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新疆人不知道的新疆特产 新疆人吃的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新疆人不知道的新疆特产 新疆人吃的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2-07-16 12:14:16

一. 新疆 阿克苏 库车 新疆杏子

库车栽培杏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现保留下来的优质品种就有20多个,大的宛若鸡蛋,小的形似荔枝,颜色也分红、白、黄等,千姿百态,琳琅满目。其中以阿克西米西白杏品质最佳,果肉厚、纤维少、汁液多、甜味浓,美味独特的库车包仁杏干就是用这种白杏加工的。加工工艺也别具一格,先将果肉做成包皮,然后叠起,中间包一粒杏仁。这种传统的风味干果珍品,因色泽金黄,甘甜如蜜,兴满丝绸之路。

杏是维吾尔族人普遍栽培的果树之一,绿洲中,几乎村村有杏林,家家有杏树,而库车县则可以称之为新疆的杏乡。初夏,随着小黄杏的上市,接踵而来的是小白杏、佳那丽杏、辣椒杏等不下二十多个品种。库车杏不仅肉厚味浓,酸甜适口,连杏核也是甜的。库车杏除卖鲜之外,还可加工成杏干、杏包仁等。

二. 新疆 塔城 沙湾县 飞鹅

塔城飞鹅又称草鹅,体形大,成年公鹅体重5公斤以上,母鹅3-4公斤,以青草为食,冬季以糠麸、蔬菜为主。觅食能力强,秋后能成群结队飞往数公里甚至10多公里的农田茬地觅食,早出晚归,不需人看管。1985年塔城市科委、科协从东北引进产蛋性能好的豁眼鹅进行改良,形成了本地独具特色的塔城飞鹅。 塔城飞鹅由于生活习性特点,形成肉鲜味美纯绿色品质。而且市场销路十分看好,随着近几年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塔城市立足资源,敏税意识到塔城飞鹅的市场前景。制订了一系列有效的扶持政策,以专业户带动基地,在本市北山沿前山坡一带,形成了55万亩区域化养殖规模。截止目前塔城市飞鹅养殖专业村5个,养殖户180个,养殖规模5万余只。销售市场已辐躲到全疆及出口到独联体等国。( 塔城)

三. 新疆 新疆兵团三团核桃

新疆兵团三团核桃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新疆兵团三团核桃

原产于近东地区,又称胡桃、羌桃,与扁桃、腰果、榛子并称为世界著名的“四大干果”。既可以生食、炒食,也可以榨油、配制糕点、糖果等,不仅味美,而且营养价值很高。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天山支脉喀拉铁克山南麓洪积平原及叶尔羌河与喀什噶尔河冲积三角洲下游的喀拉库勒地区,境内分布大片生长茂密的原始胡杨林,林木资源十分丰富。 1956年,三团建场后,根据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综合农业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及当地生活习俗,大力发展种植核桃、杏、梨等果树,经过近60年的努力,核桃植面积已稳定达到5333.3公顷,年产干果10000吨。由于三团气候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荒漠气候,光热资源十分丰富,团部四周以戈壁沙漠环抱、园地以沙壤土为主,十分有利于核桃的生产,因此,所产核桃不仅果型正,壳薄、手捏即开,壳面光滑、易取整仁,果仁橙黄饱满,肉质嫩白,咀嚼无涩味、口感香脆,而且营养价值也很高。每当核桃销售季节,北京、上海等内地客商纷涌而来,果品供不应求。目前三团是新疆南疆核桃种植面积最大,产品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地域范围

