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阜阳特产蛋白肉 安徽阜阳蛋白肉配方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阜阳特产蛋白肉 安徽阜阳蛋白肉配方更新时间:2022-04-06 06:21:15

一. 安徽省 阜阳 颍州区 阜阳凉粉

原料是豌豆粉,晶莹剔透的像果冻。“凉粉的吃法一般有两种凉拌和煎粉。凉拌的时候并不用刀子切凉粉,而是用一个特制的圆形的象浅勺般上面布满圆空的的铁皮(阜阳人人叫锼子)一圈圈在凉粉上盘旋,粉条就从那一个个圆空0来,然后装在碗里,加上红色的辣椒水、绿的的荆芥、麻油、香醋、细盐、大蒜汁等调料。煎粉和凉拌相比有点复杂,一般卖煎粉的并不卖凉粉。煎粉要有炉子和锅的,卖煎粉的炉子很小,但是却是一个真正的农家柴火炉子,用泥巴打成的炉膛,不用煤炭做燃料,只用麦干、豆秸之类。锅是平底的黑铁锅。卖家先将凉粉切成2~3方块,然后在锅里放上油盐葱姜之类,用文火将凉粉煎成金黄,香气四溢,让人垂涎。

二. 安徽省 阜阳 阜南 曹集河鲜

曹集河鲜是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曹集镇的特色美食。蚬子是阜南县曹集镇的名吃,被誉为“淮河鲍鱼”, 为曹集乃至阜南的一张名片。

曹集地处淮河干流流域,因地理位置特殊孕育了丰富的淡水产品,并形成独特的饮食文化,尤其以曹集“蚬子”,“河鲜”“淮河鱼”最为有名,河鲜时节,吸引大量外地游客品“鲜”,垂钓,观光。逐步转变为周边各县市的“厨房”,“后花园”。逐步成长为河鲜之都,休闲观光乐园。

蚬子是阜南县曹集镇的名吃,被誉为“淮河鲍鱼”, 为曹集乃至阜南的一张名片。蚬子,属蛤蜊科双壳类软体动物。壳形卵圆,长寸余,壳色淡褐,稍有轮纹,内白色,栖浅沙中,壳卵圆形、三角形或长椭圆形,两壳相等,肉可食,味鲜美。听当地人说:惊蛰以后,清明以前是吃蚬子的最佳时候,此时的蚬子肉肥、嫩美。

三. 安徽省 阜阳 阜南 会龙辣椒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龙辣椒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会龙辣椒是安徽阜阳阜南的。

会龙镇是阜阳市的延秋辣椒生产发源地,也是全国闻名的“辣椒之乡”。2002年元月,通过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为“集辰”牌商标后,会龙辣椒因无公害、果大肉厚、味道醇美、色泽鲜亮、品种齐全等特点被誉为“天下第一椒”,并被评为安徽省名牌农产品。

会龙辣椒

阜南县会龙镇蔬菜协会

12869479

新鲜辣椒

四. 安徽省 阜阳 颍上 杨湖扫帚

杨湖镇展洼村生产的小扫帚,具有葫芦密,扎的累,份量重,质地光滑,坚实耐用,式样美观等特色。

五. 安徽省 阜阳 颍上 管仲酒

安徽管仲酒业有限责任公司,坐落在千古名相管仲的故里——颍上县,管仲酒业严格按照已认证的ISO9001国际质量体系执行,紧紧围绕消费者的核心需求,打造“优质、低度、营养”的健康型白酒,精选上等高粱、大米、小麦、优质水,采用人工泥窖发酵,量质提酒、分级陈贮,将现代化的酿酒技术与纯正的传统工艺完美结合,形成了“一匡天下”独特的风格,酒液清澈透明,质地纯净、无混浊,口味芳香浓郁、醇和柔绵,饮一盅唇齿留香,喝一口回味悠长。2007年被评为“全国酒业文化百强企业”,“安徽省创新成果展”银奖;2008年被评为“全省文明诚信民营企业”,获“安徽省著名商标”,生产的“一匡天下”系列酒,有10个档次,60多个品种,不仅深得当地消费者的喜爱,产品还远销山东、河南、浙江、江苏、上海、河北等地区。

