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平乐沙子特产 平乐必买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平乐沙子特产 平乐必买的特产更新时间:2022-04-01 11:19:48

一. 广西 桂林 平乐 车田河马蹄粉

马蹄粉,亦称荸荠粉,是用马蹄[又名荸荠﹑地栗﹑乌芋]经提炼而成,其丰富营养,含有蛋白质、脂肪、粗纤维、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尼克酸、维生素C、铁、钙和淀粉、荸荠英等成分。中国医学认为,荸荠味甘,性寒,有清热肝,生津止渴,补中益气等功效。《本草纲目》说荸荠:〝清渴祛热,补中益气,开胃下食,清心明目,解热杀菌,清黄疸,降血压,治疗多种疾病。〞《本草再新》说:“清热降火,补肺、肝,消食化痰,破积滞,利脓血”,《食疗本草》记有:“清风毒,除胸中实热气,可作粗粮,明目,止渴,消黄疸”的作用。广西各地均产马蹄,其中以桂林马蹄最佳,当年鲁迅先生在给广西陈此生的信中曾赞羡说:“桂林荸荠,亦早闻雷名,惜无福身临其境,一尝佳味,不得巳,也只好以上海小马蹄(此地称荸荠如此)代之耳。”

“车田河”牌马蹄粉由是广西唯一一家集种植、加工、销售、出口于一体,农工贸综合发展的马蹄粉加工企业平乐宏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平乐宏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广西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拥有进出口经营自主权,通过ISO22000:2005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车田河”牌马蹄粉为广西名牌产品、国家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中国绿色食品A级产品,“车田河”商标为广西著名商标。“车田河”牌马蹄粉选用优质桂林马蹄加工而成,与同类产品相比,“车田河”牌纯正马蹄粉具有以下特点:1、纯度高,保证100%纯正马蹄粉;2、清香味纯,用本品制作成的各式糕点、芡料等,保持原有很好的清香味;3、溶水率大,如制作马蹄糕,用我公司马蹄粉,可配制7倍的水,而同类厂仅可配5—6倍水;4、安全性高,所用马蹄原料,全部来源于本公司的原料基地,无公害、无污染。

