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四川特产鲜藠头 贵州如何泡藠头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四川特产鲜藠头 贵州如何泡藠头的更新时间:2022-05-15 07:45:50

一. 湖北省 武汉 江夏区 江夏藠头

藠头又名薤在我国已有3700多年的历史,椐《农桑辑要》中记载,早在南宋时期,我省武汉市江夏区舒安乡等地已开始大面积种植藠头,八百多年来,薪火相传从未间断。江夏藠头具有色泽金黄透亮,味破甜微辣清香,质地软嫩脆糯之特点而久负盛名。食之能调和口味,解除油腻,健脾开胃,增进食欲。此外它既能当名菜独用,又能做配料,调制各种美味佳看。丰盛的宴席上以此作点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当地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两句谚语:“久食佳看不知味,馋涎只为甜葛头”,“胃口不开不用愁,只要食颗甜葛头”。

东汉光武帝时期,伏波将军马援南征扎营桃花源,将士水土不服,瘟疫盛行。后来喝了一老妪献上的擂茶秘方,佐以酸藠头,马援的军队才得以痊愈,举旗大捷。如今,桃花源人在接待远方最尊贵的客人时,仍然以擂茶加藠头相待。据《本经》记载:藠头“治金疮疮败,轻身者不饥耐老”、“治少阴病阙逆泄痢,及胸瘅刺痛,下气,散血,安胎。”如此既好吃又治病之物,世间实为难得。

作为蔬菜的薤菜,清香鲜美,在古代深为人们喜爱。清人黎庶蕃《春菜》云:“前胡落釜甘胜肉,野晶登盘贱于薮。一春烟雨大巢生,十日燠晴香菌簇。马驹骈齿苋初剪,幼雅擎拳蕨犹秃。棕鱼蕺蕺子满苞,野鹊毵毵花聚粟。”不过宋诗人陆游《咸薤》诗说:“九月十月霜满屋,家人共畏畦蔬黄。小罂大瓮盛涤溜,青菘绿韭谨蓄藏。”只是“冻薤此际价千金,不数狐泉槐叶面。”价格似乎太贵。至于薤菜到底长得什么样?在诗人杜甫笔下,我们看到的是玉润珠圆,青翠欲滴:“隐者柴门内,畦蔬绕舍秋。盈筐承露薤,不待致书求。束比青刍色,圆齐玉箸头。衰年关鬲冷,味暖并无忧。”

在吃法上,古今和地区之间皆不同。《后汉书 庞参传》:“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户屏前。”一大本,说明这东西古来就是吃根的。藠头的球茎不能生吃,后来有人用盐水将其腌制,发现腌制后的藠头酸甜可口,于是就弃根而食球茎。每年的9月-10月间,当地农民每户种上数百兜,次年的芒种至夏至间开始采挖腌制,下半年食用。

而如今的江夏藠头已经形成了规模生产,武汉小蜜蜂公司引进国内最先进的藠头加工设备,现建成一次腌制容量1800吨的藠窑,原来只有的咸藠头,变成了根据个人不同喜好不同口味的藠头系列产品。如今其藠头产品源源不断地行销省内外,还出口美国,日本等国家。把湖北传统的六大名菜藠头推向了国际市场。

二. 广东省 佛山 禅城区 应记鲜虾云吞面

应记鲜虾云吞面

佛山应记鲜虾云吞面始创于1936年,以其独特的制作和风味,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面条的制作选用上等面粉,合理搭配,沿用传统人力过扛方法压制,专人制作,面条韧性均匀,条子粗细适中,入口爽中带滑,蛋香浓郁。

鲜虾云吞主要原料为上肉,鲜虾肉、冬菇粒、香料、味料,拌匀包好,云吞味鲜有汁,香味浓郁。上汤用猪骨、地鱼及有关原料,按传统方法老火熬制,汤味香浓。

如今应记在佛山已有14家店面,人们在街头巷尾都能闻到应记云吞的香味。应记鲜虾云吞面皮薄肉厚,一粒粒鲜红的虾肉在皮下隐约可见,其味脆口清甜,价格比普通云吞面贵近一半,为6元钱一碗。

