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蒙古土特产名 蒙古最好的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蒙古土特产名 蒙古最好的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11-06 14:45:50

一. 内蒙古 呼伦贝尔 鄂温克族自治旗 蒙古酸奶子

一种发酵的乳制品,即“酸奶”。我国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称之为酸奶子。



不论春夏秋冬,不论男女老少,对酸奶子一往情深,视为离不开的家常饮料。酸奶子如此备受青睐,自有它的魅力。它的营养价值远远超过新鲜牛(羊)奶。它含有多种乳酸、乳糖、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酶等。它所含的蛋白质的生理价值,比大米、白面、肉类都高。其作用也十分广泛,也很神奇。



酸奶子做法:



将鲜牛奶置于桶内,任其自然发酵凝结,乳浆分离即可食用。

二. 内蒙古 乌兰察布 商都县 袖珍蒙古包

袖珍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以蒙古族特有房屋——蒙古包为原型结构制作,直径28厘米,高30厘米,毡面绣花。内装牛角杯、银碗、哈达、蒙古刀、牛骨筷子各一个,既古朴典雅,又具现代气息,既美观精致,又可作为储物盒,具有实用功能。

三. 内蒙古 呼伦贝尔 满洲里 蒙古烤肉

马背民族的地道风味是烤出来的。等你进过了蒙古包,喝过了奶茶,双手接过热情好客的牧马人双手递过来的哈达!等你围着熊熊篝火,享受着草原徐徐微风送来的烤肉香,你肯定会想起“风吹草底见牛羊”。

四. 内蒙古 呼伦贝尔 满洲里 蒙古手抓羊肉

顾名思义就是手抓羊肉。把带骨的羊肉按骨节拆开,放在大锅里不加盐和其它调料,用原汁煮熟。吃时一手抓羊骨,一手拿蒙古刀剔着吃。客人不要自己动手随意选食,主人会视客人的年龄,选择不同部位的羊肉。

五. 内蒙古 蒙古牛

原产于蒙古高原地区。广布于内蒙古、黑龙江、河北、陕西、山西、宁夏、甘肃、青海、吉林、辽宁等省、自治区。在内蒙古,主要分布于锡林郭勒、昭乌达、哲里木、兴安四个盟,即分布在湿润度在27%以上的干草原地区;在新疆,蒙古牛数量最多,主要分布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阿克苏地区等地;在黑龙江,主要分布在嫩江、绥化和松花江的部分地区;在甘肃、青海、宁夏等省、自治区分布较广

据考古发掘材料,在内蒙古的伊克昭盟乌审旗发现的人类化石,证实早在6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同时发现有牛、马、野猪及鹿等哺乳动物的骨骼化石。自古以来,生活在这里的匈奴、鲜卑、突厥、回纥、契丹,直到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民族都从事畜牧业和狩猎业。秦汉时期(公元前200年),《史记.匈奴传》和《后汉书.乌桓传》中记有:“食肉饮酪”、“逐水草迁徙”和“其畜之所有则牛、马、羊……”等的记述。说明当时的养牛业已发展到一定水平。

蒙古牛不论任何地区,大多以终年放牧为主,没有棚圈,一般150-200头为一群饲养管理极为粗放。

蒙古牛既是种植业的主要动力,又是蒙、汉等民族乳食与肉食的重要来源,在长期不断地进行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的情况下,形成现在的蒙古牛。

乌珠穆沁牛属蒙古牛中的一个优良类群,是在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草原地区肥美的水草条件下,蒙古族牧民长期人工选择形成的,保持着遗传上的稳定性,形态上相似性,无论颅骨结构、外形特征、经济特性或生物学特性等,都表现出其品种类群的固有特点。具有体质结实、适应性强等特点;在肉、乳生产性能中以肉质好、乳脂率高等性状而著称。在蒙古牛系统中,素以体大、力强、肉多、味美而驰名于自治区之外。

安西牛是长期繁衍在甘肃素有“世界风库”之称的安西县的蒙古牛中一个优良地方类群。

外貌特征

体格中等,地区类型间差异明显,有大、中、小三种类型。体躯稍长, 前躯比后躯发育好。头短、宽而粗重,颈部短而薄,颈垂小, 甲低平。胸部狭深,腹部 圆、大而紧吊,后躯短窄,荐骨高, 部尖斜。四肢粗短,后腿肌肉不发达。毛色以黄褐 色及黑色居多。成年牛体重,公牛350~450千克,母牛275~360千克;体高分别为113.5 ~120.9厘 们07.7~116.8厘 。

