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內蒙古呼伦贝尔特产 呼伦贝尔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內蒙古呼伦贝尔特产 呼伦贝尔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2-05-08 15:15:42

一. 内蒙古 呼伦贝尔 阿荣旗 阿荣玉米

阿荣玉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阿荣玉米玉米是阿荣旗三大作物之一,年均播种面积230万亩,产量在15亿斤左右。阿荣玉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阿荣旗地处呼伦贝尔市东南部,背倚大兴安岭,面眺松嫩平原,东以扎格敦山为界与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邻,西与扎兰屯市隔音河相望,南以金界壕为界与黑龙江省甘南县毗邻,北部以毕拉河为界和鄂伦春旗相连,西北与牙克石市接壤,是呼伦贝尔连接东北三省的岭东副中心。全旗耕地面积470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大豆、玉米、马铃薯、葵花、水稻、白瓜籽、甜菜、小杂粮等,粮食生产能力30亿斤。

玉米是阿荣旗三大作物之一,年均播种面积230万亩,产量在15亿斤左右,淀粉含量70%—72%,蛋白质10%—11%,赖氨酸0.3%—0.4%。玉米广泛用于食品、医药、化工、饲料等多种行业。玉米经过深加工可生产玉米淀粉、玉米油、胚芽胼、食用1、食品添加剂、饲料,还可以生产燃料1。玉米芯是加工1、木糖的重要原料,综合开发价值较高。

阿荣玉米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地域范围

阿荣玉米主要产自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向阳峪镇、新发乡、那吉镇、-镇、亚东镇、霍尔奇镇、三岔河镇、复兴镇、得力其尔乡、查巴奇乡、音河乡、新发乡共7个建制镇、4个少数民族乡。地域范围西部与扎兰屯市隔河相望,东部与扎格敦山岭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邻,北部和鄂伦春旗相连,西北部与牙克石市接壤,南以金界壕为界与黑龙江省甘南县毗邻。地理坐标:东经122°02′30″-124°05′40″,北纬47°56′54″-49°19′35″,总面积1.36平方公里,玉米保护规模210万亩,年产量110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感官特征:植株高大,茎强壮,挺直。叶窄而长,边缘波状,于茎的两侧互生,顶端为雄穗,中部为雌穗,穗长20—30cm。 2、内在品质:每100g干籽粒中蛋白质≥8g、脂肪≤4.5g,碳水化合物≥60g,淀粉≥65g、钾≥300mg,磷≥0.20g,钙≥5mg、维生素E≥8mg、核黄素≥0.11mg。 3、安全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产地环境按《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NY/T391-2000)等标准进行生产。贮藏执行《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准则》(NY/1056-2006)等相关规定。

二. 内蒙古 呼伦贝尔 扎兰屯 扎兰屯白瓜籽

扎兰屯白瓜籽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扎兰屯白瓜籽种植历史,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种植,当地农村素有种植白瓜籽的习惯,是当地出口农产品之一。1966年,国家开始在内蒙古地区收购扎兰屯白瓜籽,并由外贸部门组织收购出口。60-70年代,扎兰屯白瓜籽年生产1.5-3万公斤,出口2万公斤。1970年从天津引进优良品种后,建立了出口生产基地,采用先进的种植方法,提高白瓜籽产量猛增。

即善瓜籽。是葫芦科蔬菜作物倭瓜、西葫芦、角瓜、窝瓜、南瓜等瓜瓜籽。瓜籽表面呈白色,故称白瓜籽。

作用

白瓜籽含油量较多,一般用来作日常小食品。白瓜籽炒熟后可直接食用,也可加料制成多味瓜子,味道香美。还可以做糕点的辅料,白瓜籽所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很丰富。中医用白瓜籽做为肠道寄生虫的驱虫药不仅效果好,而且无化学药品的副作用。是出口商品之一。

扎兰屯白瓜籽产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南端,背倚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大草原,面向东北三省,地理位置优越,是国家南北通道的必经之处,该地区以山险、石怪、水秀、林茂、兽奇、鸟异著称,被誉为“东北地区的后花园”,2008年 12月20日,获得了博鳌国际旅游论坛颁发的“国际旅游名县”奖。扎兰屯白瓜籽产地总面积1.21万平方公里,包括南木鄂伦春民族乡、哈拉苏办事处、卧牛河镇、达斡尔民族乡、高台子办事处、成吉思汗镇、中和办事处、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蘑菇气镇、关门山办事处、色吉拉呼办事处、洼堤镇12个乡、镇(办事处)及所属95个行政村,32.1万人口,地域面积1.21万平方公里,白瓜籽生产面积1.3万公顷,年产量1.5万吨,年产值达1.2亿元。地理坐标为东经121°18′21″~123°47′10″,北纬47°35′41″~48°16′24″,海拔为1417.5-186米之间。

