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天水有哪些特产美食 天水十大名吃美食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天水有哪些特产美食 天水十大名吃美食更新时间:2022-11-13 12:08:37

一.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泥塑

泥塑艺术是我县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

泥塑艺术所表达的主题和中华文化倡导的精神密不可分,由于题材大都经过文人雕塑师的选择提炼,内容一般与儒、佛、道人物为主题。倡导因果报应,宣传儒家、佛家、道家思想,规范行为,对于传承文化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甘谷泥塑作品众多,尤以大像山罗汉洞最为集中,最具有精湛的艺术价值。

二. 甘肃省 天水 武山县 武山玉器

武山素有“众山皆藏玉”的称誉。武山鸳鸯峡出产的玉称鸳鸯玉。武山雕琢玉器的历史很久,陕西碑林博物馆陈列的秦始皇所用御碗、酒斛都为鸳鸯玉琢成。武山玉雕在以“夜光杯”为主的同时,还生产玉雕人物花卉山水、飞禽走兽、炉瓶、文房用品、茶具等旅游纪念品和实用工艺品。
特别是以丝绸之路为题材,结合西北地区特色和民族文化的“凹角狮盖方炉”、“古道石窟”、“伏羲”、“马踏飞燕”、“三足炉”等产品,深受丝路观光游客的青睐。

三. 甘肃省 天水 武山县 武山蒜苗

武山蒜苗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武山蒜苗

武山县蔬菜协会

近年来,大南河流域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以发展蒜苗、莴笋、西红柿、地膜洋芋及复种地膜菜瓜、架豆等特色产品为重点,不断推进蔬菜生产的科学化、标准化、规模化。在洛门、四门两镇河谷川区全面推广“蒜苗—莴笋”、“蒜苗—菜瓜”、“蒜苗—西红柿”、“菜瓜—架豆”等大棚设施高效种植,已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2.35万亩,平均产值达到2万元;在杨河、沿安、四门、龙台等乡镇山区大力推广全膜玉米—冬油菜—架豆、全膜玉米—冬小麦—架豆(菜瓜)、正茬架豆—冬油菜—架豆等“两年三熟”高效种植模式,种植面积达到3.7万亩,平均亩产值4000元以上。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36.5万亩,总产值近16亿元,26个蔬菜产品获得了绿色A级认证。蔬菜产业已成为该流域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

四. 甘肃省 天水 武山县 武山玉雕

武山素有“众山皆藏玉”的称誉。成书於一七一二年的《宁远县志》(今武山县)中,就有“峡谷蕴玉”的记载。此峡谷就是指武山的鸳鸯峡,因而武山玉也称之为鸳鸯玉。鸳鸯玉学名“蛇纹岩”,由于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形成 斑斓的色彩,有翠绿、墨绿、淡绿以及古褐红色等。这种坚硬而细腻的玉石在鸳鸯峡储藏量甚大,据地质部门勘测,其储藏量达3.24亿立方米。 武山雕琢玉器的历史很久。据考察,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的秦始皇所用御碗、酒斛等都为鸳鸯玉琢成。以前居住在鸳鸯峡一带的群众,把鸳鸯玉整块整块地搬到院子里当饭桌、凳子,夏天吃饭乘凉清沁爽人。

有些老人还把它当枕头,据说这“玉枕”可清火、醒神、降血压、把鸳鸯玉大批量生产成产品,并打入国内外市场,还是从1978年创办了县工艺美术厂后开始的。 武山玉雕在以“夜光杯”为主的同时,还生产玉雕人物、花卉山水、飞禽走兽、炉瓶、文房用品、茶具等旅游纪念品和实用工艺品。武山三编Wushan San Bian三编即竹、柳、草编。武山生产竹箩、竹筛、簸箕、提篮等的历史悠久,自明代就享有盛名。当地群众利用丰富的毛竹、柳条、麦秆资源,不仅能加工系列生产生活用具,还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加工各种精美的工艺品。特别是草编加工已形成相当规模,全县有十多万人从事草编生产,近年来开发新产品80多种。

五.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党参

党参为多年生草木植物,花黄绿色,结蒴果,成熟时黄褐色,根入中药,有补气生津作用。甘谷党参属于西党防党,品质优良成书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的巩建丰《伏羌县志》中有党参的记载。

