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修水县上奉镇王欧土特产店 修水特产哪里有卖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修水县上奉镇王欧土特产店 修水特产哪里有卖更新时间:2022-09-07 01:35:58

一.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明笋肚片

山东名菜有“云片肚片”,修水厨师用修水的明笋做出的明笋肚片,不仅保持其软嫩脆爽的特点,而且形状更美,口感更好。

修水山区到处盛产楠竹,用楠竹笋腌制的明笋颜色雪白,口感脆爽。修水的明笋肚片,就是用熟猪白肚和水发明笋切制的笋片作主料。先去掉猪白肚上的肉油,斜刀切成约5厘米长,2~3厘米宽的薄片,油锅烧热后倒入肚片炒至出油后,再倒入笋片炒过,加红辣椒片,蒜苗、姜末等佐料,以肉汤煮之,起锅时稍加芡即成。特点是肚片滑嫩,笋片脆爽,而且红、绿、白三色相配,形状美观。

二.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金枪棍子鱼

金枪棍子鱼

修水山区的河流港汊中有一种棍子鱼,长五、六寸,背部微黄,少有鳞,全身是肉,只有背脊上一根主刺。这种鱼由于长期生长在无任何污染的山沟清水里,因此鱼肉格外鲜嫩,鱼汤格外鲜美,许多来修水的常客都喜欢点食这种鱼,并根据各人爱好,采用不同烹调方法,做出不同味道。

金枪棍子鱼做法有几种:

做法一:取十来条棍子鱼去鳞剖脏洗净凉干,取少许面粉加适量精盐调成糊状,将棍子鱼沾满面糊,置油锅中炸至金黄。食时加大蒜、生姜、辣椒等佐料过锅。这种做法色泽金黄、鱼肉鲜嫩、鱼骨酥脆,很适宜下酒。

做法二:将棍子鱼去鳞剖脏洗净后撒上一层精盐,两天后取出凉干,再用茶子壳等熏至金黄,食时置锅中加香油、食醋和大蒜、生姜、辣椒等炒后再加水微火焖10来分钟,这种做法另有一种烟熏的香味,闻之即吞口水。

做法三:将棍子鱼去鳞剖脏洗净后,置热油锅中煎至微黄,再采取清炖的方法。这种做法鱼汤特别鲜,尤其对病人恢复健康很有益。因此,许多人喜用棍子鱼炖豆腐、炖骨头汤。

传说这种背部黄色的棍子鱼是龙的化身,只有黄龙山溪水流过的地方才有。黄龙山是赣西北幕阜山之主峰,此山为湘鄂赣三省的天然屏障,有“一脚踏三省(湘鄂赣),一眼望两湖(鄱阳湖、洞庭湖),一山藏两教(佛教、道教),一水东西流(即分别流入修河和隽水、汨罗江,亦有‘一水流三江’之说)”之称,山上岩奇石怪,花珍草贵,古松虬屈,飞瀑如虹、云蒸霞蔚、景色壮观。山下有“黄龙三敕崇恩禅院”这千年古刹,史载:“山顶有龙湫,中有黄鱼二尾,能致风雨”。吴黄武八年(229)“黄龙在山上腾空驾雾升空而去”,黄龙山因此而得名。黄龙山是庐山西海之源头,黄龙山之水经七百里修河流入柘林湖,因此,这一带盛产这种黄色的棍子鱼,并逐渐被开发成旅游特色食品。

三.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酸辣杂

酸辣杂 修水怀远(客家)人最喜欢用一种自己浸泡腌制的酸辣杂菜待客,这种酸菜风味独特,食后耐人回味。取浸泡的酸罗卜、酸辣椒、酸荞头、酸豆角、酸刀豆切成丁状,与发胀的黑木耳同炒,加大蒜、生姜等佐料,吃起来又辣又酸又脆又爽口,是咽饭下酒的好菜。