第一师三团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天山支脉喀拉铁克山南麓洪积平原及叶尔羌河与喀什噶尔河冲积三角洲下游的喀拉库勒地区,海拔高度1049m,距阿克苏市中心132km,临近314国道和金银川火车站,新开通的连通阿拉尔市和图木舒克市的阿图公路横穿三团境内。地理位置:东经79°52′09.35″-80°12′35.1″,北纬40°23′37.27″---40°27′21″;地域保护范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三团17个农业连队,种植面积5333.3公顷,年产核桃100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果个大(平均单果重≥15g),果型正,壳薄(壳厚度≤0.8mm),呈自然黄白色、手捏即开,壳面光滑、易取整仁,果仁橙黄饱满,肉质嫩白,口感香脆,咀嚼无涩味,出仁率高(出仁率≥64%)。2、内在品质指标:核桃含有丰富的健脑益智的营养物质,据测定三团核桃每百克含蛋白>质15g,钾>380mg,磷>185mg,氨基酸总量>11.7g,不饱和脂肪酸>51.6g,其中,亚油酸>30.5 g。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优质核桃标准。3、安全要求: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严格按照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有关规定执行。产地环境符合绿色食品NY/T391产地环境技术条件;投入品使用符合绿色食品NY/T393农药使用准则、NY/T394肥料使用准则,产品符合绿色食品NY/T844-2010温带水果标准。

四. 新疆 哈密市 伊州区 新疆啤酒

新疆啤酒是采用大麦、大米和啤酒花酿制的清爽型啤酒,用料精良。酒花均采用新疆产的上等品。大麦是哈密地区生产的专供制造啤酒的优良品种,水是取自深层地下水,水质滑腻,清澈鲜亮,洁净甘冽。新疆啤酒的特点是:水洁、花纯、麦香。所产12度优质啤酒,倒在杯里,泡沫洁白,清亮透明,富有光泽,含有丰富的二氧化碳,饮用时入口安神,可助水消化和滋补身体。1994年,被列为新疆首批名牌产品。( 乌鲁木齐)

五. 新疆 博尔塔拉 精河 抓饭

抓饭,是维吾尔族最喜欢的食品之一,维吾尔族称“朴劳”,维吾尔民族逢年过节、婚嫁喜庆日子里,招待亲朋贵客的主要食品之一 特别是在婚丧嫁娶的日子里,一定要做抓饭来招待客人。

抓饭的主要原料有大米、羊肉、胡萝卜、洋葱和清油,把带骨肥羊肉剁小块,清油炸之;加入洋葱、胡萝卜、孜然(茴香类佐料,学名“安息茴香”)、;炒之最后放清油、食盐,倾入大米焖熟,。 出来的抓饭油亮生辉,滋味鲜美,香气四溢.味道可口;营养丰富。那香喷喷的气味,足以使你垂涎欲滴。维吾尔族传统食用抓饭,是在客人们洗净手后,围坐在炕上,中间铺一块洁净的餐布,抓饭盛盘端来后,客人用手直接抓食,故名“抓饭。

六. 新疆 喀什 叶城 叶城蟠桃

较珍贵水果之一。主要产于叶城县等地。蟠桃是桃子的一种,但果实却与桃子完全不同。蟠桃的形状扁圆 ,顶部凹陷形成一个小窝,其果皮呈深黄色,顶部有一片红晕。蟠桃味甜 、汁多、核小,不但好看,而且好吃,色味兼备,不愧为“仙桃”之称。( 喀什)

七. 新疆 五家渠 肉馕

地区:新疆

口味:鲜香

价格:10元以下

特色:鲜香不腻,清淡可口。

原料:精面粉500克,嫩酵面50克,洋葱200克,羊肉350克,精盐10克,胡椒粉5克,味精7克。

制作方法:

1.将面粉倒入盆内,加50克嫩酵面、清水200克揉成面团,盖上湿布静饧5-10分钟。

2.饧好的面分成3份揉成圆形,盖上湿布略饧一会儿。

3.洋葱洗净切丁,羊肉切丁,一起放入盆内,加精盐、清水100克,放入洋葱丁、味精、胡椒粉拌匀成馅。

4.饧好的面团擀成长圆形,上面抹一层馅,从一端卷成卷,再从两端折叠成圆形按扁,略饧后从中间砸成内低外稍高的窝状,再抻拉成直径约15厘米的圆饼,放入烤盘内,用280℃的炉温烤12-15分钟,待呈金红色时即可出炉。