二. 广西 桂林 平乐 平乐苎麻

苎麻,为平乐的传统之一。县内有黑皮蔸、绿自麻、大叶青、黄金串、满园串、红芽蔸和野麻7个品种。考古和史载资料表明,平乐是中国苎麻(B.nvea)的原产地之一。从境内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遗物中发现,男墓有兵器而无陶纺轮,女墓有陶纺轮而无兵器。墓葬显示的男女自然分工,女子主要从事纺织的情况,说明早在战国时期,平乐人已懂得种植苎麻并利用苎麻纤维织衣料了。唐代宪宗时(公元806~820年),桂管经略使辖下的昭、桂两州以当地所产茔麻纺制的“桂布”、“桂管布”,因价廉物美而载誉全国。有著名诗人白居易题诗为证:“桂布自如雪,吴棉软于云。布重棉且厚,为裘有余温”。宋咸平年间,仅昭、桂两地征收的兰麻布折原麻就达10800余担。陈尧叟任广南西路转运使时,了解到昭、桂一带种植兰麻“公私交济,其利甚博”,乃“劝喻部民广植苎麻;以盐。钱折变收市之”。未及二年,把苎麻推广到整个岭南地区。明末清初,平乐人不仅自己种植苎麻,还雇请广东阳山人来专事种麻。当时,县内种麻纳税与种棉纳税被列为同等的地位。明末,县内大扒乡印山村桃花冲一卢姓麻农从野麻驯化培育出“乌龙麻”(黑皮蔸)。因其适应性强、产量高、品质好,很快就为县内外引种。苎麻成为县内主要经济作物,民国38年,全县麻种植面积已达11278亩,总产127.92万斤。解放后,政府对发展兰麻生产予以奖励扶持。1954~1956年种植苎麻面积都在1.4万亩以上,产量都超过90万公斤。60年代后至80年代初,因大量毁麻种粮,加上取消麻类奖售政策,全县兰麻种植面积锐减。1963年种植面积和产量仅为1954年的40.84%和25.24%。1984年以后,县人民政府加强了对竺麻生产的技术指导,调整了羔麻收购价格和奖售标准,调动了农民种麻的积极性。同时,认真抓好苎麻提纯复壮工作,全县兰麻生产又逐渐恢复发展。1986年种植面积为30961亩,是1963年的5倍多。解放以来先后到平乐引种兰麻良种黑皮蔸的省份有湖南、广东、云南、湖北、浙江、江西、江苏、福建、安徽、四川、贵州、陕西、河南、海南等。国外到平乐引种黑皮蔸苎麻种的有保加利亚、越南、罗马尼亚、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至60年代末,广西境内的兰麻90%以上为引种平乐优质苎麻良种黑皮蔸。1988年,平乐兰麻种植面积5.5万亩,总产348万多公斤,分别占全广西的26.1%和30.1%,是广西境内苎麻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多的县。平乐已列为广西最重要的商品麻基地县。苎麻用途广泛,麻杆可作造纸原料;麻叶可作饲料;麻根入药,性寒味甘,解热凉血,主治热病烦渴、胎动下血等症;苎麻纤维是纺织、机械、国防、渔业、矿业、橡胶等工业的重要原料,是制造飞机翼布、降落伞、电线包皮、传动带、水龙带、工业缝线等物品的上乘用材。平乐苎麻单纤维支数一般为1800~2000支,最高达2722支。是棉花的七八倍,拉力为棉花的八九倍。1980年以来,南宁绢纺厂每年都要从平乐购进600多吨,与化纤混纺,制成各种薄型织物。该厂用平乐苎麻织制的“华锦”牌涤麻布,1981年获国家纺织部颁发的银质奖。1990年5月24日~28日,全国兰麻纺织品展销会在北京召开,广西送展的苎麻面料因品种齐全,且布料质地细腻,布面挺洁、花色新雅,兼有轻、薄、细、飘、透等风格,深受京城消费者青睐。经评比,广西共有18个麻制产品获开放创新奖和鼓励奖。苎麻生长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温度。从出苗到成熟期需要积温1600℃左右,生长期月降雨量要求在100毫米左右,土壤肥沃的地方种植苎麻极易获高产。平乐的气候极适兰麻生长。境内13个乡(镇)均有种植,主要麻区为大扒、长滩、附城、福兴、桥亭、二塘、沙子等7个乡(镇)。尤以大扒、福兴、附城等沿河乡(镇)为多。一般年成可收3次,若雨水调匀可收4次。亩产干麻一般为100多公斤,高者可达200公斤。1954年江左乡农民童廷宪种麻1.44亩,产干麻371公斤,平均亩产达258公斤。目前,苎麻已成为平乐最主要的经济作物之一。1985年全县苎麻种植面积11728亩,总产97万公斤,分别占全广西的51.4%和50%。当年全县苎麻收入1050万元,约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6%。是年,福兴乡上盆村全村种植兰麻660亩,产麻7.2万公斤,收入60.41万元,占农业总收入88.19万元的68.5%。1986年,大扒乡苍板横滩自然村13户农民种苎麻78:4亩,当年总产干麻8400公斤,总收入11万元,人均收入1122元,其中超万元的有7户。1990年全县种植面积14783亩,总产836900公斤。平乐兰麻早在解放前已有出口。据民国29年《平乐县志》载:民国24年,平乐县苎麻出口量达100多万斤。国际市场上,广西出口的苎麻大都打上“平乐大扒”的字样,以示产品的正宗。解放初期,全县每年出口苎麻仍保持在20万公斤左右。1960年后很长一段时间因县内苎麻面积减少,产量少,出口曾一度中断。1985年恢复出口,当年出口20.9万公斤,创汇63万美元。1987年出口36.2万公斤,创汇110多万美元。

