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临潼区十大特产 临潼十大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临潼区十大特产 临潼十大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2-04-09 02:33:10

一. 陕西省 西安 临潼 临潼火晶柿子

临潼火晶柿子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临潼火晶柿子是柿子中的佼佼者,果形扁圆,果面朱红色,皮薄无核,皮面细润而光滑,果肉深红,果蜜,食味美。还可加工成柿叶茶、柿子饼等。(西安)

临潼有火晶柿子,大小如桔,十月间成熟。赤如火,亮如晶,皮薄似纸,指甲轻触即有汁液溢出。肉质细密,且没有寻常北方盘柿的硬核。这种柿子,关中随地可见,成熟季节直如火云朵朵,但以临潼最多,味道也最佳。

但季节有限,又不易携带,柿子饼遂应运而生。当地的做法是:将软柿去皮摘蒂,放面盆中搅拌成糊,加入面粉,即为柿子面糊。用铁片做手提,外凹中凸边高二公分。手铲将面糊摊入手提,一起入油锅炸;面糊熟至五成,脱手提漂浮,翻过炸;如此数次两面火色均匀即可食之。西安回民也有经营柿子饼的,且多是现场制作,并加了黄桂、玫瑰、青丝之属,味道更好。

临潼火晶柿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民政府《关于请求界定临潼火晶柿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临政函〔2007〕7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骊山街道、斜口街道、代王街道、秦陵街道、马额街道、土桥乡、铁炉乡、小金乡、穆寨乡、新丰街道的刘寨村、鸿门村、坡张村、湾李村、严上村、长条村等6个村,零口街道的三府村、大寨村、零口村等3个村街道乡现辖行政区域。

二. 陕西省 西安 临潼 关中浆水面

浆水面是浆水作汤,加上葱花、香菜等制作的一种面条。浆水面清热解暑,是夏季的去暑佳品是一种大众化的夏令风味食品。还有很多年轻人带生浆水饮用,同样有去暑的作用。浆水制作很简单,采用的是发酵的原理,每天煮面的面汤在盛夏时节会变酸,用一个坛子将每天剩下的面汤储存起来,加入菜叶一般选用鲜嫩的芹菜、莲花菜、小白菜叶或苦苣、苜蓿、荠荠菜等野菜为原料,切成细条,煮熟后加上发酵引子,盛在瓷罐内盖好,三天后即成浆水。食用前先加葱姜蒜炝锅,爆香后加入浆水、煮沸、下面、再配以其它佐料,或者将面下好后捞入碗内、浇上浆水(热浆水更佳)、加入适量精盐、花椒油、辣椒油即可食用,即成浆水面。


三. 陕西省 西安 临潼 临潼相枣

  相枣 相枣是临潼果树栽培历史悠久的果树之一,在相桥、康桥、新兴、武屯等乡镇一带广植。现共有枣树1304亩,1.95万余棵,丰年产量达10万多公斤。相枣以其个大、皮薄、肉厚、核小、甜脆而驰名。它的营养极为丰富,果肉内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等,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最高,比柑桔、苹果等水果的营养价值还要高,同时还含有钙、磷等矿物质。相枣除供鲜食外,多晒成干,作为加工糕点等食品的生产原料,如可做粽子、甑糕、甜饭等。又可酿酒做醋。还是重要的中药材。有健脾、养胃、益血、壮神、降血压之功能,在我国出口的果品中享有盛名,为“临潼三宝”之一(临潼三宝为:石榴、火景柿子、相枣)。

四. 陕西省 西安 临潼 临潼韭黄

 临潼韭黄 又叫黄牙韭菜,是冬季调节蔬菜市场之佳品,深受群众欢迎。
    临潼韭黄的栽培历史悠久,早在唐代,人们就利用华清池的温泉水在冬季栽培韭黄。“至冬移根藏于地屋沟中,盖上厚干草,暖而即长,高可尺许,不见风日,其叶嫩黄,谓之韭黄,比常韭易利数倍。(见元王祯著《农书》)骊山脚下温泉水水温高达43℃,并含有多种矿物质,菜农冬季利用温泉水灌溉,栽培的韭黄品质优良,茎叶宽大,色泽金黄,质地柔软,肥嫩多汁,味美可口,每逢年节上市,供应临潼、西安市场。据《续修陕西省通志稿》中对“韭”的记载中有:“案此秦地通产,临潼尤胜,其韭黄晚冬可剪,肥嫩味美,号为,乃温泉之力也。”可知“韭黄”为临潼已是久负盛名了。韭黄系韭菜遮光软化而成,生产周期短,收益高。解放前,临潼韭黄的生产,多集中在华清池附近,解放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栽培技术的提高,其他地方亦有生产。

