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关于萧县文化特产的作文800字 萧县的特产作文1000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关于萧县文化特产的作文800字 萧县的特产作文1000字更新时间:2023-01-01 22:11:35

一. 安徽省 宿州 萧县 高滩萝卜

高滩萝卜是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蒿沟乡高滩村的。蒿沟高滩萝卜,久负盛名,以皮薄质脆,甘甜多汁,风味独特而著称。

宿州市有一怪,萝卜当成水果卖”,说的就是高滩的萝卜。可见,高滩萝卜因其独特的风味,赢得了广阔的市场和顾客的青睐。高滩萝卜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明万历年间即定为朝中贡品。

“萧县的葡萄、砀山的梨,不如高滩的萝卜皮。”在皖北水果类中,萧县的葡萄和砀山梨是最有名气的,可是水果萝卜在宿州也占一席之地,尤其在入冬季节,满大街都是小贩推车卖这种青、红心萝卜。

高滩萝卜产于宿州的蒿沟乡,与当地独特的土壤条件——夜潮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七成的土壤为沙壤,周位是河水环绕,得天独后的小环境,形成了透气好,回水快,白天表土被太阳晒干,晚上一回潮。地里有能捏出水来。产区方圆不足5平方公里,现年种植该品种约400公顷。从颜色上分,有红、青两种,各具特色。红萝卜以质地甘脆、水分大、肉红质嫩而别具一格;青萝卜以内外皆青、甘甜爽口在市场上独领1。品优质良的高滩萝卜在一、二斤左右,高度30公分,形体微弯,露出地面大部,光和充分,含糖量高。造就了甜脆多汁的口感。由于适合这种萝卜种植面积小,要求高。显得很珍贵。所以成为赠送亲朋好友的礼品。

二. 河南省 三门峡市 渑池民俗文化 泡泡青菜

非物质文化遗产九莲灯为三门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渑池天池乡杨村和陶村,是渑池县唯一的花灯舞。每逢节日随社火队伍进行表演,表演人数为20人。花灯是自己制作的莲花灯、鱼灯、五星灯、一对马灯等。花灯用木料、竹篾、彩纸制作,灯内装有用牛油炼成的蜡,风吹不灭,可燃烧3个小时,表演者身穿戏剧服装,动作表演在原来简单的圆场步基础上,编入了云步、三和步、前进后退步,队形有莲花盘、龙摆尾、翻大弓、蛇脱皮、绞麻花、过灯等,用莲花灯组成的造型有灯山、灯坡、红五星字型等。曾参加河南省民间艺术汇演,获创作奖、演出奖。

三. 安徽省 宿州 萧县 萧县樱桃

樱桃属于蔷薇科落叶乔木果树,朋友们可别把樱桃和樱花混为一谈哦。樱桃成熟时颜色鲜红,玲珑剔透,味美形娇,营养丰富,医疗保健价值颇高,又有“含桃”的别称。我国樱桃产量为3500万kg,人均只有29g,相当于每人有大樱桃3个或中国樱桃15--17个。可见樱桃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四. 安徽省 安庆 桐城民俗文化 桐城小花茶

绿茶制作技艺(桐城小花)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桐城小花茶是安徽省安庆市桐城市的。桐城小花茶外形条索舒展,芽叶完整,形似兰花,色泽 翠绿,碧绿清汤,香气鲜爽持久,有兰花香,滋味醇厚鲜爽回甘。桐城小花茶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桐城市地处皖中,境内龙眠山属霍山山脉东南走向的支脉,峰高谷深,野生兰草充盈山坡。山峰海拨400——1000米,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降水量集中在6、7月,相对湿度70%以上,无霜期237天。茶区多为砂土和砂壤土,PH5—6.5。区内小气候适宜生产优质茶,所产的桐城小花久负盛名。

桐城种茶历史悠久,史载明朝大司马鲁山公(孙晋)宦游时得异茶籽,植之龙眠山之椒园。于是,椒园茶与顾渚、蒙顶并称,跻身“贡品”之列,时称椒园茶,又因其冲泡后形似初展花朵,又名“桐城小花”。

桐城小花又有小兰花茶之称,属皖西兰花茶品系。一般在谷雨前开采,选一芽二、三叶,肥壮、匀整、茸毛显露的芽叶,经摊放、 杀青、理条、初烘、摊凉、、复烘、剔拣等工序精制而成。每500克成品茶有芽头8000—10000支。成品茶外形条索舒展,芽叶完整,形似兰花,色泽 翠绿,碧绿清汤,香气鲜爽持久,有兰花香,滋味醇厚鲜爽回甘。产品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

