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甘肃特产肉夹饼 南门坡老胡肉夹饼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甘肃特产肉夹饼 南门坡老胡肉夹饼更新时间:2022-06-24 08:32:38

一. 甘肃省 庆阳 宁县 鸡血云子

鸡血云子在宁县西区的某些地方也叫“鸡血面”,意思就是用鸡血制成的面,切出来的面片,红白相间,条纹清晰,配以鸡汤,其味无穷,现在还流行于宁县的太昌、和盛、焦村等地方。其做法简单,一般先在碗内加入凉水,滴入鸡血(最好是刚刚接的鸡血为好),用筷子搅匀。然后用搅拌好的鸡血加水将面和好,擀成薄片,再用面粉加水和成面饼,将面饼和鸡血擀成的薄片贴合在一起进行擀制,用手搓成面棒,用刀切成大小在2公分左右的薄片,放到蒸笼上蒸熟晒干,用时再煮,烩于热汤中,配于各种佐料,分外好吃。

鸡血面的保健作用较好,因为鸡血中含铁量较高,而且以血红素铁的形式存在,容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同时鸡血具有利肠通便作用,可清除肠腔的沉渣浊垢,对尘埃及金属微粒等有害物质具有净化作用,以避免积累性中毒。因此它是人体污物的“清道夫”。鸡血含有凝血酶,凝血酶能使血溶胶状态纤维蛋白质迅速生成不溶性纤维蛋白,使血液凝固,因此有止血作用。

二.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满族饽饽

饽饽是满族对自己加工的各种糕点的统称。凉州传统食品晋记饽饽是蔡晋云祖传三代的拿手本领,主要有糖火烧、燕窝酥、马蹄酥、佛手酥、牛舌头、茴香饼等30多个品种,配料讲究,烤制精细。糖火烧是经过小包酥进行包料,表面结构层次分明,纹路清晰,俗语有千层饼之称;配以海参、鱿鱼、虾仁的三鲜火烧,其味更是舒爽可口。制作酥点的酥皮是根据皮酥而起名,其酥皮又有皮与酥之分。馅的种类有白糖、豆沙、枣泥、玫瑰等。馅的制作方法分炒馅和擦馅两种。满族饽饽具有色黄发亮、酥软香甜、松脆耐嚼的特点,因而也为大多汉族人所喜爱。

三. 甘肃省 张掖 民乐 臊面

臊面

臊面为面与汤分作。传统的臊面,将和好的面手工薄擀细切,形似韭叶,沸水煮捞。地道的躁面汤用鸡汤,配各种调味品和水粉勾制,使汤汁粘稠。捞面浇汤,佐以肉片、葱花、香菜、豆腐干。臊面是张掖百姓价廉、实惠的早点,遍布街小巷。

四. 甘肃省 酒泉 瓜州县 苁蓉

苁蓉

苁蓉,又名肉苁蓉,形似锁阳,味甘微温。据《本草纲目》记载,苁蓉主治五劳七伤,补中,除茎中寒热痛,养五脏,强阴,益精气。现已开始人工种植,是一种待开发的名贵中药材。

五. 甘肃省 陇南 成县 红川酒

红川酒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红川酒

甘肃省成县红川镇现辖行政区域

甘肃省《成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红川酒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请示》,成政发〔2012〕34号

甘肃红川酒业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Q/GHJ028-2012《红川酒》

红川酒质量技术要求

一、原料

1.高粱:精选的糯红高粱,支链淀粉占总淀粉含量的90%以上。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

2.小麦:精选的优质小麦,粗蛋白含量介于9.9%至18.5%。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