安徽颍上管仲酒厂,始建于1958年,位于颍上县慎城人民东路。颍上县酒厂建立初期占地60余亩,后经发展建立大曲发酵池60条,100条白干酒发酵池,1个大曲生产车间和2个白干酒生产车间,职工当时有150余人,是颍上县最早的白酒生产基地。管仲酒业至今仍保存着1958年建造的发酵池246条。是安徽省存量较少的60年老窖池,多年老窖池酿酒有益微生物比较丰富如:乙酸菌、丁酸菌、甲烷菌、红曲菌、产生酵母、放线菌等,这些符合微生物产生独特符合香,决定酒的风格和品质,所以人们常说“千年老窖万年槽,酒好全凭窖池老”这些保存下来的老窖池为管仲酒业酿出高品质好酒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1983年,经政府投资颍上县酒厂又重新建立200条大曲池,4个酿酒车间,扩大了生产规模。生产力也随之提高,1987年又投放7000吨酒精生产线,酒的生产量进一步提高,企业也逐渐发展壮大。自1988年到1990年连续三年被评为颍上县税利大户,为颍上县财政经济做出的卓越的贡献。

六. 安徽省 阜阳 颍东区 格拉条

大概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阜阳,是阜阳特有的一种食物,颇受当地人的喜爱,在大街小巷都能吃到,它的名字来源大概是以下原因:在阜阳“搅拌”的方言是“搁拉”(ge la) ,而这种类似面条的食物需要将各种作料均匀搅拌所以就被称为“格拉条”。

格拉条是一种面条,具体怎么写不知道,都叫格拉条,很硬的,吃起来,没有很好的牙齿,是嚼不动的。

格拉条吃起来,很香、很辣,当你吃它不放辣椒的时候,它的味道就少了七分。

除了安徽阜阳及其周边地区,我在别的地方没看见过有卖格拉条的。这就是阜阳特色!

在阜阳的大街小巷中找卖格拉条的铺子是用不着看它的招牌的,不像牛肉汤、羊肉汤、兰州拉面什么的你要不看它的招牌就搞不清它是卖什么的。格拉条铺子的锅具实在太有标志性了——只要看到哪个铺子当门的大铁锅上套个铁架子,上面还安了只方向盘或者千斤顶的,你就可以走进去坐下冲着师傅喊一声“来份格拉条”了。

只见面案旁的师傅抡圆了胳膊把一团白面又揣又揉个不亦乐乎,冷不防“啪”地将那面翻个身,继续再揉再揣,雪白的面在师傅的或古铜或黧黑的手臂中上下翻飞看起来似乎十分柔软,其实那是死面、是很硬的(面硬也是做格拉条的讲究,面越硬格拉条越香),你别看师傅耍得轻松,要换成没干惯体力活的我们,不夸张地说,就是跳起来冲着面剂子狠揣一拳,充其量也只能在那上面留一个浅窝而已。

待师傅把面揉捏得满意了,就将它丢进嵌在铁锅上方的铁架子上的一只铁桶里盖好。这桶可不是一般的桶,桶底满是筷子粗的筛眼儿,桶盖连着只方向盘,看看锅底炉火烧得正旺,锅内面汤汹涌翻滚,师傅一较劲儿将那方向盘旋了起来,方向盘越绞越紧,桶里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就顺着桶底的筛眼儿被压了出来直接掉进了锅里。这是老法子做格拉条的,后来随着科技的普及,有些格拉条铺子已经将方向盘换成了千斤顶,更省力了。

格拉条在锅里滚了几滚,不待烂就捞出来用冷汤过凉,反复过个几次那格拉条便筋道无比,一口咬上去在嘴里可以老实不客气地给你的牙齿一个弹力。师傅按照顾客所要求的分量把格拉条装盆(因为格拉条又粗又长,若是用碗的话根本盛不了几根,只好用盆),从菜锅里捞几勺煮熟的芹菜、豆角、豆芽等时令蔬菜丢进去,再放芝麻酱、辣酱,撒香菜或荆芥,卤汤也是要给你加一点的,最后一只大勺伸到下面的锅里舀一勺混沌沌稠乎乎的热面汤往盆里一浇,这一盆五色俱全啥味都有的格拉条便齐了。