应记鲜虾云吞面,由于品质上乘,佛山人广有口碑,并且驰名省港澳,载入佛山商业志和旅游杂志。2000年参加宁夏银川考评被中国烹饪协会认定为中华名小吃;2002年被广东烹饪协会认定为广东名小吃;2003年评为佛山市十大风味小食。

三. 四川省 绵阳 盐亭县 四川红烧丸子

四川红烧丸子的原料:4by

猪肉、盐、酱油、小白菜心、葱、味精、菜油、鸡蛋、胡椒面、水豆粉、黄花、绍酒、姜、汤4by

四川红烧丸子的制作方法:4by

1、葱用一半切成3厘米长的节,一半切葱花;姜切成姜米;黄花用温热水发涨,掐去足蒂,淘洗干净;小白菜心淘净。4by

2、将肥瘦猪肉洗净,剁成肉茸,再加葱花、姜米一起剁匀,盛入大碗内,加鸡蛋、水豆粉、盐、酱油、绍酒等调味品拌匀。4by

3、炒锅置旺火上,放入菜油烧至八成热时,将肉馅用调羹舀成大小均匀的肉丸子,下入油锅内炸;待炸干大部分水汽,丸子外表呈金黄色,油进皮后,滗去大部分油。4by

4、放入葱节、黄花、小白菜炒软,掺汤加酱油、味精、胡椒面搅匀,待丸子烧透心后,勾水豆粉,将汤汁收浓起锅即成。4by

操作要领:剁肉时加入姜米、葱花可提味避腥;酱油适量放,目的在提色。4by

四. 四川省 成都 龙泉驿 四川回锅肉

锅肉是中国川菜中一种烹调猪肉的传统菜式,川西地区还称之为熬锅肉。四川家家户户都能制作。回锅肉的特点是口味独特,色泽红亮,肥而不腻。所谓回锅,就是再次烹调的意思。回锅肉作为一道传统川菜,在川菜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川菜考级经常用回锅肉作为首选菜肴。回锅肉一直被认为是川菜之首,川菜之化身,提到川菜必然想到回锅肉。

回锅肉:四川名菜,又称熬锅肉,传说这道菜是从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当家菜。川人家祭,多在初 一、十五,煮熟的二刀肉乃是祭品的主角,俗称“刀头”。家祭事毕,正当“刀头”温度适中,老成都俗话说:“好刀敌不过热刀头”是历代川厨对厨艺知识的精妙总结。
回锅肉还有两个评判标准:1.肉片下锅暴炒,俗称“熬”,必须熬至肉片呈茶船状,成都人说:“熬起灯盏窝儿了”;2.肉片的大小是筷子

特写(20张)夹起时会不断抖动。儿时的记忆,老辈子发话说:“吔。。。今天又拈闪闪嗦!”,达不到上述两个标准,必是失败的回锅肉。老成都煮刀头,必以小块老姜拍散、正宗南路花椒数粒共同下锅,家户人家为了节省燃料,提高效率,绝大多数会将刀头与萝卜同煮(煮时需要不断打去浮沫)。吃过这种肉汤萝卜,然后再夹起“回锅肉”入口,此刻你方可领略老成都“原汤化原食”乃是何等美妙!本菜的主要辅料包括:产地出自犀浦和唐昌的郫县豆瓣,甜酱,德阳酱油或者中坝酱油,缺一不可。蒜苗必须是成都周边郊县土产的本地香蒜苗。
本菜出锅装盘,可见肉片肥瘦相连,金黄亮油,蒜苗清白分明,虽熟仍秀。右侧图片的菜品,就是一盘失败的回锅肉。其他所谓“连山回锅肉,青椒回锅肉、锅盔回锅肉”等,均系派生出来的新派川菜,相比正宗老派的回锅肉,虽是枝枝独秀,却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川菜之王

