积化滞、宜通五脏,维生素含量丰富,是润肺、健胃、降脂、解酒、解烟毒、美容、减肥的首选佳品。茶性温和甘醇,老少皆宜,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养生常饮,是孝敬长辈的最佳茶品。

五.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王岗马蹄

   王岗马蹄主产于司前镇兴篁管理区王佐岗,有百多年的种植历史。每年“立秋”前种植,“立冬”后收获,平均亩产1500公斤。

    王岗马蹄个体大(每个20克左右),肉质清甜爽口,皮薄无渣,具有生津止渴,去暑清热的功效。可生、熟吃,也是制作名优清凉饮料马蹄爽的主要原料。当地群众常把马蹄磨成粉,作清热解毒汤料之用。

六.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睦洲黄沙蚬

睦洲黄沙蚬

黄沙蚬是新会睦洲镇的,蚬身大,肉肥嫩,清甜味美,远胜于一般的泥蚬,远近闻名。

新会的睦洲镇,地处西江下游,离出海口较近,江面宽阔,水流缓慢。西江支流经睦洲镇之前,水流湍急,把大量的细沙和蚬冲到睦洲,停留在江河里。蚬在黄沙里“安居乐业”,享受西江水赐予的自然环境,长得又肥又嫩,成为睦洲的。睦洲又以石板村产蚬最多,质量最好,有“本地鲍鱼”的美称。

每年的清明前后是黄沙蚬的丰收期。此期间,邻近各地来睦洲吃蚬的民众络绎不绝,车辆挤满睦洲圩镇的大街小巷。蚬,把睦洲的饮食业带旺了,每年的蚬季,饮食业老板的生意上升一倍多。

蚬的烹制方法很多,蒸、焗、烧、炒都可以,而且各有各的风味。最简单的是清蒸黄沙蚬,只要配上姜、葱、蒜茸清蒸,就可以吃到味道清纯、鲜甜的“清蒸蚬”。沙姜焗蚬有独特的沙姜香味,令人胃口大开。烧蚬有野味,把油放进大圆盘,下面用火干烧,然后放入生蚬。蚬被烤熟了,会一只一只裂开嘴,发出“卜卜”的响声,所以又叫“卜卜蚬”。味道最好的是炒蚬,把蒜、姜、酒、糖、味极鲜酱油、葱、辣椒等拌上黄沙蚬,用猛火炒,炒到蚬咧嘴为宜。

七.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新会大红柑

新会大红柑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学名茶枝柑,是新会著名土。其品质独特,在明清就风行各地,并被列为“贡品”,年年进贡。

据记载,新会大红柑已有600多年的栽培历史。经过长期选育,自成品系,分大种油身、细种油身、大蒂、高笃4个品种。其果实扁圆,油身而有光泽,皮色在成熟过程中由青转红,“冬至”前后呈大红。柑肉爽脆多汁,甜酸适度,每百毫升含柠檬酸0.71-0.82克,含糖10.1-11.3克,可溶性固形物为11-12%,单果重约100-150克。

新会大红柑有很高药用价值。其皮薄柔软,色鲜味香,具有化痰、止咳、清滞、驱风、去湿之功能。其核有理气止痛功效,常用作医治疝痛。

会柑,又称新会广陈柑或陈皮柑、新会大红柑(学名茶枝柑),皮肉兼用,药食同源是新会柑的最大的特色,是广陈柑农在700余年的漫长种值历史中,从芸香科柑橘属大红柑中筛选出来的优秀品种。

新会柑、树矮、枝条细软,果实扁圆形、中等大,果实成熟时,果皮橙黄,微带青,柔韧而不易折断,油胞特大,有浓郁的芳香。柑肉多汁,糖酸比为15:32是甜中带酸的独有风味,每百毫升果汁中含维生素C 34.3毫克,柠檬酸0.76克,可溶性固形物11.13%。

历史上种植的新会柑有大种油身、细种油身、大蒂、高督等四个品种,经过不断的种植总结,广陈陈皮采用品质最好的大种油身来种柑制皮制皮,这也是广陈品质特好的其中一个原因。

地道新会柑全身是宝皮用兼用,药食同源的不可多得的优秀品种,既可鲜食,又可加工成柑饼或果汁,但皮比肉贵,其柑皮是正宗地道新会陈皮的原料。其柑络、柑核均可入药。而且其成熟于“最有补于时”。

新会柑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人民政府《关于建议划定新会柑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的请示》(新府报[2006]6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街道办、大泽镇、司前镇、罗坑镇、双水镇、崖门镇、沙堆镇、古井镇、三江镇、睦洲镇、大螯镇等11个街道办事处、镇和围垦指挥部所辖行政区域。

八.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新会甜水萝卜

甜水萝卜是新会之一。相传江西有一位风水先生寻龙脉,从水背蛇山直追至崖西三村,过坑涉水,热天口渴。他走到坑边掬一捧水饮,感觉很甜,认为龙脉就经过这里,就把此地名为“甜水村”。当地农民在甜水村种的萝卜不但高产,而且特别甜脆、饱汁,嫩滑而无渣,美味可口。不久,崖西甜水萝卜闻名远近,成为新会有名的土。