三. 内蒙古 呼伦贝尔 扎兰屯 扎兰屯葵花

扎兰屯葵花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向日葵的种植面积在扎兰屯市及周边地区逐步扩大,每年为农户带来经济效益也很显著,已成为当地经济的主要增长点和支柱性产业。首先是因为当地土壤环境及气候条件适宜向日葵的生长,主要表现为:各山区积温变化差异大,山坡、贫乏、石丘等地势情况复杂多样,土质肥力薄厚不均,降水不足灌水条件差,昼夜温差大等特点。而向日葵以其适宜能力强,对土壤要求不严格,耐瘠薄、耐旱、耐低温和霜冻等抗逆性强,易于种植和管理,产量高效益好的优势成为了当地的主要作物之一。随着国内外葵花榨油业及炒货业的兴起和发展,呼伦贝尔市目前已成为葵花产业的重要原料基地,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目前有些地区的农户对向日葵的栽培技术的各个环节掌握得不好,所以存在广种薄收,靠天吃饭的现象,影响了该作物在当地的效益。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人员通过多年对葵花多个品种、多点次的广泛种植及推广过程,积累了丰富而实用的种植经验,总结出了一整套适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向日葵栽培技术,诣在指导葵花生产,为葵花产业的发展及呼伦贝尔市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地域范围

扎兰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南端,地处大兴安岭东麓、嫩江平原西缘,东与阿荣旗及黑龙江甘南县接壤,西同鄂温克族自治旗、兴安盟的科尔沁右翼前旗相毗邻,南与兴安盟的扎赉特旗及黑龙江省龙江县隔成吉思汗镇边堡相望,北与牙克石交界。扎兰屯葵花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南木鄂伦春民族乡、哈拉苏办事处、卧牛河镇、达斡尔民族乡、高台子办事处、大河湾镇、成吉思汗镇、雅尔根楚办事处、中和镇、萨马街鄂温克民族乡、蘑菇气镇、洼堤镇、色吉拉呼办事处、浩饶山镇14个乡、镇(办事处)及所属101个行政村,保护范围位于东经120°28′51″-123°17′30″、北纬47°5′40″-48°36′34″之间。生产面积3.3万公顷。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扎兰屯市地质构造属新华夏系大兴安岭隆起带中段东侧与松辽沉降带中部西缘下沉,中性带中期大兴安岭隆起上升,松辽沉降带相对下沉,形成了现在平坦宽阔的河谷以及低矮丘陵山地,地势由北向南倾斜,海拔由柴河源基尔果山的1695.9m至音河的200m,境内山、丘、岗、川相间交错,分为中低山地、丘陵漫岗、河川谷地三大地貌类型。土壤多为暗棕壤土、黑土和草甸土,土壤肥沃,耕地性良好。土壤pH值在4.8-7.1之间,土壤肥力状况良好,有机质含量平均6.54%。全氮平均含量2.18g/kg,有效

磷平均含量17.4mg/kg,速效钾平均含174mg/kg,微量元素丰富,塿土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具有良好团粒结构,非常适宜葵花生长发育。

(2)水文情况:扎兰屯市境内河流有:雅鲁河、卧牛河、济沁河等,总径流量为34.9亿立方米。水域面积占全部面积的0.7%。地下水总补给量6.04亿立方米,基流量4.43亿立方米,可利用量1.11亿立方米。扎兰屯市境内河流均发源于大兴安岭东麓,流域内没有任何污染源,天然水体水质良好,是葵花种植的最佳地理位置。由于境内河流众多,南北纵向山沟常年有河水流出,呈阶梯状分布,密度较大,覆盖全市,水质良好;地下水矿物质含量丰富,无工业污染,为优质葵花生产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3)气候情况:扎兰屯市属中温带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区,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2722小时,年平均气温3.4C°,≥10C°的有效积温平均2495C°。年降雨量在450-550mm,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无霜期短,平均数100-125天。春季干旱、风大、升温快,秋季降温剧烈,夏季短促,冬季漫长寒冷。独特的气候适宜发展具有特色的扎兰屯葵花生产,四季气候分明,有利于葵花健壮生长,为扎兰屯葵花的丰产奠定了基础;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则是扎兰屯葵花籽粒大、圆滑、光亮的主要因素,由于瓜籽色泽统一、饱满性好,空壳少,深受广大消费者的欢迎,市场前景广阔。