三. 广西 桂林 平乐 平乐石崖茶

平乐石崖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平乐石崖茶是广西桂林平乐的。

石崖茶,又名:石岩茶、石山茶。学名亮叶黄瑞木,扬桐属,乔木。因生长在悬崖上而得名,其芽叶肥厚,所制茶叶汤色亮丽。味纯回甘好,耐冲泡,经有关部门检测,由于石崖茶不含咖啡碱,饮后不影响睡眠,并富含黄酮类物质具有较好的保健作用,因此深受消费者喜爱。

产地

"石崖茶"主要生长在广西境内,平南县、平乐县、蒙山县、桂平市、昭平县、金秀县、环江县等县市的高海拔原始森林的悬崖绝壁上,品质最为优的是老树茶。古时驯猴采摘,民间又称为"猴摘茶"。广东中山大学植物专家鉴定:野生石崖茶为亮叶杨桐属黄瑞木茶科。

品质特点

主要成分为:黄酮类20%、茶多酚23.4%,氨基酸9.73%以及野生物碱等对人体有益的多种元素,是目前发现在自然植物中黄酮类含量最高的植物,属国内珍稀的原生态纯天然绿色植物的茶中珍品。该茶以全国最优质的原生态野生石崖茶被入选0中央党史研究室编撰的《共和国之最》一书。

功效

"野生石崖茶"茶色碧绿如翡翠,馨香爽口,含茶碱量低。品后回味无穷,不影响睡眠,长期早晚饮用,具有清热解毒、护肝明目、消炎润肺,养颜、降血压.减少脂肪、健胃消食等作用,对咽喉炎、肥胖症、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具有明显的作用。野生石崖茶则是大瑶山的山中珍品.生长于广西的各县市内,南部山区日照短、温差大、阴凉潮湿的石山峭壁或山涧边,又因该茶长于悬崖绝壁,可谓吸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出风格独特的纯天然饮品,旧时则须驯猴采摘,民间又称为“仙茶”、“猴摘茶”。

生长点

"石崖茶"主要生长在桂林市平乐县高海拔原始森林的悬崖绝壁上,野生石崖茶则是大瑶山的山中珍品,山区日照短、温差大、阴凉潮湿的石山峭壁或山涧边,又因该茶长于悬崖绝壁,可谓吸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出风格独特的纯天然饮品。

发展历史

过去,民间虽普遍了解此茶属凉性、并习惯于骄阳酷暑或操劳重活饮服用,但对其实用价值及其科学哲理尚缺乏全面了解,加上制作方法原始粗糙,茶的质量不佳,其实用价值及经济效益远未得到发挥。至1974年始为平乐县土公司茶叶干部吕增文率先挖掘整理,通过他广泛收集民间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潜心实验验证,并采用桂青茶的制作方法进行加工,获得理想的优质茶。1985年经系统整理撰写出《野生石崖茶》专论,分别在《广西科技报》及全国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科技情报中心站刊物《野生植物研究》上刊登,其本人被邀参加1987年在遵义召开的“全国野生植物开发研究会”。从此,石崖茶逐于80年代后期即得到社会公认并投放市场。成为平乐周边茶类中最受青睐的新崛起一名牌品种。