四.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修水哨子

“修水哨子”是修水的地方小吃,“哨”字应该是“食”字偏旁, 那个“哨子”的“哨”(shao)字是方言,普通话中没有这个字的。

修水哨子是修水县一种历史悠久而富有特色的美味食品。凡到修 水的人无不想美餐一顿哨子,而好客的修水人常以哨子佳肴来礼待自己的客人。只要是亲口尝过哨子的人,又无不为其皮嫩、馅香、爽口而称赞不绝。

说起“修水哨子”的来历,修水群众中还留传着一段极为美好的佳话。相传夏禹时代,修水地区山洪瀑发,农田、村庄被毁,作物颗粒无收,农民靠上山采野菜野果为生。后大禹来到修水,组织群众治理好了水患。当地群众十分感谢大禹治水的功绩与恩德,可在那荒年灾月里又拿不出好东西来供献。大家想到治水期间,多少个日日夜夜,大禹和群众一起辛勤治水,连餐饱饭都没有吃过,很是过意不去。当时面对山高林密,有位老农提出,大家上山搞点野味来为大禹送行,略表心意。於是大家商量好后,就一边派人上山挖野山芋,一边派人打野兽。就这样把挖来的野山芋煮熟做成皮子,把野兽肉切作馅子,包成一种食品,外形上尖下圆,取名为哨子,上奉大禹。大禹和大家吃后觉得味道很不错,从此修水人会做也爱吃哨子,自古至今,代代相传,而且越做越好吃,成为修水食品一绝。

现在每当逢年过节,亲朋往来,重大喜庆,修水人都作兴哨子,以示庆贺和款待亲朋。不过时至今日修水人吃的已不再 是用野山芋和野兽肉做的哨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哨子的用料也越来越讲究,在制作上也大大作了改进。

现在常吃的修水哨子的一般做法是:首先剥去毛芋的外边毛皮,再将新鲜的家种毛芋(又称芋头)洗净入锅煮熟,,等其凉至20-25摄氏度左右,把其搅成糊状;再将新鲜的红薯粉(每斤毛芋配三两左右)拌入毛芋糊中,在搅拌时加入些香油(油的配量一般以每斤毛芋 3-5钱左右),拌成的料以软而不粘手为宜,拌好料后放置待用。拌完毛芋料再配制馅子。爱吃甜食者可用白糖、芝麻粉、桔饼、桂花等加一定的化猪油或香油调制。爱吃咸食者可用腊肉或火腿加入大蒜、虾仁等配料制成。等两项料馅备好后,就可做哨子了。包时先把毛芋料捏成小圆团,大致像普通包子的包法,把制成的馅子包在中间,外型包成上尖下圆,表面不得有裂缝。最后就是上笼蒸熟。蒸时先将锅内水烧沸,水量以覆盖蒸笼底层为宜,将装好的蒸笼放入锅内,用大火蒸15-20分钟左右即熟。蒸熟后的哨子又软又香,趁热装盘可食。

当然修水哨子仅是我们介绍的传统美食,欲知其味,还得到修水去亲口品尝为快。

五.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香艾糯米果

修水商称艾候国,春秋称艾邑,汉时称艾县,现在县西渣津镇龙岗坪尚存古艾都城遗址。古艾之域喜生艾草,田埂、地堪、路旁、水边到处艾草青青,据传说,这就是修水古称艾地的原因。

艾草为常年生草木植物,根茎移植可活,种子落土易生,耐虫耐旱,生命力极强。艾草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生长茂盛,尤以春夏两季最为鲜嫩,其芽叶翠-流,采摘时满手清香。旧时人们多用来充饥度春荒,或割去作猪草,现在人们知道艾叶是做艾果的原料,懂得了这绿色健康食品的价值,于是,城里人下乡去采摘,乡下人采摘到城里卖,市面上有时一斤艾叶相当一斤毛鸡的价钱。

