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土特产老婆饼 广州特产老婆饼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土特产老婆饼 广州特产老婆饼更新时间:2022-04-14 16:27:57

一. 浙江省 金华 永康 永康小麦饼

永康小麦饼是浙江省金华市永康市的特色小吃。永康“小麦饼”,又称“单麦饼”、“麦饼筒”,它韧如皮,香气扑鼻,是永康特有的风味食品,永康民间代代相传,是民间极普遍之食品。

永康小麦饼虽然带个“麦”字,其实是用面粉制成的,由于永康方言将面粉称为“麦面”,故而有这样的称谓。最负盛名的要数芝英小麦饼,圆如盆,大如钵,薄如纸。如今在芝英的老市基处,仍有几家逾百年的老字号正为食客们烹制着这一口味独特的食物。

小麦饼的所有美味精髓,都在于它包裹的馅料里面。以前走南闯北的五金工匠通常包上烟熏豆腐干充饥。小麦饼包上金针肉(黄花菜肉),一度被认为是过年招待亲戚的最高礼遇。如今生活越来越好,馅料变得越发丰富,鸡蛋、豆芽、粉丝、白笋、萝卜、三文鱼、牛肉、羊肉,只要你想得到的,都可以往里面加。馅料搭配不同,自然造就了小麦饼口味的千变万化。但要注意的是,因为此饼本身已有咸味,馅料口味应偏淡。

永康小麦饼的做法:要选用上好的优质面粉,用冷水和面,面内必须加适量的盐(大约一斤面8克盐),这是很关键一个环节,盐多太咸不能吃,太少饼易发硬脆,不能久放。和好面以后,要醒面,时间要掌握恰当,这样做面齑子柔性好。而后,把面团放在案板上手工使劲揉搓,使之有很更好的韧性,然后打出大小均匀的小面团(一斤面打25至28个),打好的小面团撒上些面粉搓圆,摆放整齐,再次醒面,这时要用布盖好,防止表面被风吹干。面需醒多长时间,巧妇们用手一捏,就知可否做下道程序。为了避免面团粘住了,应把案板撒上一层面粉,用手把面团压扁,用擀面杖擀成圆圆的、大小均匀小面皮,连续擀到15个或20个多后,把小面皮一个一个垒叠起来,每叠一个撒一层面,防止沾粘,叠好后手掌用力的按压,使面皮互相贴紧和压大,再用擀面杖擀。这是最难之处,手艺好的人,面团擀起来会打转,上下、中间的面团随之一样大小,擀到直径20至25公分大小后,这时饼已簿如纸,就要小心翼翼,一个个剥开,放在一边,让表层的干面粉都被吸湿,才可以开始烤。烤饼的锅和火候十分讲究,锅必须不平底是铁锅,开始要先大火把锅烧得热热的,而后控制到一定的温度,火小了不行, 烤出饼口感不好,火大了也不行,饼马上就糊,这只完全凭经验。烤饼还必须用上一样东西——“麦饼塌”,是用由5、6层棉布手工缝制而成,直径略比饼大,并可缝上一些图案,使“麦饼塌”起绉。它的作用是将擀好的小麦饼面皮放在“麦饼塌”上面,而后手托在“麦饼塌”下,顺势将小麦饼面皮盖到锅里,使小麦饼面皮很平整地烙在锅上,并又能起到保护手掌作用。若见小麦饼起泡,就将反起,另一面烤一下,3、4秒就可取出,一个个整整齐齐的垒叠起,用干净的干毛巾盖好。

永康小麦饼的吃法:怎么吃小麦饼,也极有讲究。不加馅料光吃饼,固然是外行吃法,有些没接触过小麦饼的人,照着本地人的样子拿过一张饼,摊平,把馅料放进去,卷吧卷吧,拿起来送进嘴里……往往还没吃到,饼已经破了,因为太薄;有时馅料会从另一头掉出来,手忙脚乱,大出洋相。而本地“专业人士”的吃法,经常是拿两张饼,摊平后馅料靠一边放均匀,尾部往里折一段,再卷就很结实了。