平乐石崖茶

所在地域:广西

申请人:平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所在地域:2014年

地域范围

平乐石崖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广西壮族自治区平乐县行政区域内的东部、南部一带和中部(莲花山周边)的山区和半山区,即源头镇、阳安乡、青龙乡、桥亭乡、大发瑶族乡、平乐镇、二塘镇等7个乡镇的27个行政村和1个国有林场(广运林场)。保护范围位于东经110°34′—111°02′,北纬24°16′—24°38′之间,东西长110公里,南北宽42公里。保护面积800公顷,产量6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外形条状或颗粒状。条形茶条索肥壮,色泽沙绿、光润有霜斑;颗粒茶紧结、重实、光滑,色墨绿。香气浓郁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醇甘甜,回甘明显,叶底芽叶完整明亮。 (2)内在品质:成品茶(干品)含总黄酮≥6.0%,可溶性糖≥1.5%。 (3)安全要求:平乐石崖茶生产者要严格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并进行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安全卫生须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GB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GB2763)最新版本的规定。

四. 湖南省 湘潭市 湘潭县 沙子岭猪

沙子岭猪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沙子岭猪产于湖南省湘潭县沙子岭一带,中心产区为湘潭市、湘潭县以及衡阳县和常宁县等地。产区多为沙壤土,江南多为红壤和黄壤,属亚热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6℃左右,冬夏温差较大。农作物一年二至三熟,以水稻为主,旱作物有薯类、大麦、小麦,大豆、花生、油菜、高粱、玉米、棉花等。物产丰富,素称“鱼米之乡”。粮食加工、制粉、酿造业发达,农副产品充足,四季青料和野草丰茂,为发展养猪业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地理分布

沙子岭猪主要分布于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以及衡阳县和常宁县,此外,湘中、湘东、湘南和湘西一部分地区也有分布。

品种特征

沙子岭猪头短宽,额部皱纹多呈菱形,皱纹粗深者称“狮子头”,头长直额纹浅细者称“万字头”或“油嘴筒”;耳中等大、下垂。背腰多稍凹,四肢较结实,但常年圈养者多见卧系叉蹄。毛色为“两头乌,中间白”,即头、颈和臀、尾为黑色,黑白交界处有2~3厘米宽的黑皮着生白毛,称“晕带”,躯干、四肢为白色,额上有一小撮白毛,称“笔苞花”或“白星”,有的白毛延至鼻端称“破头花”,有的尾尖有白毛,少数猪躯干上有一、二块不定型的黑斑,称“腰花”或“点花猪”,头尾黑毛区较小,黑色区常以两额角为中心联于头顶,称“点头墨尾”。0数一般6~7对。

品种性能

沙子岭猪成年公猪体重106.80±5.54公斤,体长132.00±4.00厘米,胸围109.30±2.22厘米,体高74.30±0.67厘米;成年母猪相应为:117.0±1.52公斤,125.3±0.35厘米,118.8±0.67厘米,66.5±0.28厘米。沙子岭猪具有早熟易肥、骨细、瘦肉率较高、肉质细嫩等特点。但腿臀不够丰满,体质结构疏松。

地域范围

沙子岭猪原产湘潭市沙子岭,历史悠久,是湖南省优良地方品种,湖南省生猪生产中的当家品种。地理坐标为东经111°58′00″~113°05′00″,北纬27°20′55″~28°05′40″,南北长81公里,东西宽108公里,总生产面积501500公顷。目前,中心产区在湘潭市的雨湖区、湘潭县、湘乡市和韶山市等。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沙子岭猪的毛色为“点头黑尾”,即头和臀部为黑色,其他部位均为白色,背部间有黑斑或隐花,占17%。头部黑斑以两额角为中心分为两块联于头顶,其遗传性稳定。头部黑斑块有未越耳根和越过耳根的两种表现型,黑斑未越耳根的占27.0%,越过耳根6厘米的占14.0%,6厘米以内的占59.0%。臀部黑斑绕尾根呈圆形或椭圆型。成年猪的鬃毛长、粗,公猪鬃毛长8.0厘米,最长8.5厘米,背部鬃毛面积的长度为41.7厘米,最宽部位为12.0厘米;母猪鬃毛长9.7厘米,最长11.0厘米,背部鬃毛面积的长度为47.0厘米,最宽部位为12.8厘米;肥猪的鬃毛细短,仔猪被毛较稀细,皮肤细嫩、红润、有光泽。成年猪皮肤较厚,肤色淡白。 2、内在品质指标:沙子岭猪体重在75-100kg屠宰,肉色红润,瘦肉率45~48%,肉质细嫩,pH为6.1~6.2,粗蛋白22.8%±0.52,粗脂肪3.5%±0.55,粗灰分1.0%±0.04,肉含16种氨基酸,其中人体必需氨基酸9种,达60.0%,肌肉营养价值较高,肌间脂肪2.8~3.2%,大理石纹清晰,熟肉率高,系水力强,肌纤维细,肉质细嫩味香。 3、安全要求:饲料原料和饲料添加剂应符合《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的要求,精饲料无发霉、变质及异味。兽药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规范》。病、死猪,应按照GB16548的要求进行处理。粪便经堆积发酵后可作农业用肥,污水经发酵、沉淀后才能作为液体肥料使用。预防传染病的疫苗应符合农业部的《兽用生物制品管理办法》的规定。疫苗的接种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办法要求进行接种。

