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四川特产糕点桃片是怎么做的 正宗桃片糕的配方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四川特产糕点桃片是怎么做的 正宗桃片糕的配方更新时间:2022-04-15 00:32:41

一. 四川省 南充 高坪区 四川锅魁

四川堪称锅魁王国,各地城乡随处可见,不分雅俗人人都吃。八味别上看,四川锅魁品种繁多,有甜、咸、白味、五香等;从用料上看,则有芝麻、椒盐、葱油、红糖、鲜肉等等;从制作方法看,又有包酥、抓酥(抹酥、炒酥)、空心、油旋、混糖等等。单是成都地区常见的品种就有三十多个。

街头巷尾的小吃摊上多有出售;名小吃店内有它的地位;甚至高级筵席上也能见到它的踪影。有以此为早点的,有用它打尖的,有以它配食风味菜点的,总之喜食者众。

吃肥肠粉配上它,一口粉一口锅魁,满足啊,或者撕成小块,泡在汤里也很不错,味道交融。

现在锅魁种类很多,除了传统的白面锅盔和椒盐锅魁,还有什么鸡片锅魁、肺片锅魁、鸡米锅魁、素锅魁……

二. 四川省 成都 龙泉驿 四川回锅肉

锅肉是中国川菜中一种烹调猪肉的传统菜式,川西地区还称之为熬锅肉。四川家家户户都能制作。回锅肉的特点是口味独特,色泽红亮,肥而不腻。所谓回锅,就是再次烹调的意思。回锅肉作为一道传统川菜,在川菜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川菜考级经常用回锅肉作为首选菜肴。回锅肉一直被认为是川菜之首,川菜之化身,提到川菜必然想到回锅肉。

回锅肉:四川名菜,又称熬锅肉,传说这道菜是从前四川人初一、十五打牙祭(改善生活)的当家菜。川人家祭,多在初 一、十五,煮熟的二刀肉乃是祭品的主角,俗称“刀头”。家祭事毕,正当“刀头”温度适中,老成都俗话说:“好刀敌不过热刀头”是历代川厨对厨艺知识的精妙总结。
回锅肉还有两个评判标准:1.肉片下锅暴炒,俗称“熬”,必须熬至肉片呈茶船状,成都人说:“熬起灯盏窝儿了”;2.肉片的大小是筷子

特写(20张)夹起时会不断抖动。儿时的记忆,老辈子发话说:“吔。。。今天又拈闪闪嗦!”,达不到上述两个标准,必是失败的回锅肉。老成都煮刀头,必以小块老姜拍散、正宗南路花椒数粒共同下锅,家户人家为了节省燃料,提高效率,绝大多数会将刀头与萝卜同煮(煮时需要不断打去浮沫)。吃过这种肉汤萝卜,然后再夹起“回锅肉”入口,此刻你方可领略老成都“原汤化原食”乃是何等美妙!本菜的主要辅料包括:产地出自犀浦和唐昌的郫县豆瓣,甜酱,德阳酱油或者中坝酱油,缺一不可。蒜苗必须是成都周边郊县土产的本地香蒜苗。
本菜出锅装盘,可见肉片肥瘦相连,金黄亮油,蒜苗清白分明,虽熟仍秀。右侧图片的菜品,就是一盘失败的回锅肉。其他所谓“连山回锅肉,青椒回锅肉、锅盔回锅肉”等,均系派生出来的新派川菜,相比正宗老派的回锅肉,虽是枝枝独秀,却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川菜之王

随便在四川搞个调查,选举“川菜之王”,绝对是回锅肉以压倒性的优势获胜。要把这个结果告诉外省人,也绝对会把他们给弄得一楞一楞地:“什么?最好吃的川菜不是水煮鱼和香辣蟹吗?!”
也难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川菜堪称“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有数十个味系, 回锅肉