八. 新疆 喀什 巴楚 新疆肉苁蓉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知道新疆肉苁蓉的非凡的药用价值,《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称其主治“五劳七伤,补中,除体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久服轻身、强身、强阴、强肾、壮阳、为滋补药。”

肉苁蓉又名苁蓉或大芸,生于荒漠沙丘,常寄于琐琐和白琐琐的根上。为多年生寄生肉质草本,高40~100厘米,下部藏于地下;茎粗壮,基部直径5~10厘米或过之,不分枝,或基部分成2~4枝。叶螺旋状排列,鳞片状,下部叶阔卵形,或三角状卵形,长0.5~1.5厘米,宽1~2厘米,上部叶较稀疏,披针形至狭披针形,长2~4厘米,宽0.5~1厘米,两面均无毛。花春末夏初开放,淡黄色或淡紫色,排成顶生、多花、长15~50厘米的穗状花序;下部苞片卵状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与花冠近等长;小苞片与萼近等长;花冠管状钟形,长3~4厘米,冠檐裂片半圆形;雄蕊4,花丝基部和花药均被长毛。蒴果卵球形,长1.5~2.7厘米;种子极多数,椭圆形或近卵形,长0.6~1毫米,表面有网纹。

九. 新疆 喀什 泽普 烤包子

    烤包子类似天津的狗不理包子,皮色黄亮,肉质鲜嫩,香酥可口,很受顾客欢迎。“薄皮包子”是各族群众所喜欢的美味食品之一。它的特点是皮薄油亮,肉嫩油丰,香润可口。维吾尔人吃薄皮包子时很少单吃,常常和馕或者抓饭一起吃。( 喀什)

烤包子,维语叫"沙木萨",是维吾尔族同胞喜爱的食品。城乡巴扎的饭馆、食摊,多销售这两种食品,类如北京夹肉烧饼和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一样,很受顾客欢迎。

相传在1000多年前,有个叫依不拉音·艾利克斯拉木的圣人,是主管食品的神,他的烤包子或薄皮包子做得最好,至今市场上的饭馆里,维吾尔族厨师在揭笼或从馕坑里取包子时,还要拉长声音呼喊他的名字,表示这是依木拉音·艾利克 斯拉木风味的包子,以此来招揽客人。

烤包子主要是在馕坑烤制。烤包子所用的馕坑,叫“沙木萨吐努尔”,比一般馕坑小,是用小号的水缸,取掉底部,倒扣过来,四周土块垒齐。烤包子时,要往坑里洒些盐水,以防包子脱落。包子皮用死面擀薄,四边折合成方形。包子馅用羊肉丁、羊尾巴油丁、洋葱、孜然粉、精盐和胡椒粉等原料,加入少量水,拌匀而成。把包好的生包子贴在馕坑里,十几分钟即可烤熟,皮色黄亮,入口皮脆肉嫩,味鲜油香。

有一种烤包子叫“潘莫尔达”,多为家庭专门制作。这种包子的馅和烤包子的馅一样,但做皮的面里要掺鸡蛋和油。还有一种烤包子叫“果西格吉德”(疙瘩包子),这种包子的皮要加酵面,用淡水和面,擀成硬皮,馅既可用羊肉也可用牛肉,其他原料和烤包子一样。这种包子呈圆形,馅很多,味道很香。还有一种叫“桑布尔萨”的油炸包子,其馅的原料和其他包子相似,不过要事先在锅里炒一下,然后再用。这种包子形似饺子,用花边刀压边,也有用手工捏成花纹,做工十分讲究。这种包子除了招待客人外,还作礼品,在红白喜事时,相互馈赠,其风味为烤包子之首。

十. 新疆 喀什 伽师 热瓦普

热瓦普,又称热瓦甫、拉瓦波、喇巴卜。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弹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传创制于十四世热瓦普纪。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乐师史》中记载,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 民间流传的喀什热瓦普,全长130厘米。