修水的香艾糯米果形状如一个表面光滑的小笼包,色泽翠绿,闻之清香,食之柔软,韧而不腻。不仅能充饥,还能温肺暖脾,散气降湿,有防病保健之功能。

话说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四月末,修水地方遭受特大自然灾害。据县志载:“洪水高州城数尺,舟行市上……乡间田地崩毁。旋复大旱,田地绝收”。灾后闹饥荒,许多百姓外出逃荒要饭;灾后闹瘟疫,不少人死于非命。有一个姓艾的寡妇,人称艾嫂,拖着两个不懂事的孩子,一天都没有讨到一口饭。傍晚时分,两个孩子饿得直哭,艾嫂因又饿又累,晕倒在县城城墙外。正好被一个须发皆白的老道看到,从布袋里取出几个艾果喂之,解救了艾嫂和孩子。神仙告诉艾嫂:“可去采摘野外艾草芽叶洗净,趁滚水置锅中,加食碱煮至烂熟,略滤水捣成艾泥,冷却后配适量谷粉拌匀,做成果,上蒸笼旺火蒸熟,可度饥荒防瘟疫”。老道还指点:“灾后缺粮者甚多,你可多去采摘一些,做成艾果卖,既可维持自家生计,又可解救饥荒灾民”。这艾嫂似乎在哪里见过这老道,但怎么也想不起来。她按照老道的指点,采摘了许多艾叶,做成许多艾果,在县城青云门外搭起了一个凉棚卖艾果和茶水。艾嫂的艾果先是用谷粉做成老道给她吃的那种无馅的艾果,后来改用糯米粉做成现在这种里面包馅子的,又滑嫩、又柔软有韧性的艾果。而且既有用芝麻、花生、桔饼捣成粉末拌上沙糖作馅的素果,又有用五花腊肉、竹笋、菜芯等丁末炒熟作馅的荦果。艾果的形态也做成了修水的饣肖子状:圆圆的矮墩墩的,上面还带个小尖顶。艾嫂的艾果引来路人争相购食,食后都大加赞赏,并很快传开出去。不但城里人来买,乡下人也来品尝,来学习。一日,一儒者闻名前来品尝,吃后赞不绝口,遂问“此物何名”?艾嫂笑对儒者无言可答。儒者看见艾果象绿色的翡翠,圆圆的嫩嫩的,且有艾叶之清香;又见艾嫂热情和蔼,人也矮墩墩的,便风趣地说:“我来替它取个名吧”。艾嫂点头应允。儒者戏说:“这玩艺既是艾叶和糯米粉做成,绿如翡翠,闻有清香,又形似艾嫂,就叫做‘香艾糯米果’吧!”,在座的顾客听后一齐拍手叫好。

一日,艾嫂到城内万寿宫还愿,伏地三拜后,抬头看见神台上供奉的许仙真君塑像就是那天救她们母子的道人,于是回去后逢人就说,是许仙真君救了她一家,救了修水的老百姓。从此“香艾糯米果”这道点心和许仙真君救众生的故事传遍了全县,并一直传至今日。香艾糯米果也成了修水人宴席上一道不可缺的主食。特别是修水“圆生圆”牌香艾糯米果和新开发的香艾糯米汤圆,以鲜绿、清香、柔软、爽口而赢得了市场,成了招待贵宾的健康食品和旅游特色食品。

六.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龙凤什锦汤

龙凤什锦汤

这是修水泰乡一道风味独特、人见人爱的菜肴,后来因风味好而传遍全县,只是因用料各异、风味不同而已。乡下人俗称为“虾米蛋”,城里人简称“什锦”。“什绵”谐音“十景”,泛指由多种食物混合做成,实际上这龙凤什锦汤还真不止十种食物。此道菜做法简单,先把洗净的胡萝卜、莴笋、香菇、木耳、五花腊肉、腊猪肠和浸泡好的小山竹笋干切成丁末,与虾米一同用油炒过,加鸡汤或肉汤,配佐料慢火煮熟,起锅前冲入鸡蛋花,加上葱花、姜末和适量淀粉即可。但要注意稀稠适中,以便于用调羹食之。这道菜色香味齐全,盛在碗里,可见红黄绿白黑五色混合,色彩斑斓;闻入鼻中莴笋香、腊肉香、虾米香、葱姜香,使人谗得口水欲滴;吃入口中,胡萝卜、莴笋、香菇、腊猪肠等是又甜又香又脆又爽。用作主食时,还可加一些弄成米粒长短的碎面条。喜辣者可适当加一些辣椒粉。冬春两季食用时,既可饱肚,还可祛风寒,这道菜不但是乡村请客必备菜,还成了城里各特色土菜馆的当家菜。