格拉条要是吃得很秀气,可就不大合适宜了,经典的吃相是这样的——先把盆子里的种种物什三下两下拌匀,夹起一筷子格拉条把格拉条的头儿放进嘴巴里,连嚼带吸溜“呼哧”有声地下肚,不歇气地消灭干净,然后抹抹嘴,擦擦脑门上辣出的汗,那个过瘾呀!这时再能配上一碗鸡蛋茶那真是最好不过,这也是格拉条的经典吃法——一个巴掌打过来都舍不得放嘴的。所谓的鸡蛋茶就是生鸡蛋磕在碗里搅散,加葱花、盐和味精,再以滚开的面汤一冲即成,先前急吼吼地吃进去的格拉条,在肚子里似乎有点倔头倔脑的彼此之间不是很伏贴,但这一碗鸡蛋茶喝下去一调和你就会感到胃部异常舒服,进而五体通透了。

不过不是每家店多味道很好的,最出名的有三家:

(1):周记格拉条文峰小学旁边,卤菜味道还可以,开了十几年了!

(2):莲池路口店正宗的就是莲池路口北100米左右那家。

(3):三里湾店三里湾外贸楼下,这里的格拉条比较出色。

格拉条会成为阜阳人的传统饭食当然与它的好吃有关系,但更主要的,恐怕是它不仅便宜而且特别管饿。每逢看到大气、实在而又带着本色的麦香的格拉条,总让我震撼于阜阳人的朴素、淳厚和他们顽强的生命力。

七. 安徽省 阜阳 临泉 鲖鱼

鲖鱼:古之贡品,盛产于鲖城护城河而得名,鳞片金黄,鳍尾鲜红,状如鲤鱼,体形美观。其肉成蒜瓣型,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鲖鱼有养胎、健胃、消肿、止泻之功效,为鱼类之佳品。古往今来,远近客人都以品尝鲖鱼为快。相传清朝康熙皇帝吃了鲖鱼煮鲖蒜,治愈了多年的胃病。关于鲖鱼,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鲖城一带久旱无雨,沟干河枯,庄稼颗粒无收,百姓生活艰难,在城河河底搭台唱戏,叩头求雨。一日,来一黄袍道人,口中念道:“地河通天,只要心坚。”百姓齐跪在地,求其祈雨。黄袍道人来到河底,掘土见水,掬水入口,朝空中一喷,顿时乌云翻滚,电闪雷鸣,大雨如注,很快沟满河平。人们欢声雷动,在雨中狂欢劲舞。须臾,云开雾散,雨过天晴。寻找那道人,只见一条金光闪闪的巨龙,从城河腾云而去。百姓都认为老道是巨龙所化,遂对空叩拜,那金龙回首俯视,巨身一抖,几片金鳞落入河中。从此,古鲖阳城河便有了全身金黄的鲖鱼。现在临泉县鲖城镇的鲖鱼已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绝种。其神奇传说在乡里流传很多,唯有鲖蒜种植至今。

信息来源:临泉县人民政府网

八. 安徽省 阜阳 阜南 阜南萝卜

萝卜直根系,主根深60厘米--180厘米,主要根群分布在20厘米--45厘米的土层中。萝卜的肉质根是同化产物的贮藏器官,皮色有白、粉红、紫红、青绿等色,前苏联和法国还有黑皮萝卜。肉色有白、青绿、紫红等色。萝卜营养生长期叶丛生于短缩茎上。叶形上板叶(枇杷叶)与花叶(大类羽状全裂叶)之分。叶色有淡绿、浓绿、亮绿、黑绿之分。叶丛有直立、半直立和平展等方式。萝卜植株通过阶段发育后,由顶芽抽生的花茎为主茎,各白萝卜花多为白色或淡紫红色,青萝卜的花多为紫色,而红萝卜的花多为白色。萝卜果实为角果,成熟后不开裂,每果有种子3--10粒,脱粒较费工。一般种皮有红褐和黄褐色两种,深浅依品种而异,很多地方方有红籽白萝卜、黄籽红萝卜的规律。种子千粒重7.0克--13.8克。