上千道名菜。目前正以摧枯拉朽之势遍布神州的众多川菜馆更是推陈出新百花齐放,连自视甚高的粤菜也未必能当其锋芒。这样的一个名门大系,怎么就把一个简单的回锅肉弄到王位上供起来呢?
回锅肉是川人喉咙里永远的一只小爪子。在游子远走他乡,旅思难消的时候给你轻轻地挠几下。于是乎泪水与口水齐滴,双眼共红油一色。这滋味才下心头,又上舌头。
回锅肉是川人的九转仙丹。哪怕一天辛劳后饿得偏偏倒倒来撒不起,只要来上一盘回锅肉加两斗碗白米干饭,肉片与油汤汤一并洗白,顿时神清气爽,元气恢复。又可以大声武气地展言子,冲壳子:你娃娃,虾虾!
回锅肉之于川人,颇似老火汤之于粤人。
它们同样意味着温暖、女人和家。0犒劳远方归来的幺儿,炒盘回锅肉;妻子心疼劳累的夫君,来盘回锅肉;全家“打牙祭”解馋,还是回锅肉。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回锅肉依然是川人难以割舍的情结。一个不会煲汤的四川主妇还可以当一个贤妻良母,但要是回锅肉都不会炒的话,那想当个泼妇也很难保住饭碗。小小一盘肉,竟关乎终身大事,想来也不可以等闲视之。
由此可见一斑,回锅肉的王位并非篡得。其一,川菜以麻辣著称,也不乏清凉境界。回锅肉行中庸之道,不偏不倚,中正仁和,颇有王者之风。其二,大妈小妹、老爸老哥衷心拥戴。没有群众基础的皇帝只能是草头王。其三,回锅肉取材简单,然颇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妙处。帝王多起于草莽,类也。其四,回锅作为 回锅肉

一种烹饪方式,有诸多演绎菜品,王道大行也。其五,回锅肉香味浓烈,一家炒肉,全村过瘾,有与民同乐之风也。
填档案要交代0三代,议论回锅肉不得不追本溯源。比较公认的说*是来自于民间祭祀。古时天子以太牢告庙,诸侯以少牢告庙。老百姓不敢僭越,猪肉当是首选。晋人常璩《华阳国志》里记载商周时期的蜀国是“山林泽鱼,园囿瓜果,四节代熟,靡不有焉”;而巴国是“土植五谷,牲具六畜”。
猪是当仁不让的“六畜”之一,那么川人食用猪肉至少可以追溯到这个时期。祭祀的猪肉讲究用“刀头”。也就是连皮带肉的一方肉,以肥为美,部位不拘。用滚水紧一下即可。祖先不得空现身来吃后人半生不熟的冷猪肉。这已被先人心领的供品,还有待于后人“散福”,用齿舌肠胃从物质上消灭它。
这滚过一水的肥大块,要再拿去烧煮的话显然肥腻不堪,难以克化。可这难不倒我们聪明的先民。他们在实践中找到了最佳的解决方案:切为薄片,以香蒜苗或青椒或莲白加上土产豆瓣酱爆炒;本来臃肿如肥0肉片顿时脱胎换骨为少女的婀娜曲线---所谓“灯盏窝”是也 回锅肉