(4)人文历史情况:清末、民国时期,扎兰屯地区油脂、油料为自由买卖,城乡油磨房常年收购地产大豆、葵花籽等油料,加工成成品油出售,或代为加工。东北沦陷时期,日伪当局通过粮谷公社、农产公社、兴农合作社及各地粮油交易所,大量收购大豆、葵花籽油料作物运回日本国。1946年10月,纳盟利民实业公司建立后,在收购粮食作物的同时,通过各地供销部门收购大豆、葵花籽等油料作物,1947年7月,扎兰屯公粮中心仓库及各地公粮仓库、粮油接收站相继建立,在收购粮食的同时,收购大豆、葵花籽、油菜籽、线麻籽等油料。1982-1984年,油料实行购、销、调大包干,一定三年不变,葵花籽为市、旗主要小油料品种,征购任务30%统价收购,70%加价收购。大包干期间,平均收购葵花籽2161万公斤。1985年1月,油料同其它主要粮食品种一道实行合同订购,是年,扎兰屯市油料合同定购任务为

1200万斤,均为葵花籽。订购内按“倒四六”比例计划,订购外随行就市,本年完成油料定购2908万斤,议价收购645.6万斤。1986年,全市葵花籽产区发生严重菌核菌,减产严重,合同定购完成1158万年,完成计划83.9%。1987年后,葵花籽菌核菌大面积蔓延。,种植面积大幅减少,呼盟公署将定购任务减为750万斤。1987-1990年,葵花籽合同订购均未完成计划,收购量将至最低点,年均平价收购10万斤,议价收购156万斤。近几年来,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葵花种植面积逐年上升,至2007年,扎兰屯市葵花种植面积3.3万公顷,年产量达7.5万吨,产值达2.4亿元。

呼伦贝尔市首家以葵花种植产业为主,集生产、收购及加工于一体,并提供全方位技术信息服务专业合作组织-扎兰屯市育林葵花专业合作社,经过近一年的运作,2008年在雅尔根楚挂牌运营,会员从最初的24人发展到现在的371人,带动农民增收3000万。近年来,扎兰屯市积极引导农民发展葵花种植业,2006年,洼堤镇镇委、镇政府打破传统的种植业结构,引导农民大面积种植葵花,并由提供种子的康地公司负责订单收购,农民当年喜获丰收,每亩纯收入500多元。2007年春节前夕,由呼伦贝尔市青年企业家洼堤镇申书庆组织发起的葵花合作社成立,合作社成员由该镇的种田大户、经纪人共24名新型农民组成。该社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行管理,并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使人才、土地、资金、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并投入150万元用于合作社的建设。今年,该市依托无污染黑土地资源在洼堤镇订单种植3.5万葵花,带动全市种植葵花达60万亩并喜获丰收,洼堤镇仅葵花一项收入达3000万元,全市葵花收入4个亿。目前,该合作社借2008•内蒙古(扎兰屯)绿色食品交易会暨绿色产业发展论坛盛会,与台湾永泰丰集团签约了500万的扶持项目,并已申报10万亩绿色葵花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项目,年产绿色葵花籽1.5万吨,产品成功注册“哈多河”牌商标,社员已覆盖全市14个乡镇。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扎兰屯市育林葵花专业合作社社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干劲更足。该社将全面实行“生产资料统一提供、生产技术统一培训、生产规程统一制定、产品统一销售”和订单生产全部加入农业保险,预计三年内社员增至1000人以上,拉动种植户1500户,全市60万亩葵花全面推广杂交化,使全市年生产优质葵花达7.5万吨,年产值11.25万元。

四. 内蒙古 呼伦贝尔 海拉尔 茶饮

    蒙古民族特别喜欢喝青砖茶和花砖茶,视砖茶为饮食之上品,一日三餐均不能没有茶。

    茶叶被称之为"仙草灵丹"。茶叶中包含着丹宁、氨基酸、精油、咖啡因和维生素C、D、B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强心、利尿、健脾、造血、造骨、提神醒脑和强化血管壁等药用功能,还有溶解脂肪,促进消化等作用。因此,茶叶,尤其是砖茶逐渐在蒙古族人民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蒙古民族通常饮用的砖茶中,最为受欢迎的是湖北所产,带有"川"字记号的砖茶。他们用砖茶熬制成茶水、奶茶、酥油茶、面茶。这些种类繁多的茶,独具风味,细细品尝起来,真是一种特殊的享受。