九. 安徽省 阜阳 临泉 迎仙板鸡

在美食之城临泉,名吃可谓众多,说起迎仙板鸡,那可是让人垂涎欲滴。迎仙板鸡以其肉质细嫩、富有嚼劲、清香宜人、色泽诱人、营养价值高等特点而受到各界人士的喜爱。迎仙板鸡被评为临泉首届十大菜肴,最近迎仙板鸡又从街头摆摊设点的小吃进入临泉各大酒店,投资几十万元的临泉迎仙板鸡大酒店也正式开张,开始迈上正规化、品牌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文化底蕴深厚迎仙板鸡起源于临泉县人口大镇迎仙镇,该镇位于临泉西南,离县城20公里,和河南省新蔡县接壤。迎仙镇总人口7万多人,耕地6.5万亩,当地盛产小麦、红薯、大豆、芝麻等农作物。自古以来,迎仙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自给自足生活。改革开放后,一些富有远见的迎仙人开始走出家门,到沿海开放城市或务工或经商。也许因为和外省交界的原因吧,迎仙民风彪悍,当地人性格耿直,容不得外人欺压。迎仙文化底蕴深厚,临泉有名的迎仙马戏团和飞燕马戏团就诞生于此,杂技艺人众多,享用“燕舞大江南北,仙游长城内外”的美名。关于迎仙,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据说这里曾有个道人,在百姓遭瘟疫时送出大量灵丹妙药挽救了许多百姓的生命,百姓纷纷前去迎接这个道士,最初的这个小集市就成了迎仙店,后来称为迎仙。2007年8月临泉发生特大洪涝灾害,-总理、-副总理亲临迎仙察看灾情,指导救灾工作,进一步激发了迎仙人建设家乡的豪情和勇气。在迎仙这片富饶的土地上,迎仙人创造出众多美食,如板鸡、粉鸡、馓子、锅巴、麻叶、芝麻盐等,迎仙板鸡则是其中最有名的。迎仙板鸡采用农家养殖的土公鸡,宰杀干净后放在由食盐、大茴香、小茴香、、丁香、生姜、黄酒、葱、白糖等材料配制的腌制液中进行两次腌制,腌制的整鸡再放入清水后进行漂洗,漂洗后的整鸡经过整形和晾干后就可以放入烘房慢慢烘熟了,烘房温度控制在五六十度,经过几个小时的烘烤,就成了脆而不焦、硬而不柴、外观呈金黄色的迎仙板鸡。迎仙板鸡以冷食最佳,烘烤后的板鸡完全冷却后就能用快刀片成薄薄鸡肉饼或切成条状的鸡肉块了。板鸡装盘上桌,上面淋着芝麻香油,一片片板鸡犹如一朵朵盛开的花朵绽放在盘子里,麻油和鸡肉的清香无不挑逗着人的食欲,食客无不争先下筷去品尝这平时难得品尝的美食。迎仙板鸡的骨头和鸡肉很容易分离,这为食客省去了很多麻烦,老人和孩子完全可以食用。和板鸭名称的来历一样,迎仙板鸡由于肉质较硬,肉的纹理清晰,富有层次,类似木板的纹理,故名板鸡。在迎仙镇几十户板鸡经营户中,徐氏兄弟加工的板鸡最受人欢迎,据说他们加工板鸡的手艺已传了好几代,在配料、鸡的选用、腌制、烘烤等方面都很讲究。几年前,笔者和几个食客专程来到徐氏兄弟的家中品尝板鸡,他兄弟二人主要在集镇上摆摊销售板鸡,很少在家中接待食客,但也挡不住一些食客的脚步。在徐家的客厅内,一张八仙桌、几张长凳、一大盆板鸡、几斤老酒就能让食客大快朵颐、开怀畅饮,忘记世间的纷纷攘攘。

新的时代新的发展

2009年,迎仙板鸡迎来了新的发展,临泉最大的餐饮连锁店小有天餐饮公司投资五十多万元在县城创办了第一家迎仙板鸡大酒店,以迎仙板鸡为主打菜,向食客提供具有临泉本土特色的菜肴。小有天餐饮公司有六家大型酒店,这些酒店的兴起全靠公司创办人郭俊伟。郭俊伟是临泉单桥镇人,离迎仙镇不过二十多里地。郭俊伟十几岁时就拜师学艺,成为一名出色的厨师,对于临泉名吃迎仙板鸡有着特殊的感情。郭俊伟在县城承包酒店有了稳定的发展基础后,及时出资注册了迎仙板鸡商标,开办了第一家迎仙板鸡大型酒店。郭俊伟和店里的厨师对迎仙板鸡加工工艺进行了改进,将最初的烘烤环节改为在阳光下晾晒,使腌制过的板鸡自然风干,然后在食用前一段时间将板鸡进行浸泡和蒸煮,最后将完全冷却的板鸡进行分割装盘。这种板鸡色白如玉、肉质细嫩、鲜味十足,得到众多食客的喜爱。在迎仙板鸡大酒店,与板鸡一起装盘的还有经过精心加工的鸡肠、鸡胗、鸡血、小鸡蛋等物,这些配菜各有风味,让食客难以释筷。如今,迎仙板鸡大酒店生意异常火爆,得提前才能订到房间,吃迎仙板鸡已成为临泉人的一种时尚。相信在迎仙板鸡大酒店的带动下,迎仙板鸡一定会走出皖北,叫响大江南北的。