;本来苍白的肉色变得如青春红颜,粉面含春。火烫的肉油激发出来的蒜苗香味四处弥漫,骄傲地宣告着主人的富足与滋润。经过这番烹制,肥肉变得鲜香爽口。夹一块裹着两段蒜苗的肉片,闪嘟嘟地泛着红油,一口咬下,闭嘴大嚼,任那肉汁在唇齿间恣肆,凭那奇香在肺腑间畅游。嚼到好处,扒两口干饭,顿觉志得意满,夫复何求!
肥而不腻,酒饭皆宜的回锅肉,“尚辛香,好滋味”的后人自然是把它发扬光大,推而广之。选料更为精细,技*更为纯熟。后来又出现“旱蒸”的技*和“连山回锅肉”、“香辣回锅肉”、“菜根香回锅肉”等精品。
随着川菜在全国的流行,包括回锅肉在内的四川名菜也为各地的人们所熟知和接受。不同菜系之间的交流合作从而促进祖国烹饪事业的发展壮大,这是一件大好事。
我们不应该做狭隘的保守的“正宗”派,要摈弃门户之见走出去请进来。事实上几大菜系自古至今都处在互相交融、彼此渗透的过程中,没有所谓绝对“纯正”的菜系。有技巧地移植和借用是值得赞许的。然而令我们遗憾是,在传播的过程中谬种流传以讹传讹的事例屡见不鲜。
在《新民晚报》“夜光杯”副刊上曾登过这样一篇东西:《我学会了烧回锅肉》。作者是一个自称“不会烧菜”的文人,在重庆采风呆了五天,“看了几回,心领神会”就“成功”地学会了做回锅肉。我们来 回锅肉

看一看他的做*:“先把鲜肉烧熟烧透,去汤把肉放在盆里备用,再放一汤匙精制油在热锅里,待油滚,即把肉倒下,炒了一会,就放适量的红油(红油一定要选用川湘食品店的,较正宗)和切碎的新鲜蒜叶,待红油渗入肉里,放些味精,就可盛起。这时满室洋溢香辣味道。.....用它下饭,真是味道上佳,打耳光也不肯放呢。”

三. 四川省 德阳 什邡 什邡米粉

什邡米粉是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的。什邡米粉制作讲究,汤宽味鲜臊子多,柔软可口,老少皆宜,在什邡城乡不少人将米粉当作早餐。来什邡的外地客人,也都喜欢品尝味道独特的什邡米粉。

什邡米粉历史悠久。关于什邡米粉的由来,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传说:清朝同治年间,什邡城南有个姓邹的米贩子。一天,他从乡下购得十多石大米,用鸡公车往回推。当时正值夏秋交替之际,一时间,天空乌云密布,俄尔大雨倾盆,把车上的大米全淋湿了。邹米贩子自认倒霉,唉声叹气地把米运回家。不料一连两天秋雨绵绵,大米已经开始发酵,如果再不想法处理,就可能发霉腐烂。邹米贩子着急万分,茶不思,饭不想。恰巧这天,妻子从南街粉条作坊买回条粉,中午做了碗酸辣粉条。看到粉条,米贩子突发奇想:芡粉可以制成条粉,这大米磨成粉难道就不能做成条粉吗?主意已定,他立即和妻子一道连更宵夜把沤得发了酵的大米磨成细粉,又从南街张氏粉条作坊借来压榨、漏瓢等工具,把细米粉做成了条粉。他们将这米条粉用开水烫了当面条吃,味道还不错。接着他们又把这些湿米粉送了一些给邻居街坊们尝,剩下的晒成干米粉。邻居街坊吃了米粉,觉得味道独特,不久便有人主动上他家买米粉了。从此,邹米贩子不再做米生意,专门经营米粉,而且生意越来越好。

这只是民间传说而已,是真是假无法考证。据相关史料记载:清光绪初年,什邡城北鼓楼街小贩周永兴,摆摊买合脂粉,生意很不错。待到有一定的积蓄后,光绪14年,他购置了铺面,改营米粉,自产自销,生意很不错,还请了帮工。经营十几年后,他将米粉店转给李国祥。李国祥顾佣林长兴为帮工。经营了6年后,李国祥将米粉店顶转给了林长兴。林长兴将米粉店取名“长兴粉店”直至解放。

什邡米粉是用大米磨成米浆,滤去水分,经自然发酵(夏季约3天,冬季约7天)后,然后搓揉成球形,放置开水锅内煮至期七八成熟,再揉成团状,放入榨架上压榨成粉丝,最后漏入沸水锅中煮熟捞起沥干。食用时,放入爪篱,入开水锅中冒热,再加上调料即成。

