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湘西特产腊瓜 湘西特产有哪些可以做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湘西特产腊瓜 湘西特产有哪些可以做的更新时间:2022-04-15 05:44:22

一. 湖南省 湘西州 龙山 龙山萝卜

龙山萝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龙山萝卜

龙山县蔬菜产业协会

11352836

萝卜

二. 湖南省 湘西州 吉首 湘西枞菌

    湘西起伏的山峦,松林叠嶂,枞菌飘香。枞菌也叫松菌,是松树底下长出的菌子。橙红色的叫红枞菌,紫褐色的叫乌枞菌,均属山珍。用枞菌煮豆腐味道格外鲜美;枞菌拌野葫葱爆炒,满屋飘香,引人垂涎;枞菌汤的鲜香美味更是食中一绝。湘西人接待贵宾时,枞菌是待客的首选菜肴,十分讲究。

枞菌还可加工成一种上等的佐料--菌油。煮面条、米粉或作汤菜时,加上一点菌油,格外醇香味美。加工菌油要选择肉质厚实、新鲜嫩小的枞菌,尤其以乌枞菌最佳。枞菌拌和鲜茶油,再添少许黄豆、花椒等配料,文火煎熬后,再装入容器密封,可较长时期食用。( 吉首)

湘西大山中林木繁茂,主要为松、杉、檫、樟,枞菌便生长于其间。它无法人工培植,也不便运输,所以大城市基本很少接触到,每年只有20多天的生长期。它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而且富含人工培植菌无法比拟的多种微量元素。用枞菌煮汤味道特别鲜美,最好是单吃,别让其他的配料夺了它的味。枞菌也可爆炒。

用枞菌和食用植物油熬制成枞菌油的。枞菌生于枞林(松林)和枞林附近的野地里,是上等食用菌。无论用它作汤或油煎,酣浸或盐渍,全部味道鲜美,富于营养。可惜鲜菌不易保存,熬制菌油是保存菌子的好办法。

加工菌油的方法颇为简单,采回鲜菌以后,去潭滓,洗干净,放进花生油、芝麻油或茶油中煎熬。油与菌的比例,一般是0.5公斤油熬制1-1.5公斤菌子。煎熬时加热不可太猛,待菌内水分熬干以后,就可以熄火端锅,放入罐中储藏。

菌油是高级调味品,内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其味清香鲜。汤菜、面食中加上一匙半勺,看着鲜,嚼着香,“咽后方知滋味长”,实在是美得很!

三. 湖南省 湘西州 泸溪 玻璃椒

玻璃椒是泸溪县生产的一种优质辣椒,因色泽鲜艳、红亮透明而得名,其果皮厚度和辣味适中,口感极佳,广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成为湖南省出口干椒的主要品种。湘西州泸溪县兴隆场镇干红椒享有“中国玻璃椒”、“中国喇叭椒”、“中国牛角椒”的美誉,全县辣椒业主1000余家,从业人员10000余人。

四. 湖南省 湘西州 保靖县 湘西土匪鸭

湘西原产“土匪”,这老鸭炖了三个多钟头后,在用“土匪功夫”煨熟,口感烂而不散,有少少微辣。鸭多选用当地土养盛产的肥鸭为原料,佐以各种香料制而成色泽鲜亮,香味浓郁,辣而不燥,回味悠长,有客云:厨艺十八般,此技为一绝。

五. 湖南省 湘西州 龙山 龙山土家织锦

土家族人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一代又一代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美术,使其在土家族人的生活中,充满了神奇的艺术魅力。

土家族的工艺美术包括土家织锦、挑花、刺绣、制陶、印染、雕刻、编织等多种门类。它们既为世世代代土家族人所创造,又为其所享用。从而,深深植根于土家族风俗习惯之中,默默地与土家族人的生活常在,真真切切地表现着土家族人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

在土家族人聚居地区,姑娘出嫁,娘家除打发一套木器嫁妆外,还要打发铺盖。这些铺盖中最珍贵的是土家织锦被盖。这些织锦被盖既有长辈亲属陪送的,也有姑娘自己学会织锦后,在织机上一线一梭亲手创作攒积下来的。这种姑娘自己手织的织锦被盖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爱征,更是土家族人衡量一个姑娘是否聪明、勤劳的标记,一种人品价值的尺度。因此,织土家锦就成为土家族姑娘们一种普遍习惯。在一些地区,很早以前出现的“女勤手织,户多机声”的情形,现在,有了新的发展。

土家织锦是在木制斜腰机式织机上织成的。这种织机由机架、机杼、滚子、坐板等主要部件组成。织锦姑娘坐在坐板上手拿牛骨或银、铜等金属挑刀,旁边摆一只麻篮,麻篮里摆好彩线便开始织锦。土家织锦讲究配色,一般以红、蓝、青色棉线为经线,自由选择各色棉线、丝线或者毛线作纬线,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织成。