    呼伦贝尔地区的喝茶饮道有很多讲究:

    客人来家以后,一定要给端茶,这是欢迎客人的一种礼节。客人坐好以后,主人要站起来,用双手捧着茶碗,向客人敬献。

    给老人或贵客添茶的时候,要把茶碗接过来再添茶,不能让客人把碗拿在手里,由主人来添茶。每次倒茶,都要按照年龄的大小,从长者开始依次敬茶。茶喝到半碗以后,就要给客人添茶。

    锡林郭勒等地,主人先给客人敬一碗茶铲然后把茶壶放到客人面前,让客人随意自倒自饮。

    茶碗的选择也是不能被忽略的:

    茶碗不能有裂纹,一定要完整无缺,有了豁子也不吉利。

    往碗里倒茶的时候,一定要把铜壶或勺子拿在右手里,从里首倒在茶碗里。

    茶不可倒得太满,也不能只倒一半。

    用手献茶的时候,手指不能蘸进茶里,可以多少晃荡一下,但不能把茶撒出来。

    倒茶的时候,壹嘴或勺头要向北向里,不能向南(朝门)向外,因为向里福从里来,向外福朝外流。

五. 内蒙古 呼伦贝尔 陈巴尔虎旗 马粪石

俗称马粪石、黄药。为不常用中药,始载于《本草纲目》,为马科动物马Equus caballus (L.)的胃肠中的结石。全年均可收集,将病马宰杀后摸其胃肠中有结石者,取出用清水洗净,晾干。



产地:主产于河北、内蒙古、新疆、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贵州及西藏等牧区。

六. 内蒙古 呼伦贝尔 阿荣旗 阿荣大豆

阿荣大豆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阿荣旗大豆品质好,出油率高,脂肪含量大于21%,蛋白质含量大于36%,产品获得了国家A级和AA级绿标,是生产食用油、豆粕、大豆蛋白、大豆异黄铜的上乘原料。阿荣大豆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阿荣大豆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阿荣旗的。阿荣旗大豆品质好,出油率高,脂肪含量大于21%,蛋白质含量大于36%,产品获得了国家A级和AA级绿标,是生产食用油、豆粕、大豆蛋白、大豆异黄铜的上乘原料。阿荣大豆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阿荣旗地处呼伦贝尔市东南部,背倚大兴安岭,面眺松嫩平原,东以扎格敦山为界与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邻,西与扎兰屯市隔音河相望,南以金界壕为界与黑龙江省甘南县毗邻,北部以毕拉河为界和鄂伦春旗相连,西北与牙克石市接壤,是呼伦贝尔连接东北三省的岭东副中心。全旗耕地面积470万亩,主要农作物有大豆、玉米、马铃薯、葵花、水稻、白瓜籽、甜菜、小杂粮等,粮食生产能力30亿斤。境内有天然优质草牧场300多万亩,林地面积845万亩,是全国441个优质商品粮基地县和自治区5个大豆主产区之一,素有“粮豆之乡”、“肉乳故里”、“绿色宝库”的美誉。

阿荣旗大豆总播种面积150万亩,年产量4亿斤,品质好,出油率高,脂肪含量大于21%,蛋白质含量大于36%,产品获得了国家A级和AA级绿标,是生产食用油、豆粕、大豆蛋白、大豆异黄铜的上乘原料,深度开发还可以生产浓缩磷脂、卵磷脂等高级营养滋补胶囊,长期服用具有良好的软化血管、降低胆固醇的医疗作用。目前全旗仅有两家油脂初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不足产量的1/3,开发大豆精深加工项目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阿荣大豆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所在地域:内蒙古

