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东中山特产带走 中山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东中山特产带走 中山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05-13 02:15:12

一. 广东省 中山 茂生围香蕉

茂生围香蕉特点是:蕉身特别肥大,皮包青黄而带小黑点(俗称"梅花点"熟香蕉),焦肉特别丰厚嫩白,入口鲜美香甜。因为茂生围位于咸淡水交界地区,农民根据传统经验,选择旱基而又接近水源地段种植香蕉;结果所产的焦比其他地方为优。

茂生围香蕉是广东省中山市火炬开发区的张家边茂生围的。中山各地均产优质香蕉,唯张家边茂生围的香蕉更趋上乘。

茂生围位于咸、淡水交界地区。农民根据传统经验,选择旱地而又接近水源的地段种植这种香蕉,质量最理想。茂生围香蕉一年四季都有出产,以农历八至十月间产量最高,通常一棵蕉树能挂蕉果五十至六十斤左右,是中秋节赏月席间之佳品。虽然茂生园香蕉的生产基地已扩展到横门一带,但由于此焦果极受客商欢迎,出口供不应求,内销的数量很少。

二. 广东省 中山 金煌香芒

五桂山镇于90年代初先后建起南台、桂南果场,面积共2000多亩,大量种植名优水果,从台湾引进的优质香芒试种成功,随后大力发展,共种植香芒20000余棵,占地700余亩,年产香芒约22万斤。由于五桂山气候、水土均适合台湾香芒的生长,因而果实品质优良,取名为“金煌香芒”。此芒每个平均重1公斤,最大的重2.2公斤。金煌香芒果大核小、清甜可口、香滑幼嫩、无纤维,具有丰富的葡萄糖和各种维生素。是远近驰名的品种。

三. 广东省 广州 天河区 广东红碎茶

广东红碎茶:产于广州市及英德市等地。汤色红艳,香气鲜爽,营养价值高。成品外形细碎,形成颗粒,重实匀净,色泽乌润,金毫显露,内质香气浓郁芬芳,汤色红艳带金圈,滋味浓强鲜爽,饮后回甘。

四. 广东省 东莞 莞香

莞香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莞香{Aquilaria sinensis}别名:牙香树、女儿香,为瑞香科沉香属乔木,属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是在中国树木中唯一以东莞地方命名的树木,历史悠久,宋朝已普遍种植,历来是东莞的地方,近几年东莞市十分重视发掘地方,将莞香作为标志性植物大量繁育推广种植,久违的莞香不久将“香”遍莞邑大地。

据《中国树木分类学》记载:牙香树,别名女儿香,莞香(广东东莞)。常绿乔木、树皮暗灰色,易剥落。叶有大小两种、大者称大叶香,为长卵形;小叶称细叶香,为披针形,互生,两端尖,全叶长二寸许,青绿色。花白色。种子圆形、黑色。花期三月份至四月份,种子成熟期六月份。本种生长六、七年后伐其正干,后越五、六年,乃凿香头如马牙状,通称“牙香”。

据史书记载,木香(莞香又名白木香,土沉香)在唐朝已传入广东,宋朝普遍种植,因为主要集中于东莞地区,所以又名莞香。早在400多年前的明代,广东就以香市、药市、花市和珠市形成著名的四大圩市,其中以买卖土沉香的香市最为兴旺。明代,广东每年的贡品都有莞香。当时莞香不仅畅销国内,而且经加工后由人力挑到香港出售,并大量远销东南亚,据说香港因之而得名,可见“香港”之名源于莞香。

