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镇平农家特产 镇平特产有哪些可以带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镇平农家特产 镇平特产有哪些可以带走更新时间:2022-04-30 00:33:57

一. 安徽省 阜阳 阜南 传统农家粉丝

初享声誉的“张古牌传统农家粉丝”,是阜南县新兴的名牌绿色产品。它采用百分之百的红薯原料,采集深层地下泉水制作,完全按照传工艺生产,十分注重产品质量,不含任何添加剂,安全卫生,口感奇佳,是难得一见的正宗的红薯粉丝,号称“中国最好吃的红薯粉丝”,在市场上十分抢手。 

二. 河南省 南阳市 镇平县 张林麻油

张林麻油是河南省南阳市镇平县张林镇的。林麻油色泽澄黄、微红、透明、入口醇爽、香味悠长、渗透性强,久放不变其味。

张林麻油是用镇平县1镇歪嘴芝麻加工而成,为此而称林麻油。以区别于其它地方加工的香油。

“张林”距今有400多年的生产历史。 据史书记载,“张林”兴于明代,盛于清朝。盛时,1南北三里长街有水井48眼,油坊72处。每逢榨油时节,数十里香飘四溢,温馨人脾。

“张林”在海外有“砖牌油”的美称。据传,有一小油贩在1购油后,雇人挑往邓州汲滩,卖给外商。行走途中不料挑夫在路上跌了一跤,将油篓( 一种竹编纸糊的容器)摔破,撒了油。油贩怕油少赔本, 就在每篓油中丢进一块青砖,以充重量。交货时,外商误认为青砖是商标品牌,以后买油时,曾指名非“砖牌油”不买,“砖牌油”成了“张林”的商标,一时成为趣谈。

如今,“张林”在保持其传统风味特点的基础上,不断更新设备和生产工艺技术,生产的“张林”色泽橙黄微红、透明、有较浓的果鲜味,性平,味甘入口醇爽,不论烹饪、煎炸食品,还是调制凉菜,有去腥臊而生香味之效。拌制菜肴,易渗入食物内部,滑而不腻。除食用外,“张林”还用以配制中成药,具有滋阴、清热、解毒、壮精髓、润脾胃及凉血、润燥、消肿、止痛、生肌等功效,被人们普遍食用。经西安油脂科学研究所化验鉴定:“张林”含酸1.67%, 水分及挥发物0.14%,杂质0.14%、折光指数1.474 及其它指标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使用芝麻油标准。其卫生标准符合国家标准。色泽、气味、滋味、液度均保持了传统的“张林”特点。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张林”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当地政府将此列为重点科技发展项目,加以规划开发,扩大生产规模,以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要。目前,全县年产“张林”50万公斤,销往外地和国外市场,受到了海内外客商的欢迎。

三. 河南省 南阳市 镇平县 广洋大枣

在镇平县北部山区,绵延百里的山丘峻岭之中,有一种天然生林大枣,由于它身价不菲而被海内外的人们普遍所喜爱。这便是在历史上就驰名中外、被誉为中国四大名果之一的镇平广洋大枣。
广洋大枣果呈圆状,肉厚核小,核内有仁,摇动作响,所以又叫“广洋圆铃”。每到秋季,绿叶叠翠,“玛瑙”累累,迎风笑舞,夺目喜人。广洋大枣的特点是生食甜蜜,干食美味长,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喜食佳品和医疗保健必选果品。我国古代杰出医学家祖籍镇平的“医圣”张仲景,任长沙太守时,一次在外游步时,偶遇故乡大枣运入长沙,吃后备加赞赏。并评价“广洋大枣个大肉多,蜜甜、味甘、性平,为百和药”、“有治心腹邪气化玩疾,活血脉之功效”。因此在他所著的《伤寒论》一百一十三例经方中,就有六十三例用大枣人药。从此,后人对广洋大枣就有“仨枣胜似一个鸡”和“要想活不老,一天吃仨广洋枣”之美谈,据传西汉王莽撵刘秀途经广洋大枣林,刘秀摘枣充饥,食后甚赞。自此把广洋大枣定为每年向朝廷进贡的珍品,有“御枣”之称。另传,清朝嘉庆年间进士镇平石佛寺的李德生,到云南东川任知府期间,当地知名绅士请他赴宴中,桌上放了一碗用银线串的“广洋红枣汤”,只能欣赏喝汤,但不让吃枣,足见广洋大枣的名贵之处。