申请人:阿荣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所在地域:2012年

地域范围

阿荣大豆主要产自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阿荣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那吉镇、-镇、亚东镇、霍尔奇镇、三岔河镇、复兴镇、向阳峪镇、得力其尔鄂温克族乡、查巴奇鄂温克族乡、音河达斡尔鄂温克族乡、新发朝鲜族乡等7个镇、4个民族乡。西部与扎兰屯市隔河相望,东部与扎格敦山岭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为邻,北部和鄂伦春旗相连,西北部与牙克石市接壤,南以金界壕为界与黑龙江省甘南县毗邻。地理坐标:东经122°02′30″-124°05′40″,北纬47°56′54″-49°19′35″,总面积13600平方千米,大豆保护规模150万亩,年产量20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阿荣大豆是豆科油料作物,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呈圆形、颗粒饱满、色泽明黄。 2、内在品质:每100g干籽粒中蛋白质≥30g、磷脂(以脂肪计)≥5g,大豆异黄酮≥150mg,天门冬氨酸≥3.70g,苏氨酸≥1.30g,丝氨酸1.55g、谷氨酸≥5.40g、脯氨酸≥3.00g、甘氨酸≥1.40g、丙氨酸≥1.45g、胱氨酸≥0.40g、缬氨酸≥1.50g,蛋氨酸≥0.15g,异亮氨酸≥1.50g、亮氨酸≥2.50g、酪氨酸≥1.00g、苯丙氨酸≥1.70g、赖氨酸≥2.45g,组氨酸≥0.90g,精氨酸≥2.20g、氨基酸总量≥32.00g。 3、安全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产地环境按《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标准》(NY/T391-2000)标准规定等规定进行生产。贮藏执行《绿色食品贮藏运输准则》(NY/1056-2006)等相关规定。

七. 内蒙古 呼伦贝尔 鄂温克族自治旗 狍肉宴

鄂伦春族的传统食物主要是野兽肉和鱼肉,其中食用最多的是狍子肉,其次是鹿、犴、熊和野猪肉。

狍子属鹿科食草动物,肉质鲜嫩、纯厚,入口回味无穷,营养丰富。过去大小兴安岭的森林里狍子很多,所以一直是鄂伦春人的猎取对象和衣食之源。

鄂伦春人食用狍肉的方法有烤、煮、炖、涮等多种,其中手把肉是最常见的吃法。且以似熟非熟,略带血丝者为上品。另外,猎民们还喜欢生食狍肾和狍肝。每当猎获到狍子后,便会就地开膛破肚,取出鲜嫩的肾和肝分而食之。他们认为生食动物的肾和肝对人有明目健身的作用。

在婚礼、节日或款待贵宾之时,鄂伦春人还常常举行丰盛的狍肉宴,以狍肉为主制作美味佳肴,其中婚礼狍肉宴是最为讲究的。按照鄂伦春人的传统习俗,新婚的男女双方家均须举行一次。婚礼狍肉宴须由一名德高望重的长者主刀,所用狍子必须是生擒的一对。剥下的狍子皮要放在火上烤焦,据说这是为了让烟雾带着狍皮被烤焦的特殊香味弥漫整个猎乡,让所有的人都能分享婚礼的欢乐与幸福。

八. 内蒙古 呼伦贝尔 新巴尔虎左旗 蒙古民族手把肉

蒙古民族手把肉

蒙古民族食肉主要是煮食。手把肉是呼伦贝尔草原蒙古、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游牧、狩猎民族千百年来的传统食品。即用手把着吃肉之意。羊、牛、马、骆驼等牲畜及野兽的肉可烹制手把肉,但通常所讲的手把肉多指手把羊肉而言。

近代民俗资料《蒙旗概观》中云:食肉在半熟略熟之际,即刀割而食。蒙古人之通常之食量颇巨,每日饮茶十数碗,餐肉十数斤,饥甚颇有食全羊之事,然偶值三、五日不食,亦无关也。蒙古民族常把干肉或鲜肉用来煮食。手把肉即把羊按关节带骨分割成数块置于凉水中去煮。煮的不要太老,不加任何调料,加少许盐和乳酪。用大火保持原汁原味,适当控制火候。只要肉已变色,即可食用。肉鲜而不膻,肥而不腻,易于消化。一手抓肉,一手持刀,边割边吃。这种牧业民族的传统吃法可以追溯到古代。明《夷俗记·食用》中云:其肉类皆半熟,以半熟者耐饥且养人也。用现代营养学观点看来,煮至半熟,可以尽可能保存动物从青草中吸收的维生素及其他营养成份。手把肉是草原牧民最常用和最喜欢的餐食,也是他们招待客人必不可少的食品。常年似乎已形成这样一种概念,即到草原观光旅游不吃一顿手把肉就算没完全领略到草原食俗风味和情趣,虚此一行。牧民不用手把肉招待客人,就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的心意。因此,用手把羊肉款待远方客人,在呼伦贝尔地区已成为一种定规。蒙古族小伙子的杀羊表演是非常有特点的:一是杀羊不见血;二是扒皮不用刀;三是速度快。手把肉的制作和吃法也别具一格。