什邡米粉制作非常讲究,其汤多为原汁骨头汤,在煮有香料袋的沸水锅里将米粉冒好后,佐以白酱油、红油、姜末、香葱、香菜、芝麻、鸡精、味精等调料,再舀入猪肉、牛肉、牛杂、肥肠、鸡肉、鸡杂等臊子,一碗热腾腾的米粉才算完工。城区的老什邡米粉、小于米粉、杨记肥肠米粉、西城拐牛杂米粉、正雄米粉、光头米粉以及洛水的牛肉米粉等都很有名,生意不错。

四. 河北省 保定 定兴 定兴糕点

定兴糕点

外皮色泽以红、白为主,但所用馅料及装饰不同:松饼色白,上嵌3个核桃仁,内为白糖馅,间有松子仁;玫瑰饼表皮色红,印有6朵玫瑰花瓣,馅以白糖、玫瑰花为主;太师饼表皮色白,沾有芝麻,内为豆沙馅;龙凤饼表皮色红,印有龙凤图案,馅以白糖、香蕉、玫瑰丝为主;山楂桃呈桃形,表皮上红下绿,馅以山楂为主。除大八件外,还有小八件及蟠龙酥、莲花酥、佛手、菊花、柿花、二龙吐须等多种式样,造型别致,色泽美观,口感酥脆,绵软酥松,味道有香甜、咸、酸诸味。

五. 重庆市 合川 “三江牌”合川桃片

是合川名品,合川桃片厂生产。它用上等糯米、桃仁、麻油、猪板油、搅糖、蜜玫瑰等材料加工精制而成,有甜、盐两个品种。甜桃片色泽洁白,厚薄均匀,散如展卷,卷裹不断,点火即燃,细腻化渣,香甜爽口,有核桃仁和玫瑰的清香味。椒盐桃片色泽微黄,香甜酥脆,有浓郁的桃仁、芝麻、花生、椒盐香味和微有甜咸麻味。两种挑片均具有补脑、健脾、润肺、利尿的功能,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是馈赠亲友之洼品。曾获国家、省、市优质产品奖、国家银质奖章。产品不仅畅销省内外,还试销美国旧金山等地。合川桃片,历史悠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县城“祥云斋”糖果铺开始生产,产品为甜桃片。后内江人蒋盛文在苏家街开设“同德福”斋铺,改进桃片用料和工艺,使桃片更加香甜可口,由此名声远扬。据民国新修合川县志记载,光绪卅年(1904年)间,成渝屡开赛会,州人以此(桃片)入会,获得奖励。民国 5年( 1916年),同德福在桃片中加入陕西椒面、食盐等,烘制成新品“椒盐桃片”,香甜酥脆,咸麻适度,饶有风味。到民国15年( 19 2 6年),“同德福”甜、盐桃片均先后获成都花展会优质奖章、四)I怕第五次劝业会特等奖章、“五县”展览会一等奖。民国 21年(1932年),石尊贤等人合伙开设“三民斋”,在桃片生产中采用麻油搅糖,将桃片由窄改宽,厚度均匀,使桃片独具一格。民国25年( 936年),三民斋桃片获四川省展览会乙等奖。解放后,1952年成立合川国营糖果厂(现名合川桃片厂),招集名师巧匠,恢复桃片生产。1959年,湖北省粮油进出口公司将合川桃片组织远销港澳。1964年经中商部批准合川桃片注册为“三江牌”商标。为了提高挑片生产,保证产品质量,经过改进工艺,增加设备,建立健全了一套科学的质量检验体系,使“三江牌”合川桃片每年复查均获优质标准。1980年至1981年先后获省、部和国家优质产品奖,并获国家银质奖章。1982年又获四川省儿童用品委员会优胜奖。( 合川)