3.玉米:精选的优质玉米。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

4.大米:精选的优质大米。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

5.糯米:采用符合优质糯米标准的糯米。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

6、大麦:采用优质大麦,质量符合国家标准相关规定。

7.酿造用水:水源来自于产地范围内的井水,pH值6.5至7.0。水质符合国家标准的相关规定。

二、大曲

1.制曲工艺流程:小麦、大麦(2:1)检验→小麦、大麦润料→粉碎→拌料→踩曲→入房发酵30天→成品曲检测入库→存放4至6个月后使用。

2.成品大曲的感官指标:表面呈灰白色细丝且分布均称,皮薄,断面茬口齐整,有黄红心,菌丝分布均匀,繁殖生长旺盛,曲香味浓。

三、酿造工艺

1.窖池:用当地的红粘土筑成,窖龄全部在40年以上。

2.大曲:采用符合本质量技术要求规定的制曲工艺所生产的大曲。

3.发酵期:入池发酵≥75天,双轮底发酵≥150天。

4.窖泥培养:以原始老窖泥为基础,传统窖泥培养。

5.蒸粮发酵:采用采用续糟发酵,混蒸混烧,老六甑工艺,原料配比为高粱不少于50%,大米不超过20%,糯米、小麦、玉米分别不超过10%。

6.断花摘酒,掐头去尾,分段(头、中、尾)量质摘取,按质并坛。

7.基础原酒和调味原酒储存:基础原酒在陶坛中储存不少于一年,调味原酒在陶坛、酒海分别储存期不少于三年。

8.禁止性要求:生产过程中不得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发酵产生的呈香呈味物质。

四、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

项 目

要 求

酒精度

酒精度50%vol以上

酒精度41—49%vol

色 泽

无色或微黄、清亮透明、无悬浮物、无沉淀。

香 气

窖香浓郁、陈香自然、怡人。

口 味

绵甜爽净,香醇甘冽,香味协调、

余味悠长、酒体丰满。

绵顺醇香,甘冽爽口,香味协调,余味悠长、干净

风 格

具有本品独特的风格

具有本品典型的风格

注:当酒的温度低于10℃时,允许出现白色絮状物质或失光,10℃以上一定时间内逐渐恢复正常,该过程属正常现象。

2.理化指标:

项 目

要 求

酒精度

50%vol以上

41-49%vol

总酸(以乙酸计)

≥0.60(g/l)

≥0.50(g/l)

总酯(以己酸酯总计)

≥2.00(g/l)

≥2.00(g/l)

己酸乙酯

1.5-2.8(g/l)

1.5-2.8(g/l)

固形物

≤0.4(g/l)

≤0.5(g/l)

注:酒精度允许误差±1.0%vol: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六. 甘肃省 武威 凉州 凉州凉面

凉州凉面誉满河西走廊。凉面的制作用精粉兑蓬灰(一种绿色食用碱),掺入少量的清油,反复的揉揣,揉好后要“饧”三四个小时。根据需要拉成各种形状,或细、或粗、或宽等。煮好,放进凉水激两遍,然后用熟清油“羼”两遍,挑起来筋道落在碗里松松散散,黄澄澄的一窝金丝,浇一勺醋卤,更是锦上添花。凉州郭氏,祖传此业,当占凉面榜首。

七.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洮砚

洮砚在宋朝时已闻名全国,至今已有九百多年开采历史。相传,宋初即有人从临潭、临洮附近的洮河河底采石制砚。后来,因洮河泛滥,河流改道,可采石的地方找不到了。南宋赵希鹄《古砚辨》中写道:“除端歙二石外,唯洮河绿石北方最为贵重,绿如兰、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耆旧相传,虽知有洮砚,然目所未睹。”

制作洮砚的洮石有数种,一是鸭头绿,也称“绿漪石”,色泽绿,有水波状纹路,石质坚细,莹润如玉,是洮石上品。如在绿色纹路中夹杂黄色痕迹者,则更名贵。二是鹦鹉绿,色泽深绿,石质细润,其中带有深色“湔墨点”的惹人喜爱。三是柳叶青,色绿而又带有朱砂点,石质坚硬。四是淡绿色洮石,具有渗水缓慢的特点。洮砚全称为“洮河石砚”或“洮河绿石”,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因砚材产自洮河,洮河源于古时洮州,故名“洮河石砚”,简称“洮砚”。用洮河之石制作的洮砚,发墨快、研墨细、不伤笔毫。洮砚之名贵除了石质优良和色彩绚丽的优点外,还由于砚形繁多,雕刻精细。洮砚的砚式端庄厚重,古朴典雅,在工艺上有不同于其它石砚的独特风格。在所刻粗细得当的线条内填上黑色,这是洮砚不同于其它石砚的一大特点。