这“龙凤什锦汤”的来历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说的是泰乡八都龙峰山里的龙伢凤妮两家要开亲。这龙伢早已成人,长得粗壮结实,怎奈上有爷爷奶奶,下有弟弟妹妹,家中人多劳少不富裕,好在他与父亲勤快,母亲会持家,日子还过得去;这凤妮漂亮贤惠,也到了婚配年纪,是父母掌上明珠,女大当嫁,父母也想她找个好人家,于是经媒人一说,也动了心。两家虽说住在两对门,鸡鸣狗叫都听得见,但大山中来去常要半天时间,虽然龙伢凤妮早有相互爱恋之心,但两家大人还是不太了解。按泰乡风俗,女方父母和主要亲戚约清明后三日到男方“采家舍”进行实地考察,考察满意了就在男方家吃中饭,否则,将托辞借故离去。

对于龙伢家来讲,这席招待“贵宾”的饭理应档次高一点,但却十分为难:一怕女方赚穷不同意,那可就既浪费又受气;二是家里也不富裕,加之正是乡下人度饥荒之时;三是不准备又不行,弄不好将在新亲面前出丑。

话说迎接女方家的客人和媒人落座后,给每人泡上一碗上不见水、下不见底的芝麻、豆子、花生、干姜、萝卜干和菊花的相料茶。双方客套几句后,女方父母以散步为由房前屋后、牛栏猪圈都看看,见男方家勤快干净,虽然目前不宽裕,日后却有奔头,心里基本满意,再与龙伢聊聊天、问问活,见其诚实忠厚心里有了几分喜,于是,与媒人一碰头,决定在男方家吃中饭。

再说龙伢母亲会过日子,留了些过年的腊猪肉、腊猪肠和香菇、木耳,家里养了鸡、也有蛋,菜园中有胡罗卜、莴笋和鲜葱,两个出嫁的女儿一个带来了水塘里捞的虾子,一个带来了上山采摘的小山竹笋干。龙伢母亲心灵手巧,将这些食物切成丁未煮了一锅羹,冲上鸡蛋花加上芡粉,做了一盆色香味全的佳肴。宾主吃得满意,谈得投机,媒人看着这一盆如游龙戏凤般的什绵汤,想着龙伢凤妮将喜结连理,高兴之余,即兴将此佳肴命名为“龙凤什绵汤”,意为“龙凤呈祥”。这道菜因制作简单,口味适众,名字吉祥,同时解决了男方家准备“采家舍”宴席的为难之处,所以迅速传遍泰乡、传遍全县,成为婚宴喜庆的一道主菜而传至今天。

七.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宁红外婆凉茶

宁红外婆凉茶由优质宁红茶、砂糖、柠檬酸、维生素C、天然香料精制而成,不含防腐剂。宁红外婆凉茶清凉爽口,是夏日解暑佳品。( 修水县)

八.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修水石楠木梳

&nbps;修水县石楠木梳是该县的传统产品。它具有齿易不发,去屑止痒;对发根及头皮无损害和刺激,不易产生静电感应,长期使用还有活络大脑神经之功能。修水县工艺厂生产的“石楠木梳”,制作工艺精巧,造型有人物、花卉、鸟兽等众多品种。 修水石楠木梳,远销美国、英国、日本、荷兰等国。它是国外妇女所喜欢的一种头饰,同时也作为收藏家的收藏艺术品。( 九江)