广洋大枣距今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据有关史料和地质资料记载,广洋(镇)位于河南省伏牛山南麓的镇平县二龙乡。这里原属襄江海峡,由于地质运动,地壳变化,海底沉积岩慢慢露出地面,就形成了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回旋成湖,好似“广阔海洋”,因此取名为“广洋”至今。春秋时期《管子·度地》篇中讲到:建都要靠河流,“因其天时地利之所生,养其人,以养六畜。”因此,广洋就成了兵家的必争之地。至今,这里还流传着“王莽撵刘秀”和“五龙二虎逼彦章”的故事。
也许是以人传物,以物传人之缘故吧,使得广洋大枣享誉海内外。从南阳《地名大志》中,我们发现这样的记载:镇平高丘东南一丘(今二龙广洋村),丘山盛产大枣。广洋大枣原系天然枣林。原始枣林东西70多华里,南北40多华里,遍布半个县境。历史上对这里盛产大枣曾有“郁郁枣林山连山,百里方圆不见天,猿猴攀枝老树上,獐麋走荫翳丛间”的生动描写。镇平县王岗乡厚碾盘村目前仍有一棵300多年树龄的枣树存在,直径1.6米,年株产量300—500多公斤。
广洋大枣不仅闻名全国,而且早就远销海外。明未清初,大枣主产区共设立大枣交易字号8座,丰收年景全县可产干枣250万公斤。据南阳《地名大志》和镇平县志都曾记载:“镇平赵河前身为涅河,起源于后山,水流襄江,注入东海。高丘(今二龙)广洋大枣盛木船运到两湖两广,转销东南亚各国……”历史上广洋大枣以“提装圆铃”的品牌,畅销海外。1981年7月由中国工商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期《中国名产》中,将镇平广洋大枣列为中国四大名果(即:荔枝、龙眼、枇杷、广洋枣)之一。1982年2月,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枣》一书,将镇平列为全国产枣区。近年来,镇平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这一名贵的知名品牌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林果生态农业,使这一名有了更大规模的发展,目前“中国广洋大枣”的故乡镇平,全县发展大枣400多万株,年产干枣500多万公斤,成为镇乎又一绿色创汇支柱产业。

四. 河南省 南阳市 镇平县 镇平玉雕

镇平县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阳盆地西北测,伏牛山南麓。辖12镇11乡,总人口93万,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是“全省综合改革试点县”和“全国村镇文明建设示范点县”之一,是国家命名的“中国玉雕之乡”。镇平县的先民们从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了磨玉,宋元两代玉雕产业渐成规模。改革开放以来,镇平县把这一传统技术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玉雕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局面。1995年3月,这里被中国农业部等5部门联合命名为“中国玉雕之乡”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玉一向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玉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明显表征。孔子说:“君子比德于玉。”故中国历史上向有“君子玉不离身”的说法。在中国人看来,玉的品格可用两上字概括:“温”、“润”。而这也是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格境界的要求。
历史上,人们通常把新疆出产的“和田玉”、辽宁岫岩县出产的“岫玉”、河南南阳出产的“独山玉”、湖北郧县等地出产的“绿松石”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玉”。
南阳玉文化历史悠久,可上溯至新石器时代。迄今发现最古老的玉器是距今5000年的黄山(今南阳卧龙区)仰韵文化遗址出土的独玉铲、玉瑛。这一时期玉器造型多为直方、圜曲、复合三种系列,诸如象征王权的钺、祭祀神明的琮、象征苍穹的璧,在琮、璧、瑛等礼器上还留有类似工艺痕迹的“经事符号”。这一博大精深的史前玉文化为华夏文明砌下了第一块奠基石。
1975年3月,镇平县城东北3里处安国城里出土了两枚带穿玉铲,经鉴定,属夏王朝前期的作品,很可能是楚人遗落的最早的玉器。随后,南阳盆地一些地方又出土了玉璧、玉璋等。《周礼·大宇伯》记载:“以玉作玉品,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赤璋礼南方……”上面记载的苍璧、赤璋、黄琮实际上是礼器系统之一,可见夏商周时期的玉文化处在礼仪化时代,此时期创作风格和艺术手法采取夸大局部、不求形似、突出神韵的象征手法,富有流畅婉转的韵律美。
东周时期,玉文化已发展到大大超越玉的自然属性的阶段,使玉成为君子的化身,赋予玉以德行化、人格化的内涵,将其从神权、王权的控制中解税出来。所谓“玉有十一德”之说,明显是把玉人格化了。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玉文化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封建色彩。在南阳发掘的汉墓中发现了大量的葬玉。这些葬玉主要有丸窍塞、玉含和玉握手,古人认为这样可以使尸体不朽。

