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青海湖土特产都有什么 青海的土特产有什么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青海湖土特产都有什么 青海的土特产有什么更新时间:2023-01-22 10:18:39

一. 青海省 果洛 久治县 牛奶

牛奶

牛奶是藏族生活的必需品。每年5月底至10月底为产奶季节。牦母牛年平均产奶250公斤,犏母牛年平均产奶431公斤。挤奶时先放牛犊吸吮,诱使奶牛下奶后开始挤奶,一般早、晚挤两次,也有早、中、晚各挤一次。

二. 海南省 琼海 礼都陶瓷

泮水镇礼都村,以烧制陶瓷而出名,所烧制的陶瓷包括农村各种生产用具与生活用品,如屎盆、屎桶、盛放各种物品的“脚盆”、煮饭煮汤用的陶器、盘碟碗勺等。改革开放后,由于现代工业的冲击,塑料制品用具、不锈钢用具的兴起,礼都陶瓷已走向衰落,至今,所烧烤的陶瓷只限于祭祀时烧香烛所用的烛台、祭祀时烧香纸用的“聚宝盆”等。

三. 青海省 海南 鹿肾

鹿肾的主要功用:鹿肾又叫鹿冲、鹿鞭,为公鹿的外生殖器,包括阴茎及睾丸,全国以青海祁连产鹿肾品质最佳。可补肾气,壮肾阳,益经血,治劳损。主治腰膝酸痛,肾虚耳聋、耳鸣,阳萎不举,女子性欲冷淡,宫冷不孕。

四. 青海省 海东 平安区 碎蛇

西藏墨脱县墨脱村的山坡上,有一种隐藏在地下生活的动物, 名叫细蛇晰。每到五六月间人们翻地时常常会发现它,由于它容易断,所以当地人叫它碎蛇。 用碎蛇浸泡的酒,口服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和风湿性关节炎,效果良好。

五. 青海省 玉树 囊谦县 硇砂

李时珍说:“硇砂有毒,能使人脑乱,故名脑砂。”硇砂系卤化物类矿物紫色石盐或氯化胺类的一处矿石。硇砂分紫白两种,紫色者称紫硇砂,藏语称“卡如察”。

白色者称白硇砂,藏语称“坚木察”。紫硇砂,轴晶系,颜色和致密程度不一,溶于水,重结晶为立方体状石盐;白硇砂,等轴晶系,粒大,八面体或立方体连晶成柱形、纤维状集合体,或为粒状,粒精确度集合体。溶于水后,重新结晶为箭明簇状骸晶。硇砂主要分布在柴达木盆地。硇砂,具有消积、软坚、破瘀、散结、祛痰、去翳的作用。用于症瘕祛癖、噎隔、反胃、痰饮喉痹、积痢经闭、外治目翳、疣赘、痛肿、恶疮等。

六. 青海省 西宁 城西区 肋巴

很多旅游者会对西宁一种独有的叫“肋巴”(Kebab)的烤肉印象非常深刻。这是一种先把羊排骨煮到半熟,然后再刷上酱,在炭上烧烤的风味肉串,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土耳其烤肉,甚至Kebab这个词也是源自土耳其语。( 西宁)

七. 青海省 海东 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 青海梗皮

梗皮 ,是用红薯粉作的。树木枝条或草藤根茎总是带有分叉,去掉分支后,分叉部位仍然是一个肿结。一根枝条或一根草藤上总是有多个这样的肿结,这样的枝条或草藤就是“梗”。严格的说,梗皮是红薯的草藤晒干后粉碎研磨成红薯粉,然后调配而成

梗皮制做的场景大体如下:

大锅里放着列子、里面扑一层纱布、因为要防止漏下去、 当然要放着粘米粉一起兑水、不能太稀不能太稠、等到锅里的水开了就用勺子把兑好的红薯粉放进去、不能太厚、用手旋转列子、让它充分受热、也使粉皮的厚度更均匀、等到粉皮从嫩粉色变成深粉色透明撞就好了、大概一分多钟、这时候取出来、要小心列子是烫的、将粉皮放进冷水里涮一下、便可切盘了;

一般是调以盐、酱油、醋、蒜水、油泼辣子、芝麻花生,夏天可放一些黄瓜丝或绿豆芽做搭配,具体的胡椒花椒之类的调料随自己添加

和其它酿皮比,梗皮更有嚼头, 辣子配上醋很香很好吃,当然红薯的绿色属性,更让梗皮多了份健康食品的标签

在青海,梗皮也是占了半边天的;市里、各县都有梗皮店,虽然都不大,环境也不太卫生,但食客的热爱与生意的火爆,都可成为市井一话题.