莞香树高8——15米,从香苗长到香树直径20厘米,高3.5米左右,要7~8年时间。第一次凿采木香,称“开香门”,每年农历12月是凿采木香的季节,是在活树上凿取。采凿的木香依质地分为“白木香”、“镰头香”、“沉香”、“牙香”(又名女儿香)。凡初开香门的为“白木香”,是香中最低等;旧香口凿出来的香块叫“镰头香”,这种香较为广用,但木质花纹少无油质,价格比白木香高;“沉香”是来源于一些老香树的树头,有丰富的油质,把它大块大块地凿下来,再精心将无油质部分铲去,留下油质部分便为“沉香”,是国家医药部门收购的中药之一,有镇定安神止痛之功效。“牙香”凿自多年开采的老香树,富有油质,香农精心地凿成一条条马牙形,如手指大小,其价格比“镰头香”高几倍,是莞香中之精品。已凿取木香的莞香树仍继续生长,一般几年凿取一次。莞香在古时代已价格不菲,据《广东新语。香说》中云:当莞香盛时,岁售逾数万金。即使在今天,中等的“白木香”,常见的“镰头香”每公斤也需20多元。“沉香”“牙香”(女儿香)则价值更高了。莞香燃烧时无烟,气味清香,供清赏及祀神,有去潮避秽之功,受社会大众欢迎历几百年而不衰。

莞香历来是东莞的,大岭山、寮步等镇是主要产地,特别是大岭山镇明代以前已广泛种植,以鸡翅岭、龙岗,马蹄岗、金桔、大沙、梅林、百花洞一带较为知名。大沙、大朗、寮步、茶山等圩市为主要集散地,以寮步的香市最著名。莞香虽然有悠久和辉煌的历史,但在解放后的二、三十年,工业不发达的时代,莞香是生产香料的主要原料,由于滥砍滥伐,曾经满山披绿,作为一方的莞香树木寥寥无几,濒于绝迹。1980年后,市药材公司为培植药用“沉香”,又发动群众在鸡翅岭、龙岗等村重新培植莞香树。近十多年,东莞市十分重视保护莞香这稀有的地方特种植物,鼓励群众种植莞香树,2003年将莞香列入东莞市第一批古树名木予以保护——50株位于大岭山公园内的莞香树作为种群之一,供游人观赏。

值得一赞的是大岭山镇鸡翅岭村77岁高龄的老人汤焕洪,祖辈都种植莞香,十多岁就跟着父亲种植、开凿、售卖莞香,对莞香怀有特别的感情。几十年来勤耕不缀,十多年前又在其村后山坡辟荒垦地种植莞香树,现香树已高达5~6米、除被一些林业部门和有关单位移植,尚存近百棵,成为东莞目前较大的香林,他还精心育莞香苗提供给热心的单位和人士栽种,为重振莞香不遗余力。

值得一书的是东莞市植物园,为了挽救莞香,2001年在其建立的珍稀植物园内特设了一个莞香园,已成功育苗4000多株,并且对莞香进行了专题研究,将为推广莞香作出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8月16日,我市10多名考上清华北大等大学的优秀学子,自发组织并邀请他们的老师和家长,一起来到松山湖科技产业园种植莞香树,每棵莞香树系上学子的名字,表达了青年一代关心家乡建设和感谢家乡培育的浓厚乡情。

值得一颂的是2002年11月东莞中学百年校庆,校友名人政要商贾云集校园,而最让前来恭贺母校百年寿辰的校友们惊喜的是:莞城区政府赠送的礼物――两株莞香树,如此厚礼,一时成为莞邑百姓的美谈

值得一喜的是:近几年,花几百元购买一株莞香幼苗作为赠送给亲朋好友的礼物,在东莞城乡已成为一种新时尚……

五. 广东省 东莞 东莞米粉

东莞米粉是广东省东莞市的。东莞米粉以道滘米粉最为出名。东莞米粉可汤可炒可蒸着吃,香滑、细腻、柔韧、不断,很有特色。

莞是渔米之乡,米粉是它的一大。在东莞人的主食中米粉占到一个极大的消耗量,有上面提到的圆条的赖粉,有扁扁的河粉,有细细的线粉,有卷成条的长粉,吃法也花样极多,光河粉一样就有炒河粉、汤河粉、蒸河粉多种做法,再换上配的菜有牛肉、烧鹅、叉烧等不同变化,早餐光吃一个粉就可以让你一个月天天不同样!