六. 云南省 昭通 永善县 清真糕点

清真糕点,是昭通市南回族现烤清真糕点门市部产品的总称。品种多样,质地优良,是回族糕点丛中的一朵新花。目前,该门市部制作糕点的师傅马维宪,曾去昆明“映江楼”糕点厂学习了两年的技术,更主要的是,马维宪经过长期的实践从昭通市、鲁甸县、贵州省威宁县等回族对糕点品种、质量和不同口味的要求出发,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经他精制的糕点,松软油润,光色悦目,味道鲜美。其中,酥皮面包、赖氨酸面包、块蛋糕、重油蛋糕、花色蛋糕、荷花酥、葱油酥蛋桔饼干和茴饼等品种尤为出色。昭通市南门清真糕点门市部制作的各色糕点,在回族群众中享有声誉,呈供不应示之势。( 昭通)

七. 浙江省 宁波 镇海区 宁式糕点

宁式糕点是宁波一带的传统名点,历史悠久,是全国糕点十二大派系之一。宁式糕点选料讲究、营养丰富、加工精细、造型别致,并形成以酥为主,酥、软、脆分明的特点,其品种可分为燥糕类、潮糕类、糖伙类、油虾类、蛋糕类、桃酥类、酥饼类、月饼类等。

宁式糕点除极有特色的苔生片、苔菜千层酥、苔菜月饼等外,还有松脆香甜的多孔“三北”藕丝糖及小如银元,色泽黄亮的洋铁饼,片薄松脆的粉麻片,松软可口的松花黄“大有”蛋糕,浓郁黄豆香的豆酥糖等。

八. 江西省 南昌 安义县 小岭糕点印模

在明朝时期,位于乔乐乡东南面的小岭村糕点印模雕刻就以其精湛的技艺,精美的图纹,印饼易脱的优点名扬天下,并一度成为宫廷御用品,还称之为“江西一宝”。村庄上男丁大部份从事印模雕刻,高品质的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如今,全国各地设有雕刻点及销售网点,在香港建有网站,产品走出了国门,销往中南亚国家,成为创汇增收的亮点。糕点印模传承至今近六百年,对推动糕点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小岭糕点印模是在木板的平面上进行的白纹图纹雕刻工艺,按照模孔底面的图纹进行雕刻,全部采用白文雕刻法,雕刻出来的图纹呈“∨”形。用刀利落,且干净无渣,刷上菜油,印模糕点易脱不沾模。

糕点印模的特点为:第一、提高了糕点的生产效率,与手工同样的时间,工率即提高了十倍,这在过去是了不起的进步,即加快了糕点业生产的发展,也节省了人力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第二、计量的准确高、速度快,由于每个规格印模一致,印出的糕点形状大小和重量一样,销售时,只要点上数,就能计算出重量,因此,计量的准确性很高,速度也非常快。第三、外型美观,工艺讲究,印模雕刻有圆形、棱形、正方形、扇形、长方形、梅花形、荷叶形、人物形等形态各异的造型。糕点面部雕有以福、禄、寿、喜主要内容的传统吉祥图纹,增加了糕点观赏性,工艺非常讲究。第四、图纹精美、寓意深刻,小岭的印模雕刻有“福禄寿三星”、“喜鹊眉头”、“荷仙子”、“五子登科”、“二龙戏珠”、“龙凤腾祥”、“富贵大吉”、“福寿如意”等精美且寓意深刻的图纹,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和祝愿。

作为第一批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安义糕点印模雕刻技艺已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进一步加强保护和传承。

九. 四川省 甘孜州 新龙县 四川麝香

麝香为常用川产道地中药材,鹿科动物林麝、马麝、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分泌物干燥而成。又称寸香、香脐子、当门子、元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性温,味辛,具有开窍、活血通络、散结止痛等功效。