到了汉代,南阳玉已被大量开采并雕琢,盛况可观,有了加工、雕刻玉器聚居区,一街两行,作坊林立,琢玉之声,不绝于耳。至少在西汉时,南阳玉雕就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现在独山脚下的沙岗店,还留有汉代“玉街寺”的遗址。唐宋以后,南阳玉雕逐步由原来单纯作为贡品供达官司贵人观赏享用,发展成为既有装饰品,又有生活用器皿。

唐宋以来,在绘画艺术的影响下,玉人巧妙地处理了形与神、骨与肉的关系,出现了佛教、人物、花鸟题材的新玉器,推动玉器迈进艺术殿堂,使玉文化呈现世俗化、生活化的新趋势。宋元明清时代,琢玉技术显著提高,宫中设立了“玉院”,同时,民间玉业日趋发达,玉器流行。

明清时期南阳玉雕品种已十分丰富。清代以后,南阳玉雕已形成一大行业,独山玉的开发利用备受重视,在矿床研究、矿山开采、雕琢加工、市场销售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久负盛名的南阳玉雕业吸引了大量的业外人士,从而使得独山玉为更多的人所了解、欣赏和接受。
南阳独山玉花色品种繁多,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三十多种色彩类型,色泽鲜艳,硬度高,光泽好,质地细腻,透明度高,是雕琢玉器的上好原料,可同翡翠媲美,世人曾称其为“南阳翡翠”。
玉雕产品的品种,可分为人物、花鸟、走兽、器物等四大类,人物造型多取材神话传说、古代戏曲故事。花鸟有百鸟朝凤、喜鹊闹梅凤凰牡丹、长尾鸟屏等23种;走盖有狮、象、虎、牛、套马等16种;器物有玉城、玉环、转炉、飞禽、走兽、仁女人物等,雕技精湛,刀法复杂,寓意深刻;素活有戒指、手镯、耳环等。现代艺人除继承传统雕刻外,还融会了国画的山水、人物、花鸟等画风,进一步丰富了玉雕的图案,使其更具观赏性。经过历代玉雕艺人的潜心研究,逐步形成“花活以技取奇,素活以色显贵”的特点。