十. 安徽省 阜阳 界首 界首彩陶

界首彩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位于淮河中游的安徽界首,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厚。这里的剪纸、年画、陶器等民间艺术渊源流长,散发着浓烈的泥土芬芳,界首彩陶更是以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体现了农民敦厚朴实的性格和大拙大巧的审美意趣,反映着中国民间艺术崇尚自然、追求和谐的审美趋向,成为我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史上,界首彩陶主要分布在安徽颍河界首段南岸,当地村民都以冶陶为生。隋代,界首便有了立窑烧陶的历史。唐代,因与唐三彩产地洛阳为邻,界首三彩刻花陶器的问世,更是轰动一时。经过千百年的发展,界首三彩刻花陶已逐渐演变为今天的三彩刻画陶,但其独特的造型艺术,依然保持着古老的风韵。

界首彩陶的造型多以圆形为主,这种圆形有两个含义:其一,“陶”有“掏”之谐音,“圆”有“团团圆圆”之寓意,二者结合,即为掏个团团圆圆。解放前,淮河中游一带盛行嫁娶之时女方必陪嫁一件三彩陶坛的习俗,圆形陶坛上刻有牡丹、梅花喜鹊、莲花鲤鱼等图案。其二,圆形陶器要比其他形器的容量大,实用性更强,而且烧制也不易变形。

界首彩陶的制作原料,取自淮河流域特有的淤泥,这种淤泥经河水冲刷后,具有坚韧的弹性和可塑性,便于塑造千变万化的形态。在造型上,界首彩陶遵循曲直结合、变化与统一的审美特色:轮廓线大量运用弧线,千变万化,极度夸张。侧面看,坛罐底部到颈部都是由弧线组成,充分彰显腹部饱满、丰硕的视觉效果。而颈部至口部则运用少许直线,与弧线映衬。这种以弧线为主、直线为辅的设计,可谓点到为止,恰到好处,从而体现曲中有直、柔中有刚的意蕴美,形成了界首彩陶统一、协调、均衡和安定的美感。

界首彩陶走过了三个衍变阶段。首先是素烧陶,先民们用柴草低温烧制出没有釉彩的陶器,自然而成的条纹成为独具美感的装饰纹样。第二阶段则是刻花期,先民们开始用陶轮拉出千变万化的陶胎;晾干后,施白土于胎面,以铁签或竹签刻画花鸟鱼虫于胎面,再施釉彩窑烧。其内容多为自然界之花鸟,坛罐颈部或底部均刻有以花为主题的二方连续图案,故称为刻花陶;陶胎窑烧后呈赭红色,配饰翠绿和土黄釉色,形成三彩釉色,故此被称为三彩刻花陶。第三个阶段则是刻画期,随着题材的丰富,除花鸟鱼虫外,界首彩陶还吸取了传统戏曲中的艺术元素,诸如《破洪州》《战秦琼》《铡美案》等等传统戏剧场景都被搬上了陶坛;而表现技法上,则充分运用剔、刻、刮等手法,画面色彩更加丰富,刻画主题更加鲜明。其装饰技法主要表现两个特色,一是刻画工具的特殊性,以刀、针代笔,剔、刻、刮并举,使画面产生黑、白、灰艺术效果;这一传统技艺目前在国内制陶界尚无他例。二是区域民间艺术的兼容性,既秉承了唐三彩遗风,又兼容了当地木版年画的线刻表现形式,吸收了界首剪纸线面结合的特点,信手刻画,毫无雕凿之匠气,在制陶技艺中自成流派,这一彩陶装饰技法一直沿续至今。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