二. 广东省 清远 连州 星子豆沙饼

每年中秋节星子镇的豆沙饼是远近闻名的。豆沙饼分土豆沙和玫瑰豆沙两种。玫瑰豆沙选料上乘,制作精巧。它将绿豆磨成酱,经过滤、沉淀,得优质绿豆沙,再加入适量花生、白糖等,其比例及炒豆沙、烤饼工艺讲究技术。星子玫瑰豆沙饼细嫩甜香,独具特色,为人们送礼的佳品。

三. 湖北省 荆州 监利 屈原饼

荒湖糕点厂生产的“屈原饼”,说起来还有一段趣话呢。相传,屈原初到毫口的第一个夜晚,已是饥肠辘辘,精疲力竭,瘫软在一家渔民的门前,被一位老大娘发现,将他扶进草堂,经过询问,方知是久为楚国人民深深敬仰的屈原大夫。大老娘满怀热情,虔心地精选了自己家中存放的糖料、面粉、干桃仁等原料,别具匠心地做了几个香喷喷、甜滋滋的饼子,庄重地端到大夫面前,屈原接饼吃了几口,顿觉心清目爽,连叫“妙饼兮”!......第二天,老大娘又用同样的技世再次做了几个饼子,屈原更是感激万分,喜称在朝中也未尝过这种佳品。后来,屈原就长期住在这位渔民家里,每当远近慕名来访的骚人墨客一到这里,屈原总是请老大娘做这种饼子招待客人。久而久之,人们都把屈大夫喜爱吃的这种饼子叫“屈原饼”了。从此,“屈原饼”之名不胫而走,“屈原饼”之技不师而传,流芳至今,经久不衰。现在,这个厂又在此传统产品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先进技术,配以精炼食油、上等白面、白糖和上等蜜饯等原料,精工制作而成,远销甘肃、宁夏、河南等数省。( 监利)

屈原 (前339~前278)屈原(前340年-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人,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以字行;又在《离骚》中自云:“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境内 ),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是一个黄老之学的传播者[2-3] ,屈原是中国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唱的新时代。屈原是“楚辞”的...... 详细>>>

四. 江苏省 苏州市 常熟 盘香饼

主料:精白面粉1500克。

辅料:熟猪油300克,糖猪油丁500克,绵白糖450克,芝麻250克,适量的饴糖、碱。

制作:

1)将600克面粉加进300克熟猪油,制成干油酥;将剩余的900克面粉和好后拌成酵面团,面发起来后,加上碱弄匀,分成60个剂子。

2)将60个剂子擀成皮,每片里放进15克酥油。收口后擀成条形片。

3)将糖猪油和白糖拌成馅,将馅分别放在条形面片中间,将它由外网内折紧,再将手搓成25厘米左右的长条,制成盘香形状的饼胚。

4)将饼胚的表面刷上饴糖,然后撒上芝麻。

5)将它们放进饼炉里或者烤箱里进行烘烤,一直到呈现出金黄色,即可出炉食用了。

石梅油酥饼,制作精细独特,以松、脆、味香而饮誉四方,它的出名,相传与南朝梁武帝的长子昭明太子有关。

昭明太子叫肖统,他从小好学,聪明过人,为了寻找一个读书的好处所,曾多次来虞勘察,最后选定了南方夫子--言子墓旁的石梅。

石梅,在虞山南麓,岩崖突兀,泉水清澈,虬松翠柏,曲径通幽,是个读书的好处所。昭明太子读书喜欢清晨读,且喜欢一个人静思,不许别人去打扰,这样一来,早晨吃饭便成了问题。不吃早饭,饿坏了身子可不行,梁武帝知道了,怪罪下来那可担当不起。几个仆人急得团团转,大家凑在一起商量办法。有个仆人说:“山脚下有个烧饼店,每天给太子送上几个烧饼不就行了!另一个仆人说:“那烧饼是给普通百姓吃的,又硬又咸,太子怎么能吃这种饼呢!”“那怎么办?”仆人们一起到山脚下烧饼店,与店老板一起商量。店老板说:“你们不要发愁,我给太子做几个尝尝。”