随便在四川搞个调查,选举“川菜之王”,绝对是回锅肉以压倒性的优势获胜。要把这个结果告诉外省人,也绝对会把他们给弄得一楞一楞地:“什么?最好吃的川菜不是水煮鱼和香辣蟹吗?!”
也难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川菜堪称“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有数十个味系, 回锅肉

上千道名菜。目前正以摧枯拉朽之势遍布神州的众多川菜馆更是推陈出新百花齐放,连自视甚高的粤菜也未必能当其锋芒。这样的一个名门大系,怎么就把一个简单的回锅肉弄到王位上供起来呢?
回锅肉是川人喉咙里永远的一只小爪子。在游子远走他乡,旅思难消的时候给你轻轻地挠几下。于是乎泪水与口水齐滴,双眼共红油一色。这滋味才下心头,又上舌头。
回锅肉是川人的九转仙丹。哪怕一天辛劳后饿得偏偏倒倒来撒不起,只要来上一盘回锅肉加两斗碗白米干饭,肉片与油汤汤一并洗白,顿时神清气爽,元气恢复。又可以大声武气地展言子,冲壳子:你娃娃,虾虾!
回锅肉之于川人,颇似老火汤之于粤人。
它们同样意味着温暖、女人和家。0犒劳远方归来的幺儿,炒盘回锅肉;妻子心疼劳累的夫君,来盘回锅肉;全家“打牙祭”解馋,还是回锅肉。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回锅肉依然是川人难以割舍的情结。一个不会煲汤的四川主妇还可以当一个贤妻良母,但要是回锅肉都不会炒的话,那想当个泼妇也很难保住饭碗。小小一盘肉,竟关乎终身大事,想来也不可以等闲视之。
由此可见一斑,回锅肉的王位并非篡得。其一,川菜以麻辣著称,也不乏清凉境界。回锅肉行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中正仁和,颇有王者之风。其二,大妈小妹、老爸老哥衷心拥戴。没有群众基础的皇帝只能是草头王。其三,回锅肉取材简单,然颇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妙处。帝王多起于草莽,类也。其四,回锅作为 回锅肉

一种烹饪方式,有诸多演绎菜品,王道大行也。其五,回锅肉香味浓烈,一家炒肉,全村过瘾,有与民同乐之风也。
填档案要交代0三代,议论回锅肉不得不追本溯源。比较公认的说*是来自于民间祭祀。古时天子以太牢告庙,诸侯以少牢告庙。老百姓不敢僭越,猪肉当是首选。晋人常璩《华阳国志》里记载商周时期的蜀国是“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节代熟,靡不有焉”;而巴国是“土植五谷,牲具六畜”。
猪是当仁不让的“六畜”之一,那么川人食用猪肉至少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祭祀的猪肉讲究用“刀头”。也就是连皮带肉的一方肉,以肥为美,部位不拘。用滚水紧一下即可。祖先不得空现身来吃后人半生不熟的冷猪肉。这已被先人心领的供品,还有待于后人“散福”,用齿舌肠胃从物质上消灭它。
这滚过一水的肥大块,要再拿去烧煮的话显然肥腻不堪,难以克化。可这难不倒我们聪明的先民。他们在实践中找到了最佳的解决方案:切为薄片,以香蒜苗或青椒或莲白加上土产豆瓣酱爆炒;本来臃肿如肥0肉片顿时脱胎换骨为少女的婀娜曲线---所谓“灯盏窝”是也 回锅肉

