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阜阳土特产哪家好吃 阜阳十大土特产排行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阜阳土特产哪家好吃 阜阳十大土特产排行榜更新时间:2022-03-31 22:52:20

一. 安徽省 阜阳 颍上 颍半夏

名贵中草药颍半夏,半夏别名半半夏,小鬼头灯、性辛温、有小毒。主治:降逆止呕、燥湿祛痰、目眩作痛、中风、呕吐、咳嗽、失眠等症,对妊娠恶阻有特效。并能外消痛肿,蛇虫咬伤,内治胃炎胃溃疡诸症。近年来又用于癌肿,临床疗效较好。半夏在全国各地都有出产,但公认颍上县境内出产的半夏,个大、粒圆、质坚、药性强为半夏中之佳品,故有颍半夏的美称。

二. 安徽省 阜阳 颍上 四里湾竹编

四里湾竹编和半岗柳编,特别是半岗柳编,在继承先代技艺的传统中,选用优质杞柳,发挥聪明才智,又结合各地市场流行式样,创新开发的柳编日用品和柳编工艺品,造型优美,赏心悦目,“煮柳上漆”的新工艺更使产品别具一格,分外美观。

三. 安徽省 阜阳 颍州区 高产优质大豆

大豆是该市主要粮油饲兼用作物,常年播种面积40万亩左右,总产 3万吨以上, 每年可提供优质商品大豆2万多吨。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市推广了高产优质良种——洪引一号,建立了两万亩良种基地,每年可向外提供一级良种豆150多万公斤。该大豆适应性广,91年在特大洪涝灾害的影响下年均亩产206公斤,表现出 高度的抗涝性能。92年千亩丰产方在开花结荚关健期(7月中——8月上旬),遇到近一个月的持续特大高温干旱,平均亩产仍达162.5公斤,最高单产255.5公斤。洪引一号大豆株高80至100cm,亚有限结荚,分?枝6-8个,单株结荚50-70个,多的达150个以上,且三、四粒 荚占百分之五十以上,黄色、椭园形,百粒重20-24克,耐肥,茎杆坚韧,抗?倒伏,全生育期150天左右。是不可多得的优良品种。

四. 安徽省 阜阳 颍上 三鲜面

三鲜面,面条手工独特,做法与一般手工不同,师傅在面板上方的墙上掏洞,将擀面杖的一端放在洞里,另一端用来压面,所做的面条入口有质感。

五. 安徽省 阜阳 颍州区 咸马糊

咸马糊,里面有豆皮,花生米,海带、芝麻,也有添加豆腐脑的,阜阳城人民最常见的吃法,就是把刚炸出来的油条揪成段,泡在咸马糊里,那味道和豆浆泡油条有的一拼。淡马糊:就是黄豆面熬成的粥,盛在碗里,洒上芝麻盐,和腌制好的黄豆和芹菜。黄豆和芝麻香味融合的相得益彰,配上芹菜的咸鲜脆嫩。这两种马糊也几乎是遍布街头巷尾。

六. 安徽省 阜阳 临泉 临泉毛笔

临泉毛笔名闻遐迩,深受广大书画家喜爱。自明代,截至2009年,约有五百年历史。中国是诗书画之国,毛笔是其重要工具,是被誉为“文房四宝”中之一宝。

最为驰名的有“临谭笔庄”和“文德堂笔庄”两家。临谭笔庄生产的谭笔,以工艺先进、毛纯耐用、刚柔共济等特点誉驰书画界,先后多次被评为国家级优秀产品。

临泉素称“毛笔圣地”,“北国笔乡”。临潭毛笔因产于临泉临潭而得名,古称蒙笔,相传为秦朝将军蒙恬所制,昔日有蒙恬将军祠盖为供奉笔祖之所,今祭祀之俗尚不衰。临潭毛笔,起于明永乐年间,迄今五百余年。清光绪年间,以其制作技艺之精湛,独步京师,被奉为御用,光绪帝曾为之立碑表彰。

国家主席1同志为临泉提名“笔乡”。著名书法家、全国书法协会副主席肖劳先生为临潭笔庄写了“梦笔生花”四个大字;著名书法家、105岁高龄的孙墨佛,为该厂提了“神工鬼斧”四个字;名书法家范曾,夸耀其笔为“文房瑰宝”。还有许多名人分别题字、赋诗、作画盛赞侯店毛笔。

临潭毛笔,蜚声异域,远销日本、东南亚、西欧等11个国家和地区,荣获工艺美术“百花奖”和天津出口免检证书。

临泉毛笔工艺最初起源年代,虽无确实的文学记载,但清代中期制笔大师李万钟是制笔世家。由于李万钟经常肩挑、背驮,到各地赶集市卖笔。他在湿地撒上青灰,捕上油布把笔摆上卖,由于地上撒有青灰,从此人称 “ 吊毛灰 ” 笔, “ 吊毛灰 ” 笔因毛笔质量好,而扬名中原大地。