热瓦普,又称热瓦甫、拉瓦波、喇巴卜。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弹弦乐器。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传创制于十四世纪。清代被列入宫廷的回部乐。《律吕正义后编》(公元1746年成书)收录称喇巴卜。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乐师史》中记载,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

民间流传的喀什热瓦普,全长130厘米。音箱呈半球形,用整块桑木挖制,面部蒙羊皮或驴皮。琴头的弦槽部位向后呈直角弯曲。琴杆上缠有二十八个丝弦品位。琴杆与音箱连接处两侧各设一弯角。琴杆、音箱上镶有驼骨、贝壳等装饰。张一条主奏弦和四至六条共鸣弦,均用钢丝弦。主奏弦定弦c1,四条共鸣弦定弦e、A、d、g,六条共鸣弦定弦#f.B、e、A、d、g或B、e、E、A、d、g。音域约两个八度。

发展历史

公元14世纪,国内外民族文化交流广泛开展,维吾尔族人民在原有民间乐器的基础上, 吸收外来乐器,创制出一些新乐器,喀什热瓦普就是维吾尔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在民间一直盛传不衰。到了清代,热瓦普被列入宫廷回部乐(即维吾尔族音乐)中,并以喇巴卜、喇叭卜之名载入史册。成书于公元1746年的清《律吕正义后编》(卷四十五)《回部乐技》 载:“司胡拨一人,回名喇巴卜。”清《皇朝礼器图式》附有其图。《清史稿》(卷一一) 载:“喇叭卜,丝弦五、钢弦二,木柄通槽,槽形如半瓶,下冒以革。曲首凿空纳丝弦,以五轴绾之,左二右三,曲首右侧以两轴绾钢弦。用手冒拨指,或木拨弹丝弦,应钢弦取声。”在公元1854年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撰写的《乐师史》 (古维文手抄本)中,叙述了十七位艺人创作的“木卡姆”流行情况,据艺人讲: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20世纪30年代,上海民族器乐演奏社团大同乐会,曾参照历史资料制作了一套我国民族乐器,包括古代乐器和少数民族乐器,其中就有喇巴卜两件,并且还做了一些改革尝试,原形制的七条琴弦,有五条丝弦、两条钢弦,乐会制作的喇巴卜只张了五条丝弦。喀什热瓦普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并在北疆地区也有流传,它在工艺、音质和演奏诸方面,都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

如果说“弹拨尔”是一种能奏出极富有魔力的乐器,那么“热瓦甫”这种乐器就是最为普及的乐器了。 热瓦普,又称拉瓦波、喇巴卜。产生于公元14世纪,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在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的《乐师史》中记载,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它不但是维吾尔族喜爱的乐器,也是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等少数民族所喜爱的弹拨乐器。

热瓦普-种类

维吾尔族的热瓦甫种类很多,分为喀什热瓦甫、新型热瓦甫、多朗热瓦甫和牧羊人热瓦甫等。喀什热瓦甫因流行于喀什一带而得名,它发出的声音柔和,音量虽较小,音色却委婉细腻。 欢乐的节日人们弹起喜爱的热瓦甫新疆的塔吉克族把热瓦甫称为“热布卜”,是塔吉克族人民使用最普遍的弹弦乐器。主要流传于新疆西南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及邻近的莎车、泽普、叶城和皮山等地。热瓦甫多用杏木制成,与维吾尔族的多朗热瓦甫相似,全长7O厘米,比热瓦甫稍短、粗,琴箱较大、呈扁圆形,主要以牛、马或驴皮蒙面。演奏时用杏木、梨木、牛角或化学拔片弹奏音乐,演奏出的乐曲音色丰富,音响旋律多变,所以常用于合奏及独奏。(此外,塔吉克族还有一种专供儿童弹奏的小型的热布卜,叫做“热布卜乔”。)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