晚上,店老板亲自动手做起烧饼来,他在面粉内放入饴糖,拌上香油,做成形如盘香的饼,表面又洒上一圈又一圈白芝麻,然后,放到炉上烧烤,待烧得金黄时即夹出。店老板自己品尝一下,觉得味道不错。

第二天一早,店老板又做好了一锅烧饼,用荷叶包好,亲自送到太子读书处。太子正聚精会神读书,忽然闻到一股香味,抬起头来。仆人忙说:“太子,店老板送烧饼来了。”店老板忙打开荷叶包,昭明太子见这饼子形如盘香,色泽金黄,马上拿一个品尝起来。这饼外香脆,内酥松,上口甜,不粘牙。太子吃得高兴,问:“这饼叫什么名?”店老板说:“这饼是我特为太子做的,还没有起名呢!太子给这饼起个名吧。”太子很高兴,站起来,眺望山林,见一块突崖上有“石梅”两字,灵机一动,便说:“就叫石梅盘香饼如何?”店老板忙说:“好!好!还是太子聪明,给这饼起了一个好名。”从此,昭明太子的早餐常以石梅盘香饼为食了。

昭明太子喜欢吃石梅盘香饼,城里居民都知道了,也纷纷去购买,这家烧饼店生意越做越红火。后来,昭明太子回到京城,把石梅盘香饼也带到京城,分赠亲友。由此,石梅盘香饼誉满京都。在昭明太子读书的山上,后人建了一只古朴典雅的亭子,起名为“读书台”。

石梅盘香饼,色泽黄爽,品种繁多,有荤素之分,甜咸之别。甜的有桂花白糖、玫瑰、豆沙、枣泥、百果;咸的有葱油、椒盐等。石梅盘香饼用料讲究,做工精细,香酥油润,色、香、味、形均有独到之处,被美食家誉为常熟食品一大特色。

1928年,白粮仓一家杨姓大户有一儿子在北京做官,特地写信给家里,说想吃石梅盘香饼,要家中派人买了,从上海乘特别快车送往北京。1983年,有六十多个国家的驻华大使和夫人来常熟参观,设宴时有盘香饼招待。他们吃了非常满意,翘起大拇指头,盛赞盘香饼的风味和特色。

五. 江苏省 盐城 盐都 清真油麻饼

原为清末盐城回民哈云书开办的“哈鹿鸣”清真菜馆创制,今清真饭店仍保持这一特色。制法是将糯米粉、面粉按一定比例拌和,包入桂花糖、金桔等精制而成的馅心,放入热油煎之。制作工艺考究,制成后外脆、中粘、心甜。食用时逐层品尝,清爽可口,齿舌留香。中国盐城网提供( 盐城)

六. 台湾省 台北 胡椒饼

台北人气小吃—胡椒饼

热腾腾刚出炉的胡椒饼,外酥内香的好滋味,多年来在台湾已是超人气的午后点心之一,位在台北东区忠孝东路四段巷中的“福州世祖胡椒饼”,只要一到下午四、五点钟就有不断排队购买的人潮,手脚利落的工作团队现场现包现烤,以二个大陶窑烤约15分钟实时出炉,吴老板说:“每日的销售量可高达七、八百个。”

“福州世祖胡椒饼”总店起源于饶河街,老板吴先生以往在总店学习制作胡椒饼的技术约有一年多的时间,今年月在忠孝东路巷中自立门户开了台北第5家加盟店。吴先生表示,要做出一个成功的胡椒饼,控制火侯的温度是最重要的,以长期累积的经验来控制窑中温度,温度太高时就要撒水降温,不时还要注意火源的方向。看着吴先生手上多处被烫伤的疤痕,他笑着说,这就是经验的累积。

皮薄馅料多是这里胡椒饼的一大特色,坚持使用精选上等瘦猪肉加上特调酱汁腌渍,包进大把嫩绿清香的宜兰葱,沾上白芝麻在排贴在特制古陶窑上以炭火高温烘焙。一口咬下刚出炉的胡椒饼,香味四溢、外皮香酥、馅多鲜香,肉汁甘甜回辣!