甘谷是甘肃白条党参的重点生产地,也是当归、红芪、黄芪等大宗中药材的集散地之一。甘谷党参具有皮白、肉细、含糖高、纤维小等特点,性平味甘,具有补中益气、健脾生津益肺之功效,已列为国内党参系列最佳品,深受国内外特别是东南亚及港澳地区客商的青睐。

党参在甘谷大面积种植在1973年以后,产地主要为谢家湾、礼辛、大石、安远、八里湾、金山、西坪等乡镇,而尤以金山居多,南部浅山区原金川、金坪等地亦有。党参在中医处方中最为常用,需要量极大。党参是农民群众增加收入的主要项目之一,也是县内主要出口创汇产品之一。

六. 甘肃省 天水 武山县 天水面皮

提到天水不得不提天水的面皮、呱呱和凉粉等特色食品,特别是面皮,几乎每一个在天水生活或者说只呆过几天的人都会爱上这种别有风味的小吃,十几种美味调料和金黄的面皮搅拌在一起,真是让人垂涎欲滴。

七.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砖雕

砖雕,俗称“花雕”,是一种独特的墙壁装饰物,它以砖为材料,不凭丹青,不借金玉,运用能工巧匠的双手,在砖墙刻出丰富多彩的立体图画,它的独特丰风采和典雅魅力,构成了我国民间艺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砖雕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早在东周时期就有砖刻的龙纹,到了明代,随着造砖技术的不断发展,砖雕工艺日渐兴起。据明代计成所著《园治》一书记载:“历代墙垣凭匠做雕琢花鸟仙兽,以为巧治”,可见当时砖雕流行之势。

甘谷砖雕的生产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当时只有简单的脊挑角和挑角装饰,到了宋代,砖雕生产有了一定的规模,在当时的砖雕墓穴中,就有砖雕的人物故事。明清时期是甘谷砖雕艺术发展的辉煌时期,砖雕广泛运用于寺庙、宅院、会馆等建筑中。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甘谷大像山,就出土有许多明清时期刻有龙凤、太极八卦等图案的砖雕残件。

甘谷砖雕艺术作品可分为宗教、民俗两大类。砖雕作品主要有“佛八宝”、“暗八仙”、“金刚罗汉”等等,不一而足。其中“暗八仙”应用最为广泛。

百姓院落的砖雕不同于庙院砖雕,主要体现的是甘谷的民俗文化,而且以花卉、动物居多,比如“福禄喜寿”、“五福临门”、“喜鹊闹梅”等,这些砖雕作品真实反映了甘谷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与此同时,甘谷砖雕总是在较小的空间给人以无限的遐想,铜钱、佛尘、花蔓、李子等图案组成“前程万里”;笔、金锭、如意等图案组成“必定如意”;还有“十辈诸侯”、“十辈同居”等等。

甘谷砖雕是一种集书法、绘画、故事、传说、雕刻、建筑构图“六位一体”的民间艺术。在大像山鲁班殿规矩门上的一副对联:“其巧在古倕以上,所居介帝君之间”,刀法准确细腻,既点明了鲁班的历史功绩,又说明了鲁班殿在大像山石窟所处的位置,使人们在欣赏砖雕艺术作品的同时,感受到我们祖国古老文明的伟大与神奇。

甘谷砖雕的技艺可分为浮雕、深雕、堆雕、透雕、圆雕和多层雕等,每件作品不仅可以独立成件,而且可以使一组砖雕作品相互组合,成为一件新的作品,看上去天衣无缝,丝毫没有拼凑之感。在用材上,甘谷砖雕十分讲究,要求所选的砖坚硬细腻,色泽黛青,“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是用材标准。在制作上,甘谷砖雕要求非常严格,每一件作品都要经过打胚、粗雕、细雕、修补、磨光等多道程序。

八. 甘肃省 天水 秦安县 辣子面

辣子面:将压制好的面条下锅煮熟,捞出沥干水,加入胡油,炝好的辣子、姜粉,醋、盐、味精,装碗后撒入葱花沫。

九. 甘肃省 天水 麦积区 花牛苹果

花牛苹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天水无论气候、土壤、日照等自然条件都非常适宜苹果生长,这里生长的苹果色、形、味俱佳,成为西北最大的苹果生产基地。1974年天水被确定为全国六大外销苹果产地之一