土家族姑娘长到十二、三岁便坐上了织机坐板,系上了腰带,在大人的传授下开始学织锦了。少则三五个月,多则年余,小姑娘便成了基本掌握织锦技巧,能单独上机的小织女。至于技艺的娴熟精妙,掌握传统图案的多少,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的体现,就全靠织女本人的灵敏性和刻苦研磨精神了。

织锦姑娘们通过辛苦劳动,世代淘选积累,基本定型的传统图案已达二百余种,其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土家织锦与土家族人的生活习俗密不可分的依承交融,土家族人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成了土家织锦的题材范围。

一、表现动物的题材

土家族人大都世代居住山区的,因而,对于栖息山林的飞禽走兽同饲养的家禽家畜几乎一样的熟悉。于是表现各种动物的图案成了土家织锦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石必(小兽)花、猴手花、野鸡尾巴花、阳雀花、大小狗牙齿花、猫脚迹花、马必(小马)花、虎头花等。

二、表现植物的题材

土家族人爱美,爱自然,爱绿色生命,喜爱种植与丰获,并在劳动中,把自己的创造与大自然的杰作融为一体。土家织锦传统图案中,出现大量的表现植物的画幅,就是土家族人这一习惯的体现。如梅花、藤藤花、韭菜花、玫瑰花、月月红、金勾莲花、臭牡丹花、各种菊花、八角香花、刺花、梭罗树、胭脂花等等,在织锦姑娘的巧手编织下,美丽鲜艳得使蝶恋蜂惑。

三、表现生活用具的题材

土家族人热爱生活,也善于生活。走进土家木屋,你见到一件件既平常又实用的家具用器,表现在土家织锦图案中绝妙得耐人寻味。如桌子花、椅子花、粑粑架花、棋盘花、桶盖花、箱子花、豆腐架子花等等,样样织进了织锦图案。

四、表现了土家族风俗习惯的题材

如每到秋收过后,土家族山寨常常看见在弯曲的山道上,走着的迎亲队伍中,新娘的花花轿子和督官、送亲客、打旗帜的、打镏子的、吹唢呐的、骑马的、牵马的、抬嫁妆的(箱子、柜子、桌子、椅子子、被盖、花瓶、梳妆台)等等形象却进入了土家织锦《迎亲图》的画面,把土家织锦巧妙地植根于民俗之中。

五、表现土家族历史政治的题材

历史上,土家族长期受治于土司制度,封建土司也分大小等级,土家族人把土司王看作是权利与统治的中心,于是土家织锦中就有了“四凤抬印”、“土王五颗印”等图案。印是统治权利的象征,对印的认可与畏惧是土家族人的一种文化心里。“四凤抬印”是四只生气勃勃的凤凰拱抬着一颗方形大印。“土王五颗印”,是土王的中间一颗大印连着四方的四颗小印,寓意着权利的核心是土王,土王辖四方小土司。这种层次意识在许多土家族习俗中都有表现。比如长幼有序、看重家族等等习惯。

六、深受汉文化影响和启迪的题材

无论从心里状态还是处世习惯来看,土家族人是开放型的民族,因而,受汉文化影响较快。比如,土家族人的喜欢吉祥、功名意识等等习惯与汉文化是同一的。于是“福禄寿喜”、“长命富贵”、“鲤鱼跳龙门”、“二龙抢宝”、“一品当朝”、“双凤朝阳”、“狮子滚绣球”、“喜子花”、“龙船花”、“龙云图”等等进入了土家织锦的传统图案。

摘自《中国土家族习俗》

六. 湖南省 湘西州 古丈 湘西苗家腊肉

据《易经-噬嗑篇释文》:“于阳而炀于火,曰腊肉。”证明腊肉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湖南土家、苗家腊肉是土家人民和苗家人民为延长猪肉保质期而独创的一种具有特殊风味的地方名产,其特点是:脂香浓郁、皮色黄亮、肉色似火、红艳喜人、滋味鲜美、营养丰富。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具有极高的开发价值。湘菜里面就有冬笋炒腊肉、苦瓜炒腊肉、腊味合蒸(腊肉、腊鱼、腊鸡)、白椒炒腊肉等。

古时称农历十二月为腊月,十二月初八为腊八,杜甫有诗云:“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本草纲目》称腊前三雪,能杀虫蝗,适合来年菜麦的生长。正因为季节适宜,自古至今湘西人便有熏制腊肉的习俗。湘西多山,植被丰厚,盛产木材,腊肉是有柴火熏制出来的,其味香醇。而我国有些地方熏制腊肉多用谷糠、花生壳、锯木灰等,这样熏出来的腊肉外表好看,呈金黄色,但吃味远不如湘西腊肉。