通常选用膘肥嫩肉的小口羊一只,先拔去胸口近腹部毛,后用刀割开二寸左右的直口将手顺口伸入胸腔内,摸着大动脉将其掐断,使羊血都流聚在胸腔和腹内,谓之掏心法。这种杀羊法优于抹脖杀羊法,即羊血除散在腔内一部分外,还有少部分浸在肉里,使羊肉呈粉红色,煮出来味道鲜美,易于消化,羊肉干净无损。然后剥去皮,切除头蹄,除净内脏和腔血,切除腹部软肉。并按羊各关节,将全羊带骨制成数十块,放入不加盐和其他佐料的白水锅内,用大火烧煮,保持原汁原味,适当控火候。只要肉已变色,一般用刀割开,肉里微有血丝即捞出,装盘上席。大家围坐一起,一手握刀,一手拿肉,用刀割、卡、挖、剔。手把肉鲜而不膻,肥而不腻。这是物民的常用食法。如在城市的宾馆餐厅、饭店,还可用芝麻酱、香油、韭菜花、辣椒油、腐乳汁、青酱油、味精等调成佐料,装入碗中,采用割肉蘸佐料食用。这种草原、城市结合起来的手把羊肉的食法也颇具风味。如果你头一次在餐桌上看到人们(包括自己)用刀割下自己所看中的羊肉,用手一块块送入口中的时候,除了感到肉的鲜嫩味美之外,还会感到新奇有趣。

九. 内蒙古 呼伦贝尔 扎兰屯 五香蚕蛹

蚕蛹为扎兰屯,每到秋末冬初上市。将蚕蛹用味汁浸腌后,放油锅炸至黑亮、饱满装盘即成,松软嫩爽,香味独特。蚕蛹还有多种吃法,如红闷蚕蛹、红烧蚕蛹、干炸蚕蛹等,吃之如蟹黄,味道鲜美,成为扎兰屯市时令菜肴。

十. 内蒙古 呼伦贝尔 海拉尔 呼伦贝尔烤全羊

蒙古族肉食品之二是烤全羊。这是从元代宫廷燕飨继承下来的一种整羊宴。在清代颇受清廷青睐并称“诈马宴”,常招待蒙古王公。清乾隆帝曾大发诗兴,作诗赞美此宴。“诈马”即蒙古语“珠马”或“招木”的异译,指的是用蒙古族传统的屠宰法杀之后,热水煺毛,去掉内脏,收拾干净的白条绵羊烤制的一道名菜。其色、香、味、形俱佳,是蒙古肉食中最讲究烹调技艺的上乘大菜。
据《元史》记载,十二世纪时蒙古人“掘地为坎以燎肉”。到了元朝时期,蒙古人的肉食方法和饮膳都有了很大改进。《朴通事·柳蒸羊》对烤羊肉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元代有柳蒸羊,于地作炉三尺,周围以火烧,令全通赤,用铁芭盛羊,上用柳枝盖覆土封,以熟为度。”这说明不但制作复杂讲究,而且用专门的烤炉。在清代各地蒙古王公府第几乎都用烤全羊招待贵宾,是高规格的礼遇。 清代初康乾年间,北京“罗王府”(即阿拉善王府)的烤全羊,名气就很大,其蒙古族厨师嘎如迪名满京城。从清末明初到新中国成立初,各地蒙古王府中虽有烤全羊,唯有阿拉善王府的烤全羊最有名,因为该王府有一批以胡六十三烤全羊师为首的名厨掌炉。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民政府对蒙古族传统名菜的重视,不但恢复了这道名菜,而且有了许多改进。现在我区财经学院已将烤全羊列为蒙餐课烹调技术中的重要一章。
烤全羊的制作法简单说来,即把“珠马”白条绵羊带头蹄用特备的装置吊好,再将各种调味品放入预先切好的切口和腹腔内,然后在表皮上涂一层食用油,再装入特制烤炉中烤制。大约烘烤三个多小时,便是一只外皮酥香,味美肉嫩的烤全羊了。按照一般规矩,宴席上五道菜后,才把烤全羊置于大盘端来,请宾客观赏之后,再把它端回去,按皮和肉分别切成片或块重新上桌供食用。吃时可随意用合叶饼,夹着肉和大葱、甜面酱等佐料吃,却也别有一番风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