制笔大师曹如章,14岁时家里当了二亩地,作 “ 压跪礼 ” (学费),拜李万中为师,学艺五年,得其真传后出师。在家制笔卖笔,60年代成立杨桥毛笔厂任厂长。70年代,制笔得到发展,从一家发展到四家,分别是明道堂(李万钟后辈),因种种原因离厂,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的春风吹遍大江南北,成立了文德堂贡笔厂、张麟德创办临谭笔庄、杨桥毛笔社。

曹如章大师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又博采众长,改进创新,使文德堂毛笔选料更加广泛,工艺更加考究。由文德堂首创的《八柱擎天》毛笔,可以一分为八,一笔多用。其它以黄尾、山羊毫、山兔毫、石獾毫、鸡距毫等为材料的毛笔达百余种。其成品毛笔,尖圆齐健,独具特色,被称为 “ 书坛一宝 ” 。

临泉毛笔享誉大江南北,声名远扬海外。赵朴初、吴作人、韩美林、范曾、启功、刘子善、1忠、穆孝天、顾美琴、吴天月等当代书画家对临泉毛笔均给予高度评价。

临泉毛笔在十四大期间,被安徽省代表团做为安徽省珍贵礼品敬献给1同志,现存在北京历史博物馆。国务院办公厅并写来感情信。香港回归时,有关领导又以文德堂特制的龙笔为礼物赠送给香港特首董建华先生,受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特别赞誉,并特此写来感谢信。

七. 安徽省 阜阳 颍泉 阜阳皮丝

阜阳皮丝,系新鲜猪皮经十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外观金黄途亮, 薄如蝉翼,食之滑而不腻,味美绝伦。上等的皮丝经高级厨师烹调后, 则成为招待客人的宴宾名菜,一般不可多得。 阜阳皮丝又称春祥皮丝。抗日战争前,阜阳城内鼓楼西面有一个“国 民饭店”,因名厨掌勺,不仅生意红火,而且名声远播。凡到阜阳的人,必先进去小坐,以饱口福。饭店有位股东名叫刘春祥,由于经常到三河 尖镇采购货物,与制作皮丝出名的顾某相识,天长日久也知其一点皮丝 的制作方法,由于当时顾某技术不外传,刘春祥便回家进行试制,经多 次实践后终于成功。从此以后,刘春祥的皮丝制作独树一帜,并很快在阜阳城传开,其质量和色泽也不断地提高和改进。

八. 安徽省 阜阳 界首 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位于淮河中游的安徽界首,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厚。这里的剪纸、年画、陶器等民间艺术渊源流长,散发着浓烈的泥土芬芳,界首彩陶更是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农民敦厚朴实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审美意趣,反映着中国民间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趋向,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上,界首彩陶主要分布在安徽颍河界首段南岸,当地村民都以冶陶为生。隋代,界首便有了立窑烧陶的历史。唐代,因与唐三彩产地洛阳为邻,界首三彩刻花陶器的问世,更是轰动一时。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界首三彩刻花陶已逐渐演变为今天的三彩刻画陶,但其独特的造型艺术,依然保持着古老的风韵。

界首彩陶的造型多以圆形为主,这种圆形有两个含义:其一,“陶”有“掏”之谐音,“圆”有“团团圆圆”之寓意,二者结合,即为掏个团团圆圆。解放前,淮河中游一带盛行嫁娶之时女方必陪嫁一件三彩陶坛的习俗,圆形陶坛上刻有牡丹、梅花喜鹊、莲花鲤鱼等图案。其二,圆形陶器要比其他形器的容量大,实用性更强,而且烧制也不易变形。

界首彩陶的制作原料,取自淮河流域特有的淤泥,这种淤泥经河水冲刷后,具有坚韧的弹性和可塑性,便于塑造千变万化的形态。在造型上,界首彩陶遵循曲直结合、变化与统一的审美特色:轮廓线大量运用弧线,千变万化,极度夸张。侧面看,坛罐底部到颈部都是由弧线组成,充分彰显腹部饱满、丰硕的视觉效果。而颈部至口部则运用少许直线,与弧线映衬。这种以弧线为主、直线为辅的设计,可谓点到为止,恰到好处,从而体现曲中有直、柔中有刚的意蕴美,形成了界首彩陶统一、协调、均衡和安定的美感。