另外还有干的排粉也是之一。最出名的是已有几十年历史的“孔雀牌”米粉,它是在1964年创的牌子,由东莞米制品厂试产成功洁白幼滑、久煮不烂的方排粉,一投放就在香港大受欢迎,成为广东出口米粉五大皇牌之冠。还是在80年代末,澳洲一个大食品公司的老板1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尝到了东莞米粉,觉得它香滑、细腻、柔韧、不断,很有特色。于是在1993年他专程到东莞寻找生产厂家,并选定了石龙、博厦两个厂为合作伙伴,将东莞米粉推销到澳洲。现在,在澳大利亚的悉尼、墨尔本等各大城市的宾馆、酒楼和快餐厅都可以吃到东莞的米粉。后又远销往法国、苏联、日本等27个国家。

六. 广东省 广州 越秀区 广东珠绣

广东珠绣:产于广州市、潮汕地区、番禺区、中山市等地。系运用复杂的针法与多种不同珠子配色以及珠光的折射,绣成晶莹悦目、色彩缤纷、精美华丽、效果奇特的工艺品。品种有:手抓包、拉链吊袋、腰带、异型袋、烟盒、万能花、领口花、珠绣挂画等。近年更发展而制成珠绣晚礼服,供妇女在交际场所穿著,雍容华贵,富丽端庄。

七. 广东省 中山 中山杏仁饼

中山杏仁饼:因其外形似杏仁,故称。原属家庭自作自食,以后仿制成为商品,外形改为圆形小饼。已有70余年历史。饼身松脆,饼心香甜,肥而不腻,入口融化,风味独到。

中山杏仁饼是一种绿豆饼。它是由90多年历史的咀香园饼家首创,最初的杏仁饼是选用绿豆磨成粉,再制成杏仁状的饼,在饼中间夹一块糖腌猪肉,经烘烤后制成绿豆饼。杏仁饼也以它的形状而得名,现在经由改良,己变成圆饼状。

中山杏仁饼的来历:清光绪末年间,智慧的中隐士就以绿豆粉、肥猪肉片等原料,精心制作绿豆夹肉饼,为节日送礼招待亲友的佳品,时任香山知县覃寿堃品尝,咀嚼之觉甘香松化,且有杏香,覃知县大加赞赏,立即挥毫写下“齿颊留香”四字赞语。并开始批量出产,广受欢迎。民国七年(1918),因政府规范工商税收,遂正式工商登记,挂牌经营,商号为“咀香园杏仁饼家”。

新世纪伊始,咀香园介入起草了全省焙烤食物GMP尺度,成功通过了焙烤食物GMP认证、HACCP国际食物安全体系认证、ISO9001-2000国际质量治理体系认证,成为海内率先通过这三项权势巨子认证企业。是卫生信誉度A级企业,被省技监局授予“产品质量信得过企业”。 中山杏仁饼以其独特的魅力,质量、信誉的保证,赢得奖项无数。所以来到中山的朋友一定要品尝下这个出名的地方土。

八. 广东省 中山 长江脆肉绍

长江脆肉绍是中山长江水库主要之一,是利用水库的矿泉水,采用特选的综合饲料和长流水养鱼法培育出来的一个特殊品种的皖鱼。这种鱼具有味道鲜美、肉质软滑、爽脆的特点,尤以鱼肚部分最佳。主要菜式有:生炒鱼片、生炒鱼球、蒸鱼肉卷、炖鱼头等,均具有独特风味

九. 广东省 中山 蕉蕾粥

蕉蕾粥,粥色奶白,粥气清香,味感鲜甜,是一款沙田风味的靓粥。新鲜爽口的蕉蕾不仅好吃,而且还有很高的食补功效,除了含有大量蛋白质、维生素外,还能解湿毒、润胃肠。

十. 广东省 中山 沙溪凉茶

“沙溪凉茶”是中华老字号广东益和堂制药有限公司的前身中山“黄潮善堂”生产的传统名药,距今约一百年历史。“沙溪凉茶”对于治疗四时感冒、发热伤寒等病症的居家良药。大凡老广东和老华侨没有不知沙溪凉茶的。沙溪凉茶不但可以治病,也可作为夏季的清凉饮料,具有消暑散热、生津止渴的保健作用。

