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安徽宿州的特产小吃是什么 安徽宿州有什么有名的小吃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安徽宿州的特产小吃是什么 安徽宿州有什么有名的小吃更新时间:2023-02-10 18:04:04

一. 安徽省 宿州 砀山 砀山酥梨

砀山酥梨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砀山酥梨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砀山酥梨是我国果品中的名产。它以果实硕大,黄亮美色,皮薄多汁,肉多核小,甘甜酥脆等特点,驰名海内外。

砀山酥梨含有糖份,矿物质,有机酸和多种维生素,营养极为丰富,是不可多得的果中佳品,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梨酒、梨膏梨糖和罐头等,是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梨汁、梨膏具有去热清痰止咳润肺等药用价值,是人们日常十分喜爱的辅助药剂。砀山酥梨的主要品种有:金盖酥、白皮酥、青皮酥和伏酥等当家品种。其中以金盖酥品种质量最佳。1987年砀山全县产梨一亿多斤。

砀山酥梨不仅畅销于国内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也很受欢迎。从1958年砀山酥梨开始进入国际市场以来,年出口量均在400万斤以上,销运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品种来源:原产于安徽省砀山,是古老的地方优良品种。该品种有4个品系,即白皮酥、青皮酥、金盖酥、伏酥。以白皮酥品质最好。品种特性:果实近圆柱形,顶部平截稍宽,平均单果重250克,大者可达1000克以上;果皮绿黄色,贮后黄色;果点小而密;果心小,果肉白色,中粗,酥脆,汁多,味浓甜,有石细胞;可溶性固形物11%~14%,可溶性糖7.35%,可滴定酸0.10%,维生素C 2.21毫克/百克。树势强,萌芽率为82%,一般剪口下多抽生2个长枝。定植后3~4年开始结果。以短果枝结果为主,腋花芽结果能力强。短果枝占65%,腋花芽20%,中果枝7%,长果枝8%,丰产性好,管理好丰产、稳产。适应性极广,对土壤气候条件要求不严,耐瘠薄,抗寒力及抗病力中等。在辽宁兴城9月下旬成熟,果实发育天数135天,营养生育天数为207天。适栽范围:安徽、山东、山西、江苏、辽宁、陕西、甘肃陇东、新疆南部和云南昆明均有栽培。栽培要点:(1)授粉品种有锦丰梨、鸭梨、茌梨、紫酥梨和雪花梨。(2)注意加强土、肥、水管理。(3)注意防治黑星病、臭木椿象、果锈等。绿色食品砀山酥梨以果大核小、黄亮型美、皮薄多汁、酥脆甘甜而驰名中外。其梨果营养丰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含糖量平均在13%左右。常食之,对消费者身心健康很有裨益。砀山酥梨生、熟食俱佳,老少皆宜。“生食可清六腑之热,熟食可滋五脏之阴”,更兼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数百年来受到各阶层人士的青睐。《本草纲目》第三十卷有详实的记载,临床也证明:砀山酥梨有止渴、生津、祛热消暑、化痰润肺、止咳平喘、滋阴降火、凉心解毒等功效,被历代中医称之为“果中甘露子,药中圣醍醐”。明万历、清乾隆时就被列为贡品。解放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1等同志品尝后也给予很高的评价。至今更是闻名遐迩,誉满四海。1985年全国优质名品评比会议上,砀山酥梨被评为全国名特水果;1992年获全国绿色食品博览会最高奖;1993年获泰国国际博览会“龙马金奖”;1995年、 1997年连续获全国农业博览会金牌奖。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鉴定并颁发了绿色食品标志。产品远销美、澳、东南亚和全国各大中城市。砀山是历史古邑。砀山酥梨亦有2500年的栽培史。明万历修编的《徐州府志》已有“砀山产梨”的记载。可见四百年前砀山酥梨已形成规模。但大面积的发展还在解放以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砀山县委、县政府围绕着酥梨生产大做文章,水果面积猛增到今天的75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77%。其中酥梨面积50万亩,连片面积之大堪称世界之最。酥梨年产量40万吨左右,鲜果贮藏量15万吨。砀山县因芒、砀二山而得名,却因盛产酥梨而扬世。昔日不毛之地的黄泛区,如今成了世人瞩目的果海绿洲,1994年被冠以“梨都”称号。 在花海如潮的春天和硕果累累的金秋,砀山86万人民热忱欢迎海内外宾朋来“梨都”观光、考察、贸易、投资,砀山酥梨将会使您的生活更加甜蜜。

砀山酥梨生、熟食俱佳,老少皆宜。“生食可清六腑之热,熟食可滋五脏之阴”,更兼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数百年来受到各阶层人士的青睐。《本草纲目》第三十卷有详实的记载,临床也证明:砀山酥梨有止渴、生津、祛热消暑、化痰润肺、止咳平喘、滋阴降火、凉心解毒等功效,被历代中医称之为“果中甘露子,药中圣醍醐”。