;本来苍白的肉色变得如青春红颜,粉面含春。火烫的肉油激发出来的蒜苗香味四处弥漫,骄傲地宣告着主人的富足与滋润。经过这番烹制,肥肉变得鲜香爽口。夹一块裹着两段蒜苗的肉片,闪嘟嘟地泛着红油,一口咬下,闭嘴大嚼,任那肉汁在唇齿间恣肆,凭那奇香在肺腑间畅游。嚼到好处,扒两口干饭,顿觉志得意满,夫复何求!
肥而不腻,酒饭皆宜的回锅肉,“尚辛香,好滋味”的后人自然是把它发扬光大,推而广之。选料更为精细,技*更为纯熟。后来又出现“旱蒸”的技*和“连山回锅肉”、“香辣回锅肉”、“菜根香回锅肉”等精品。
随着川菜在全国的流行,包括回锅肉在内的四川名菜也为各地的人们所熟知和接受。不同菜系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促进祖国烹饪事业的发展壮大,这是一件大好事。
我们不应该做狭隘的保守的“正宗”派,要摈弃门户之见走出去请进来。事实上几大菜系自古至今都处在互相交融、彼此渗透的过程中,没有所谓绝对“纯正”的菜系。有技巧地移植和借用是值得赞许的。然而令我们遗憾是,在传播的过程中谬种流传以讹传讹的事例屡见不鲜。
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上曾登过这样一篇东西:《我学会了烧回锅肉》。作者是一个自称“不会烧菜”的文人,在重庆采风呆了五天,“看了几回,心领神会”就“成功”地学会了做回锅肉。我们来 回锅肉

看一看他的做*:“先把鲜肉烧熟烧透,去汤把肉放在盆里备用,再放一汤匙精制油在热锅里,待油滚,即把肉倒下,炒了一会,就放适量的红油(红油一定要选用川湘食品店的,较正宗)和切碎的新鲜蒜叶,待红油渗入肉里,放些味精,就可盛起。这时满室洋溢香辣味道。.....用它下饭,真是味道上佳,打耳光也不肯放呢。”

五. 湖北省 鄂州市 梁子湖 涂镇藠头

涂镇藠头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藠头又名薤、荞头,属葱蒜类百合科葱属的宿根,草本蔬菜。 从商代起,我国人民就开始种植。鄂州梁子湖畔的涂家垴镇、公友镇一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土质粘而不板,宜于生长优质藠头。它大而圆,皮薄、色白、脆嫩、无渣,用其加工的盐渍藠和甜酸藠头具有颗粒晶莹,卤汁澄清,香气浓郁,甜酸适度,颜色乳白,质地脆嫩等特点,享誉海内外。藠头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矿物盐类,具有建脾开胃、延缓衰老、防癌等功效,不仅适于佐餐,还可作馈赠佳品。

涂镇藠头

鄂州市涂镇藠头协会

11793684

藠头(新鲜的)

六. 新疆 阿克苏 阿克苏市 阿克苏鲜核桃

阿克苏鲜核桃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阿克苏鲜核桃

七. 广东省 肇庆 封开县 贺江河鲜

贺江,是中国最清澈的河流之一,属国家一级饮用水源。贺江里野生的河鲜有40多种,如桂花鱼、鲈鱼、骨鱼、钳鱼、锥鱼、鲶鱼、黄骨鱼、青竹鲮、冠鱼、鲫鱼、边鱼、鲩鱼、鲤鱼、鳝鱼、鲢鱼、河虾等。由于贺江水清洁无污染,故其河鲜质地特好,味道特别鲜美。

贺江河鲜,可制作成“鱼生”、“虾生”生吃,又可通过清蒸(白灼)、红烧、焖煮、煎、炸、炒、炖、煲等烹饪方法制作成各式美味佳肴,也可做成酸辣盘菜。

八. 湖北省 武汉 江夏区 舒安藠头

舒安藠头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舒安藠头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舒安藠头,是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舒安乡,2010年,经国家质检局审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项目”。据元《农桑辑要》记载,早在南宋时期,江夏区梁子湖沿岸已开始大面积种植藠头,从来未间断,其产量以舒安、徐和、燎原为最丰,是湖北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拳头产品。特别是环绕梁子湖的舒安,因其特有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土质,所产藠头风味独特,具有层多、色白、肉脆、个匀等特点,在清代被作为贡品,还曾入选满汉全席而使“舒安藠头”名声远播。