五. 陕西省 西安 临潼 临潼罐罐馍

临潼罐罐馍,就是麦面馒头,因形似小罐而得名;又因造型独特,高挺白暄,酥香层离、久贮不坏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馒头,是一种将面经发酵后再蒸熟的松软适口、易于消化、形圆而隆起的食品,是我国汉族的传统面食。馒头原本有馅,后来北方人称无馅的为馒头,有馅的为包子。馒头的历史非常悠久。中国人吃馒头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战国时期。《事物绀珠》记载“秦昭王作蒸饼”,萧子显在《齐书》中亦有言。当时朝廷规定太庙祭祀时用“面起饼”,即“入酵面中,令松松然也”。“面起饼”可视为中国最早的馒头。宋朝的《事物纪原》记述:三国时诸葛亮率军南征,将渡汉水,土著要杀人,用首忌神。亮令以猪羊代之,取面画人头祭之,馒头之名始于此。

说起临潼罐罐馍的起源,在临潼地区的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明末清初时期,临潼斜口镇西张村有一对无儿无女的张姓老年夫妇,将本村的一个小孩收为养子,以卖蒸馍为生。一天,张老汉和好面准备蒸馍,忽然养子喊母亲病重。他放下手中活儿,急忙去看老伴。照顾好老伴,张老汉回到案边,由于耽搁时间较长,和好的面此时已经变硬,他也只好用此硬面做馍去买。不料想,蒸成的馍形状如小罐,虽然比原来小了一点,但买主个个都说这硬面馍好吃。从此张老汉改用硬面蒸馍,保持罐罐形状,光顾者越来越多,连当地衙门的县官老爷也赞不绝口。从此临潼斜口的罐罐馍便流传至今。临潼罐罐馍从磨面、发面、和面、施碱、到成型、火候、出锅,都有一套细致的工艺流程。制作临潼罐罐馍的要领是:酵面的用量要根据季节的变化有所不同。和面水的温度要根据季节的不同有所变化。揉好的面的饧制时间可根据季节的不同有所变化。蒸制时要旺火沸水蒸制。这样做出来的临潼罐罐馍是底部小、腰身高、顶呈半圆形,形似小罐,吃起来才绵、筋、香、甜,余味无穷。

六. 陕西省 西安 临潼 古瓦当拓片

西安著名的旅游工艺品。秦汉是瓦当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其秦汉瓦当除泥质灰陶坚硬致密外,纹饰极为精细,有几何纹、云纹、动物纹和文字等内容,图案简洁优美,形象生动。在临潼秦始皇陵附近发现的面径6.15厘米的秦代夔纹巨瓦当,造型古朴,纹饰遒劲,是现存瓦当中最大的。西安的工艺美术匠师在文物部门帮助支持下,利用本地丰富的瓦当遗藏,精造原件,拓印装裱,按出土地址或图案内容分编成集。同时,还有浮雕瓦当装饰品、刺绣瓦当工艺品及仿制品,供游客和文物爱好者欣赏、选购。

信息来源: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

七. 陕西省 西安 临潼 临潼玉

临潼玉摊摊主,不论男女青壮,做买卖热情豪爽,见人就笑呼:“大哥(大姐),来看一看,买卖不成人情在嘛。”说着,他会递过一只小凳请你坐,然后边取出一只用红纸封包的玉器让你过目,边详细地介绍着它的好处。这是岫玉,这是青、白、黄玉、蓝田玉、缅甸翡翠玉……当第一笔交易成功后,他会更虔诚地拿出珍藏着的另一个红纸包,“大哥,我还有更好的。你已成了我的买主。我给你优惠点。”倘若第二笔交易再成功。他还会说:“我还有最好的。”仿佛不把所有“精品”献给你,就不足证明他对你的忠实。这种“接二连三”的交易法里浸透着商人的智慧和狡诈。成交固然好,买卖双方皆大欢喜。有不售也无妨。有的买主爱挑剔,一种玉器看了七八件,甚至十数件还相不中,或者,虽对它爱不择手,但又吝价不售,胡搅蛮缠与摊主拉锯战。摊主自始至终心平气和:“大哥,这个价不能卖,亏本的。”决不会吐出一句损人的话来,更不会与买主骂殴。

有一句口头禅常挂在摊主嘴边;黄金有价玉无价。为此,摊主售玉器开价不菲。其实,玉有价,它有个定位。所以,你可以按照玉质还它个六至八分之一。若不能成交,你再逐渐地加价上去,直到双方接受。

有一件缅甸翡翠佛像挂件,摊主标价180元,我认为“货真价实”应是30元。开始,摊主不从,我拂袖而去。走约5米远,听得摊主喊:“那位大哥,卖了。”可见,讨价还价是买卖双方的应有权利。不过,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件物品没有一个死价。在少林寺内的旅游品小卖部,较之于我买的那件挂件,玉质稍逊,因为它是开过光的,不二价,售220元。

八. 陕西省 西安 临潼 关中烟袋锅

关中农村,老人的腰间或后领都别着一样宝贝;杆杆在里袋袋在外,嘴嘴向上锅锅朝下,那就是烟锅。等老人去世后除了能穿上老衣,能带走的就是枕头边放的烟锅。

烟锅有瓷的、铁的、铝的、铜的,有纽扣大小。一般能熬到耄耋之年的老人用的都是铜的,烟锅里被烟丝熏得发黑,而锅沿却本色不改,反而锃光瓦亮。因为一锅烟抽完后,老人就要把烟锅在鞋底或身边的石头上弹几下,日旧天长,锅沿自然也就闪闪发光了。当然铜烟锅还有一个用处,那就是在买碗买锅的时候,农村人都要用烟锅敲一下,如果声音洪亮,清脆悦耳,那一定是完好的,否则那一定有看不见的裂纹。