界首彩陶走过了三个衍变阶段。首先是素烧陶,先民们用柴草低温烧制出没有釉彩的陶器,自然而成的条纹成为独具美感的装饰纹样。第二阶段则是刻花期,先民们开始用陶轮拉出千变万化的陶胎;晾干后,施白土于胎面,以铁签或竹签刻画花鸟鱼虫于胎面,再施釉彩窑烧。其内容多为自然界之花鸟,坛罐颈部或底部均刻有以花为主题的二方连续图案,故称为刻花陶;陶胎窑烧后呈赭红色,配饰翠绿和土黄釉色,形成三彩釉色,故此被称为三彩刻花陶。第三个阶段则是刻画期,随着题材的丰富,除花鸟鱼虫外,界首彩陶还吸取了传统戏曲中的艺术元素,诸如《破洪州》《战秦琼》《铡美案》等等传统戏剧场景都被搬上了陶坛;而表现技法上,则充分运用剔、刻、刮等手法,画面色彩更加丰富,刻画主题更加鲜明。其装饰技法主要表现两个特色,一是刻画工具的特殊性,以刀、针代笔,剔、刻、刮并举,使画面产生黑、白、灰艺术效果;这一传统技艺目前在国内制陶界尚无他例。二是区域民间艺术的兼容性,既秉承了唐三彩遗风,又兼容了当地木版年画的线刻表现形式,吸收了界首剪纸线面结合的特点,信手刻画,毫无雕凿之匠气,在制陶技艺中自成流派,这一彩陶装饰技法一直沿续至今。

九. 安徽省 阜阳 颍上 管仲酒

安徽管仲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坐落在千古名相管仲的故里——颍上县,管仲酒业严格按照已认证的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执行,紧紧围绕消费者的核心需求,打造“优质、低度、营养”的健康型白酒,精选上等高粱、大米、小麦、优质水,采用人工泥窖发酵,量质提酒、分级陈贮,将现代化的酿酒技术与纯正的传统工艺完美结合,形成了“一匡天下”独特的风格,酒液清澈透明,质地纯净、无混浊,口味芳香浓郁、醇和柔绵,饮一盅唇齿留香,喝一口回味悠长。2007年被评为“全国酒业文化百强企业”,“安徽省创新成果展”银奖;2008年被评为“全省文明诚信民营企业”,获“安徽省著名商标”,生产的“一匡天下”系列酒,有10个档次,60多个品种,不仅深得当地消费者的喜爱,产品还远销山东、河南、浙江、江苏、上海、河北等地区。

安徽颍上管仲酒厂,始建于1958年,位于颍上县慎城人民东路。颍上县酒厂建立初期占地60余亩,后经发展建立大曲发酵池60条,100条白干酒发酵池,1个大曲生产车间和2个白干酒生产车间,职工当时有150余人,是颍上县最早的白酒生产基地。管仲酒业至今仍保存着1958年建造的发酵池246条。是安徽省存量较少的60年老窖池,多年老窖池酿酒有益微生物比较丰富如:乙酸菌、丁酸菌、甲烷菌、红曲菌、产生酵母、放线菌等,这些符合微生物产生独特符合香,决定酒的风格和品质,所以人们常说“千年老窖万年槽,酒好全凭窖池老”这些保存下来的老窖池为管仲酒业酿出高品质好酒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1983年,经政府投资颍上县酒厂又重新建立200条大曲池,4个酿酒车间,扩大了生产规模。生产力也随之提高,1987年又投放7000吨酒精生产线,酒的生产量进一步提高,企业也逐渐发展壮大。自1988年到1990年连续三年被评为颍上县税利大户,为颍上县财政经济做出的卓越的贡献。

十. 安徽省 阜阳 界首 界首马铃薯

界首马铃薯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界首马铃薯”有着悠久而辉煌的种植历史,上世纪50年代马铃薯农场生产地方品种“界首红皮”就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直到90代后,形成以陶庙、颍南为中心的马铃薯生产区域,栽培面积发展到高达10万亩顶峰期,成为当时中原地区最大的马铃薯种植基地,产品销往广州、深圳、上海、杭州、南京、武汉、合肥等大中城市。近年来,界首市加大了马铃薯产业发展速度,根据结构调整要求和农民种植习惯,结合国家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实施,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大户参与等方式先期在陶庙镇赵庄村规划建立2000亩的马铃薯高产种植示范园,采取三茬种植模式并获得成功,继而带动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发达2.5万亩。

地域范围

界首马铃薯地域保护范围包括界首市区域的东城街道、西城街道、颍南街道、光武镇、泉阳镇、芦村镇、新马集镇、大黄镇、田营镇、陶庙镇、王集镇、砖集镇、顾集镇、代桥镇、舒庄镇、邴集乡、靳寨乡、任寨乡18个乡镇街道。地域坐标东经115°14′45.13″——115°31′25.57″,北纬33°0′48.5″——33°31′11.22″,东至代桥镇,南至舒庄镇,西至砖集镇,北至芦村镇,地域保护规模为55万亩。常年种植面积6000余公顷,总产量20万吨左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