据史料载,甜水萝卜在清嘉庆四年(1799年)己开始栽种,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甜水萝卜与众不同,皆因其独特的地理条件与气候环境特殊。甜水村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大山脉——古兜山脚的盆地上。古兜山每年的降雨量达3000毫米,比会城地区多出一倍。丰富的雨水被茂密的森林吸收,渗入到地下的矿层,把丰富的矿物元素溶解在水里,然后通过无数的泉眼涓涓流出,源源不断地汇入甜水坑。甜水坑的甜水长流不息,流经“交贝石”(土名,因此地有两块大石,一块背向上,一块背向下,像拜神的“贝子”),滋润了甜水坑边上交贝石的土地。交贝石230多亩的土地全是幼沙混泥浆组成的沙浆粉田,土质松软,不板结,吸入水分适中,加上耕作层深厚,又有火烧底(变质花岗岩)作田底,不易渗水,非常适合萝卜生长。甜水村的村民利用交贝石特珠的土质种萝卜,又引甜水坑的甜水来浇灌,于是培育出具有特殊品质的土——甜水萝卜。

在交贝石几百亩土地之中,有几块地(约2亩多)极为奥妙。在这几块地种萝卜约需一百天时间,既不用施肥,也不用杀虫,萝卜生势壮旺青绿。到收获期,每根萝卜都有五、六斤重,而且皮色嫩滑,无沙虱伤害,无涩皮现象。可惜在上世纪60年代的“以粮为纲”时期,把这几块地灌进海泥,改种水稻,土质改变了。现在种的萝卜出现少许涩皮现象,但对其品质影响不大。

甜水萝卜不是一年四季种植,而是约在每年八月下旬播种,至明年四月前末造。每造生长期为三个月。有“冬至卜”和“大头卜”两个品种。“冬至卜”在冬至基本收割完毕。“大头卜”在春节前后,或到农历二月前收割完毕。

甜水萝卜在商品市场中素来畅销。人们多购来送礼,或大批进入餐厅当食谱制肴,为席上珍品菜。自从2003年以来,甜水萝卜打出“品牌”后,销路更为广阔,闻名海内外。目前,崖西镇府为打造甜水萝卜这一品牌,已计划扩宽萝卜地两边的道路,进一步扩大其种植面积,塑造一个集旅游观光、种植销售一体化的农业基地。

九.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司前夜鱼

司前夜鱼

“司前夜鱼”当然来自司前,且是从司前那些家养的池塘里捞上来的鳙鱼,非商品饲料喂养,健硕肥美,一般每条一公斤左右。至于这“司前夜鱼”的做法,虽然看似简单,但也有诸多讲究,如:不用煤气而用木柴烧火,这样既有农村风味,又弥漫着一丝甘香;油料要用土方法炸出来的正宗花生油,保持无杂物,吃多少都不会腻;在放入锅之前,要把鱼切成块,一是好入味,二是可以熟得均匀;在火候上,先用慢火煮,在刚熟的一瞬间就要赶快起锅,等等。

吃着这鲜嫩无比而腥味全无的“司前夜鱼”,人生之最惬意事也莫过如此吧?

十. 广东省 江门 新会 新会陈皮

新会陈皮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新会陈皮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新会陈皮:又名广陈皮,为大红柑(学名茶枝柑)的果皮,入药已有700余年历史。《本草纲目》载:“柑皮纹粗,黄而厚,内多白膜,其味辛甘,······今天下以广中(即今新会)采者为胜。”清康熙《本草蓬源》亦有“桔皮苦辛温无毒,产粤东,新会,陈久者良”之述。质轻而柔软,不易折断,香气特异,醇而浓郁,味甘凉香,微辛但不甚苦。

新会著名——新会陈皮,是新会所产的大红柑的干果皮。由于它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又是传统的香料和调味佳品,所以向来享有盛誉。早在宋代就已成为南北贸易的“广货”之一。

柑皮以贮藏的时间越久越好,故称“陈皮”,陈皮以广东所产为佳,历史贸易中特称“广陈皮”,以别于其他省所产。清代大医师叶天士所开的中药“二陈汤”,特别写明“新会皮”。因不是新会所产的其药效远逊,且乏香味而痹口。(即苦涩味)。所以新会陈皮价格较高,皮比肉贵。

陈皮在药用上有理气、健胃、燥湿、祛痰的功效。中医中的“陈皮半夏汤”、“二陈汤”是主要靠陈皮治病的。以陈皮为主要成份配制的中成药,如川贝陈皮、蛇胆陈皮、甘草陈皮、陈皮膏、陈皮末等,是化痰下气、消滞健胃的良药。

在凉果、食品方面,新会陈皮梅、陈皮鸭、陈皮酒,其色、香、味都具特色、制作菜肴若加入陈皮,不但辟去鱼肉的膻腥气味,且使菜肴特别可口、制作绿豆沙、红豆粥等甜品,如加入一点陈皮,味道分外芳香。

陈皮酒便是以陈皮为主要原料酿制的著名,历史悠久,远销海内外。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