烟杆一般都是用竹子做的,有成人的手指那么粗,一尺来长,也有几尺长的,就像纪晓岚御赐的烟锅。清朝人陈宗在《烟草谱》中写的“这个长烟袋,妆台放不开,伸时穿纸破,钩进月光来。”说的就是这几尺长的烟锅。当然烟杆也不能太短了,因为抽烟的人都有一个习惯,就是对火,即使是不认识的人只要说声:“乡党对个火,”对方一定会热情地把烟锅伸过来。

烟嘴可讲究了,有瓷的、铁的、铝的、铜的,还有玉石的,样式就像小孩的奶嘴一样。在农村老人的烟锅也是孙子们唯一的玩具,玉石的最容易打碎,因此上老人们都用铜的。就是偶尔见到的玉石烟嘴,那肯定也是有豁口的。

烟袋都是用蓝布或黑布做的,就像是现在女士用的小手包,用细绳子挂在烟杆上,里面装满了烟丝。如果家里有一个巧手的女人,那烟袋上肯定锈的山水人物,这也许就是农民画的雏形。在过去,烟袋也是女方送给男方的爱情信物,可见烟袋的精致不亚于现代女性的手包。

烟袋里的烟是旱烟,烟杆有一人高,叶子就像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割完烟叶人们就用麻绳把烟叶一个个整齐地扎起来,摆在空地上晾晒。水泥地是不行的,因为它没有地气,烟叶很快就会晒成粉末。同时午后还必须给烟叶洒水,否则阳光一晒,烟叶也会成为粉末,就像所有的生命一样,必须做到阴阳的平衡。一周后,烟叶要整齐地放在通风的0上,压一块宽木版,木版上再压上几快大石头。这样半个月后,那由绿到黑的烟叶就会变成金黄色,就像关中的锅盔的颜色一样,抽起来也是“烟硬味正不上火,利口润喉又解渴。”

可那个时候,烟叶大都是用来换粮食的,种烟的人是舍不得抽的,都是把那烟梗揉成粉末过瘾。等在地里干了一阵子活,男人们就蹲在地头的大树下,右手拿着烟锅,左手拿着烟袋,用烟锅在烟袋里挖上几下,然后再用大拇指把烟锅里的烟沫按实,点着烟抽上一袋,袅袅的旱烟就带走了人们的疲倦,闪动的火苗又点燃了劳作的欲望,人们立马就恢复了元气来了精神。

如果家里来了比较尊贵的客人,主人就会把上好的烟丝拿出来,就像城里人给客人倒茶一样,让客人坐在炕上先抽上一锅。如果是普通的客人,双方都会在对方的烟袋里挖上一锅,就像是小孩在对方的碗里倒一口一样,等一袋烟抽完,双方也会象兄弟一样无话不讲。

当然烟锅也是需要保养的,就像军人待枪一样,时不时地要拆开,用细细的树枝把烟杆里的烟油清理一下,这头吹吹那头吹吹,然后装满一锅烟抽上几口,倘若呼吸均匀、蓝烟袅袅,那老人脸上就会露出幸福的微笑。

若说香烟是“醪糟”,隔天就会发酵,喝上十几碗也不过瘾,那么旱烟就是“西凤”,越久越醇,喝一口就会精神亢奋。在过去几百年的岁月里,旱烟就像秦腔一样成为关中老人的精神食粮。

九. 陕西省 西安 临潼 临潼锅盔

锅盔是用麦面做成面坯,然后用铁锅烙成的一种饼子。是外出随身隽带最好的干粮:关于它的起源传说很多种版本;一种说这旨诸葛亮初出茅庐火烧博望坡后为帮项羽稳定军心所做,别一种说是唐军在修建乾陵,因服役的军人、工匠人数过多口粮欠缺往往为了吃饭而耽误施工进程,而受惩罚。于是一位军人在情急之中将面团放进头盔里,然后放进火里去考最后烙成了饼,所以他的名字也就演变面来。锅盔在陕西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人们尝试着让它更持久溢香在它和面、揉捏、时间、火候、洪考等过程严格考究。用来作饼的面粉是本年中上好的小麦,做烙饼的工具要专用铁制成的锅子,火候也是相当重要的,有些人在烙饼时不是糊了就是没熟透原因还是火候没掌握好,当地人在做这个锅盔时所烧的是麦尖也就是麦桔这会不会让你想一首诗呢“煮豆燃豆蒺,豆在斧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在烙饼时这一转二翻三挠可是很重要的:一转就是要不停的对饼转动以防止焦糊的现象,二翻就是一面考好再翻过来考另一面,三挠差不多好的时候挠一挠听听动静要是轻脆的声音那证明已经好了,然后撒点芝麻粒就可以出锅了。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