生产性能

蒙古牛具有肉、乳、役多种经济用途,但肉乳生产水平都不很高,故属 非专门化品种。蒙古牛产后100天的平均日产乳量5千克,乳脂率5.22%。母牛初情期为8 ~12月龄,24月龄始配,因四季营养极不平衡而表现季节性发情。中等营养的成年阉牛屠 宰率53.0%,净肉率44.6%,眼肌面积56.0厘米2。抓膘能力强。乌珠穆泌牛是蒙古牛 中的一个优良类群,主要产于东乌旗和西乌旗,其中以乌拉盖河流域的牛群品质最好。

六. 内蒙古 通辽 豌豆

乌兰察布盟豌豆产量较大,约2400万公斤,品种有纯白豌豆、花豌豆和小白豌豆,大粒品种千粒重400克,具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是制造粉丝、酿造产品的主要原料,由于其形状颜色特殊,营养丰富,且较为珍贵,被誉为“粮食珍珠”,行销北京、山东等地。

七. 内蒙古 锡林郭勒盟 苏尼特右旗 内蒙古口蘑

口蘑天然食用菌。历史上内蒙古草原盛产的蘑菇大都经由张家口市加工销售,因此有口蘑之名。口蘑分白蘑、香蘑、青腿蘑、鸡爪蘑、黑蘑等品种。肉质细嫩醇厚,味道鲜美,有素中之荤的美称。蘑茹的营养价值很高,含蛋白质3.74%(白蘑含4.78),糖类3.51%,脂肪0.43%,纤维0.84%和钾、磷、钙、铁等矿物质,还含有维生素B、C等。蘑茹具有杀菌作用,历史上就有蘑茹药用的记载。自治区口蘑主要产区在锡林郭勒盟的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和阿巴哈纳尔旗及呼伦贝尔盟、通辽市等草原地区。正常年景全区年产量可达50万公斤左右,其中白蘑约5万公斤。

八. 湖南省 常德市 临澧 太浮山五大名竹

竹,禾本科。多年生植物,有木质长或短的地下茎。竹杆坚硬似木,有明显的节。我国有竹250余种,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华南、西南等地。竹和松具有同样的品格,古人常把竹松并列。《诗·小雅·斯干》:“如竹苞矣,如松茂矣。”相传是周宣王建造宫室时所唱的诗,竹苞松茂是说竹松茂盛,用以比喻家族兴盛。竹还有比松生命力强的特点。松树靠籽繁殖,因而繁殖能力差,竹则不然,它的主杆如被砍伐,根茎在地下很快又繁殖出新竹,只要有根在,则子子孙孙无穷无尽。一座荒山只要植上几株竹,不下十年,便漫山郁郁葱葱,滴翠淳青。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之诗句是对竹的极好的咏赞。

临澧县太浮山物产极为丰富,除了奇卉异树、珍稀动物,尚出产竹100余种。水、山、南、桂、紫五大名竹。这五大名竹产生的经济效益每年在数百万元以上。

水竹  山上长水竹,实属罕事,唯太浮山例外。因为,太浮山处在“洞庭一点万山东”的位置,雨量充沛,气候温湿,凡峻岭之下的溪边和低洼之处,皆是水竹生长之地。太浮山水竹主产区在黑山溪、龙口峪、军旗峪、凤凰山、三台峰下金顶四周。水竹的一大特点是节平、核细、杆高,一般都在10米以上,且蔑质柔,是编织精细工艺品和农活器具的好材料。它的另一大特点是从基部到顶端,粗细基本一致,因此,农民大都用它做蚊帐的杆子,并用来做瓜果之类的棚架。每年太浮山水竹销往外地均在数万吨以上。

山竹  山竹为太浮山主竹,漫山皆是,尤以长毛岭及各山峰。脊岭居多。山竹,植株不高,分枝较低,竹质柔中有刚。由于它的弹性好,是制做扫把的上好材料。当地农民靠山吃山,每年春秋两季纷纷上山砍山竹,运回后象码稻草一样,一堆堆似小山储藏起来,夏、冬两季全家男女老幼出动扎竹扫把,尔后,一车车销往外地。现在,太浮山竹扫把已誉满全国。