五. 广西 桂林 平乐 肉丸猪脚

肉丸猪脚,又一道遍及平乐城镇乡间的风味小吃。它历史悠远,早在清代就蜚声民间。

用料:制作肉丸猪脚主要用料是瘦肉和猪脚。

做法:在制作时,首先将刚宰杀的猪背脊和后腿部位的瘦肉割下来,不要下水,以每斤瘦肉配纯碱、生盐各10克,芡粉、胡椒粉、香蒜头少许,一起放入石臼里,将它舂碎捣茸,变成细滑的肉泥。然后从石臼中起出,放置在瓦钵内,紧接着洗干净一个钯锅,架在火塘三脚架上,放上清水,生火把水烧开。这时,端上已舂好的肉泥,用手将它捏成指头大小的球形肉丸,放入开水锅内,边摇边放,边煮边捞,不要让肉丸煮得过火,而失去鲜味。

肉丸做好后,就要做猪脚了。做肉丸猪脚的料,要选用猪的前脚。先将买回的猪脚用烈火烫去绒毛,再用刀将烧焦的皮刮去,清洗干净,砍成不大不小的块状,放到开水锅中煮几分钟,捞起来再置入开水锅中,加入适量的胡椒粉、生盐、香料,用文火将猪脚炖至肉离骨即可。

当肉丸和脚猪两样都做好后,在开餐前将肉丸倒入猪脚汤锅中,用羹勺捣拌,让两者的味道融合一体,用文火维持一定的温度不要让它沸腾,使它不滚不冷即可,开餐吃饭时,舀上一碗,里面羁加上少许胡椒粉、四季葱或者芫荽,吃起来十分可口。

特点:柔和不腻,爽口清甜,肉香味道浓烈,多食无碍,是城乡大众最喜欢能肴馔,故有“吃上一餐肉丸猪脚,不怕挑担上冷下坡”之说。在做重体力活时,平乐人最喜欢做这种肉丸猪脚了。

六. 广西 桂林 平乐 八角莲

    多年生草本。高30-50厘米。根状茎横生、粗状、节结状。茎直立,不分枝。叶片盾状,近圆形,边缘有齿。花深红或紫红。浆果椭圆形。常生于山谷山坡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或竹林下阴湿处或水旁、山沟、石缝腐殖质丰富的土壤中,为民间常用中草药。有化瘀生血之功效。叶形奇特,可供观赏,列为国家三级保护植物。( 桂林)

七. 广西 桂林 平乐 马蹄炒鸡球

贵林的传统风味名菜, 采用正宗的桂林马蹄、上好鸡肉、鲜香菇及各式佐料精心炒成。特点是色白形圆、质嫩消渣, 具有补中益气、滋阴补肾功能。( 桂林)