二. 云南省 西双版纳 景洪 傣族的包烧

包烧,是西双版纳傣族特殊的一种烹饪食品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加工食品不用锅具,以天然绿叶——芭蕉叶或木冬叶(竹芋科植物)为烹饪工具,将欲烹饪的食物用鲜叶包裹,以火塘的炭火为热源,将食品烧熟。包烧这种方法,可加工小菜、水鲜、肉食
可包烧的蔬菜有野磨菇、野芋杆、南瓜尖、菜豆甜笋等。每包欲烧蔬菜的原料,需250~300克,加配青椒、鲜姜、蒜、芫荽。主料配料洗净,切碎,加适量食盐、味精拌匀,用芭蕉叶或叶包裹严实,用竹篾捆扎后焐在火塘的炭火之下,使其慢慢变熟。包烧的蔬菜,味鲜纯、香中略带辣味(不喜食辣味者,可不加青椒),颇开胃,具有浓郁的乡野风味
包烧水鲜,可取鲜鱼鲜、鲜鳝鱼鲜虾作主要原料,重200克、300克均可。配料选取用适量烧热的青辣椒末或糊辣椒粉、蒜末、姜末、芫荽、苤菜。将欲包烧的水鲜收拾干净,配料切细,加入适量食盐、味精拌匀后,填入鱼和鳝鱼腹腔(鲜虾只需与配料拌匀),也可用配料包住主料,用鲜芭蕉叶或叶包裹严实,用竹篾捆扎后焐于火塘内的炭火之下,至包内水鲜烧熟。包烧水鲜,菜包白绿相间,味鲜、香,水鲜原味浓醇
包烧肉类,可用禽肉、蓄肉、兽肉、为主料,用量一般为200克至300克。以青辣椒、姜、蒜、芫荽、苤菜为配料。肉料洗净剁细,配料洗净切末,加适量精盐、味精,将主配料调合均匀,用芭蕉叶或叶包成长15公分,宽10公分的肉包,用竹篾捆扎后焐于火塘的炭火之下烧熟。包烧肉类,由于有叶片包裹,营养物质不易散失,菜色褐红夹绿,味鲜、醇、香、辣,营养丰富。( 西双版纳)

三. 安徽省 宿州 萧县 萧县石榴

萧县石榴是安徽省宿州市萧县的,安徽省著名的特色水果,石榴是一种奇异的浆果。外种皮肉质半透明,多汁;内种皮革质。

萧县石榴以果大、皮薄、汁多、口感好著名。得出可以通过深翻改土、改春季施肥为秋季施肥、合理修剪、树盘覆草、保水保肥、控制植株旺长、加强病虫害防治等的具体技术措施来改变这一现状。食用时籽也可嚼食,减少了吃石榴的麻烦,唐朝时期即为皇帝御定贡品,每年由南诏王送入宫中,举世闻名。石榴原产于伊朗、阿富汗等国家。今天在伊朗、阿富汗和阿塞拜疆以及格鲁吉亚共和国的海拔300-1000米的山上,尚有大片的野生石榴林。石榴是人类引种栽培最早的果树和花木之—。

四. 安徽省 宿州 萧县 徐里巴斗杏

徐里巴斗杏

孙圩子乡徐里村是享有盛誉的巴斗杏生产基地,现有巴斗杏2000余亩,5万余株,年产量达200余万斤。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肥沃的土壤条件,该基地生产的巴斗杏个大(最大可达100克左右),皮薄、色纯(黄色)、味正、质多、适口、独具山野风味,并且有防癌健体的功能。经徐州市科研专家签定:徐里村巴斗杏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维生素,是无公害绿色品,与砀山酥梨齐名,每年6月5日前后上市。

五. 安徽省 宿州 砀山 早酥

安徽省砀山果园场引进的早酥梨,平均单果重150克--250克,近圆或卵圆形;果面光滑果皮绿黄色,果肉白色,汁多,味甜,果心较小,品质上等,比砀山酥梨早上市一个月。( 砀山)

六.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 黄莲中的精品---鸡爪莲

质优名贵的利川黄莲。利川黄莲形似鸡爪,称鸡爪黄莲,又称南岸味莲是黄连中的名贵品种。这种黄连在利川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北京同仁堂即以利川黄莲为原料。1976年,利川被定为全国黄莲基地。目前,基地年留存面积4万亩,产量1400吨,质量居全国第一位,年产量仅次于重庆石柱,居全国第二位。以此为原料生产的中药片“黄莲片“,治疗肠炎痢疾功效独特。( 利川)

七. 安徽省 宿州 砀山 砀山早酥

安徽省砀山果园场引进的早酥梨,平均单果重150克--250克,近圆或卵圆形;果面光滑果皮绿黄色,果肉白色,汁多,味甜,果心较小,品质上等,比砀山酥梨早上市一个月。

八. 海南省 三亚 三亚的传统面点

把香喷喷的面包和水油酥皮叠在一起捏成罗旋形,中间包入糖椰丝和炒芝麻仁作成的馅料,这就是三亚椰丝糕。椰丝糕外观是黄白相间的罗旋形,吃起来椰味浓郁、松脆爽口。( 三亚)

九. 安徽省 宿州 埇桥区 宿州乐石砚

宿州乐石砚为中国古代名砚,在唐宋时已负盛名。韩愈、白居易、苏轼、米芾等文豪方家均有论赞。在国内、日本、东南亚被视为珍品。

乐石砚是传统名砚之一,产于安徽省宿县诸兰和介集一带,石色有浅灰、灰黑等。此砚材质稍硬,莹黑而滋润,发墨次于歙石。在宿县附近的肖县还有紫石砚,其色似紫端,呈灰紫色,质地紧密,分布均匀,吸水量小。

十.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