沙溪凉茶的创始人,是中山沙溪塔园村人黄汇,出生于1861年,家境贫寒,15岁起便自食其力,当轿夫谋生。黄汇与其他轿夫不同,黄汇青年期间酷爱收集中草药,经常利用自己游走他乡的便利,收集各地的中草药,为穷苦人家治病,每到一个地方都受到当地人的赞赏。

清光绪十年(1885)间,黄汇总结和整理出一条专医感冒、劳倦伤寒的验方,然后挂牌行医,自行采药和加工,用纸袋包装起来出售,包装上写有“沙溪伤寒圣茶,黄汇制造”的字样,当时人们称之为黄汇凉茶。到解放以后,因国人都认为“百病皆由伤寒起”,而这种凉茶对感冒特别有效,黄汇凉茶也称为沙溪伤寒茶。由于药效显著,黄汇的小药铺当时经常出现排队购买凉茶的情形。水涨船高,黄汇因此家业渐大,终于发了大财,从以前一个到处做工和给人抬轿子的穷轿夫,变成一个出门坐轿的阔人。发财后的黄汇将自己的儿子黄国屏送进大学学医,学成回到中山行医,黄国屏继承父业后,把父亲开的小药铺改名为“黄潮善堂”,将茶名改为“伤寒圣茶”。后人为纪念黄汇,就将此茶以他的故乡命名——沙溪凉茶。

黄汇开的小药铺解放后辗转成了中山县沙溪凉茶厂,当时是沙溪供销社的下属单位,虽然说企业化生产,但产量还是非常低,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求,1975年沙溪公社便专门办厂来接管沙溪凉茶厂,1984年沙溪凉茶厂更名为沙溪制药厂。1990年批准更名为广东省中山市沙溪制药厂,在新世纪之初,沙溪制药厂改制,起了一个药味十足的新名字“益和堂”。2003年批准更名为广东益和堂制药有限公司。多年来,“益和堂”坚持科技创新质量取胜的宗旨,使本公司发展成拥有先进的生产、检验设备的现代化中型制药企业。100年历史的感冒良药“沙溪凉茶”用现代科技提取有效成份,制成“沙溪凉茶颗粒”和“沙溪凉茶袋泡茶”,被卫生部收载为国家标准,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先后同金鸡片、排石颗粒等九个品种,荣获《全国获奖药品临床应用信誉评价调查信得过》药品奖。 “益和堂”于1993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颁发“中华老字号”称号;于2006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颁发“中华老字号”称号。

沙溪凉茶其实不是“茶”,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中药,它是由中草药熬制的,没有任何副作用,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加上中山这边天气潮湿,喝凉茶就跟平时喝水一样,而中山人认为喝药不吉利,就一直称为凉茶,久而久之,这个的“茶”便有了双重含义,除了表示普通的茶水,同时也有“药”的含义。沙溪凉茶主要成分有岗梅、金纽扣、蒲桃臭、屎茉莉、野颠茄。除了用于四时感冒、身倦骨痛、寒热交作、胸膈饱滞、痰凝气喘,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功效,就是夹色、梦泄伤寒,在现代医学当中,没有伤寒这种说法,于是沙溪凉茶在全国医药规范中舍去了这两种功效。

沙溪凉茶,经现代研究证实,本品具有镇静、镇痛、催眠和抑菌等作用。本品以10克/公斤的剂量,能明显地延长戊-钠对小白鼠睡眠时间,说明本药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以20克/公斤剂量,能明显对抗由醋酸所致的小白鼠扭体反应,说明有显著的镇痛效果,本品对大肠杆菌有一定抑制作用。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