明清之际“桐城小花”屡屡被御封为朝廷贡品。一九八三年在全国出口商品展览会上获经贸部荣誉证书,一九八六年被评为安徽省优质名茶。一九九一年获全国星火科技成果博览会银奖,98年中国国际名茶,茶制品、茶文化展览会上获名牌推荐产品称号,99中国国际度年农业博览会上被认定为名牌产品。

2012年,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桐城小花茶”荣获中国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五. 江西省 抚州 南丰民俗文化 南丰蜜橘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丰傩舞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傩是历史悠久的一种具有宗教性和艺术性的社会文化现象。南丰傩舞有“中国古代民间舞蹈活化石“之称。据记载,汉初,长沙王吴芮传傩于南丰西乡一带。唐开元八年(720年),南丰县治迁今所,其时颁布的《大唐开元礼》,对南丰傩的传播起到了促进作用;宋代是南丰傩的发展时期,宋室乐艺伎和流散艺人带来京都的文化艺术,使南丰傩戏趋于成熟;明清两代,南丰傩进一步完善,清后期,受戏曲影响,”乡傩“进一步娱乐化,编演了许多新的傩舞节目。新中国成立前夕,南丰已有傩班上百个,散布于各乡镇。

随着“乡傩”的发展,内容和形式日益丰富。2005年底,全县有130多个傩班,2000多个民间艺人,保留了100多个具有原生形态特征的傩舞节目和100多种、2000枚傩面具,加上不同风格流派的傩伴奏音乐、服饰道具等,构成独具特色的南丰傩文化。仪式舞主要有石邮等地的“驱疫舞“和上甘等地的”搜除舞“;娱乐舞则有近百个传统节目,风格各异,内容丰富。

南丰傩舞包括俗自然保护区“跳竹马“、跳和合“、跳八仙”等多种形态的面具舞。班队多以自然村为单位,艺人均为农民。每年春节“起傩”,走村串户演傩舞,娱神娱人,祝福纳吉。

南丰傩文化的丰富厚实,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南丰傩也成为研究中国傩文化的一个热点。自1991年以来,已有数十批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南丰观傩和考察。中央电视台,江西、天津电视台及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等相继拍摄傩文化专题片。1992年江西省文化厅正式命名南丰为江西“傩舞之乡”,1996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南丰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六. 河北省 石家庄 正定县民俗文化 宋记八大碗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定宋记八大碗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定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正定八大碗,是正定一带民间传统菜肴的主要代表,此技艺创造经过历史演变和战乱,直到唐代才基本定型并开始广泛流行。

正定八大碗制作技艺以“宋记”最为正宗,最具传统风格。八大碗主要包括:四荤、四素。四荤以猪肉为主,并精选其肘子肉、后臀肉,还有以精肉做成馅制成肉丸子,分为扣肘、扣肉、方肉、肉丸子。四素以萝卜、海带、粉条、豆腐为主等30余种,根据招待的客人不同,选择其中八种,经过其独特制作工艺做熟而成。由此技艺制作的八大碗已经成为该县城乡婚庆、重大节日招待尊贵客人时,不可缺少的一套菜肴,已成为正定县民俗文化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此技艺主要在选料、刀功、火候掌握以及配料的选购等。由此制作的菜肴八大碗,制作精良,选材考究,经济实惠,肥而不腻,老少皆宜,且具色、香、味、型俱佳兼具显著北方菜系特征,荤素搭配,营养丰富,吃法讲究,现已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工艺流程和技艺标准,不断被不同食用人群所接受和喜爱。同时,也被不断的发展完善。

八大碗制作技艺充分体现了正定县人民民风纯朴,热情好客的优良传统和精神特征。发掘抢救此项工艺对繁荣正定民俗文化,丰富民间菜系、弘扬传统民族文化将会产生十分重要的作用。

七. 安徽省 宿州 萧县 萧县葡萄酒

该酒营养丰富,醇香浓郁,柔和爽口,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并具有药用价值,长期饮用,可增进食欲,活络筋骨。

该酒品种繁多,主要品牌有味美思、白兰地、十全大补、干红葡萄酒、干白葡萄酒等。特别是“夜光杯”牌葡萄酒在全国享有盛名,并远销东欧、日本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八. 广西 桂林 兴安民俗文化 瑶族大粽粑

打醮这种活动解放前在瑶族中比较普遍,几乎每年都进行。瑶族人民每当有疾病流行时就进行打醮。打醮分为三等,即(1)上元三府醮:还此愿时进行七天,请师公七人。(2)中元二府醮:还愿时进行五天,请师公五人。(3)下元一府醮:还此种愿时,需时三天,请师公三人。还愿的形式有集体进行时,如太平人丁愿;也有以家为单位进行的,如安龙愿。