天水市北道区廿里铺乡花牛寨,培育的苹果新种,堪称苹果中的一绝,它果形美观,色泽鲜红,五棱突出,个大皮薄,汁多肉厚,浓香可口,声著华夏,这就是花牛苹果

花牛苹果的前身是红元帅。1956年花牛寨从辽宁省熊岳镇引来红元帅、金冠、国光等10个苗木品种,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经农民精心培育,10个苗木品种都育植成功,而且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快的提高。其中红元帅以色、形、味俱佳,冠压群芳。1965年,花牛寨培育的红元帅首次运至香港试销。为了便于了解试销情况,技术人员在苹果箱的右上角均用铅笔注上“花牛”二字,作为记号。香港办事处将“花牛”红元帅卖给英国贸易商,英商又转销给美国贸易商,几经品尝,花牛苹果异彩初放,轰动一时。香港报纸赞曰:中国的西北地区有个“花牛园”,生产最优质的“花牛”苹果,品质超过美国的王牌苹果“蛇果”,并压倒世界各国名牌苹果,经香港市场评比,中国“花牛”苹果夺得了世界王牌称号。之后,我国正式以“花牛”作为苹果商标,向外大量出口。在科研人员的努力下,“花牛”苹果新品种不断出新,果品质量稳步提高,在全国一直处于领先水平,成为天水市的支柱产业。( 天水)

花牛苹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甘肃省天水市人民0《关于确定花牛苹果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建议的函》(天政函[2005]15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玉泉镇、太京镇、关子镇、西口镇、皂角镇、平南镇、天水镇、汪川镇、中梁乡、华岐乡、大门乡11个乡镇;麦积区花牛镇、伯阳镇、元龙镇、社棠镇、马跑泉镇、甘泉镇、渭南镇、中滩镇、新阳镇、石佛乡、琥珀乡11个乡镇;秦安县兴国镇、陇城镇、莲花镇、郭加镇、西川镇、刘坪乡、魏店乡、五营乡、叶堡乡、安伏乡、王窑乡、云山乡、王尹乡、兴丰乡14个乡镇;清水县永清镇、红堡镇、金集镇、远门乡、土门乡、郭川乡、贾川乡、丰望乡8个乡镇;甘谷县白家湾乡、磐安镇、安远镇、八里湾乡、新兴镇、西坪乡、大石乡、谢家湾乡、礼辛乡、大像山镇10个乡镇;武山县洛门镇、鸳鸯镇、四门镇、马力镇、咀头乡5个乡镇;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张川镇、刘堡乡、大阳乡、连五乡4个乡镇共63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十.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韭菜

武山县韭菜种植面积由1978年3600亩发展到2005年的8万亩,其中塑料大棚韭菜6万亩,露地种植2万亩,种植区域已由原来渭河流域6乡镇发展到全县五河流域12乡镇203村,年总产量达1.47亿公斤,总产值达1.2亿元。建成了以洛门和山丹为中心的两个万亩无公害韭菜基地,建成冷藏运输韭菜、韭苔的冷冻库有8个,贮藏能力3000多吨。2003年我县韭菜通过环境考察和产品检测,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首家认证为绿色A级食品。2005年4月向中国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委员会提出了申请,申报“中国韭菜之乡”。6月20至22日,中国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常务副主任、中国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刘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主任王西玉,中国农学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李玉玺,中国农学会经济专业委员会办公室主任任轲,对我县韭菜生产状况进行了考察,并对我县在韭菜生产上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2005年11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第七届中国文化节上,“中国韭菜之乡——甘肃武山”被正式授牌。
    为更好地规范市场竞争行为,强化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武山县工商局城关个私分会引导农民为武山县特色蔬菜韭菜进行商标注册。
    韭菜注册商标为“周庄盘龙”,“周庄”是村名,“盘龙”是关于该地的一段古老传说。武山县工商局通过引导农民对蔬菜的商标注册,使农民对品牌农业有了更深的认识,有利于进行规模种植,进一步做大做强韭菜产业。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