湘西人制作腊肉有其独特的工艺和手法,腊月间,人们将自家喂养的猪宰杀,大部分用来制作腊肉。人们先将肉切成条条块块,重的有四五斤,轻的也有一两斤。然后将肉抹上盐,再放进坛子里或木桶中,让盐渗透到肉的各个部位,一般要腌五至七天,而后再将肉取出,挂在通风处,将水滴干,使肉收缩,这样便可以熏烤了。腊月间,湘西农家多在堂屋里挖一火坑,而肉则挂在火坑上面,也有挂在灶上面,一边烧柴取暖做饭,一边便可以将肉熏制好,一举两得。

湘西是高寒地区,农村人烤火时间较长,熏腊肉的时间也长,腊肉可以久藏不坏,一直能吃到来年立冬。湘西腊肉其貌不扬,但吃味好,嚼在口里,满嘴生津,齿颊留香。蒸熟的腊肉,可以一片片、一丝丝撕着吃。洗净的肥腊肉,通明透亮,放在阳光下,可照见人影,油而不腻。湘西土家人除夕之夜,全家人围桌吃团圆饭,一碗腊肉是少不了的。吃着香喷喷的腊肉,喝着自家酿造的大碗米酒,唱着山歌,其乐融融,企盼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七. 湖南省 湘西州 龙山 龙山玄参

别名元参、山当归,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滋阴降火、润燥生津、消肿解毒功能。1956年从安徽引进在大安试种,后逐渐发展到高山地区。适在腐植质润湿的沙质土壤申生长,病虫少,,易培植,亩产最高达八百多斤,是我县盛产家生药种。1979年收购量多达一万一千多担。(龙山)

八. 湖南省 湘西州 花垣县 湘西焖田螺

湘西焖田螺

“螺蛳壳里做道场”,现在是用来嘲笑地方太小,办不得大事。但在凤凰,“天下第一螺”的口味,已传遍了大江南北,凤凰的辣螺蛳肉,早已不是以前的民间火烧螺蛳了。以前湘西小孩捡到螺蛳,用火一烧,便掏出里面的肉来吃。现在的焖田螺你可能会吃,但火烧螺蛳,你就不一定能吃了。

九. 湖南省 张家界市 永定 湘西糍粑

土家人素有“二十八,打粑粑”的说法。每逢春节来临,农历腊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据乡土志书记载:“糯米饭就石槽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满月。大者直径1尺5,寻常者约4寸许,3至8分厚不等。”小糍粑做完后,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糍粑的妇女,再做几个大糍粑,小则三五斤,大则十多斤。这叫“破笼粑”,象征“五谷丰登”,又显示土家人大方。打糯米糍粑是一项劳动强度较大的体力活,一般都是后生男子汉打,两个人对站,先揉后打,即使冰雪天也要出一身汗。做糍粑也很讲究,手粘蜂蜡或茶油,先搓坨,后用手或木板压,要做得光滑,美观。

十. 湖南省 湘西州 泸溪 浦市铁骨猪

浦市铁骨猪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浦市铁骨猪属于湘西黑猪类群,原产泸溪县浦市镇,是湖南省地方猪优良品种,因其骨质紧密、坚硬如铁而得名,经测定它的骨强度列全省地方猪之最。2006年浦市铁骨猪被列为湖南省地方优良品种,并列入了《国家级遗传资源保护名录》,荣获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地理标志,并成功注册了“浦市铁骨猪”商标。但是2006年泸溪县对境内的浦市铁骨猪资源进行普查时发现,全县境内存栏仅156头,其中公猪3头,处于濒临灭绝的地步。

为实现铁骨猪保种扩繁,并将其打造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产业,2009年以来,泸溪县积极谋划建设浦市铁骨猪资源场,并于2010年成功将该资源场建设项目列入农业部储备项目。铁骨猪资源场建设项目总投资245万元,计划完成猪舍改扩建800平方米、配套设施800平方米。目前,该猪场已存栏120多头铁骨猪能繁母猪,年出栏铁骨猪1600多头,产值达500多万元。

地域范围

浦市铁骨猪产区泸溪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湘西自治州南端,东与沅陵、辰溪县毗连,南与麻阳县相邻,西与凤凰县、吉首市交界,北与古丈接壤,地处东径109°40′-110°14′,北纬27°24′-28°28′,年饲养浦市铁骨猪2.4万头,产量1460吨。现存栏公猪8头,能繁母猪1200头,主要分布于泸溪县浦市镇、达岚镇和合水镇。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