九.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双井绿

双井绿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双井绿是江西九江修水的。

双井绿

修水县茶叶协会

11213800

十. 江西省 九江 修水 三都米粉

周末回家,因为转移户口的事,我去了三都镇派出所,回想起来差不多有十几年没去过三都镇了,刚进三都镇,面对一排排整齐的新街道,一座座新楼房,我再也找不到我记忆中熟悉的三都镇了,三都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变化,现在是焕然一新,再也不是两条小街的乡镇了,以前的木房早已被现在的漂亮的楼房代替,以前的地摊都变成了现在一排排整齐的商铺。唯一的熟悉的那就是大街上还是人满为患,人群密密麻麻,整个市集充斥了各种各样的商品广告宣传语,显示出三都不愧是市集重镇。

办完事到了中午,肚子有点饿了,心里不由自主的想起吃米粉,小时候的我非常喜欢吃三都的米粉,十几年没吃了,我非常怀念三都米粉。三都的茶馆很出名,十几年前,三都镇的大街小巷里大大小小茶馆无数,无论春夏秋冬茶馆永远是最热闹的地方,特别是到了中午,每个茶馆爆满,座无虚席,男女老少都挤在在茶馆里,大人们喜欢喝茶,泡上一杯茶,吃点甜点,一边喝茶,一边高谈阔论,有吹嘘之谈,也有内幕曝光之料,有点评国家大事之论,也有生活琐事之争……小孩子不喜欢喝茶,包括我在内,大部分小孩都喜欢吃三都的米粉,茶馆里也有米粉,三都的米粉粗而滑,吃起来特别有嚼劲,口感非常好,而且米粉都是店主手工制作,再配上三都特有的米粉调料,煮出来的米粉还没端出来,我们就闻到了香飘飘的米粉味道,让我们这些垂涎欲滴的小孩更是受不了,米粉一出锅,我们这些小孩就抢着去端,谁先端到,就是谁的,没抢到的只能一边等下一碗,一边嘴馋的看着别人美美的吃着,三都米粉主要有炒粉、汤粉、拌粉,每种又分鸡蛋粉、肉丝粉、素粉。小的时候条件困难,尽管鸡蛋粉、肉丝粉只贵五毛的钱,我们经常只能吃素粉,偶尔父母豁达一次,我们才能吃到鸡蛋粉或肉丝粉。尽管是素粉,三都米粉的香、辣、鲜、滑,我们吃的是相当过瘾,每次吃的是连汤的不剩一丁点儿。吃饱了就坐在茶馆里听大人们讲故事、笑话(小时候听大人们说的事觉都是在说故事)。记得每次为了想吃三都米粉,父母要去三都时,我们这些小孩就想跟去,父母们不肯带,我们便使出全身解数:有撒娇的,也有哭闹的,有谈条件的,也有地上打滚耍无赖的,什么办法都用了还是不行,那只有偷偷的跟着父母后面,等到了三都才现身,父母无奈只能接受现实。三都镇是我们的临乡,离我家将近有十公里。那时候交通工具不发达,为了缩短路程,我们去三都都是走山路去,要走一小时。实在是三都米粉太诱人,我们是宁愿走一个小时的山路,也要去,而且是特别兴奋,都是你追我赶的跑着去,快到了三都才停下来等被我们远远甩在后面的父母。

十几年过去了,如今再次端起一碗三都米粉,还没吃就闻到了那熟悉的香味,顿时小时候吃三都米粉的一张张画面清晰的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画面的生动演义,仿佛就是昨天发生的事。夹起一筷子米粉,送到嘴边,嗖一下,一根根米粉滑进嘴里,香、辣、鲜、滑,还是这熟悉的味道。和小时候一样,连汤的不剩,美美的吃完了一大碗。十几年吃过了各地的米粉,感觉还是三都米粉最好吃。虽然三都米粉没有桂林米粉闻名于全国,但三都米粉的味道我最喜欢,也许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吧!我就是喜欢三都米粉味道,或许我更想回味的是我小时候生活的味道吧?(杨仪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