八. 广西 桂林 平乐 平乐沙田柚

平乐县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短夏长,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均日照时间1414-2094小时之间,年均降雨量1355-1865毫米之间,无霜期长达310天以上,适宜各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全县共有耕地33.47万亩,主产水稻,盛产沙田柚、月柿、柑橙、早熟板栗、苎麻、烤烟、糖蔗、红瓜子、木薯、松、杉树及木耳、香菇等农林产品。

平乐县是广西产沙田柚的重点县之一,平乐沙田柚在当地具有悠久的栽培生产历史,曾为宫廷贡品。沙田柚在平乐栽培面积3万亩,年产量5万吨。生产水平处于国内领先,沙田柚果实呈梨形或葫芦形,果皮光滑,有油包,色泽橙黄,顶部有金钱印,果肉晶莹透明,脆嫩化渣,汁多爽口,富含蜜甜香气等特点;果品极耐贮藏,藏后风味浓郁,有“天然罐头”之美誉。

在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和“2008奥运推荐果品评选”第五次活动上,平乐县的沙田柚荣获奥运推荐果品一等奖、奥运果品推荐奖、中国林博会金奖和中华名果称号四项桂冠。

九. 广西 桂林 平乐 平乐茨菇

平乐茨菇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茨菇属天南星科本草植物,每年处暑开始种植元旦春节期间收获上市。平乐县盛产茨菇已有200余年,平乐县产的茨菰个大,肉质细腻,其中以桥亭乡种植的茨菇最有风味,还带有荔浦芋的风味固有松软中略显甘甜的特色,远销至港澳地区。

茨菇是一种无公害的绿色保健食品,中医认为茨菇性味甘平,生津润肺,补中益气,对劳伤、咳喘等病有独特疗效。分析表明,茨菇主要成份为淀粉、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富含铁、锌、硼等多种活性物所需的微量无素,对人体肌能有调节促进作用。

茨菇为县内传统产品之一。主产于桥亭、同安、二塘、青龙等乡(镇),尤以桥亭乡玄坛村茨菇最为有名。此地茨菇个体特大,十来个便有1公斤,颜色洁白如玉,质地细软粉甜。

茨菇淀粉含量比芋头多1倍,蛋白质含量多2~3倍。所含磷质超过一般蔬菜。有易消化和耐贮藏的特点。蒸、焖、煮食皆宜,且久煮不烂。与腊味合焖或蒸熟蘸糖或切片油炸,味道更佳,为新春佳节的上等菜肴。故在县内被当作上品蔬菜久种不衰。解放前,就有大批茨菇由长滩销往梧州、广州及港、澳地区。解放后,一段时间因偏重粮食生产,故茨菇生产发展缓慢。1980年以前,全县年均种植在200亩左右。80年代中期比80年代初期种植面积增加了9倍,总产在1000吨以上。种植茨菇人力投入少,经济效益高,一般亩产500公斤以上,产值500多元。

十. 广西 桂林 平乐 平乐木薯淀粉

县内种植木薯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主要种植于山区及丘陵地带。木薯用途广泛,原薯粉可作辅助粮食,可制作糕饼,其粉渣可作饲料。用生木薯加工制成的淀粉,不仅是上好的烹调佐料,还是纺织、制鞋、橡胶、食品、化工等行业不可缺少的重要原料。解放以来,全县木薯种植持续发展。特别是60年代初引进高产良种“红尾”木薯以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也逐年提高。1980年全县种植木薯23106亩,产木薯淀粉50万公斤。1989年全县收购木薯淀粉124.11万公斤。1990年由于受商品经济的制约,当年木薯淀粉收购量降至11.4吨。木薯淀粉制作简单,将刚收回的新鲜木薯洗净,经打浆、过滤、去渣、沉淀、晾干等几道工序即成。县内加工生产的木薯淀粉,颜色洁白,质量特佳,深受广大用户称赞。产品远销天津、上海、武汉、广东、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各地。年外销量达100万公斤。

推荐特产