七. 河南省 洛阳 洛龙区 牡丹饼

作为洛阳之一,外形酷似月饼的牡丹饼香甜酥软,口感细腻。在制作工艺上,除了以牡丹花瓣为原料,牡丹饼还打破了以面粉为主料做糕点的传统工艺,以豆粉为主料制作糕点。目前,牡丹饼产业已成为牡丹深加工产业的一大亮点。

牡丹饼又称“百花糕”、“牡丹糕”。以豆类粉为主料,和米捣碎,蒸制成糕,再配以精选豌豆、红小豆、红枣、全脂乳粉、吉士粉等,馅中辅以精心泡制的牡丹花瓣。

牡丹饼由来

相传牡丹饼的发明人为武则天。据《隋唐佳话录》载:有一年花朝节即谷雨牡丹盛开的季节。她率宫女游园赏花,看着争奇斗艳的花儿,突发奇想。命令宫女采下大量的各色花朵,回宫按她的设计,和米捣碎,蒸制成糕,即名“百花糕”,并用这香糯可口的点心作为礼品分别赏赐群臣。故牡丹饼又称“百花糕”、“牡丹糕”。牡丹饼又称“天皇饼”,原因是武则天与唐高宗并称天后、天皇。宋代词人黄庭坚《渔家傲》有“方猛省,无声三昧天皇饼”之句,说的就是牡丹饼。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武则天被发送长安感业寺削发为尼后,偶以牡丹花瓣为原料制成素饼,一食之,速觉味道非凡,恰高宗相访,武则天以饼传情。不久还宫,立为皇后,高宗称天皇,她称天后。因此饼出自皇家,时人称此饼为天皇饼。隋、唐两代中日交往频繁,洛阳牡丹传至日本,日本国的画师,把富丽端庄的中国牡丹彩绘在奈良“春日神社”的墙壁上,被日本人民奉若至宝。牡丹饼的制作也从洛阳传到日本,至今相延千余年,牡丹饼仍风行于日本民间。南宋吴自枚的《梦粱录》等书介绍,北宋南迁杭州后,河洛地区的文化习俗也传至苏杭,苏杭的“金银炙焦牡丹饼”等,一时成为市面上点心铺里的时令佳品。.

牡丹饼现状

经代代相传至21世纪,由“中国烹饪大师”、优秀食品专家任全福先生精心研究、一改面点制作以小麦粉为主料的传统工艺,代之以豆类粉为主料,再配以精选豌豆、红小豆、红枣、全脂乳粉、吉士粉等,馅中辅以精心泡制的牡丹花瓣,使食品馨香四溢,营养成分极大提升,并将饼型设计成牡丹花,口感也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传统点心的干、酥、脆、硬变得酥、松、绵、软。这一将历史文化巧妙融入传统食品的力作,不仅填补了洛阳长期没有地方名点的空白,也为洛阳牡丹产业化和发展洛阳旅游事业增添了亮点。

八. 广东省 广州 海珠区 小凤饼

广州小凤饼:以创制人“小凤”的名字命名,当地习惯称鸡为凤,故又名鸡仔饼。小凤饼是广式的著名糕点,原称鸡仔饼或凤饼,因有腐乳香味,又称南乳风饼。小凤饼是散粒型的,质地松脆,又有芝麻和葱香,具有咸甜两味。解放后,曾多次参加国际博览会,受到国际友人的赞赏。