其实,梗皮是来源于陕西的南部小城汉中,对于水韵江南的汉中盆地,红薯的草藤在汉中原本是屑食用的,偶有人用来做成小吃调剂而已,不想随着走高原的谋生大军,竟在青海高原扎了根,并修成了一门凉披流派;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所以墙内开花多在墙外香了

八. 青海省 果洛 玛多县 青海花斑裸鲤

青海花斑裸鲤又称大嘴鱼,是鲤科裸鲤属淡水鱼类。主产于青海省玛多县内黄河段及札陵、鄂陵等淡水湖泊,柴达木盆地的奈齐河水系亦有发现。其肉质多脂,味道鲜嫩,富有营养,鱼子有毒,不能食用。鱼肉除鲜食外,还可干制、卤制、熏制及制成罐装食品,便于久藏及远销。

九. 青海省 果洛 玛沁县 酿皮

    酿皮是青海地方风味较浓的传统小吃。在西宁和农业区各城镇出售酿皮的摊贩到处可见。

     酿皮是在麦面中掺和一定数量的蓬灰和敷料,用温水调成硬面团,再几经揉搓,等面团精细光滑后,再放入凉水中连续搓洗,洗出淀粉,面团成为蜂窝状物时,放进蒸笼蒸熟,这叫“面筋”,再将沉淀了淀粉糊舀在蒸盘中蒸熟,这便叫“蒸酿皮”。蒸熟了酿皮,从盘中剥离,切成长条,配上面筋,浇上醋、辣油、芥茉、韭菜、蒜泥等佐料,吃起来辛辣、凉爽、口感柔韧细腻,回味悠长。

    酿皮除有“蒸酿皮外”,还有“馏酿皮”。馏的酿皮,金色发亮,薄细柔脆;而蒸的酿皮,色褐沉着,浑厚肥大,两者色形各异,而味道基本一致。酿皮虽是小吃,但可作主食充饥解饿,也可当菜肴,充当下酒冷盘。冷热均宜,四季可食。

若论及西北的特色小吃,我想“酿皮”是首选之一。吾乡人读“酿”作“让”音。然而,进了陕秦之地,称做“面皮”;入了嘉峪关,又道“凉皮”。其实无论是哪一种称法,都只概括了这种美食的一个方面。

     酿皮的原料甚多,从绿豆面、高粱面到麦面,似乎只要是富含淀粉之物,皆可入选。故称为“面皮”,乃指其原料皆为面食。

    酿皮的制作相当繁复。我记得幼年时,母亲曾为我们制作过一次。不过,仅此一次——因为要做出一份色香味形皆美的酿皮,实在是大费周章,劳师动众得很。首先,要将面粉(或绿豆粉等)和成面团。之后,用极细且净的白布包裹着,在清水盆中不停地反复揉搓。面团中的淀粉成分不断从白布中渗出,在盆底积了厚厚一层糊。将再无淀粉渗出的白布打开,里面只剩一小块如冻豆腐般的面筋。蒸熟的面筋可是酿皮不可缺少的伴侣——少了它,就如同咖啡不放奶,感觉上会差很多。

    接着将先前积下的淀粉糊用清水轻轻漂洗后,依份量缓缓倒入一张又大又平的平底盘中,摸得又匀又平。之后,将数个大平盘上笼蒸熟。此时,淀粉糊已成了一大张亮晶晶的“面饼”。将这“饼”轻轻揭下,逐一相叠。彼此之间须涂抹熟菜油,以妨相粘。待其冷却后,便算是完成了主料的制作。“酿”字一义为“蒸”,故而“酿皮”是说明“蒸”是其加工过程中一项重要步骤。

    至于“凉皮”之称,不言而喻,则是指其食法为放凉后拌作料而食。

十. 青海省 黄南 烈香杜鹃

烈香杜鹃,藏语称“大勒嘎布”。为杜鹃花科植物,常绿灌木,高1?2米。树皮淡黄褐色或灰白色,帚状分枝,幼枝灰黑色密生垢鳞,具疏柔毛。叶近革质卵状椭圆形或宽椭圆形,基部圆形,表面黄绿色,光滑,背面褐黄绿色,被疏或密的棕色鳞片,中脉在表面微凹,在背面隆起。伞房花序密集成半球状。小花梗短,疏生微柔毛,花淡黄色;花萼黄绿色;花冠筒状细杯形,外面无毛,内面密生长柔毛,裂片肾形;子房绿色,阔卵形,被微柔毛,花柱及柱头红褐色,具柔毛。

烈香杜鹃主要分布在祁连、门源县、海东和黄南、玉树藏族自治州等地区。生长在海拔2900?4700米的山地阴坡。

藏医用烈香杜鹃的花、叶和嫩枝入药。具有清热、止咳、平喘、祛痰的作用。内服治慢性气管炎,外用消炎散肿。

烈香杜鹃是青海高山灌丛中的主要灌木之一,其种类达10余种。藏医根据杜鹃的花分白杜鹃和黑杜鹃,广为临床所用,药用价值高。同时杜鹃又是日用化工的原料。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