洮砚以产于我国西北部黄河的主要支流洮河而得名,其砚材主要产地在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境内的1崖、水泉崖、纳儿、卡日山、扎甘崖等山崖上,又因卓尼县古为洮州辖区,故全名称洮河绿石砚。洮河石属泥盆系中水成岩变质的细泥板页岩,色泽典雅,结构细密、且含多种金属粒子,石质细腻、莹润如玉,叩之无声,呵之即出水珠,用以制砚,贮水不耗,历寒不冰,涩不留笔,滑不拒墨,且硬度适中,具有发墨快,研墨细,不损笔,挥洒自如,浓淡相宜等优点。洮砚石色以青绿为主,尤以“黄标带绿波”为贵,制作过程较为复杂,主要工序有采石、选料、下料、设计、制坯、开膛、合口、雕刻、打磨、上光、配盒。洮砚雕刻技法分为两路。东路派以雕龙为主,主要是岷县的堡子、维新等地;西路派以雕花鸟为主,分布在岷县及周边地区。岷县堡子、维新的工匠熔两派技艺为一炉,享有盛名。洮砚雕刻技法还渗合玉雕、牙雕的圆雕技法,砖雕、石雕的深浅浮雕技法,木刻、石刻的篆刻技法。在制作工艺上镂空悬雕,游龙飞凤,更胜端砚、歙砚一筹,有“洮州石贵双照壁,端州歙州无此色”之誉。

洮砚的手工技艺,自古为封建土司衙门管辖,传内不传外,传子不传友,传男不传女,对外严格保密。明清以来,需求量大增,雕刻技工增多,技艺有了新的改进。近年来,涌现了李茂棣、马义平、何林材、张彦、林荣生等数十名优秀的雕刻能手,技艺日精。工匠遍及岷县、卓尼、临潭各地。洮砚是定西文化的一张名片,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时,岷县洮砚厂特为甘肃省人民政府代制九九归一砚,作为贺礼馈赠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以作永久纪念。九九归一砚,精雕99条巨龙,象征着群龙聚首,万邦归心,开创了洮砚雕刻技艺的新纪元。

八. 陕西省 渭南 潼关县 潼关肉夹馍

对于潼关肉夹馍,大家并不陌生。潼关肉夹馍的招牌早已名扬四海,成为备受国人喜爱的一种美食,也因此,成了潼关一张美食名片,2011年,潼关肉夹馍制作技艺更是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如果去探寻肉夹馍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在这巴掌大的肉夹馍中,包含着许多的变通与坚守。

月牙泉小镇上,老板对肉馅的改良便是一种变通,而这种变通在之前的千余年里也发生过很多次。且让我们从头说起。

在潼关,广泛流传着肉夹馍与李世民的故事。

传说在唐初,秦王李世民路过潼关时,品尝过潼关肉夹馍后赞不绝口:“妙妙,吾竟不知世上有如此美食。”由此,这潼关肉夹馍便闻名天下。或许这里便是第一个变通之处。

要知道,烧饼这玩意并不是古代汉族人的发明。秦汉以前,汉人们习惯在餐桌上食用“汤饼”或“蒸饼”,这两种饼却和现在的烧饼完全不是一回事,一个好似如今的烩面片,另一个则像如今的煎饼。后来,大约是在汉代,张骞或是班超联通西域,才带回了大概是烧饼的前身“胡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馕”。而这胡饼最兴盛之时,也恰好是在唐代。

也许,当时正在四方征战的李世民路过潼关时,恰好将熟肉夹入了随身携带的胡饼,这才成就了潼关肉夹馍这一千古佳话。

再向后,人们的饮食在不断发展、进化,到后来又出现了许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食物,如馒头、包子等等。当然,这肉夹馍所用的馍也随即发生了变化。从胡饼到馒头,或许便是这潼关肉夹馍的第二个变通之处。只是没人知道这变化到底起于何时,但可以肯定的是,到了清康熙年间,这潼关肉夹馍所用的馍依然是馒头。

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事物的改变,当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事物的变化也就越快。潼关肉夹馍也是如此。

到了上世纪初期,潼关肉夹馍又发生了变化,馒头变成了牛舌头饼。然而,没过几年,新中国成立后,这馍又变成了今日我们所见的圆形油层饼。

时至今日,潼关肉夹馍仍然在发生着变化,但这变化已相对较小,就比如月牙泉小镇上的这家店面,用青椒为肉馅增味,类似于这样的变化,相信已有很多。不论如何变化,潼关肉夹馍都是在因地制宜,迎合着人们多变的口味。

有变通就有坚守,这坚守并非针对技艺,更多的是一种情怀。

对于潼关人来说,潼关肉夹馍是可以引以为豪的一种吃食。在潼关,人们更习惯把肉夹馍称为肉馍,而吃肉馍则更像是潼关人心中的一种荣耀、一种福祉或是一种满足与骄傲,可以说已经远远超出了吃的概念,甚至表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情愫。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个潼关的朋友告诉我们,就因为这肉馍有着太多的故事。