关于小凤饼,何时始创,流传着几种不同的说法和记载。按小凤饼成名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因此有说其源于伍紫垣的婢女小凤。小凤是顺德人而姓氏不详。据说某日伍紫垣接待一位外地客人,碰巧点心师不在,而客人欲尝广东点心。伍无计可施,暗暗叫苦。小凤情急智生,把平时私下储藏以备充饥的干饼拿出来招待客人,不料客人吃后大加赞赏,以后还来信称道,念念不忘。其实只不过是小凤把宴客剩下的菜肴收起来,加些梅菜压成饼块,再请点心师傅代为烘干而已。想不到这种饼居然甘香酥脆、油润干洁,十分可口。意外的发现启发了伍紫垣,于是命师傅如法炮制,并把这种饼取名“小凤饼”。另有一种说法,认为小凤饼是梁氏祖传,因外形酷似小鸡,故尔取名“小凤”。后来,成珠楼确定以小鸡作为小凤饼的商标,正合把鸡雅称为“凤”的民间习俗。不管小凤饼的起源如何,总归是成珠楼的一大发明,由于标新立异,风味独特,质量上乘,难怪问世以来声誉鹊起,而成珠楼更因此名闻遐迩。20年代初,小凤饼曾获“展品赛会最优等奖章”。1931年参加“广州市国货展览会”,获一等奖章。据说当年广播电台曾经编了一段顺口溜宣传:“老乡老乡,几时出省城?省城最有名,成珠鸡仔饼,你去省城最紧要买鸡仔饼。”长期以来,省内外的过客都喜欢手提小凤饼回家,作为到过广州的标记和珍贵的“手信”。国外华侨乃至外国朋友都把小凤饼视为代表中国饼食的珍品,推崇备至。于是,小凤饼的销售点逐渐遍及省港澳。

九. 浙江省 杭州 桐庐 鸡蛋饼

人们熟悉的鸡蛋饼,是鸡蛋和面的烙饼、摊饼。对饼里包着一个囫囵的荷包蛋的饼,却为鲜有。在桐庐的小吃中有一种油炸饼,里面除有肉末、葱花外,饼人油不久,将它开个小口,打入一个整个的鸡蛋,封口再炸,熟后咬开。

金黄色油饼,里面红、绿、白、黄相间,溢香诱人,桐庐籍画家叶浅予先生祝贺“富春画苑”落成时,就选了家乡这特色小吃款待各方亲朋,获得好评。

十. 安徽省 安庆 迎江 迎江油酥饼

油酥饼制做技艺精细,要经过制酥、和面、制饼、煎烤四道工序。制酥的油、面比例为1:3。先将菜籽油烧热,将锅端下,徐徐倒入面粉,用擀杖迅速搅拌均匀。和面讲究搓揉,使面有较强的韧性。和面的水,60%为凉水,40%为温水,先用60%的凉水与富强粉拌和,搅成面絮,再倒入20%的温水,搓揉成硬面团,揉至面团表面发光,再将剩余20%凉水洒入,并用拳头在面团上榨压,使水全部“吃入”面内。然后将面团移在案板上用力反复搓揉,功夫全在“揉”上,直至面有较强的韧性时,拉成长条,抹上清油,揪成一两三钱重的面剂;再在面剂上抹油, 以防止粘连在一起,并逐个搓成三寸五分的长条,就可以制饼了。

制饼时,将长条面压扁,擀成一寸半宽的面片,加一钱五分油酥,撒匀椒盐一分,关键在于一手扯面,一手卷面,要求一两三钱重的面条,必须扯成二寸宽的薄片达四公尺长,只有这样边扯边卷,才能达到层叠千折,薄如蝉翼的程度。

煎烤用平底鏊,先在鍪内倒一两菜籽油,将卷好的形似“蜗牛”的小圆饼逐个排放在鏊里。鏊下的火力要分布均匀,散在周围,而鏊上的火力则要集中在鏊的中心,这样才能使酥饼涨发,心子提起。待三分钟后,提开上鏊,给酥饼淋一点清油,逐个按火色情况调换位置,防止烤焦,再将上鏊盖上,一分钟后将酥饼翻身调换位置,达到火色均匀,两面金黄即成。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