太平人丁愿是集体进行时,当当地疾病流行时,即召开大会,讨论是否进行还愿,如决定还愿时,即在盘王庙中-,到冬天还愿,还愿时请几个师公和每户出一人到盘王庙住,请师公的人数和还愿的时间由还愿的种类而定,如还的是上元三府愿则要在庙内住七天,请七个师公,最后一天就将盘王庙的神位请到村里,各户所有的人都聚而进餐。聚餐和在庙住的时期所用的米,酒都是自备的,此外,平均每户还平摊用的钱。

家中有病时则单独还愿,叫安龙愿,也是在冬天还愿,时间的长短和请师公的人数,同样由-的等级而定,还愿是在自家的祠堂中进行。

九. 安徽省 宿州 萧县 萧县苹果

吃苹果既能减肥,又能帮助消化,老人吃了会很好的。苹果含有多种维生素、矿物质、糖类、脂肪等,构成大脑所必须的营养成分。苹果中的纤维,对儿童的生长发育有益,能促进生长及发育。苹果中的锌对儿童的记忆有益,能增强儿童的记忆力。但苹果中的酸能腐蚀牙齿,吃完苹果后最好漱漱口。

十. 云南省 怒江 福贡县 马吉乡古当村傈僳族传统文化

古当村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马吉乡,古当行政村共有农户306户,1142人,其中村办事处周边5个自然村共178户,646人。人均收入580元(2004年)。古当村是著名的傈僳族服饰和歌舞之乡,素有“美女村”的称誉。

该村地处碧罗雪山腹地,依山而建,海拔1890米,森林覆盖率98%。4条小河在村尾汇合后冲出峡口,附近有两条瀑布、两个温泉,生态环境极佳。这里是通往维西县、贡山县的交通要道,翻越碧罗雪山走10小时就可到维西县。该村傈僳族在清末从维西县迁来,民居建筑与村落格局传统风貌保存较好,建房中择地、选材、建房、进房等过程一直延续传统方式,在各类傈僳族传统民居建筑中,传统竹木结构“千脚落地”茅草顶房占62%,传统竹木结构“千脚落地”石棉瓦顶房占22%,砖木结构房占16%。古当村现在仍然保留传统纺织和榨漆油工艺,是农耕、采集等生计方式的补充。

傈僳族服饰简朴大方,做工精细。女装以红、白色为主色调,上衣为无袖右衽衫,下穿手工纺织的麻布裙,裙边装饰蓝红线条或花边。左肩斜挎用贝壳串成的长链“拉奔”和红白相间的串珠,胸前配挂多根串珠为胸饰,在“拉奔”和串珠下方结数个毛线球,鲜艳美观。传统男装以黑、白为基调,穿及膝白色长衫,外罩黑褂子,型似喜鹊,称为“喜鹊服”。现在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襟等显眼处镶花边。成年男子普遍配“怒刀”、带弩弓、背兽皮箭包,英勇剽悍之气尽显。妇女头戴用红、白色串珠和贝壳制作的珠珠帽Zone“哦勒”,男子戴1尺高的布帽子,右边挂一块红布飘带作装饰。

民间文学在傈僳族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古当村流传着丰富的神话故事、儿歌、诗歌、谚语、传说等,如《孤儿找龙女》、《猴子搓麻线》、《兔子与狐狸的故事》、《刮木毕斗鬼的故事》、《狗食太阳》等。

傈僳族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当地流传的民歌有情歌“优叶”、叙事歌“木刮”、儿歌“然尼斗石”、迎亲调“吃知斗俄”、哀歌“阿双吉俄”、挽歌“诗俄斗俄”等。民间乐器有弹拨乐器“其奔”、短笛“笛哩图”、竹笛、三片口弦、单片口弦、木叶等。傈僳族民间舞蹈称为“千俄千”,种类较多,有生产舞、丰收舞、婚礼舞、模拟动物动作舞、织布舞、洗麻舞等,多为集体舞,或成排,或围圈,脚步有进有退,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有规律地变化。

民族文娱体育活动丰富。除传统的射弩外,还有用于强身健体、节庆活动时比赛和表演的打球、爬竹竿、过溜索、射粑粑、射鸡蛋、摔跤、荡秋千、斗膝、压翘翘板等。

传统节日阔时节,即傈僳族的新年节,节期为每年12月20日。现在,阔时节已经成为怒江州的法定节日。每年阔时节时,全村人聚集在村公所进行各种活动,唱歌跳舞,吹奏乐器,欢庆节日。

傈僳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在古当村多有保存。根据月亮圆缺推定节令,安排生产。有自己传统的民间医药。村里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优良传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