楠竹  楠竹即毛竹,可谓竹中之王。它兼备各种竹的特点,且杆高、株大。楠竹最高的几十米,最大的如水桶一般。楠竹遍身是宝,它产生的蔑有几十层,可编织精细各异的工艺品和用具。用楠竹筒煨的水淳清甘甜,用楠竹筒煮的饭芳香可口,用楠竹蒸的莱,色味俱佳。在楠竹上进行雕刻,较其他木刻更逼真精美。一根楠竹产生的经济效益有几百元。太浮山楠竹主要分布在各大林场和居民的屋前屋后。是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桂竹  桂竹以其杆高、质硬的特性在竹的家族中独树一帜。用桂竹蔑编织成的器具经久耐用。由于它的刚性独特,晒衣、撑船和放鸭用的篙子非它莫属。民间制做这些篙子很有讲究。一般新竹砍伐后要用文火烘烤三天,且边烤边揉,其目的有二:一是增加硬度,二是做杆使之直挺定形。太浮山桂竹主要分布在山脚和农户住宅旁,每年从全国各地来此买竹者络绎不绝。

紫竹  紫竹为竹中稀有物种,在全国乃至世界出产不多。它因竹的表皮和紫色的甘蔗颜色一样而得名。紫竹箨叶短小、绿色,有皱折,小穗丛呈扇形,含小花3-4朵,一般7月开花。它以其姿态及紫杆雅致,而成为一种观赏竹。它的大杆可制成书架几案,小杆可制箫笛、烟竿。紫竹又是上好的中药,如被疯狗咬伤,用紫竹根煮水喝即愈。紫竹竿是预防疯狗袭击的良好工具,只要手中拿一根紫竹,再凶的疯狗也不敢近身。不仅如此,常用紫竹竿当拐杖还有祛病强体之功效。由于上帝的恩赐,自有大浮山始,此稀有物种便降临在太浮山中。在太浮山天心堰下洗墨池附近,生长着一片紫竹林,为太浮山二十四景之一。从中华文明鼎盛时起数千年来,太浮山便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名胜古山,不少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来此赏竹、探幽。明杨英在题咏太浮山24景时,对紫竹林赞许有加:“谁向深山种此君,千竿百尺自为群。月移露叶娟娟影,雨洒风梢细细纹。不到湘江流别泪,曾从南海拂慈云。终龙应有神仙护,未许人间问斧斤。”


九. 内蒙古 呼和浩特 土默特左旗 蒙古手把肉

顾名思义就是手抓羊肉。把带骨的羊肉按骨节拆开,放在大锅里不加盐和其它调料,用原汁煮熟。吃时一手抓羊骨,一手拿蒙古刀剔着吃。客人不要自己动手随意选食,主人会视客人的年龄,选择不同部位的羊肉。

十.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阿拉善左旗 蒙古炒米

有人说蒙古族的炒米是中国最早的方便食品。是不是“最早”,暂不追究,可由此引开的话题却是颇有意趣。蒙古语称炒米为“呼日森布达”,是草原牧民日常食用的主食之一。蒙古人不可一日无茶,也不可一日无炒米。有客人到家,好客的蒙古人总会佐着奶茶、奶皮、奶豆腐、黄油,在桌上摆上一碗黄橙橙的炒米。

炒米是蒙古民族的传统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史书记载,早在汉朝时就有用煮、炒、碾等工序加工制作糜子的食用方法出现,到了宋末元初,蒙古族人民便开始广泛地食用炒米。

炒米的原料是糜米,要经过煮、炒、碾等工序制成。先将洗净、去掉杂质的糜米放入锅中煮沸,待破开米嘴后,马上出锅晾干再炒熟,炒锅中要加入干净的细沙和糜米混在一起。这样炒出的炒米发硬,有嚼头,是蒙古人喜欢的口感。但没有破嘴就炒出的炒米,发软好咬,但没有什么嚼头,被当地人称作“汉人炒米”。最后,将炒好的糜米用石碾碾去皮,既可食用。

蒙古人食用炒米的方法可为变幻无穷,讲究和多种食物搭配。干嚼可做零食,泡入肉汤可当主食。总之,怎么吃仿佛都是信手拈来,全凭个人口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