四川省生产麝香历史极为悠久,以林麝为主,约占全国产量的50%。主产区可分为甘孜、凉山、乐山市、雅安、宜宾市、泸州等川西、川南区、阿坝、绵阳市、广元市、德阳、成都川西、川北区、万县、南充、酉阳、重庆川东、川北区。以川西二区产量较大,通常甘孜占50%,阿坝占25%,凉山占12.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高年产1.2吨,常年产量0.5吨。野麝多在冬季至次年春季猎取,捕获后立即割取香囊,阴干。获取1千克麝香,大约平均捕杀160头麝。麝香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1956年四川将大巴山划为自然保护区,实行禁猎。1958年在马尔康县、米亚罗、南川建立人工养麝场,开展野生变家养的试验。1962年国家将麝列为二级保护动物,实行护、养、猎并举的狩猎方针。1980年四川作出五年内禁猎麝取香的规定。1982年在都江堰市建立四川养麝场,1983年在养麝场建立四川养麝研究所。商品按加工程度分毛壳麝香、麝香仁。带囊壳为毛壳麝香,以饱满、捏之有弹性、香气浓烈者为佳;除去囊壳称麝香仁,以当门子多、质润柔、香气浓烈者为佳。主要药用成分为麝香酮。

十. 四川省 乐山 峨眉山 四川黄姜

黄姜,学名盾叶薯蓣,俗名火藤根、粉黄姜,属薯蓣科,为多年生草质缠绕藤本植物。其有效成份是根状茎内含丰富的皂甙配基(即皂素),是合成甾体激素类药物的起始原料。以黄姜为原料制取的上述特用药,在国际卫生组织禁用化学合成甾体激素的情况下,目前尚无其它原料可替代。黄姜生产于中国和墨西哥。中国主产区在秦巴山脉,而西南地区是黄姜生长的最佳适生区,尤以川西南的黄姜品位最高,一般生药含量在3.5%以上。黄姜原产中国及东南亚等热带地区,最早的记录来自公元600年前的西亚地区的亚述。中古时代在欧洲称之谓印度番红花,因为此姜亦可用作染料。中国自古栽培,在国内分布很广,除东北和西北等寒冷地区外,中部和南部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直立多年生,叶直立,并具可观赏的花序。狭窄多分枝的地下根茎橙色。一般广为栽培作为香料。

黄姜的用途:根茎去皮磨碎与其他香料包括丁香,芫荽子,小茴香,姜,辣椒以及肉桂同为咖喱粉的组合成分,黄姜亦用於煮糯米饭时加色於水中而成黄姜饭,马来人在节日食用。欧洲食品加工厂亦用黄姜为某些食品的染料。也可用提取鲜黄姜皂甙配基合成双烯醇酮。

黄姜的妙用: 烹调常用姜有新姜、黄姜、老姜和浇姜之分。新姜皮薄肉嫩,味淡薄;黄姜,香辣气味由淡转浓,肉质由松软变结实,是姜中上品;老姜,又称姜母即姜种,肉厚肉坚,味辛辣,但香气不如黄姜;浇姜,附有姜芽,可做菜肴的配菜或酱腌,味甚鲜美。

黄姜的开发前景:皂素是甾体激素类药物的起始原料。过去,由于黄姜原料紧缺,很多激素类药物都有采用代用品。一九九二年,联合国卫生组织宣布,禁止使用代用品,只能以黄姜原料为主生产的皂素合成甾体激素类药物,黄姜原料成为国际市场的紧俏产品,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世界年用皂素量约2800吨,我国约1000吨。我国目前皂素生产能力约为900吨,年出口量为200吨,国内供求缺口300吨。近几年来,皂素的需求量每年以6?7%的速度递增。八十年代末,皂素价格18万元/吨,九十年代末,皂素吨价达40?45万元。

万亩黄姜生产基地:该基地位于乐山市所辖峨嵋、夹江、沐川、犍为境内,沿213国道、成昆铁路附近分布,占地5万亩,是四川省最大的黄姜产区之一,有100多年的种植历史,主要在秋季上市,年产鲜姜8万吨。该基地还拥有姜汁、姜片加工企业10多家,姜片出口东南亚、日本等国家。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