朋友说,以前在潼关,无论是谁,提起肉馍,都会露出一副垂涎的表情,好像谈及的是世间珍品一样。即便是现在,条件好了,这样的情况也依然存在。尤其是以前,经常会遇到有人因某事争得不可开交时,便以肉馍为赌注。如果一方败下阵来,胜者便会在见证人“胁迫”下,要求失败一方掏钱去买肉馍回来大家一起享用,而这时,刚刚还吵得脸红脖子粗的双方便因几个肉馍又重归于好。所以,在潼关坊间,经常会听到有人因为赌赢了而吃了三五个肉馍的事情,而在平时,这三五个肉馍可是他饭量的好几倍。

除了以肉馍为赌注之外,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故事。潼关县文化馆的同志就告诉了我们这样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在几十年前,一个年轻的农民带着儿子坐火车到外地去给儿子看病,结果在车上碰到了一位吃公粮的干部,这干部知道火车要开很久,上车前便买了几个肉馍带着路上吃。结果,吃的时候只见农民的儿子一直盯着他看,还直吞口水,于是,这干部就想请农民儿子吃一个。农民见状,连忙推辞。其实,不是农民不想吃,也不是吃不起,那时候一个肉馍只有两毛钱,但农民知道,自己身上的几十元钱是给儿子看病用的,不敢多花一分钱,所以只能让儿子忍着,等看好了病回家再说。后来,儿子病好了,也慢慢长大了,可每次提起肉馍的时候都会想起这事,也就会不自觉地去多买两个肉馍,带回去给父亲吃。

第二个故事说的则是文化馆的这位同志。他告诉我们,他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所以奶奶每次上街买回来一个肉馍,都会用刀切成四份,哥哥、姐姐、自己和奶奶每人一份。要知道,本就巴掌大的一个饼,再切成四份,就更没多少了,所以在他的印象里,肉馍是他从来没有吃够过的东西,可当他自己能够挣钱买足够吃的肉馍时,奶奶却已经离开了他……

如今,当潼关人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了,不再为吃穿生计发愁的时候,肉馍依然是潼关人心中的一种牵挂。虽然目前市场上的肉馍已经涨到了五元钱以上,可依然会遇到一些家住偏远乡村,特意进城来为老人买肉馍的年轻人。

也许,这就是潼关人的情愫。不论潼关肉夹馍技艺如何变通,对于潼关人来说,这肉馍便是潼关的味道。

九.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黄酒泡馍

岷县大南门上早晨的黄酒好喝。黄酒的历史已经很久远了。明清时期,《岷州竹枝词》中说:“西川禾老家家酿,闾井鱼肥处处筌”。禾老,指当地青禾成熟,家家都在酿酒。这种酒原先是黄酒,以后发展成为烈酒了。古时岷州人在清明时节酿酒,用黄酒祭祖,把自己的一片赤诚洒向黄土,祈求吉祥如意,这是特有的风俗。黄酒性味平和、清香爽口,人称"液体蛋糕",喻之为"酒的精魂"。用黄酒泡馍吃早餐,对身体大有补益。岷县的风味与各地不同,所泡的馍,除了花糕,还有一种油锅儿,这是南关回民特意制作的。里面入油,锅鏊炕黄,吃起来又脆又酥,泡在碗内像棉花团样散开,别有一番滋味。

十. 陕西省 汉中 镇巴县 陕西肉夹馍

陕西肉夹馍

得名古汉语"肉夹于馍",肉叫腊汁肉是一种用着锅占制的普什肉,但比一般酱肉酥烂,滋味鲜长。由于选料精细,调料全面,火功到家,加上使用陈年老汤,因此所制的腊汁肉与众不同,有明显的特色,人们称赞它是:"肥肉吃了不腻口,瘦肉无法满嘴油。不用牙咬肉自烂,食后余香久不。"

基本制作工艺是:将肥瘦适度的鲜猪肉,用凉水洗于净,切成1-2公斤的长条,放入陈年老汤锅内,加入适量的凉水、食盐、料洒、糖色,以及八角、桂皮、花椒、丁香等10余种调味品(用粗布袋装),压上铁算子,先用大火烧开,撤去浮沫,再改用小火炯煮,保持汤锅小开,煮约2小时后改用微火焖3-4小时,此时肉已完全酥烂,即可捞出拆去骨头,放在大瓷盘内。吃时切腊汁向少量,夹人刚出炉的白吉馍中,此时馍香肉酥,回味无穷。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白剂馍一起食用还可以增加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