历经千年兴盛不衰的玉雕产业,培育了一代又一代技艺高超的南阳玉雕艺人。南阳的玉雕艺术大师们的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引进、吸收、创新艺术设计雕刻手法。正是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得天独厚的美玉资源相结合,才使得南阳玉雕这一艺术瑰宝得以代代相传,发扬光大,惊世之作也不断问世。截至目前,南阳玉雕艺术大师们设计雕刻的《卧龙出山》、《九龙转动花薰》、《鹿鹤同春》、《万里长城》、《九龙晷》等四十余件精品先后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多件产品被作为稀世珍宝由故宫博物院、美术馆和收藏家收藏。
被誉为“国之瑰宝”、重3500公斤的玉器《渎山大玉海》,是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最大的巨型玉雕,为中国划时代的艺术珍品,也是世界玉雕发展史上罕见的杰作。但问包七百多年来,其玉料一直众说纷纭,未能认定。最近,由文化部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亚洲珠宝联合会等单位主办的中华宝玉石文化高层论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在论坛上,经过二十余名国内知名玉器考古、收藏专家仔细观察、研究,并与南阳的独山玉矿样品反复对比、鉴定,认定制作于元代、现陈列于北京北海公园团城的《渎山大玉海》玉料为南阳独山玉。至此,一桩“千古悬案”一锺定音。
目前,南阳镇平已成为举世闻名的玉雕之乡,民间从事玉雕者不计其数,走遍世界各地,都可以见到经营玉雕产品的镇平人。

五. 广东省 江门 鹤山 马头农家盆菜

马头农家盆菜

农家盆菜左右两边分别是金黄的紫苏炆鹅和紫苏炆鸡,中间是一圈黑色的冬菇围着一排红白相间的烧肉,外围是一圈翠绿的鱼肉酿青椒,食物的颜色搭配和卖相造型都几好,比起那些随便堆在一起盆菜单从卖相上就胜一筹。紫苏炆鹅和紫苏炆鸡很入味,肉质爽口不肥腻,有种很奇怪的香味,尤其是锅底的木瓜、柚子皮和芋苗干,充分吸收了多种肉汁和配料,软软的甜甜的。用盆菜汁焯白菜和捞饭,味道一流。

老板说道,盆菜用的材料大部分是自己出产,鸡、鹅是自己养的,木瓜、白菜也是自己种的,不会添加激素,品质绝非市场上的肉菜可比,所以称作农家盆菜。度假村还有一些“看家”菜,如将军鹅、坑螺炆鸡以及忆苦思甜农家菜。

六. 湖南省 郴州市 资兴 手撕农家鸡

手撕农家鸡

特色:皮脆肉酥,撕而食之,别有风味。

配方:

主材料:土鸡一只。

配料:四川卤水,洋葱,大葱,香菜,特别调制的干锅酱料。

制作:

1、土鸡用四川卤水卤熟备用。

2、将卤熟土鸡拍断大骨,用手撕成小拇指粗的丝备用。

3、开油锅,油温烧至7成,然后将土鸡丝放入炸成略脆起锅,锅内加少许油,放入尖椒,花椒大葱,洋葱炒出香味,放入土鸡丝,加入调料:蚝油,十三香,味精,红油,芝麻,紫蓝粉,充分炒香后装入干锅即可。(

一定用使用土鸡,卤水要四川的卤水)

七. 陕西省 咸阳 旬邑县 农家黑猪肉包子

旬邑农家黑猪肉包子选用杂粮喂养的农家散养黑猪肉,肉质细腻紧实,味道鲜美,做出的包子油而不腻,鲜香味美。做馅是用手工切成2厘米见方小块调味而成,包子皮是用传统的酵面团发面,不用发酵粉,做出的包子皮薄馅嫩,洁白如雪,诱人食欲。旬邑农家黑猪肉包子的营养价值健脾养胃、宽胸除烦。

八. 浙江省 金华 武义 农家土鸡

农家土鸡

农家土鸡采用武义山区的武阳春雨有机茶和山野土鸡合烹而成,经过4小时炖制,清香绕鼻,鲜、嫩、滑。

九. 江苏省 苏州市 张家港 农家草鸡煲

农家草鸡煲是苏州的一道特色美食菜。它是选用的原料全部是同里当地居民散养在乡间的,吃青草、嫩虫和稻谷长大的草鸡。将草鸡与扁尖、野生真菌等一起炖制而成的农家草鸡煲,味道鲜美,鸡肉鲜嫩,油而不腻,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低盐,无公害的健康食品,具有滋补养颜、强身健体的功效。

十. 浙江省 衢州 江山 农家香芋

主料:江山香芋

特色:五彩闪亮

外脆里嫩

清香爽口

品质独特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