舒安藠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舒安乡现辖行政区域。

九. 四川省 南充 高坪区 四川锅魁

四川堪称锅魁王国,各地城乡随处可见,不分雅俗人人都吃。八味别上看,四川锅魁品种繁多,有甜、咸、白味、五香等;从用料上看,则有芝麻、椒盐、葱油、红糖、鲜肉等等;从制作方法看,又有包酥、抓酥(抹酥、炒酥)、空心、油旋、混糖等等。单是成都地区常见的品种就有三十多个。

街头巷尾的小吃摊上多有出售;名小吃店内有它的地位;甚至高级筵席上也能见到它的踪影。有以此为早点的,有用它打尖的,有以它配食风味菜点的,总之喜食者众。

吃肥肠粉配上它,一口粉一口锅魁,满足啊,或者撕成小块,泡在汤里也很不错,味道交融。

现在锅魁种类很多,除了传统的白面锅盔和椒盐锅魁,还有什么鸡片锅魁、肺片锅魁、鸡米锅魁、素锅魁……

十. 云南省 曲靖 马龙区 马龙藠头

藠头为百合科植物的地下鳞茎。成熟的藠头个大肥厚,洁白晶莹,辛香嫩糯,含糖、蛋白质、钙、磷、铁、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多种营养物质,是烹调佐料和佐餐佳品。干制藠头入药可健胃、轻痰、治疗慢性胃炎。据《本经》记载:藠头“治金疮败,轻身者不饥耐老”、“治少阴病阙逆泄痢,及胸瘅刺痛,下气,散血,安胎。”如此既好吃又治病之物,世间实为难得。

马龙种植藠头的历史已有二三百年,盛产于通泉、月望等地。传统的种植品种体形狭长大尾小如鸡腿状,俗称长藠头,有纤维脆嫩、口感舒适的特点。后来又引进一种形体似球状的品种,其特点是盐渍不散,切口好看。藠头生长适潮耐肥,一般多种于背阴潮湿的鸡粪土之地,每年秋季下种,次年入秋收获,生长期在300天左右。只要施足底肥,其间只需除草一二次,亩产都在数千公斤,是一种投入少而经济效益高的作物。

藠头的吃法,在马龙也很考察。鲜品切片或成丝炒肉。味道独特,而更多的还是用来腌制。个大色白的可按各人喜好腌成酸、甜、辣等口味,不但色泽晶莹鲜亮,而且馨香沁人,令人闻而生津不止;品质稍差的则拌入辣椒剁碎腌成藠头辣子,都是开胃佐餐顺气的佳品。

近年来,在原马龙县副食品加工厂基础上组建的马龙县晶龙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充分利用了马龙的这一地方资源,把传统工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研制生产了以甜藠头、甜辣藠头、鲜辣酱、油豆豉为龙头产品的“晶晶牌”藠头系列食品,1987年获地优称号,1989年获省优称号,1995年获“中国?昆明科技成果博览会”银奖产品称号,1997年获“中国星火计划实施十周年暨‘八五’农业科技成果博览会“优秀项目奖,1997年又被国际荣誉联合评选委员会授予国际金奖。藠头开发也被列为马龙县“九五计划”重点项目,是这个县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同是已列入“省九六星火计划”,“市‘18工程’项目”和“九五”后续地方财源建设项目。目前,公司的年生产能力已经达到5000吨。

实现了工业化生产的马龙藠头,实现了包装系列化,有“回味礼品盒”,有便于长途运输的马口铁听包装,建立了航空、航海、公路、铁路营销网络,不仅在国内市场站稳了脚跟,部分产品还远销日本、韩国等地,真正以质量和服务打开了市场的“胃口”。

曾几何时,藠头不过是普通庄户人家里不甚起眼的家常小菜,既没有亮丽的外表,更缺乏这许多堂皇的内涵。而今,小小藠头已形成了一个产业,通过市场流进了千家万户,出现在许多名城都市的大酒店大宾馆的餐桌上,出现在人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中。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